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新儒
摘 要: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藝術教育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具體形態,高校美育又被賦予增智、陶情、養德等要義,任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都需要美育的參與。中國陶瓷具有悠久的歷史,同中國文化共生,是我國傳統哲學理念和美學思想的承載者。高校應充分利用文化優勢增設陶瓷藝術公選課,強化美育的育人功能。從高校增設陶瓷藝術公選課的意義出發,對陶瓷藝術公選課的美育價值進行分析,對陶瓷藝術公選課的教學路徑進行探討,以期充分發揮陶瓷藝術公選課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陶瓷藝術;公選課;美育價值
陶瓷作為中華文化之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陶瓷的制作工藝相對復雜,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道:“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十年帶不出一個燒窯師傅”是對陶瓷工藝復雜最貼切的詮釋。陶瓷用自身的藝術形態語言記錄著歷史的興衰、朝代的更迭,極具歷史性和時代性。
美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組成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任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都需要美育的參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調了美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全面深化學校美育綜合改革,整合美育資源,強化實踐體驗,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學校美育新格局。陶瓷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開展美育的有效載體。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文化優勢,面向非藝術類學生開設陶瓷藝術公選課,提升學生美學素養。
一、高校增設陶瓷藝術公選課的意義
(一)陶瓷藝術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有助于提升學生動手能力
陶瓷設計與制作的大部分程序需要結合專業設備手工完成,是一個口、手、腦、心協同合作的過程。首先要描述出設計構思和設計理念,然后畫出手繪效果圖,這是將設計靈感外化的過程。最后,根據手稿以泥土為媒介將設計物化,呈現出藝術形態。這一系列的操作過程是將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實踐呈現出來,是探尋新知識的過程,也是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正是開設陶瓷藝術公選課的價值體現。如學生制作一個陶瓷花瓶,他首先要基于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設計,然后在制作過程中需要考慮工藝選擇等問題,最后要進行動手實踐。對于初學者來說,這一切都是在逐步探索中完成的。這便于無形中培養了學生探尋新知識的能力。學生在一系列的設計、探討、創作、實踐中體驗并感受藝術的產生,在無形中繼承和弘揚陶瓷藝術。
(二)陶瓷藝術是一門工藝性課程,有助于學生戒驕戒躁潛心鉆研
一件陶瓷作品的誕生需要多道工序,缺一不成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陶瓷藝術制作程序有所簡化,相對來說沒那么繁雜,但是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更應該刻苦鉆研陶瓷制作的工藝技法,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地推陳出新,將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陶瓷的制作并不是簡單的陶泥堆砌,每一個步驟都具有工藝性。就泥條盤筑來講,泥板壓印需要平整,泥條搓制需要粗細均勻,泥漿調制需水泥比例適當,泥條和泥條的拼接需要緊實有力,器壁需薄厚均勻,制作過程中還要顧及形態美……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謹遵工藝要求執行,需要戒驕戒躁,靜下心來潛心鉆研。心浮氣躁不成器,陶瓷的制作是一個鍛煉心智的過程,這與美育的培養目標不謀而合。
(三)陶瓷藝術是一門藝術性課程,有助于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
美育的初衷是讓學生學會審美,具備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通過陶瓷藝術進行美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傳承美、發展美的能力,提升學生美學素養。陶瓷藝術被稱為立體的藝術,三維立體形態是其物化形式,具備科學性和藝術性。陶瓷本身就是美的存在,從藝術形態來講它具有藝術美,從生活層面來講它具有實用性。陶瓷制作包括捏塑、鏤空、粘貼、拼接、雕刻等工藝技法,需要對藝術形態進行深入的了解,選擇最切合作品形態的工藝技法進行制作,如此才能體現陶瓷本身的工藝美。陶瓷集藝術美、工藝美、文化美、科學美于一體,陶瓷藝術公選課有助于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
二、陶瓷藝術公選課的美育價值
(一)陶養性情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單一的學科技能,而是多元化的知識結構。藝術教育也不再是單純學術上的教育,其價值更在于審美教育。陶瓷作為中華文明的見證者,亦是一門藝術語言。陶瓷制作是把個人內在情感和外在感受按美的目標和美的形態呈現出來。蔡元培曾說過:“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作美育。”陶瓷藝術從歷史、工藝、審美上來講足以達到陶養性情的作用。陶瓷制作工藝講究“適度”,很符合中國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泥板的干濕度要適中,太干不易粘接,太濕又容易變形。泥條太干容易失去彈性,無法粘接緊實,太濕容易變形,導致器壁薄厚不均。注漿石膏也講究干濕適度,太濕會增加凝固時間,太干又凝固得太快,均不易于塑型。陶瓷制作講究緩緩而為,注入情感,穩住心態,陶養品性。
(二)陶養文化氣質
陶瓷藝術作品以創造性的形態呈現歷史和文化內涵,利用視覺符號、裝飾技法、造型元素等媒介,以審美感知為基準,通過藝術表現的形式呈現文化。任何一個陶瓷藝術作品的誕生,都需要濃厚的人文歷史和科學文化作為鋪墊,否則作品就會失去賞鑒的意義。藝術與文化,二者從來都是緊密聯系的,陶瓷藝術創作就是人文歷史、科學文化等結合創作者真切的情感而創造出的極具感染力的藝術作品。為此,陶瓷藝術創作者要涵養自身文化底蘊,翻閱歷史文獻,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實現精神的內化。高校開設陶瓷藝術公選課,有助于學生文化氣質的陶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陶養人文素質
高校增設陶瓷藝術公選課有助于陶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如今已進入互聯網時代,而網絡是把雙刃劍,產生諸多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增強青少年的是非判斷能力,堅定青少年的民族信仰尤為重要。高校開設陶瓷藝術公選課,可在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同時,通過歷史回顧、創意設計、工藝實踐等對學生進行歷史文化和道德素養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使學生精神富足,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四)陶養藝術審美
陶瓷藝術作品的創作不是簡單的技藝堆砌,而是建立在創作者深厚的文化學識之上。創作者要對作品的藝術形態進行設計,選擇符合自身審美的工藝技法來制作,實現從藝術構思到藝術呈現。陶瓷藝術有著光輝而悠久的歷史,承載著我國的民族工藝文明,對建立青少年民族審美自信具有重要意義。陶瓷藝術作品創作是貼近現實生活的,這就要求學生親近自然,觀察生活,發現自然與生活之美,提高審美鑒賞能力。高校開設陶瓷藝術公選課,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深入生活,做到藝中有陶、陶中有思、思中有美,可陶養學生審美能力。
三、陶瓷藝術公選課的教學路徑
中國有著漫長的陶瓷發展史,但是陶瓷藝術作為一個課程開設在大學,也不過幾十年時間。隨著美育的普及,陶瓷藝術在很多大學被作為公選課開設。公選課屬于非專業性質的課程。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通過四年學習,有完整的知識結構支撐,而陶瓷公選課的學生大部分是非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甚至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專業的教學方法不適用于他們,所以需要探索出一條適合陶瓷藝術公選課的有效教學路徑。
(一)興趣引導為主
公選課有別于專業課,具有以興趣為出發點的特征。陶瓷藝術公選課要以培養陶瓷藝術愛好者為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按照朝代更迭去了解中國陶瓷發展史,探索陶瓷藝術發展與歷史演進的關系,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增加鑒賞模塊,通過帶領學生參觀陶瓷藝術展覽、陶瓷博物館等,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審美趣味,營造輕松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
(二)鑒賞示范結合
陶瓷藝術公選課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傳統陶瓷。現代陶瓷藝術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狀態,國內外優秀陶瓷藝術作品不勝枚舉,如果把精力全部放在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上,難免會產生認知局限。在課程教學中,增加現代陶瓷藝術作品案例,保持新鮮感,才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陶瓷藝術相對于傳統陶瓷藝術來講,它弱化了實用性,更加注重個性的表達和藝術形態的塑造,創作方式趨向自由和隨意。課堂上,除了開展作品鑒賞外,教師可進行工藝技法的選擇性示范。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技藝能力的提升。
(三)增加課堂實踐
陶瓷藝術教學具有直觀性和參與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基于前期的知識儲備參與課堂實踐,通過雙手感知泥性。新鮮的觸覺和視覺體驗,更容易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體驗制陶的樂趣,感受陶瓷藝術的造型之美。由于陶瓷材質的特殊屬性,制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有些作品會呈現出意料之外的藝術效果。如此玄妙的藝術感受,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比如制作一個杯子,需要經過多個工序。首先需要進行頭腦風暴,把藝術思維進行外化呈現,制作出效果圖。這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并非易事。需要教師加強興趣引導,讓學生觀摩大量效果圖。然后,讓學生參與泥板制作、切割,泥條制作、粘接,以及晾曬、修坯、釉料裝飾、燒窯等一系列陶瓷制作工序,見證陶泥浴火成瓷,從中獲取成就感。
四、陶瓷藝術公選課的育人效果
(一)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
陶瓷藝術作品的創作是一個思維外顯的過程,是將抽象思維通過陶瓷材料這一介質轉化為具象事物,但呈現形式相對自由,充滿無數可能。陶瓷藝術作品的制作過程相對漫長,但是要把制作過程內化為精神樂趣。它的物化形態以陶土所特有的泥性呈現,是陶土的藝術語言。而其制作過程就是激發獲得感的鑰匙,然后通過獲得感激發創新能力,通過實踐制作激發創造能力。教師在進行陶瓷藝術作品設計與制作教學時引導學生摒棄思維定式,提高創新創造能力。陶瓷藝術公選課注重學生興趣和個性體驗,通過以玩兒代學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中。
(二)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這是古人的學習智慧。陶瓷公選課正是以理論為輔、實踐為主的課程,前期經過興趣引導、理論了解后,后期就讓學生進行陶瓷藝術作品的創作實踐,與泥互動,將前期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陶瓷制作過程中,對肢體協調性要求很高,特別是拉坯時,需要眼睛、手、腦、腰肢等協調運作,實踐性很強,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動手能力。在陶瓷公選課的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三)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新方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追求,藝術品消費市場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的職業不斷涌現。在我國,陶吧、陶瓷藝術工作室、陶瓷藝術工坊逐漸增多,陶瓷藝術正在強勢回歸人們的視野,“玩泥巴”成了人們休閑娛樂、陶冶情操、培養藝術氣質的重要途徑。小孩子可以通過對陶土的接觸,增強觸覺體驗感,開發智力。高校開設陶瓷藝術公選課,令學生掌握了一門新的技藝,為其創新創業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陶瓷藝術見證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植華夏大地。高校開設陶瓷藝術公選課,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有利于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祝華麗.對高校設置必修美術課程的價值分析:由蔡元培美育思想引發的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4(4):64-66.
[2]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遠宏,王銳.中國現代陶藝審美價值探析[J].美術觀察,2022(12):65-66.
作者單位:
閩南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