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明輝 通訊員 譚昌奎


我們是革命傳統宣傳員,我們有民族振興的堅定信仰,用赤誠染紅天邊的云霞,讓歌聲護航初升的太陽……
葉兆芬為記者唱起了他自己創作的歌曲《讓歌聲護航初升的太陽》。
“出不了病房,我現在很著急,特別希望能盡快走出醫院,看看我幫助過的孩子們,每年‘六一’都要是要帶他們表演節目的。”今年78歲的葉兆芬,是盱眙縣黃花塘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雖然他人在病房,心卻一直牽掛著鎮里的孩子們。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字字閃金光,人人記心間……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 個字,但孩子們要想記住還是有困難的,我想把它編成歌曲傳唱,既能加強記憶,又能起到宣傳效果。”葉兆芬創作歌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地孩子們中間廣為流傳。
“我從小就熱愛音樂,高中畢業時正逢村、鄉在組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我就主動承擔譜曲、填詞、編導的任務。”講到過去的事,葉兆芬很驕傲。在舊鋪中學任教時,學校舉辦的大型文藝活動,基本都是他組織編導的。退休加入關工隊伍后,在縣“五老”藝術團中,葉兆芬擔任副團長、編導和指揮。“在重大紀念日,我都會深入基層組織演出,特別是建黨95 周年時,在馬壩小學的演出圖片,還登上了《人民日報》頭版。”“為下一代作詞作曲是我的驕傲。”說這話時,葉兆芬很有底氣。他譜寫了多首歌曲,并到學校和校外輔導站教唱。學生們從學校唱到家里、唱到社會,在傳唱中把紅色基因融進血液。葉兆芬會揚琴、月琴、葫蘆絲、電子琴、二胡、笛子、巴烏等十多種樂器。他自己也沒想到,這些樂器成了做關心下一代工作最有力的工具。
鐵軍娃、鐵軍娃,父母闖天下,為了生活好,務工離開家。鐵軍娃、鐵軍娃,人小志氣大,生活要自立,好好學文化……
講到傳承紅色基因,葉兆芬向記者唱起了自己作詞作曲的《鐵軍娃》。“用藝術的形式宣傳鐵軍精神,不僅孩子們喜歡,也發揮了我的特長,德育效果好。”談到組建鐵軍藝術團的初衷,葉兆芬對記者說。
他利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開展了一系列紅色教育活動,在實踐中萌生組建一個青少年藝術團的想法。他以傳承鐵軍精神為主線,深度挖掘紅色資源,開展主題教育,在黃花塘鎮中心小學協調組建了鐵軍娃藝術團。
“組建鐵軍娃藝術團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遇到的是經費困難。”葉兆芬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走進縣關工委說明情況。沒想到,關工委主任柳懷玉當場表示幫助解決服裝和各種樂器費用。2022 年7月,葉兆芬編導的由鐵軍娃藝術團的小演員們以及8 名“五老”排練的節目《傳承紅色基因,放飛藝術夢想》在淮安市老少同臺展演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同學們記心懷,迷戀網絡是禍害,手機不能課堂帶。聽從老師來指導,用于學習本應該……
這是葉兆芬教育青少年遠離網絡沉迷而寫的歌曲《認識科學新世界》。創作這首歌曲的緣由,是2015 年暑假發生的一件事。中學生瞿某,被社會青年誘騙,到商鋪中盜竊了5 部手機。破案后,司法機關準備立案處理。“了解此事后,經過組織相關人員分析研究,我們認為他作為未成年人,法治觀念淡薄,受他人蠱惑參與了這起案件,從本質上講他是可以挽救的。”葉兆芬對翟某耐心教育,讓家長作了全額賠償,一邊又和手機店老板做了協商,并向盱眙縣司法機關申請,最終使該生免于起訴。
為了讓更多孩子不再因為對法律的無知而走上邪路,葉兆芬創作朗朗上口的歌曲,在校園中傳唱。在普法實踐中,葉兆芬聯合司法、婦聯、城管等部門,做好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實行“四級網格化管理”,讓黃花塘鎮、村兩級連續10 年實現青少年零犯罪。
背行囊走天下,青年職工志氣大,愛崗敬業心向黨,企業就是我的家……
為在民企中開展關工委工作,葉兆芬結合工作實踐,創作了歌曲《企業就是我的家》。
2011 年,根據上級關工委要求,葉兆芬多次往返于全鎮各企業之間進行調研。2012 年,他到信達利機械制造廠聯系建立關工委時,老板一開始很不配合,說:“我只管生產、賺錢,別的不搞。”葉兆芬說:“關工委工作能穩定職工。”看到老板有了松動,葉兆芬又向他介紹企業建立關工委的各種好處。最終老板同意配合工作,并根據“五有五好”標準組建關工委。
為擴大鎮關工委與企業的聯系,葉兆芬帶領他創建的文化演唱隊多次到企業為職工舉辦聯歡會,大受歡迎。在他的努力下,黃花塘鎮民營企業中已有十多家建立了關工委。
“留守兒童因為缺乏親情,往往情緒低落、性格孤僻。我發現,每當我和孩子們一起唱起歌謠,距離就會拉近很多。許多孩子就會講出自己憋在心里的話。”葉兆芬與記者分享自己在關愛留守兒童方面的心得,訣竅,還是他創作的歌。
當然,葉兆芬為留守的孩子們所做的,不僅是寫歌。
每年,他都把全鎮留守兒童登記一遍,安排“五老”結對幫扶。他經常為特困學生捐資捐物,還把“學困生”帶回家吃飯、補習功課。
2016 年,舊鋪中學初三學生小趙,成績原本很優秀,突然一段時間情緒低落,成績下滑。葉兆芬和班主任一起到小趙家了解情況,發現其父母買了兩臺麻將機,心思都在開棋牌室掙錢上。孩子放學回家,只能吃泡面。葉兆芬又心疼,又氣憤,厲聲說道:“你們是在親手毀掉孩子的前途!”孩子父母第二天就將麻將機轉售。家的溫暖回歸了,孩子學習勁頭又上來了,這年中考,小趙以優異成績考上縣重點中學。有一回,葉兆芬青光眼發作,術后第3 天接到一個電話,得知舊鋪中學學生馬某輟學了。他焦急萬分,不顧醫生勸阻提前出院,了解到該生的母親、奶奶都患癌癥,家庭債臺高筑。在多方協調的同時,葉兆芬帶頭捐款6000 余元,把孩子送回了課堂。2018 年9 月的一個雨夜,葉兆芬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葉主任,我孫子發高燒,兒子、兒媳都在常州打工,家里就剩我一個瘸腿的老頭,怎么辦?”“老李,別著急,我馬上來。”他披上雨衣,深一腳、淺一腳摸黑趕到老李家,叫上一個莊鄰,背上孩子就往醫院跑。掛號、拿藥……直到第二天早上。老李頭感動得熱淚盈眶。孩子遠在常州的父母也感激萬分。
多年來,葉兆芬累計拿出10 多萬元資助幾十名特困生完成學業。“我從教育崗位退休,又參加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同孩子們打了一輩子交道。看到娃娃們都好,我就高興。”
20 多年的關工之路,葉兆芬共創作了幾十首詞曲。他已成為一道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風景,一首“五老”精神的贊歌。

本刊記者王明輝電話采訪身在病床上的“最美五老”葉兆芬
記者手記
“希望能盡快走出醫院,去看看困境孩子們,希望能繼續為他們寫歌。”病床上的葉老,心中掛念的依舊是家鄉的孩子們。聽他說出這句話時,記者一度凝噎。壯年之時,他譜寫了自己的人生華章;年邁之時,他用寫歌的方式為青少年照亮一條健康成長之路。在他身上,“忠誠敬業、關愛后代、務實創新、無私奉獻”的“五老”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一位老人,我們怎能不為之感動,怎能不為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