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英,祝瑞琪,馮曉蘭,濮 怡,趙 鑫*
1.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 215008;2.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護理學院
發熱是臨床病人常見的癥狀,正確識別發熱對臨床診斷、疾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醫療機構仍采用水銀體溫計測溫法判斷臨床病人是否發熱[1],但該方法測溫時間長、交叉感染風險高,而且汞中毒等不安全因素也使水銀體溫計逐漸被淘汰[2]。我國于2020 年發布通知,2026 年1 月1 日起將不再生產水銀體溫計[3]。判斷病人是否發熱需要準確、快捷、反應靈敏的測溫工具,而耳溫槍因其使用操作方便、安全快速、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但由于耳溫槍最佳診斷發熱界值尚無指南,且關于耳溫槍的研究多關注于耳溫與水銀體溫計測量結果的差異與相關性,對使用耳溫槍診斷發熱效果的報道較少見。因此,本研究將對比耳溫槍和水銀體溫計的測量結果,分析耳溫槍篩查發熱病人的能力及確定耳溫槍判斷發熱病人的最佳界值,為臨床使用耳溫槍測溫提供依據。
1.1 對象 選取2021 年1 月—5 月在蘇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收治的外科住院病房病人。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楚;②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近期做口鼻手術、口部外傷、患有嚴重口腔疾病;②佩戴助聽器、耳垢阻塞嚴重、耳道畸形、外傷、感染或外耳道用藥。
1.2 測量方法 耳溫槍選用德國Braun 博朗紅外電子耳溫槍,型號為IRT 6520,其匹配的專業耳溫套型號為LF40。水銀體溫計選用上海華辰醫用儀表有限公司生產的三角棒式口腔用水銀體溫計,型號為CR.W11。為減少操作誤差,所有操作均為研究者本人進行。測溫時間為08:00 及14:00,病房環境溫度為20~26 ℃。①口溫測量:根據最新版《基礎護理學》中的口溫測量方法進行測量,先對檢測合格的水銀體溫計進行消毒,再將水銀體溫計數值甩至35 ℃以下,然后把水銀球端放入病人一側舌下熱窩處,囑病人緊閉雙唇、勿用牙咬,3 min 后取出并記錄溫度計數值[4],在等待口溫測量結果的同時進行該病人耳溫的測量。②耳溫測量:遵照產品說明書測量耳溫,首先檢查耳溫槍探頭是否干凈清潔,若有污漬,則使用乙醇棉片進行清潔后再裝上耳溫套卡緊備用。測量時,首先將病人外耳郭向后上方提拉,以便使彎曲的耳道變直,再將耳溫槍探頭伸入耳道內,使探頭指向鼓膜位置,然后按下測溫鍵開始測溫,等待2~3 s 后可聽到耳溫槍傳出“滴”的長音表示測溫結束,測溫結束后取出耳溫槍并記錄數值。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應用配對t檢驗比較兩種測溫方法的差異,應用Bland?Altman 法評價兩種測溫方法的一致性。采用MedCalc 20.106 軟件繪制Bland?Altman 圖,使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下面積(AUC)評價耳溫槍在不同口溫截點下對發熱病人的篩查價值,并找出判斷發熱的最佳界值、靈敏度和特異度。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病人一般資料 共收集甲乳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病人1 106 例,其中男486 例,女620 例;年齡15~90(55.89±15.74)歲;口溫為35.40~38.80(37.03±0.43)℃;耳溫為35.70~39.00(37.07±0.41)℃。
2.2 兩種方法體溫測量的一致性評價結果 采用Bland?Altman 法檢驗一致性[5],結果見圖1。兩種測量結果平均相差0.04 ℃,在檢測范圍內口溫與耳溫的差值偏倚呈均勻分布,大多數數據點聚集在0.04 ℃周圍,僅3.71%(41/1 106)的點超出±1.96 個標準差的范圍,表明這兩種方法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圖1 耳溫與口溫Bland?Altman 圖
2.3 兩種體溫測量方法的對比結果 為了進一步比較兩種體溫測量方法在非發熱和發熱狀態下的差異,以口溫≥37.3 ℃劃分非發熱組和發熱組[4],結果顯示,耳溫總體均值高于口溫,非發熱組耳溫均值高于口溫,發熱組口溫均值高于耳溫,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臨床病人耳溫與口溫對比結果(±s)單位:℃

表1 臨床病人耳溫與口溫對比結果(±s)單位:℃
分組全部體溫非發熱組發熱組例數1 106 821 285口溫37.03±0.43 36.86±0.31 37.54±0.30耳溫37.07±0.41 36.95±0.32 37.44±0.39差值-0.04±0.32-0.09±0.32 0.10±0.27 t 值-4.065-7.682 5.959 P<0.001<0.001<0.001
2.4 耳溫槍的診斷價值及診斷界值的確定 考慮到兩種測量方法之間存在差異,本研究通過繪制ROC 曲線確定最佳界值及該界值對應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選取口溫≥37.3 ℃、37.5 ℃、37.8 ℃、38.0 ℃為發熱界限繪制ROC 曲線,詳見圖2~圖5、表2。結果顯示,隨著口溫升高,AUC 值也隨之升高,表明診斷價值隨著體溫的升高而提高。口溫為38.0 ℃時,準確性最高,AUC 值為0.987,約登指數為0.901,耳溫最佳界值為37.55 ℃,表明耳溫37.55 ℃為發熱閾值可篩查出口溫值≥38.0 ℃的發熱病人,靈敏度為0.969,特異度為0.932。

圖2 口溫37.3 ℃為參照的ROC 曲線

圖3 口溫37.5 ℃為參照的ROC 曲線

圖4 口溫37.8 ℃為參照的ROC 曲線

圖5 口溫38.0 ℃為參照的ROC 曲線
水銀體溫計測口溫法是傳統的體溫監測方式,也是公認的金標準測溫方法[6]。本研究將水銀體溫計所測口溫作為參照溫度,通過對比分析耳溫槍所測耳溫數據,確定耳溫槍篩查發熱病人的最佳界值及其敏感性和特異性,結果顯示,口溫與耳溫測量結果平均相差0.04 ℃,雖然t檢驗顯示兩種測量結果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但Bland?Altman 一致性檢驗結果提示兩種測量方法的總體一致性較好,從而為耳溫槍在臨床上取代水銀體溫計進行體溫篩查提供了數據支持。進一步分析發現,非發熱組耳溫比口溫平均高0.09 ℃,但發熱組卻發現相反的結果,即耳溫均值比口溫低0.1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黃佩云等[7?8]研究結果發現,耳溫總體均值高于口溫總體均值;而周劍英等[9?11]研究發現,盡管體溫正常組耳溫高于口溫0.01~0.14 ℃,發熱組口溫高于耳溫0.01~0.17 ℃,然而無論是體溫正常組還是發熱組,耳溫和口溫均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和樣本量有關,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探索。
水銀體溫計測口溫原理是通過利用熱脹冷縮效應,使水銀溫度計接觸舌下熱窩從而測得溫度,其優點是性能穩定、誤差小,而缺點是速度慢、易交叉感染、易碎及易引起水銀中毒[12]。相比之下,耳溫槍更為安全便捷、速度快。耳溫槍所測量的鼓膜接近體溫的控制中心下丘腦,且鼓膜與下丘腦共享同一血流系統,使血液溫度可以同時反映給下丘腦和鼓膜,因此測量耳溫可以反映真實溫度[13]。耳溫槍是檢測耳溫的專用儀器,其工作原理是通過紅外感溫元件獲取來自耳腔和鼓膜處的紅外輻射,并將其轉化為數字信號,控制模塊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溫度數值并顯示在液晶屏上[14]。由于技術的原因,鼓膜實際溫度在轉換顯示在液晶屏上時可能會出現誤差,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設備更新和改進。目前,主流的耳溫槍從20 世紀90 年代研發推廣至今已有30 多年歷史,相信隨著技術的改進,未來耳溫槍在數值轉換時誤差會越來越小,并能夠精確地反映人體真實體溫。
本研究結果提示應注意耳溫槍測量數值與口溫之間存在的差異,對于發熱病人耳溫槍所測數值偏低,實際檢測發熱病人時不能將耳溫≥37.3 ℃等同于口溫≥37.3 ℃作為發熱指標篩查發熱病人,否則會漏診發熱病人,進而影響醫療決策。為進一步分析耳溫槍判斷發熱的價值,確定耳溫槍發熱報警閾值,本研究通過ROC 曲線確定最佳臨界值(將耳溫值設定為發熱的臨界點),并分析靈敏度和特異度。ROC 曲線是診斷試驗進行決策分析的重要工具,通過判斷AUC 的大小可輔助判斷診斷試驗分辨能力,曲線下面積越大,表示診斷價值越高,反之診斷價值越低[15]。本研究ROC 曲線結果顯示,隨著口溫截斷值的升高,耳溫槍的診斷價值也隨之提高,耳溫和口溫判斷發熱界值的差異也隨之增大。在截止溫度為37.3 ℃時耳溫槍的診斷價值最低,AUC 為0.855,約登指數對應的體溫值為37.15 ℃,即以耳溫37.15 ℃為發熱警報數值可判斷口溫≥37.3 ℃的發熱病人,此時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11和0.721;在截止溫度為38.0 ℃時耳溫槍的診斷價值最高,AUC 為0.987,約登指數對應的體溫值為37.55 ℃,同時可得到最高的靈敏度(0.969)和特異度(0.932)。Duru 等[16?17]研究也發現,耳溫診斷發熱的準確性隨著體溫的升高而升高,這意味著相較于識別低熱病人,耳溫在識別中高熱病人時更敏感、更準確。因此,使用耳溫槍篩查發熱病人時,應根據口溫調整耳溫的發熱報警閾值,而不是單純以口溫與耳溫均數的差值作為設定發熱報警閾值的依據。若期望篩查口溫≥37.3 ℃的發熱病人,則耳溫檢測出≥37.2 ℃的病人可視為發熱;若以口溫≥38.0 ℃視為發熱,則耳溫37.6 ℃可作為發熱警報數值,因耳溫槍讀數只能精確到小數點后1 位,所得數值均四舍五入。
本研究通過對兩種體溫計測量結果比較發現,耳溫與口溫一致性較好,但存在一定差異;非發熱病人的耳溫高于口溫,發熱病人口溫高于耳溫,耳溫槍診斷發熱的價值較好;根據不同的發熱診斷標準,耳溫槍所設定的發熱界值可進行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