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萍
(商丘市中醫院新生兒科,河南 商丘 476000)
高膽紅素血癥可損傷患兒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患兒睡眠不足、哭鬧不止,影響患兒生長發育[1]。臨床常采用藍光照射治療高膽紅素血癥,但由于新生兒多缺乏安全感,易哭鬧躁動,影響治療效果[2]。針對性護理主要通過實施全面化、針對性護理措施,滿足患者身心需求,加速患者病情康復,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并取得理想效果[3]。本研究探討針對性護理方案在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制定相應護理措施提供參考。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商丘市中醫院收治的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62例,其中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入院的患兒為常規組(n=31),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入院的患兒為研究組(n=31)。常規組男17例,女14例;胎齡34~40周,平均(37.25±0.74)周;體重2800~3900 g,平均(3418±87.63)g;1 min新生兒阿氏評分(Apgar)8~10分,平均(8.98±0.23)分。研究組男15例,女16例;胎齡34~41周,平均(37.38±0.81)周;體重2900~4000 g,平均(3427.68±91.25)g;1 min Apgar評分8~10分,平均(9.01±0.35)分。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符合《實用兒科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1 min Apgar評分≥8分;符合藍光照射治療適應證;體重>2500 g;患兒家屬依從性較好。2)排除標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新生兒窒息史;先天畸形;肝、腎、心功能不全;合并新生兒溶血癥。
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監護人知情本研究程序、目的及風險,簽署書面同意書;研究過程保護入選病例的個人隱私及診療機密。
2組均給予藍光照射治療。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1)密切監測患兒呼吸頻率、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2)健康教育,借助宣傳冊向患兒家屬講解高膽紅素血癥病因、治療方法、治療效果等內容,并耐心解答家屬疑問;3)向患兒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并進行母乳喂養指導;4)對患兒臀部、臍部等皮膚進行消毒清潔,以防發生感染;5)每天早晚各測量1次體溫,對體溫過低者及時進行保溫處理;6)將患兒放入藍光箱后密切觀察患兒狀態,待患兒出現哭鬧時及時為患兒調整體位。
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以下針對性護理方案。
1)針對性健康教育:采用院內自制《高膽紅素血癥認知調查表》了解患兒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情況,根據家屬文化程度采取宣傳冊、思維導圖、視頻、圖片等形式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講解后再次發放《高膽紅素血癥認知調查表》,明確患兒家屬未掌握之處后繼續進行針對性講解,直至患兒家屬完全掌握。
2)針對性體溫護理:每隔1 h測量1次體溫,將體溫控制在36.5 ℃左右。對于體溫過低的患兒進行特殊標記,遵醫囑給予靜脈營養支持,確保其攝入充足的熱量,并將其體溫測量頻率調整至1次·h-1。
3)針對性體位護理:患兒進入藍光箱后,用柔軟的毛巾在患兒周圍圍成“鳥巢”狀,不定期為患兒更換體位,保證患兒安全舒適,保證光照充分均勻。
4)音樂干預:在患兒進行藍光照治療時,播放輕柔的音樂、流水的聲音或者母親的音頻,分貝控制在40~45 db,時間為10 min左右。
5)游泳護理:向患兒家屬講解游泳的好處,取得家屬配合后,為患兒選取大小適宜的游泳圈,粘貼無菌防水護臍貼。游泳過程中可適當按摩患兒四肢及軀干,游泳結束后,及時用干毛巾擦拭患兒身體,對臍部進行消毒。15 min·次-1,1 次·d-1。
6)穴位按摩:在患兒安靜的狀態下,協助其取臥姿,上肢選取合谷、內關穴,下肢選取陽陵泉、足三里穴,背部選取脾俞、膽俞、肝俞、胃俞,按摩前涂抹適量的嬰兒油,按摩時動作輕柔。每個穴位按摩20次,按摩時間不超過15 min,1 次·d-1。
7)身心安撫護理:在患兒進食后1 h的睡醒狀態下,給予身心安撫。護理人員清洗雙手后涂抹嬰兒潤膚油,待雙手溫度接近患兒體溫時,自前額開始,按下顎、胸部、腹部、背部、臀部、上下肢的順序依次進行撫觸,其中背部、腹部采用指揉法,上下肢采用擠捏法,10 min·次-1,2次·d-1,若撫觸期間患兒出現哭鬧情況,則立即停止撫觸。
2組均干預至患兒出院。
1)比較2組康復指標(黃疸消退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光療次數)和睡眠情況(每日安睡時間和每日哭鬧時間)。
2)比較2組干預前、干預2 d和4 d后總膽紅素水平。
3)比較2組皮疹、發熱、腹瀉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4)采用院內自制護理滿意調查問卷評估2組家屬護理滿意度,包括護理技能、護理效果、健康宣教、溝通技巧4個維度,20個條目,每條目0~5分,總分0~100分,其中0~70分為不滿意,71~85為一般,85~95分為滿意,>95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研究組黃疸消退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每日哭鬧時間較常規組短,每日安睡時間較常規組長,光療次數較常規組少(均P<0.001)。見表1。

表1 2組康復指標比較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2 d和4 d后2組膽紅素水平均下降(均P<0.001),且研究組干預2 d和4 d后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常規組(均P<0.001)。見表2。

表2 2組總膽紅素水平比較
2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研究組家屬護理總滿意率為100.00%,高于常規組的80.65%(P<0.05)。見表4。

表4 2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n(%)
高膽紅素血癥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會引發神經系統損傷,影響患兒生長發育,臨床常給予藍光照射治療,但由于新生兒日齡較小,易出現躁動不安等情況,影響治療效果[5]。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具有普遍性,較難滿足患兒個性化身心需求。丁敏等[6]研究結果顯示,常規護理可改善膽紅素水平,但黃疸消失時間較長。因此,臨床應積極探討更為全面有效地護理措施,以加速病情康復。針對性護理不僅重視患兒基本需求,也注重滿足患兒潛在的身心需求。閆慧等[7]學者指出,針對性護理可有效促進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病情恢復,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采用針對性護理方案可縮短黃疸消失時間,降低膽紅素水平,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分析為:研究顯示,胎兒糞便中含有大量膽紅素,若胎糞排出機制發生障礙,則會導致膽紅素被吸收,出現高膽紅素血癥[8]。因此,研究組積極采取穴位按摩、游泳、身心安撫等多種護理手段,以促進患兒排便,降低膽紅素水平。其中科學、合理的撫觸可通過皮膚間接刺激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刺激胃泌素、胰島素的分泌,從而加速患兒排便。此外,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符合中醫理論中肝失疏泄、脾胃失運的癥狀,研究組對具有疏肝利膽作用的合谷、中脘、足三里、內關等穴位進行按摩,可提升患兒胃腸道蠕動能力,促進患兒排便,從而進一步避免了機體對膽紅素的吸收。劉燕平等[9]學者還指出,游泳過程中腹肌的收縮可加快胃腸蠕動,促進胎便排泄。此外,研究組在患兒接受藍光治療時,將毛巾圍成“鳥巢”形狀,可模擬子宮環境,增加患兒安全感,同時治療期間播放輕柔的音樂及母親的音頻,可安撫患兒情緒,避免患兒過于躁動不安,影響治療效果。本研究還通過定期更換體位,確保患兒接受充分均勻的照射,進一步保障了治療效果。
本研究還顯示,采取針對性護理方案進行干預后,可改善患兒睡眠質量,減少患兒哭鬧時間,可能在于本研究所采用的音樂干預、體溫護理、體位護理等措施可為患兒創造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肢體接觸則可給予患兒愛的滿足感,從而有效保障了患兒睡眠質量,避免患兒哭鬧。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家屬護理滿意度較高,可能在于:患兒日齡較小,患病后家屬難免焦慮不安。研究組根據家屬疾病認知程度進行針對性知識講解,可糾正家屬錯誤認知,提升家屬康復信心,消除焦慮擔憂情緒,并進一步提升其護理滿意度。此外,2組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因此,臨床還應多中心、多渠道取樣,做進一步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方案用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中可有效降低膽紅素水平,縮短黃疸消失時間,改善患兒睡眠質量,提高家屬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