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葛新娟

目前,“互聯網+”背景下的家園共育質量評價研究相對較少,家園共育中存在合作方式不恰當、與主題偏離等現象,從而阻礙了家園共育發展。本文通過研究“互聯網+”背景下家園共育質量評價的現狀,提出合理的建議,豐富家園共育質量評價的具體內容,提高家園共育質量。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課程資源開發、幼兒發展評估、家園共育質量評價等,均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幼兒園亟須采用一種高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破解教育教學中的瓶頸問題。同時,幼兒園要順應時代潮流,以問題、需求、應用、質量為導向,明確以信息化支撐幼兒園教育現代化和集團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路徑。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園共育的質量依賴于科學、有效的質量評價模式。我園積極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家園共育質量評價中的價值和作用的發揮,為提高家園共育質量提供精準靶向,全面提升評價質量。
所謂“互聯網+”,具體是指將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相互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發展新模式,通過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來優化傳統行業,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家園共育質量評價,顧名思義是應用量化的方式,對家園共育的質量以及執行過程的質量進行全面的評估和考核。例如,本研究是指在“互聯網+”背景下,幼兒園利用開放式的線上交流平臺等途徑,圍繞幼小銜接、幼兒活動中的家長參與、分享課程信息、追蹤式個別化教育服務四個評價維度,實施個別化、差異化、多元化的家園共育質量評價,最終實現高效管理,提升教育質量。
不少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但對“互聯網+”背景下家園共育質量評價的研究還較少。
目前,國內外關于“互聯網+”家園共育、家長滿意度的相關研究在一定層面上已經比較豐富,可以為本研究“互聯網+”家園共育質量評價研究提供參考。研究視角上,現有的有關家園共育的研究都以幼兒園為本,僅站在幼兒園和教師立場上探討家園共育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相對忽視了家長的重要性。
1.被動化的“園導家應”共育模式
在S 園“家園共育質量”問卷調查中,79%的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園互動中僅扮演著幼兒園信息的接收者的角色。
2.松散化的評價監督管理
S 園“互聯網+”家園共育質量評價在監督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監督管理機制,如家園共育質量評價工作的發起、展開、記錄、總結環節還有完善的空間。
3.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S 園教師隊伍年輕化,21 至30 歲的教師占全園的85%;31 至40 歲的教師占全園的15%;41 至50 歲的教師占全園的0%。教師的學歷普遍較高,大專學歷的教師占全園的69%,本科學歷的占全園的31%。因此,S 園教師朝氣蓬勃,接受能力強,有參與“互聯網+”家園共育質量評價的素質基礎。
本文利用“互聯網+”背景下的渠道及各種資源,提出了以下三種基于家園共育質量評價的具體研究策略。
為了使家長深入了解幼兒園,促進家長與教師之間形成密切的交流頻率,幼兒園應沖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充分運用“互聯網+”背景下的各種社交軟件,實現家長與幼兒園之間密切的交流,對不同維度進行評價,最終提升家園共育的效果。幼兒園還通過線上平臺與線下渠道,如微信公眾號、家園聯系卡、小黑板等多種方式,邀請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活動中,建立多種平臺平行性互動關系,形成“現場互動式評價”“生活任務書評價”“三位一體評價”等有效方法,達到同步家長觀念的目的,實現家園的共同發展。
基于“互聯網+”背景,幼兒園積極探索家園共育質量評價模式,以幼小銜接、幼兒活動中的家長參與、分享課程信息、追蹤式個別化教育服務等。制定關注差異、分層評價、立足幼兒、多元互動的家園共育質量評價方案。提出線上形成性評價的三個層面:幼兒活動記錄、幼兒成長軌跡和幼兒個人檔案。初步探索出關注差異、分層評價、立足幼兒、多元互動的評價體系,利用互聯網平臺的便捷性、快速性、可控性等特點針對各個層面添加評價反饋選項,并及時搜集、整理評價反饋數據,再集成化導出。
幼兒園利用“互聯網+”建立班級事項通報制度,切實推進班務公開,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生活、游戲、學習情況和幼兒園開展過的活動。
為了不斷普及“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知識,S園通過網絡平臺以及論壇等形式,對家長、教師進行培訓,科學推進家園共育。首先,幼兒園開展園本教研培訓,提升教師的網絡知識運用能力。其次,幼兒園利用線上、線下平臺對家長進行培訓,深化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實踐證明,“互聯網+”背景下的家園共育是目前幼兒教育的必經之路,“互聯網+”背景下的家園共育質量評價同樣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