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關工委 王立新
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廣納鎮石墩村,有一支“五老”志愿者隊伍,他們操著一口淳樸的川東北話,聽著很直爽、粗獷。但在關愛下一代成長上,他們工作細致入微,被譽為村里“最可愛的人”。
小付是石墩村5 社的一名留守兒童,其父親患抑郁癥多年,母親改嫁他鄉,爺爺因病去世。年幼的小付跟著年邁的奶奶艱難度日。在學校,他還產生了厭學的情緒。石墩村的黨支部書記、關工小組組長吳華益主動結對幫助小付。在生活中,教育小付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為他提供學習用具和生活用品,經常帶他來家里改善生活。在學習上,吳華益和他的班主任取得聯系,時刻關注他在校的動向。經過兩人的時時勸導,小付學習成績明顯提升,人也變得比以前開朗活潑了。
今年11 歲的女孩小茍,身患先天性智障。石墩村的老支書黃吉祥卸任后擔任村關工小組執行組長,主動想擔任小茍的輔導老師,多次登門送教,都被她父親拒絕。黃吉祥數十次上門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其父親終于同意了。黃吉祥不定期登門不厭其煩地為她輔導文化,使過去只能發出“啊啊”聲音的小茍,現在能說十幾句簡短的話,還能寫出20多個簡單的漢字了。
去年,石墩村4 社來自低保家庭的吳智林考上江蘇大學。母親患病多年,姐姐正在讀大三,家庭經濟十分拮據,他準備放棄上大學。得知情況的黃吉祥一邊上門做工作,一邊協助配合村黨支部、村委會和縣委組織部駐村第一書記報送材料,將吳智林納入市、縣關工委“金秋圓夢、慈善助學”對象予以資助。當吳智林領到5000 元的助學金后,來到黃吉祥家感激地說:“感謝黃爺爺,請放心,我一定努力學習,早日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石墩村關工委牽手浙江金華市關工委慰問留守兒童
清晨五點多,天剛蒙蒙亮,家住石墩村2 社的“五老”楊圣賢就起床了,推上院里的電動三輪車,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石墩村有一座大型水庫,有40 多口堰塘的危險區域,是楊圣賢承包的“關愛片區”,他是守護孩子們的安全巡塘員。每年放暑假前,楊圣賢就開始去本村的留守兒童家里,放映防溺水宣傳片,發放《致學生家長防溺水的公開信》,提前做好學生暑假安全工作。
和楊圣賢一起關愛留守兒童的還有黃會林、吳江仁等6 位“五老”。他們頂著烈日,冒著酷暑,采取肩扛紅旗、口吹哨子、手打銅鑼、攜帶喇叭等方式,不間斷地在塘邊、庫邊、溝邊“打卡”巡邏,特別是在午后、傍晚等溺水事件高頻發生時段,加密對轄區內水域的日常巡查防控力度,同時自籌資金,在每一座水庫(塘)邊制作了防溺水警示標牌,在四周拉起了鐵絲警戒線,為留守兒童筑起了防溺水“安全堤”。近10 年來,在他們的努力下,全村無一例溺水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