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國產大飛機C919圓滿完成首次載客商業飛行。C919一飛沖天的背后,是“中國制造”實力顯著提升,也與重慶、長沙、杭州等多地制造業企業精益求精為大飛機做好配套工作密不可分。
作為制造業重鎮的重慶,不僅為C919貢獻了超過50%以上的鋁材材料,還專門為其成功研制了國產“飛機棉”。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飛機棉”,專為節省空間和減輕重量而設計,隔音、隔熱和排水效果非常突出。這項技術將直徑2微米左右的玻璃纖維與相關輔料精準搭配,用高科技手段“織”成需要的材料形態,填補了國內空白,保障了國產大飛機“飛機棉”的自主供應。
除了“飛機棉”之外,西南鋁業集團作為國內首家取得國產大飛機用鋁材合格供應商資質的企業,先后為C919提供了30個規格、600余件鋁合金材料,主要應用于機翼、起落架等部位,是飛機的關鍵結構件,其鍛件已實現向商飛批量供貨,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如果說作為大飛機“心臟”的發動機,是飛機最重要、制造難度最大的部件,那么,號稱乘客“生命支點”的關鍵受力部件起落架,制造難度毋庸置疑可以排到第二。位于湖南長沙望城經開區的利勃海爾中航起航空(長沙)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專注于為中國民用飛機打造安全可靠的“金剛腿”的一家企業。除了起落架系統,長沙還是唯一能供應C919機輪剎車系統的城市。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參與了C919前機輪和主機輪的初步設計、評審到首批交付、首飛成功、機輪剎車系統取證。同時承擔了C919碳剎車最嚴酷著陸剎車試驗、剎車散熱風扇臺架試驗、剎車易熔塞完整性試驗。
今年3月,浙江西子航空總工程師傅云曾登上過C919的試飛航班,從上海飛往南昌。飛機上的應急發電機艙門(RAT門)和輔助動力裝置門(APU門)的研制,正是由他所在的團隊負責。兩個部件在整架飛機中看似尺寸不大,但是結構復雜,科技含量極高,涉及了多項航空特種工藝技術。以輔助動力裝置門為例,該門位于飛機尾部的高溫區域,需要具有耐高溫、阻燃和耐煙等特性。為此,C919飛機設計團隊創造性地選用了一種耐高溫的碳纖維復合材料,這種材料在國外曾使用在火箭等航天器材上,在國內航空領域還是首次使用。
(摘自《工人日報》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