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英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南昌 330006)
急性心肌梗死(AMI)誘發因素復雜,情緒波動、劇烈運動、疲勞等均可能是誘發AMI的重要因素,AMI患者常出現心悸、乏力等表現,若得不到有效診治,隨著疾病發展,會累及多器官,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甚至導致死亡[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治療AMI重要手段,可疏通阻塞的冠狀動冠脈,恢復心肌功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PCI難以逆轉冠狀動脈硬化進程,需采取二級預防措施以提高患者預后[2]。心臟康復(CR)護理是重要的二級預防措施,能夠延緩冠狀動脈硬化的發展,建立側支循環,提高患者心功能,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3]。但患者出院后的護理對保證康復效果也有重要意義。網絡延續指導借助微信平臺發送與疾病及康復有關內容給患者,可督促患者按照計劃進行訓練[4]。本研究旨在觀察早期CR護理聯合網絡延續指導對AMI患者PCI術后運動耐力、生活能力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74例AMI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37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20例,年齡47~75歲、平均(57.84±4.91)歲,病變支數:≤2支19例、>2支18例,合并高血壓15例、糖尿病11例。干預組中,男18例、女19例,年齡45~72歲、平均(57.04±4.27)歲,病變支數:≤2支22例、>2支15例,合并高血壓17例、糖尿病12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①AMI符合相關診療指南[5]標準,且經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確診;②首次發病,入院時間<12 h;③在本院接受PCI術治療;④術后至少獲得6個月隨訪結果;⑤精神正常,意識清晰;⑥依從性好,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伴其他心臟疾病;②伴肝、腎等其他重要臟器疾病;③合并骨折或其他影響患者活動能力的疾病;④隨訪期間病死者;⑤中途因各種原因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內容主要包括: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觀察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及是否出現心衰癥狀;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常規宣教,告知其AMI誘發因素、治療方案及預后等情況;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避免高脂肪食物;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并給予一定心理護理,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戰勝疾病信心;急性期保持臥床休息,根據患者病情指導其循序漸進活動,如指導其進行床上四肢活動,病情允許,可鼓勵患者由下床行走逐漸過渡到上下樓梯等。出院前,告知患者及家屬院外用藥注意事項,通過定期電話、復查等隨訪方式,了解患者康復情況,并指導家屬照顧。
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內容基礎上,進行早期CR護理聯合網絡延續指導。1)早期CR護理。①術后1 d內: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協助患者按壓穿刺點、翻身及活動四肢,適度按摩腰背部,并進行床上四肢活動,對于出現煩躁、不配合的情況,護士耐心講解并邀請心理治療師疏導;②術后2 d:適當取坐位,鼓勵患者翻身,更換體位,護士按摩患者背部,10 min·次-1,2次·d-1;③術后3~4 d: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可坐于床邊,保持雙腿懸空,并協助其床邊站立,指導患者在家屬攙扶下行走或自己扶墻行走,10~15 min·次-1,2~3次·d-1,期間注意保持休息,避免活動過度,若出現不適立即停止;④術后5~7 d:在護士及家屬監督下,指導患者于病區走廊緩慢行走約200 m,可在他人幫助下,緩慢上下樓梯,并根據病情恢復,逐漸增加行走距離,10 min·次-1,3次·d-1;⑤術后7 d后:患者生活基本自理,鼓勵其進行室外行走,無不適感可出院;⑥出院1周:出院后叮囑家屬監督患者按照康復計劃表執行,家屬陪同訓練,一旦出現不適立即停止并就診,以正常速度行走,15~20 min·次-1,行走后拉伸;⑦出院2~3周:鼓勵患者嘗試慢跑或上下樓梯3~4層;⑧出院1個月后:患者基本正常,鼓勵其進行爬坡、跑步運動,逐漸參加社會活動。2)網絡延續指導:責任護士利用微信建立微信群及訂閱號、小程序等,指導患者掃描二維碼加入微信群,并關注小程序及訂閱號,訂閱號定期更新有關AMI康復相關知識,提醒患者、家屬定期查看信息,內容包括用藥指導、康復訓練、飲食方案等;微信群及訂閱號定期發送關于康復護理的相關知識,可通過語音、視頻等方式幫助患者理解AMI相關知識,醫護人員定期在群內解答患者疑慮。
1)心功能。根據Killip心功能分級[6]評估,其中Ⅰ級:無心衰表現,聽診無濕啰音;Ⅱ級:聽診存在濕啰音,但<肺野1/2;Ⅲ級:濕啰音>肺野1/2;Ⅳ級:出現心源性休克。分級越高,心功能越差。2)運動耐力。鼓勵患者在長30 m走廊內來回行走,中間可放置一把椅子供患者休息,記錄6 min內完成的最大距離,記為6 min步行實驗(6MWT)結果。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數(MBI)[7]評估,共計10項內容,其中有2項0~5分,2項0~15分,其余項為0~10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能力越強。

干預前2組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心功能Killip分級均有所改善,且干預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心功能分級比較 n(%)
干預前2組6MWT值、MB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6MWT值、MBI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且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6MWT值、MBI評分比較
AMI是常見急危重癥,主要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的心肌缺血,患者除出現疼痛、乏力等表現外,還伴有運動耐力降低、生活難以自理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PCI術是主要治療手段,能夠有效緩解AMI患者心梗癥狀,暫時疏通狹窄的冠狀動脈,但難以消除危險因素,術后冠狀動脈再狹窄風險仍較高,動脈硬化仍會進展,導致不良預后[8]。因此,在PCI術治療基礎上,給予AMI患者有效康復護理至關重要。
常規護理主要通過指導患者臥床休息、給予其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及運動干預等,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患者心功能,但整體干預效果不理想[9]。早期CR護理是心臟病實施的重要護理措施,從患者入院后開始,根據患者病情及恢復情況進行針對性漸進康復措施,更具科學性,能夠提高AMI患者攝氧能力,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進而促進機能恢復[10-11]。出院后延續護理也是AMI二級預防重要措施,部分患者出院后對疾病有所懈怠,依從性較低,從而影響康復效果[12]。網絡延續指導以微信平臺作為信息傳輸重要工具,通過微信小程序、微信群及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對患者進行院外教育,可提高其對疾病康復的認識,提高干預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心功能Killip分級優于對照組,且6MWT值及MBI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早期CR護理聯合網絡延續指導可提高AMI患者心功能及運動耐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為,CR護理從患者術后1 d至出院后1個月,根據不同時間段患者恢復情況進行針對性訓練。如術后1 d,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進行床上四肢活動;術后2 d,協助患者翻身,并對其背部按摩;術后3~4 d,患者可下床活動,鼓勵其扶墻行走;術后5~7 d,指導患者于病區走廊緩慢行走,緩慢上下樓梯;7 d后患者生活可基本自理,鼓勵其外出行走。利于逐步促進患者心肌供養、氧耗平衡,恢復心肌功能,提高心功能[13]。且出院后,指導患者逐步增加有氧運動強度,能夠改善機體代謝及血管內皮功能,進而提高運動耐力,改善生活能力。在此基礎上,實施網絡延續指導可避免常規隨訪一過性交流問題,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等發送與康復有關知識,能夠提高患者依從性,配合早期CR護理,進一步提高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早期CR護理聯合網絡延續指導應用于AMI患者中,可提高PCI術后運動耐力及心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