徐春芳
(南昌市新建區人民醫院兒科,南昌 330100)
輪狀病毒腸炎為輪狀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消化道傳染病,輪狀病毒可在腸道內快速繁殖,對組織細胞進行破壞,降低雙糖酶活性。小兒患病后食物無法及時消化,大量糖類物質滯留腸管,會提升腸液滲透壓,也會引發機體酸堿平衡失調,使得腸黏膜上皮細胞大量脫落,引發水電解質紊亂[1]。現階段對于輪狀病毒腸炎并無特效藥物,臨床多使用微生態制劑或者抗病毒藥物。雙歧桿菌屬于微生態制劑,可有效補充小兒腸內正常菌群數,調整失衡菌群,抑制病原菌繁殖[2]。醒脾養兒顆粒屬于中藥制劑,理氣醒脾的同時也可改善臨床癥狀[3]。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雙歧桿菌聯合醒脾養兒顆粒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南昌市新建區人民醫院收治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8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齡7個月~6歲、平均年齡(4.94±1.50)年,每天腹瀉次數3~11次、平均腹瀉次數(6.27±1.34)次,病程1~4 d、平均病程(2.10±0.17)d;觀察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齡7個月~5歲、平均年齡(4.25±1.35)年,每天腹瀉次數3~10次、平均腹瀉次數(6.30±1.40)次,病程1~5 d、平均病程(2.08±0.19)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參照《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4]中的相關內容作為輪狀病毒腸炎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以上所述診斷標準,且經病原學檢測確診者;2)患兒糞便呈蛋花樣或者稀水樣;3)患兒鏡檢時發現并無白細胞或者僅有少量白細胞;4)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大便細菌檢查合并其他感染;2)合并嚴重肝、腎、心臟功能障礙;3)對研究藥物過敏患兒。
2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包括補液、降溫、抗病毒、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保護腸黏膜、飲食指導等。
對照組在常規對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雙歧桿菌(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生產,規格:0.35 g·粒-1)口服,2粒·次-1,2次·d-1,療程5 d。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醒兒養脾顆粒(貴州健興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2 g·袋-1)口服,1歲之內1袋·次-1,2次·d-1。1歲之上2袋·次-1,2次·d-1,療程5 d。
1)臨床療效。參考《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4]判定,其中顯效:治療后72 h內患兒糞便性狀和排便次數均恢復正常,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兒治療后72 h糞便性狀和排便次數顯著好轉,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無效:患兒治療后排便情況或者全身癥狀并無顯著好轉。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
2)心肌酶譜水平。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采集2組患兒空腹靜脈血2 mL,以3000 r·min-1離心速度分離得到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
3)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即發熱、腹瀉、脫水及嘔吐的消失時間。
4)血清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進行血液采集、血清制備,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干擾素-γ(IFN-γ)、白介素-6(IL-6)、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水平。
5)腸道菌群狀況。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采集2組患兒3 g濕糞便樣本進行常規離心洗滌,使用細菌DNA試劑盒(Sigma公司)提取濕糞便樣品細菌總DNA予以PCR擴增。檢測項目:雙歧桿菌、乳桿菌、大腸埃希菌水平。
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對所得數據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疾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56%(40/41)顯著高于對照組80.49%(33/41)(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n(%)
治療前2組患兒CK-MB、LDH、CK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CK-MB、CK、LDH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心肌酶譜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兒脫水、腹瀉、發熱及嘔吐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前2組患兒IL-6、IFN-γ、TGF-β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TGF-β、IL-6、IFN-γ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血清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兒腸道菌群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乳桿菌以及雙歧桿菌均高于對照組,大腸埃希菌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腸道菌群水平比較
輪狀病毒腸炎為病毒性腹瀉,患兒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上吐下瀉、浠水樣大便、咳嗽、流涕,隨著疾病加重甚至會出現脫水或者酸中毒,且有傳染性強、發病急、病程短等特點[5-6]。由于小兒自身抵抗力弱,因此選取有效治療藥物便十分重要。
中醫認為輪狀病毒腸炎疾病屬于“泄瀉”范疇,主要發病原因為外邪,脾胃虛弱。脾胃互為表里,脾主運化,胃弱則不能熟腐水谷,精微下流后引發泄瀉。醒脾養兒顆粒藥物主要成分為毛大丁草、山梔茶、一點紅、蜘蛛香,有開胃、醒脾以及消炎的效果[7-9]。其中一點紅可有效改善萎黃消瘦、血氣虛弱、煩躁多動;毛大丁草則可有效改善嘔吐、小兒疳積、久瀉不止等問題;蜘蛛香可改善肚大肢瘦、腹脹、食疳諸積問題,全方可有效起到健脾醒脾的問題,幫助患兒消化系統恢復正常[10-12]。雙歧桿菌可有效預防腹瀉,患兒服用藥物后不僅可有效抑制人體有害細菌繁殖,同時還可控制病原菌感染,調節腸道菌群,使得各種原籍菌數量提升,也可刺激免疫細胞抗體,提升機體免疫力[13-15]。
對比患兒治療效果時發現,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CK-MB、CK、LDH水平和TGF-β、IL-6、IFN-γ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乳桿菌及雙歧桿菌均高于對照組,大腸埃希菌低于對照組(P<0.05);脫水、腹瀉、發熱及嘔吐消失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治療可有效提升人體免疫力,改善腹瀉,可使得雙歧活菌定植于腸黏膜表面,進而產生生物屏障,加速病菌腸道改善,補充正常菌群,進而改善血清指標以及心肌酶脾狀況[16-18]。患兒免疫力和腸道菌群得到有效改善,進而促進臨床癥狀得到改善。
總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雙歧桿菌聯合醒脾養兒顆粒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可改善其心肌酶譜、血清學指標和腸道菌群水平,更快恢復臨床癥狀,使得總有效率得到提升。本研究受樣本量、研究時間限制,對藥物安全性未作探討,有待今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