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意識形態概念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未明確定義的基礎性概念,要想準確闡述其內涵,必須重讀《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本首次系統闡述其概念的著作。以《德意志意識形態》為理論基地,從認識論、價值論和本體論三重維度出發,表述豐富、多維的意識形態概念。
【關鍵詞】 《德意志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概念;多重維度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0-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19
《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著作。“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創立,意味著意識形態開始真正成為哲學命題和科學理論,為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和創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啟迪”。[1]在這本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不但基本完成了對德國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變革,而且《德意志意識形態》是第一本對意識形態概念做了系統闡述的著作,雖然在這本書中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對意識形態的概念下一個具體、明確的定義。迄今為止,意識形態概念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難把握的理論概念,同時,其概念在學術界存在著多重界定,因此,從《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本著作出發,結合其相關論述,刻意加深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概念論述的理解,同時,從不同維度出發探析其概念的深刻內涵,不失為一種重新界定意識形態概念的重要方法。
一、意識形態概念中的認識論維度
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認識論維度,社會意識包括意識形態,任何社會意識其產生的前提都是現實的物質活動,它有可能是正確的思想,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思想,因為任何社會意識都是主體對客體(現存的物質生產方式)能動的反映,因此,反映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有可能會出現錯誤的虛假的反映。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論述當中,意識形態概念主要被界定為“虛假的意識”,這主要是基于認識論的闡述。“‘虛假意識不僅指的是‘德意志意識形態這個具體意識形態的顛倒性,還內在的包含思想家或哲學家把意識形態的特殊利益說成普遍利益的虛偽性”。[2]
(一)思想家或哲學家的觀念創造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序言中,馬克思認為:迄今為止,人們總是創造出多種虛假觀念來表述社會物質條件,同時按照虛假的觀念來建立社會關系,然后根據這種觀念、思想、意識來支配他們自己的行為,人們屈從于這種虛假的頭腦中的創造物。[3]5在這里,馬克思還列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突然有一天,有一位德國革命哲學家意識到,人們之所以會溺水,是因為他們沉浸在關于重力的思想之中。如果人們在頭腦中拋棄關于重力的觀念,那么他們就會避免溺死的危險。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重力的產生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意識或者觀念的改變而發生任何改變,能影響它的只有緯度大小,因此,無論人們是否拋棄關于重力的觀念,他們都會溺水。
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還批判了整個德國哲學批判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意識形態哲學家的批判是顯而易見的。“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批判性的立場,從認識論的角度上揭示出了意識形態顛倒、虛假的本質,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家們。”[4]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對德國哲學的批判,它所涉及的全部哲學問題都是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基地中產生的,因此,“在這種對黑格爾哲學家們的批判中,一切社會關系都被歸結于宗教關系,進而轉化成迷信,對法和國家的迷信等等。”[3]12在這種前提下,青年黑格爾派認為意識的一切產物包括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行為舉止和束縛、限制都是幻想,那么只要用合乎邏輯的道德要求來破除這種幻想,就可以解放人類,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斗爭。但是事實上,這僅僅只是用另外一種思想、觀念來解釋世界,其實質仍然是思想家們的觀念創造。
(二)“虛假的、顛倒的意識”
馬克思最初是在黑格爾和黑格爾主義者(尤其是費爾巴哈)那發現意識形態概念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德國哲學是從天上降到地上”[3]20,這意味著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天然地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而并不是從人們的物質生活、物質交往中產生的,也并不會和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語言交織在一起,意識形態的虛假性,顛倒了存在和意識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解釋:在全部意識形態的關系當中,人們和意識形態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成像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3]19這個比喻明確指出了意識形態對意識與生活關系的顛倒,揭露其虛假性,更主要的是強調,即使是“倒立著”的意識也是現實社會的反映。[5]在這里,意識形態主要指的是德意志的意識形態。德國人不在乎歷史,他們一直生活在思想、觀念之中,忽視現實的生活條件和生產資料。在這個意義上,意識形態本身并不具有虛假性或者顛倒性等特征,其產生的前提和發展的過程決定意識形態的特性。意識形態如果脫離現實的生活條件,脫離實踐,那么其就具有虛假性;如果意識形態產生于社會的物質產生過程,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那么其就不具有虛假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停留在意識形態是“顛倒的意識”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思考,立足于實踐,揭示意識形態產生的現實基礎,從交往與生產力、國家與所有制關系層面進一步闡述意識形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也進一步揭示了歷史概念的重要性。“馬克思考察歷史現實的起點,是在一個共時性的復雜結構中進行考察的,是以生產力和交往形式各自的發展和相互關系的變化為基礎進行考察的”。[6]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并不僅僅只停留于解釋意識形態概念的虛假性,并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哲學批判層面,而在于在此基礎上,揭露和批判興起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的和矛盾的現實。
二、意識形態概念中的價值論維度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意識形態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作為觀念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在一定歷史條件和實踐條件下,能夠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意識形態具有價值論意義,其價值論主要是指其階級本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的價值論主要體現在它所表達和關注的都是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念與價值取向。
(一)“現實的人”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虛假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形成過程中,進一步闡明了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生活決定社會意識,意識是現實的、有生命力的個人的產物,而并不是想象中的、設想中的、幻想中的人。意識形態作為人類史的一個方面,其產生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來的,也并沒有在想象中拋開現實基礎,相反,意識形態產生的現實前提是現實的人,是從事物質生產和生活活動的人,是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尤其是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生活資料。
德意志的意識形態之所以被哲學家或思想家們批判,其原因在于它拋棄了人類歷史產生的前提,即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邏輯起點的現實的個人的概念,其演進過程與歷史唯物主義整體邏輯相一致,存在著一條辯證發展的邏輯線索。”[7]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的第一個歷史性的活動,是因為他們開始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而并不是因為他們會思考、會說話。在這個基礎上,分工以及所有制的不同形式開始出現和不斷發展。以一定方式進行生產的現實的人,生產出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然后不斷形成社會和國家,社會意識也在這個過程中被生產出來。從現實的個人的角度出發,可以看出交往概念的生成是在交往形式一般、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三個概念中逐漸發展的,同時,現實的個人的概念也在這過程中逐漸獲得自身的總體性規定。[8]意識、觀念、思想最初是在人們的物質活動中出現的,是物質交換和交往的產物,包括民族之中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社會意識形態。人們本身是自己觀念、意識的生產者和創造者,意識、意識形態存在于他們實際的物質生活條件之中。
(二)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
意識形態作為觀念上層建筑,其形成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但是由于其代表的是物質上占主導地位的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由此其內在地與階級或者集團結合在一起。“意識形態概念是統治階級意愿和現實利益在觀念體系中的直接反映”,[9]意識形態并不是單個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其代表的是某個階級或者某個集團的群體性的思想觀念,此階級或者集團認同、接受這個意識,在實際社會生產活動中,意識形態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可以鞏固統治階級的物質利益,服務于統治階級的長期執政。這意味著,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包括意識形態,只不過是統治階級思想的集中體現,是統治階級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體現。構成統治階級的每個個體都有其自己的意識,但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不是單個人意識的集合,而是代表統治階級集體利益的觀念的整合,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的意識服從整體的意識,作為一個時代的整體面貌,不斷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從這論述中,還可以認識到,“意識形態是權力的衍生物,是物質上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衍生物,是制度化的思想體系,是為現實社會制度辯護的價值體系”。[10]
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的價值論還體現在其“普遍性”中。[11]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新階級為了達到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總是把階級的集中利益說成是整個社會和每個人的共同利益,賦予統治階級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3]28在這個基礎上,不能理解,一旦一個階級在物質上占統治地位,其下一步必然是不斷尋求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并且為了合理化奴役被統治階級,其必定宣揚自身的利益是全社會的利益,麻痹廣大人民群眾和被壓迫階級,促使人民群眾理解、認同、接受、踐行這披著虛假外衣的“普遍性意識形態”,從而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深入探析意識形態終結論,不難發現其實質是一種意識形態,是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服務的,目的是否定社會革命的意義,消解馬克思主義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因此,我們更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強大陣地”。[12]
三、意識形態概念中的本體論維度
認識是基于實踐意義上的認識,社會意識也是如此,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于實踐,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因此,從本體論看,意識形態不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其相對獨立性和能動的反作用。
(一)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歷史的發展,發現由于生產的增加、人口的增多、人類需要的增強,產生了真正的分工。”[13]通過這段表述不難發現,意識是在分工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意識,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可以獨立地建構觀念、思想、理論等等。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其本身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它的發展并不一定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一致。
意識形態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兩者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積極的、進步的意識形態代表的是先進階級的集體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導預見、推斷未來,指導實踐活動;同樣,消極的、落后的意識形態代表的是腐朽的固執的階級的意識,會阻礙先進階級的實踐活動,阻礙社會的發展進步。這說明,“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史仍能彈奏第一提琴”。
(二)意識形態能動的反作用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歷史觀從物質生產中形成……可以完整描述事物,描述事物之間不同方面、不同層面之間的相互作用。”[3]人類創造歷史的前提是人類能夠生活,為了生活,人類必須滿足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如衣食住等基本必需物質資料,在此基礎上,人們會進行一系列物質生產和關系生產過程,意識也在這一過程中被生產出來。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具有內在聯系和統一性,同時還具有其獨特的歷史繼承性,有其特殊的歷史發展規律。同時,意識形態并不是憑空出現的,是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它必須滿足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意識形態必然具有滿足生產和生活需求的功能和價值,在一定基礎上,意識形態被人類所接受和認同,會轉化成現實的物質力量改變社會生活,影響歷史的發展。意識形態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積極的先進的意識形態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
《德意志意識形態》對意識形態概念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定義,但從認識論、價值論和本體論維度出發,不難發現著作貫穿著意識形態這一概念。三個維度之間并不是彼此相分離的,相反,這三個維度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實踐中考察意識形態概念,要時刻將這三個維度聯系在一起,重新思考意識形態的概念,探析意識形態的深層根源和運作機制。
參考文獻:
[1]馬立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意識形態理論及其價值與當代啟示[J].理論月刊,2014,(01):14-17.
[2]秦志龍,王巖.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概念的多重涵義及其統一性——基于《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經典文本的解讀[J].社會主義研究,2018,(05):40-46.
[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吳勝鋒.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的解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06): 122-130+160.
[5]徐淑貞.從《德意志意識形態》看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理論[J].教學與研究,2015,(12):85-89.
[6]蔡玲.馬克思對歷史概念的創發:《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本考察[J].學習與實踐,2017,(12):121-127.
[7]張永慶.現實的個人概念的生成邏輯及理論意義——《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現實的個人辯證法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53-60.
[8]張永慶.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交往形式概念辨正[J].理論月刊,2015,(10):17-22.
[9]趙笑蕾.意識形態:一個經典概念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讀《德意志意識形態》[J].理論學刊,2014, (05):14-17.
[10]倪瑞華.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內涵的語境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09):64-72+160.
[11]張國啟,李欣宇.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邏輯解讀[J].湖北社會科學,2013,(01):15-17.
[12]張榮榮,程彪.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終結論”[J].學術交流,2019,(04):64-70.
[13]石寧.《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分工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9.
作者簡介:
應美星,女,江西上饒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