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盛產小龍蝦,每年開捕時節,蝦農最為忙碌。新華社
生醉食物,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是一個考驗。 但“糟醉”,這種從酒文化衍生,因儲存生鮮演變而來的特殊風味,一直是江浙滬地區人民的心頭好。
糟醉食品鮮味突出,食用方便,但這一類食品,通常也與大規模工業生產背道而馳。
自2021年起,傳統的糟醉工藝和近些年愈發受寵的食材小龍蝦發生了碰撞,保質期僅有6天的“冷吃小龍蝦”,出現在預制菜的品類里,在長三角地區熱銷。
這是一個對食品供應鏈、倉儲、物流以及觸達消費者,甚至預估消費需求能力的極端挑戰。從制作完成到抵達消費者的餐桌,這個過程需要在24小時之內完成。任何一塊短板,都會影響木桶的水位,這背后涉及數字物流、倉儲模式、貨架體系的變革,乃至社交、消費習慣的變化。
享受開袋即食的食客們恐怕想不到,一只小龍蝦吃法變化的背后,也涵蓋了一個區域、一種生產模式的數字化變遷。
在上海300多公里外的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蝦農們會在天黑之前,把蝦籠放入稻田,次日清晨五六點便到了“收獲”的時刻。在稻田間裝得滿滿的蝦籠被放入冷藏車,運往工廠。
上午10點左右,第一批鮮蝦到達工廠門口,通過傳送帶,活蹦亂跳的小龍蝦進入工廠,自動化流程已然開啟。1噸蝦僅需半個小時便能傳送完畢。進入工廠后,首先會由機器分揀出20克至30克統一規格的小龍蝦,再由工人進行二次挑選,去除雜物。
李晗從事水產領域多年,他介紹,目前小龍蝦工業化制作已十分成熟,但多以冷凍小龍蝦為主,做冷鮮的工廠寥寥無幾。
借助電商的平臺優勢,縮短銷售周期,降低周轉消耗,這是冷吃小龍蝦工業化的前提。于工廠而言,配方和工藝管控是核心。甚至在小龍蝦行業里,有花幾十萬元買配方和工藝的傳聞。
在工藝設計上,時間是按秒計算的,例如油炸、風干、浸泡,多一秒或少一秒都可能導致味道不同,在追求口感的同時亦要滿足工業化標準。
清洗是烹飪環節開始前的重要步驟,工業化清洗對衛生的把控要優于大多數街邊餐館,這也是小龍蝦成為預制菜熱門品類的原因。
清潔完成后的活蝦,開始進入加工流程,通過輸送帶進入兩道不同的工藝,一條是水煮線,一條是油炸線,根據不同情況作出選擇。
油炸和蒸煮之后均需冷卻,浸料入味也需要在4℃以下的低溫中進行。“高溫會滋生微生物。裸露在空中不能超過12℃,浸泡在水池里不能超過4℃。裸露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時間越長,微生物滋生就越多,保質期越短。”李晗介紹。
最終包裝完畢的小龍蝦,進入冷藏倉庫,等待貨車裝車運輸,待不同批次的鮮蝦進入工廠,所有加工流程完成后,已至第二天凌晨。
凌晨2點,4輛冷藏車陸續趕來裝車,凌晨3點發車,運往長三角地區的各個大倉。
深夜,從盱眙出發的冷藏車將分別經過南京、無錫、蘇州等城市大倉,最終抵達上海,時間通常在下午13點至18點之間。為了保證小龍蝦的低溫環境,卸貨要在20分鐘內完成。
進入大倉后,經過質檢專員檢測,小龍蝦被放入收貨存儲區,在大倉內進行2個小時至3個小時的分揀、裝車,并在第二天凌晨1點至3點分別到達上海的各個前置倉。
它們要在早上6點前上架,以便剛剛蘇醒的上海市民,可以在手機上下單勾選自己一天的菜單。
從蝦田到工廠,再到城市各個倉庫,最終以最新鮮的狀態抵達消費者手中,鏈條上的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而這背后,數字化、算法在默默“指揮”,讓一切變得更高效。
從計算小龍蝦的出廠數量開始,算法就已經在工作了。
每天究竟需要從蝦田捕捉多少數量的小龍蝦?哪些口味需要多生產,哪些需要少生產?解答這些問題以天為單位,預測的時間越短,則越精準。
“根據今天的銷售情況,后天就可以響應,到底是增量還是減量。只要響應時長足夠短,就越靠近最近發生的行為。”某生鮮零售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算法的預測以及診斷,覆蓋工廠、物流、履約以及整個供應鏈。
第一批小龍蝦抵達前置倉時,距離上架時間僅剩3個小時。
在上海徐家匯肇嘉浜路前置倉,貨車陸續趕來,蔬果、牛羊肉、水產……貨到之后,分揀員們快手快腳地把貨品一一掃碼、對應上架,系統會指引他們在倉內的路線,幫助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固定貨架。
早上6點,最后一件貨品上架,所有物品已各就各位——新的一天開始了。
配送員忙碌起來。系統為他們規劃訂單配送的最短路線,算法精準到分鐘,自動分配剩余時間最短的單,以及優先水產等品類的訂單。根據配送員的能力,系統自動切換調度模式。
20年間,小龍蝦從一個外來物種,成為每年有千億元規模的產業。20年,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物流、電商、微信……人與人、人與物的距離拉得更近,冷吃小龍蝦也因數字化帶來的便利應運而生。
這樣一個新品上市后,該如何更高效地與用戶建立連接?這亦是數字化生活的關鍵一步——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正在改變。
上述生鮮零售公司開始了在微信生態上的摸索,并投入更多精力,他們曾針對微信的數十個小程序入口分別優化,例如在公眾號菜單欄增加小程序入口,逐漸摸索出運營方法論,建立起公眾號、朋友圈、搜一搜、微信社群等圍繞著小程序的精細化生態建設。
在便利的工具之外,這種生活方式更強調的是“人”與“情感”。
劉諫隆是該生鮮零售公司的微信運營負責人,他負責江蘇9個城市,有1000多個微信社群,社群總人數達30萬以上。每天早上打開手機,他習慣逐個點開社群,檢查昨晚是否有遺留的問題,和一線運營開會,討論社群的運營場景。他有4部手機,出門必帶一個大容量充電寶。
在這些微信社群里,劉諫隆對一線運營的要求是,不僅僅完成售后、產品推薦等基本工作,還要真正關心用戶的需求。當然,在推薦小龍蝦新品時,他們也會搜集用戶意見,反饋給產品同事。
“每個人想主動分享的內容,都是他(她)自己真正關注和感興趣的東西。”劉諫隆提到,他更關注的是社群能否讓用戶產生黏性或復購,著眼用戶心智的培養,而非最直接的銷售額,“我們不考核銷售額,更在意你有沒有把用戶維護好。”劉諫隆總結。
從根本上而言,微信場景所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在算法、大數據推薦成為熱門的當下,人的作用并未被取代,而是算法輔助人推薦,更準確地連接到用戶。
冷吃小龍蝦誕生在數字化的當下,也因人們的口味、消費習慣的不斷升級而備受歡迎。在微信這個連接人與人的地方,品牌和消費者交了個朋友,這并非傳統貨架上人與冷冰冰的“物”的關系,而是隨著品牌的不斷進化,形成長久、有著正向循環的情感連接。
在中國電商物流最發達的地區——長三角,從一只小龍蝦的備貨、制作、運輸,并被傳播、連接到人,最終抵達人們的餐桌,我們窺見了數字化生活的變遷,它改變了一只小龍蝦的命運,也正在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鎮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