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瀅悅
【摘要】 唐傳奇富有詩化浪漫之美,主要表現在幾個層面:第一,時代的浪漫和地理空間的神秘;第二,宗教的浪漫氣息;第三,詩歌藝術本身的浪漫性。詩化浪漫在唐傳奇各方面都多有體現,其詩化浪漫的品質形成受到多種因子的影響,既來源于追求浪漫審美的特定時代和空間地理,亦受到詩歌浪漫精神和道教神秘氛圍的渲染。
【關鍵詞】 唐傳奇;湖湘;詩化浪漫;道教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0-005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17
唐傳奇富有詩化浪漫的品質,開創了中國古代詩化小說這一極富民族傳統特點的小說類型。唐傳奇描寫細膩,敘述宛轉,初具小說形態,主題、結構、內容、人物等要素已臻于完備。唐傳奇雖然整體上都具有詩化浪漫這一特點,但是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之文學,不同空間地區也有其特定的文化精神內核。湖湘之地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具有傳奇浪漫、神秘色彩和極富文學性的地理空間。屈原便是其中一位生長于湖湘之地的偉大詩人。受到歷史上諸位詩人的影響,湖湘之地一直彌漫著詩意的氣息。由于湖湘地區的獨特性,這也使得《太平廣記》中涉及湖湘地區的唐傳奇篇目稍有別于其他唐傳奇。
對于唐傳奇的研究,學界普遍從分析唐傳奇中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和藝術手法入手,并未以唐傳奇所涉及的地區作為研究的對象,探求唐傳奇篇目中不同地區的小說所呈現出來的特點。所以以湖湘地區為范圍,研究唐傳奇中涉及湖湘地區的篇目,分析其所具有的特點以及形成此特點的原因。本文以《太平廣記》收錄的與湖湘地區有關的唐傳奇入手,從中篩選出《柳歸舜》《鄭德璘》《柳毅》《許漢陽》《江叟》作為重點研究篇目,時間上以唐代為縱軸,空間上以湖湘地區為橫軸,以唐代涉及湖湘地區的唐傳奇為出發點,挖掘浪漫主義在唐傳奇中的體現,探究唐代涉及湖湘地區的唐傳奇的詩化浪漫性形成的原因。分析其所呈現出的浪漫主義審美意蘊,進一步探求其呈現浪漫氣息審美意蘊的原因。
一、浪漫主義色彩在唐代湖湘傳奇小說中的體現
(一)生活的浪漫性
唐襲隋制,經濟上繁榮昌盛,國力富強,尤其還出現了開元盛世這樣的鼎盛局面。道教和道家學派一脈雖然當時也隱藏著潛在的社會矛盾,但是尚未被激化,所以在這樣國力大繁榮、經濟大發展的國泰民安的時代,同時也激發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熱愛與珍惜之情,道教的大道貴生和義理追求滿足了唐人的精神需求,道家學問體現出的光怪陸離的想象更是和盛唐時代特定的浪漫精神相契合??梢哉f道教為唐代民眾想要追求享樂生活提供理論依據,唐傳奇又為這種生活進行了真實寫照。
在唐傳奇的許多篇章中就有大量對奢侈生活場景的描寫。比如:《許漢陽》中對龍女所用書卷之物的描寫:漢陽展卷,皆金花之素,上以銀字札之,卷大如拱斗。已半卷書過矣,觀其筆,乃白玉為管,研為碧玉,以玻璃為匣,研中皆研銀水。①
《柳毅》中關于洞庭湖龍宮生活場景的描寫:毅如其言,遂至其宮,始見臺閣相向,門戶萬千,奇草珍木,無所不有。②
在這類生活描寫中,關于許多的食物、植物、音樂以及宮殿建筑和碧玉寶物的描寫,在文中有意強調這是非人間所食之物。非人間所用之物,非人間所聽之物。同時,這樣的強調也更加反映了唐人對享樂生活的浪漫追求。
唐人生活的浪漫性除了有人間美味和繁華宮殿外。唐人還追求幽深靜謐的生活環境。《五岳山名圖》說:“性命魂神之所屬,皆有理所?!薄袄硭本褪恰跋删场??!跋删场痹谔焐?,即三十六天,也在海上、在島上,即十洲三島。而在隋唐時期,道士們將幽遠的名山洞府稱為“洞天福地”。道教以為,神仙所居之名山洞穴,總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③這些地方大都遠離塵世,環境幽深美麗。若想要修身養性,得到成仙,就必須避開城市,隱居幽深之地,因此修仙得到之人都居住于此。洞庭湖和衡山也符合道教中的“洞天福地”的說法,因此在湖湘地區的唐傳奇中有許多關于洞庭湖仙境和衡山仙境的描寫。仙境除了具有傳統道教仙境所具有的幽深美麗,不復得尋的特點外,還十分具有想象浪漫色彩,最為獨特新穎的描寫如《許漢陽》中:有如鸚鵡的鳥叫一聲,便開一朵花,花香襲人,每一朵花上還有一位美人兒,姿容婉麗,各有風韻。當宴會結束了,花朵片片墜落,花上的美人兒亦消失了。如此可愛奇幻的場景,果真只有身處仙境才能一睹為快。
唐傳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都體現出了道教仙境的浪漫主義色彩。仙境中的山、川、花、鳥、獸,與人間大異其趣,這樣的非現實的人、物、景、與近乎荒誕的事件交相輝映使唐傳奇具有了一種虛幻的浪漫藝術魅力。
(二)人物形象的浪漫性
在唐朝文人生活的一重要內容就是漫游。漫游是文人鍛煉自己豐富人生經歷的一種方式,在漫游途中他們仗劍獨行,途經繁華市井也出入于山林草莽之中。這一種行為方式透露著幾分俠氣,在唐人儒雅的人格氣質上又增添了俠氣豪放的一筆。他們富有英雄氣概和錚錚鐵骨,在唐人傳奇中,豪放俠氣的人格氣質成了審美的對象。
以《柳毅》為例,柳毅遇到在婆家受苦的洞庭龍王的小女兒,聽聞她的悲慘遭遇之后,決定幫助龍女將她的不幸遭遇告訴龍王。面對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柳毅毫不猶豫地選擇救他人于水火之中,是一個有責任,見義勇為的俠義之人。最后柳毅因為幫助龍女,受到了洞庭湖龍王的感謝,而盡享榮華富貴,與龍女成婚后又獲得了成仙得道的、長生不老的機會。柳毅能夠有如此美滿的人生,正是因為他的見義勇為,是道教的陰騭因果,作善呈祥理念下出現的必然結果。豪俠故事中的仗義精神,是道教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格的體現,也是唐人生活的浪漫性和藝術想象力的展現。
同時,唐朝文人又有儒雅的一面,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對文學藝術喜愛至極。文學藝術是精神層面的修養和追求,也是唐人浪漫性的體現和向往。在唐傳奇中許多人物都是極其癡愛詩詞歌賦的,甚至這一要素始終貫穿著故事的發展。在唐傳奇中,對藝術的追求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小說中的各類人物不是擅長詩詞歌賦,就是熟諳于書法繪畫,抑或是精于絲竹管弦之樂、能歌善舞。如《許漢陽》中的女郎“苦愛人間文字,不可得,常欲請一措大文字而無由?!比欢粌H是仙女愛文學,甚至草木鳥獸也能夠知曉文學,背誦名篇。
再如《呂鄉筠》和《江叟》中的主人公們,擅長吹笛,技藝嫻熟,所吹之聲,具有非凡的魔力,能夠斗轉石移,山河呼嘯,甚至能因此而得道成仙。這些篇目都生動地展現了唐人對藝術的善感,對浪漫情懷的追求。
(三)詩化之美的浪漫性
道家的經典富于詩化美,這種詩化美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押韻,更體現在道家本身的思想上,也是老莊人生風度之詩化。道教詩化浪漫的特質在唐代傳奇小說中可以窺見。唐傳奇中“詩之筆法”的運用,使得其語言本身便具有詩意,空間畫面的營造及人物情感的形成也具有詩情。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意境,詩歌因子的加入使唐傳奇在具有小說敘事性和連貫性特點的基礎上,又兼具詩歌抒情性和跳躍性特點,這使得唐傳奇既有情節結構的完整,又有情調結構的補充,二者完美的結合,也增強了唐傳奇的浪漫色彩。
以詩入文是詩之筆法最直接的體現。唐朝是一個詩歌極度繁盛的時代。因此,寫作的人難免會受到詩歌文化的影響,在傳奇小說中直接以詩入文。詩語言的加入使得文學作品中的強烈情感得以表達,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具感染力。以詩入文的運用,使得唐傳奇小說中人物飽滿的情感能夠噴涌而出,從而營造出一種文章特有的“情調”,使讀者通過詩的浪漫語言,去大膽的想象和體會主人公強烈情感的流露。“以詩入文”運用使得唐傳奇更具美感,具有駢文和散文相兼的詩化語言的特點;同時也增強了唐傳奇的文學性和抒情性。
“虛白”的運用是唐傳奇中詩之筆法的又一體現。筆者將“虛白”的創作表現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故事情節中的“虛白”。唐傳奇對“虛白”多有吸收,在敘述情節的過程中,突出主要情節,略過次要情節,通過人物性格或文中的細枝末節去填補文中的空白。如《柳毅》中,錢塘君去解救處于不幸遭遇中的侄女時,未詳細描寫錢塘君打斗的場面,而是以“食之矣”一言概括了負心漢的結局?!疤摪住钡臐撛谝饬x的實現,需要讀者的參與才能實現。因此,讀者可以通過錢塘君暴躁的性情和驚人的破壞力、爆發力,想象出錢塘君和“負心漢”激烈的打斗場面。第二,人物塑造的“虛白”。例如:對于柳毅這一人物的塑造,重在描寫柳毅的行為言語,突出柳毅樂于助人,講義氣正直的性格特點,文章中對于柳毅外貌的描寫幾乎沒有??墒窃谧x者的心中依舊存在著有關柳毅的外貌形象,讀者以文本為基礎,加之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社會背景、文化知識等因素構建出一個與自己的期待視域相符合的人物形象。小說也由此充滿了張力,給讀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間。
二、唐代湖湘傳奇小說詩化浪漫之美的原因
(一)時代因素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文學,文學和時代處于共生與互動的關系,文學是一個朝代的寫照,時代又為文學提供特定的社會背景,由此衍生出獨特的文學氣息。由此,若要了解唐傳奇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蘊,必定要將其置于當時的時代語境中加以研究,才有可能把唐傳奇浪漫性原因和種種深刻又精微的細節揭示出來。初唐和盛唐是唐傳奇的發軔時期,此時唐朝國力雄厚,社會環境太平,這為唐朝人追求浪漫的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想象基礎,正是在這樣的強大的朝代下,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生活上富足,精神上也得以享受,基于現實生活的浪漫美好。自然,文學塑造的藝術世界也無不體現其浪漫性。中唐時代是唐傳奇的創作的興盛時期,雖然歷經安史之亂的重大變故,但籠罩在唐朝文學的上空的浪漫氣息卻沒有因此而散去。恰好因為此次動蕩,時世有異,中唐的審美與盛唐呈現出了不同的形態,中唐的審美和精神氣質在盛唐的基礎上豐富發展,審美的表達內容更為多樣,表達的方式也更為蕪雜。唐傳奇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唐傳奇的便得到了興盛繁榮。對盛唐的懷念,對享樂安逸生活的追求,唐人一直以來的浪漫主義情懷深深的植根于人們心中,時代賦予的獨特浪漫氛圍也在文人筆下的唐傳奇賡續。
(二)宗教因素
道教內容駁雜,來源廣泛,其形成以道家思想、神仙方術、神鬼傳說為主體。道教以學習老莊著作為主,老莊思想雖屬一派,但其側重之處卻稍有不同。老子側重客觀的、實有的描寫;而莊子的道則側重于心靈的描寫,是主觀之心境。因此相較而言,莊子的著作則具有“象說”這一大特點,而這一特點對于唐傳奇的創作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首先,“象說”的一大特點就是想象,且想象奇妙,汪洋辟闔。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易教下》中認為想象有“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營構之象”兩種形態之分。莊子的想象主要屬于“人心營構之象”,因為在其著作中將“動植物的擬人化”,具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想象境界。莊子的“人心營構之象”在唐傳奇中的傳作中有不少借鑒。如《柳歸舜》中有會唱歌且能背詩賦的鸚鵡,《江叟》中有靈的大槐樹……這都是唐傳奇的“人心營構之象”,在傳奇小說筆下,世間的一切動植物都具有了人的形態。想象奇特,頗得莊子想象之精妙。
其次,莊子“象說”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同類之象的反復使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換。在莊子著作中“木”這一意象就有《逍遙游》篇目中的無用之大樹木,《山木》篇中的不才之木。這一特點對唐傳奇中“象”的選取和創作中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唐傳奇中“湖水江河”的意象就有同類之象的反復使用?!对S漢陽》中的洞庭湖,《湘中怨解》中的瀟湘之水;在唐傳奇中動植物的同類之象使用更是不勝枚舉。在同類之象的名下包括了神話意象、自然意象、心中營構之象,這些同類之象中也存在轉換變遷的趨勢,這一特點在唐傳奇中也有所體現。唐傳奇的創作者妙筆生花,揮就了許多照耀古今的文學作品,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浪漫主義思潮。
不僅上述莊子著作對唐傳奇創作有影響外,道家文化中宗教因子對唐傳奇也具有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道教的神仙信仰、煉丹長生、求仙問道以及法術為唐傳奇小說提供了不竭之源,唐傳奇的取材范圍雖廣,但囊括了道教思想、俠士義烈等題材;其次,道教的敘事結構對唐傳奇產生很大的影響,大多傳奇故事都沿襲了道教故事的傳統,但在模式上又具有一定的創新;再次,唐傳奇承襲了道教的思想結構和情調結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和發展;最后,道教文學所呈現出的浪漫主義審美對唐傳奇的浪漫氛圍渲染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詩歌因素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人在游覽自然風貌,體味人生百態時,都會生發出個人的內在情緒,情緒積壓在心底就需要釋放,釋放情緒就要寫詩,正如華茲華斯所言:“詩歌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溢?!痹姼枋莾仍诤屯庠?、心靈和物體、激情與各種感知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是它們合作的結果。④詩歌是浪漫的,詩的語言具有含蓄性,需要讀者透過字里行間仔細品味主人公強烈的情感。詩語言的含蓄性塑造了文學審美的朦朧之美和浪漫之感。
在唐代詩歌的創作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文學現象。唐朝文人癡迷與寫詩也擅長寫詩,因此在唐傳奇創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詩歌之筆。的唐傳奇中詩之筆法的運用,從故事情感上來說,在小說以敘事為主的功能下,增加了情調結構,使唐傳奇小說兼具敘述性和抒情性,兼有連貫性和跳躍性;從環境描寫來看,在唐傳奇中運用詩歌,所呈現出的意境,深化了文學審美地理空間的美感,這種詩意化的意境,豐富了小說的敘事魅力,使得文章更具張力,同時也擴大了文本的情感空間。詩意化的創造,正式作者浪漫情懷的自然顯現,詩意般的浪漫情懷也正與讀者心理的審美感受相契合,從而觸發讀者的內心感受。
三、結論
唐傳奇將道家文化底蘊融入其中,使傳奇小說增添一份亦真亦幻的審美體驗和詩化浪漫的審美觀照。湖湘地區與文人的審美心理相契合,湖湘之地秀美裊娜的自然風光無不激發了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感,引發其無限的遐想,以唐代湖湘地區為代表的唐傳奇,由此呈現出獨具浪漫的審美色彩和詩意化創造。
雖然唐傳奇兼具詩歌藝術和道教審美,但唐傳奇不是詩歌的附庸,也不是道教的附庸,在我國文學經典中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因此,唐傳奇的思想內容、藝術手法不應當停留在過去,而是要面向未來,吸收與借鑒唐傳奇小說的優秀筆法。
注釋:
①(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二,中華書局出版社2020年版,第2838頁。
②《太平廣記》卷四百一十九,第2818頁。
③申載春:《道教與唐傳奇》,《文史哲》1997年第3期,第82-87頁。
④(美)M·H·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張照進、董慶生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6頁。
參考文獻:
[1]吳懷東.唐傳奇與詩化小說[J].社會科學研究, 2011,(06):167-173.
[2]劉保昌.道家藝術與現代文學的詩化美[J].學術論壇,2005,(01):102-107.
[3]劉德重,魏宏遠.淺議唐傳奇之“詩筆”手法[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49-53.
[4]劉敏.試論唐傳奇中的仙境意象[J].求索,2003, (06):212-213.
[5]申載春.道教與唐傳奇[J].文史哲,1997,(03):82-87.
[6]張松輝.道教與唐傳奇[J].宗教學研究,1997,(01): 44-50.
[7](北宋)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8](美)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M].酈稚牛,張照進,董慶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9]劉保昌.道家文化與中國當代文學[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01):70-79.
[10]李裴.淺談唐傳奇中的道教審美因子[J].中國道教,2009,(0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