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璐瑤

對全球化自由貿易習以為常的歐洲民眾,在各種危機帶來的影響下,開始重新關注全球貿易話題。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這個在過去20年被世界廣泛知曉的概念,正被歐洲政客和媒體頻頻提及,民眾們也熱烈地討論著一個問題:歐洲能否離開“中國制造”?
20世紀50年代,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歐洲重振旗鼓,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迎來了制造業的高速發展。70年代,強調自由市場和全球分工機制的新自由主義流行,歐洲隨即把目光投向勞動和原料成本更為低廉的亞洲各地,并靠著離岸外包實現了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產業升級。隨后,堅定落實改革開放政策的中國,在20世紀末正式登上世界貿易舞臺。憑借人口紅利和豐富資源帶來的制造優勢,以及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更為有利的關稅條件,貼著“中國制造”標簽的產品被銷往世界各地,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重要地位由此確立。
與東方大陸上迅速崛起的“世界工廠”相對的,是去工業化的歐洲大陸。從1970年至今,法國工業占GDP的比重從35%降至不足20%。逐年下降的工業占比帶來的是歐盟對中國不斷增加的貿易逆差,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但2021年歐洲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依然較上年猛增1/3,達到2490億歐元,歐洲民眾對“中國制造”的依賴由此可見一斑。
過去半個世紀,人們很少質疑全球化自由貿易的正當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其中各取所需:發達國家的人花費更低價格購買商品,發展中國家借此契機實現經濟發展。但疫情讓早已習慣大肆消費進口商品的歐洲民眾,猛然意識到全球化的巨大弊端——對別國制造的過度依賴。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后,歐洲陷入能源危機,這更促使人們深度思考自由貿易背后深藏的地緣政治風險。上至各國政府和跨國集團,下至中小企業和普通民眾,如何實現更高程度的商品與能源的自給自足,成為歐洲最熱門的公共話題。
以法國為例,2018年,席卷全國的“黃背心”運動爆發,這場近10年來影響最為廣泛的社會運動,至今沒有結束的跡象。將“黃背心”們推向街頭的導火索是燃油附加稅的提升,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近年來法國中低收入群體購買力下降的事實。法國的中低收入群體,與因去工業化而失業的工人高度重合,他們因產業轉移失去工作機會,卻也靠著社會福利和廉價的能源維持物質生活。只是,這種平衡是脆弱的,能源價格的微小提升就能讓他們捉襟見肘。過去兩年,如何提升購買力的討論在法國塵囂甚上,此前很少有民眾意識到,法國乃至整個歐美社會的強大購買力,實則是建立在第三產業帶來的高收入和全球化帶來的廉價商品之上。
疫情和俄烏戰爭后,歐洲消費者對產品產地變得前所未有的敏感,“歐洲制造”成為全新的營銷熱點,這反映出民眾重新崛起的本土制造意識。但是在去工業化道路上一往無前的歐洲人,不僅人力成本是亞洲各制造大國的數倍,大部分原材料也只能依賴進口,這令其毫無價格優勢可言。以“黃背心”為代表的中低收入群體,在已經感受到巨大購買壓力的當下,即使有心離開“中國制造”,恐怕也無力為高價格買單。
為回應民眾對本土制造的需求,歐洲企業正試圖將制造業重新搬回老家,這一改革能否成功也會影響“中國制造”在歐洲的未來。最近,一條關于巴黎奧運吉祥物的新聞占據了各大頭條。巴黎奧組委公布了2024年巴黎奧運吉祥物“弗里吉”,這個可愛的玩偶因為絕大多數將會由“中國制造”,從而在網上引發民眾的不解:為什么我們連一個小小的玩偶也無法實現“法國制造”?這一拷問直指當下歐洲制造業的窘境:去工業化后的歐洲,不僅沒有足夠數量的產業技術工人,也丟失了眾多制造加工工藝。
以自行車產業為例,2021年,歐洲大陸共生產組裝自行車140萬輛,占銷售量的6成。但深入分析便能發現,歐洲制造的140萬輛自行車所需的零部件,6成以上來自中國,只有不到兩成“歐洲制造”,且多集中于金屬材料和生產自動化程度高的產品。為保護本土自行車制造商,歐盟從1993年就實施針對中國自行車進口的反傾銷稅(稅率48.5%),而后,該法案延伸至零部件。要規避反傾銷稅,歐洲的自行車生產商必須仔細計算原料成本,以確保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不超過限額。
長達幾十年的去工業化進程,讓歐洲不再具備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要素,雖然歐盟已準備好充足的資金為制造業回流創造條件,但要脫離“中國制造”尚需時日。當下的能源危機更為這一努力蒙上了新的陰影,德國的制造業開始去往能源成本低廉的美國,在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較量中,地緣政治帶來的諸多影響也正成為發展“歐洲制造”的阻力。至少在完成能源轉型的目標之前,歐洲很難成為理想的制造業基地。
雖然歐洲無法在短期內徹底離開“中國制造”,但擺在中國制造業從業者面前的,是逆全球化和綠色經濟時代的新挑戰。中國該如何適應新的需求?重塑“中國制造”的形象必不可少,如今的“中國制造”已逐漸脫胎換骨,以紡織業為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向東南亞和南亞加速轉移,留下來的是更高精尖的高附加值產品,曾為廉價產品代名詞的“中國制造”已經在某些領域實現了轉型。遺憾的是,這一積極轉變尚未被外國民眾所熟知,大多數歐洲人對“中國制造”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過去——價格低廉、質量平平。如何重塑“中國制造”的形象,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同時,隨著歐洲乃至世界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如何回應消費者對工業產品越來越嚴苛的審視,也是“中國制造”能否擴大影響的重要課題。
如今,世界各地都在經歷著巨變,“全球化”似乎呈現出走向尾聲的征兆,我們已身處歷史大變革的浪潮中。“中國制造”的下一個十年,絕不會是過去十年的簡單重復。挑戰和機遇已一并到來,中國是否已經準備好適應全新的需求和變化?歷史正催促我們作出命運攸關的重大抉擇。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