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 靜
為了讓生活中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更加容易被幼兒接受,我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開發與設計適宜的數學游戲加強幼兒與材料之間的有效互動,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通過親身體驗、動手操作,激發數學興趣,發展數學能力。
3~6 歲幼兒正處于邏輯思維萌芽時期,有效的數學活動能使幼兒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性,將幼兒園數學活動與幼兒園一日生活環節相融合,設計、組織與開展數學游戲,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幫助幼兒構建數學核心經驗,開拓數學游戲新思路,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一是優化教育資源,把握數學核心經驗,探索數學游戲的開發與設計,促進幼兒個性化、多元化發展。
二是挖掘數學繪本教育價值,設計適宜的數學區游戲材料,將繪本與數學有機融合,促進幼兒多元化發展。
三是探索數學與一日生活的關系,以及數學游戲生活化、情境化的實施策略,實現數學與其他領域的融合。
四是更新教師對數學教育的觀念,提升教師對數學游戲的有效指導,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在數學游戲的開發與設置方面,我們要基于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結合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更好的發展。
1.基于興趣需要,拓展數學內容
為了發揮數學游戲的最大價值,數學游戲內容的選擇以及數學游戲材料的投放均需依托不同年齡班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著手,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區探究活動。

興趣會隨著游戲的推進而發生變化。因此,教師需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真實情況,適時地增加游戲的玩法,提供游戲的支架,鼓勵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探索更多游戲的方式方法,讓幼兒的興趣點源源不斷,探究點層層深入,真正做到“以情激趣,以趣促思,以思促學”。
2.立足核心經驗,設計數學游戲
教師在設計、提供游戲材料時,不僅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游戲材料與核心經驗有效融合,還應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和層次性。
開發與設置數學游戲材料應具有趣味性、實踐性、探究性、可操作性。設置數學游戲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數學領域方面的核心經驗。例如,從“數量關系”“數的運算”“幾何圖形”“空間關系”等方面著手,根據小、中、大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實際水平,創設不同的游戲情境,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情境,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促進幼兒的發展。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讓幼兒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趣和有用。”數學區是幼兒園常見的游戲活動區域,投放一些能促進幼兒觀察、比較、歸納、推理等啟發幼兒思考的材料,能夠促使幼兒與材料有效互動,促進思維發展。
1.材料的層次性與多樣性
幼兒學習數學離不開操作活動。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是通過親身體驗、動手操作而獲得知識和經驗的。幼兒在數學學習的不同階段,都需要由淺入深、層次不同的操作活動。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開展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的操作活動。
教師可以把幼兒需要掌握的數學內容分解成不同難度的幾個層次,并匹配不同難度層次的游戲材料,借助身邊的低結構材料,如紙杯、瓶蓋、撲克牌、棒冰棍、瓶子等,開發與設計多種數學游戲,提供學習支架,引導幼兒觀察學習支架。同時,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材料和內容,進行游戲的體驗與互動,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收獲數學知識與概念。
2.材料的操作性與探究性
我們更應關注日常活動中,兒童對游戲材料的操作與探究。教師可以在數學區提供各類操作性強的游戲材料,讓幼兒自由擺弄、自主探索。自主探究是一個動腦又動手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深入的過程,重在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知識和概念。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關注數學區游戲材料投放的適宜性以及可操作性,除了預設的游戲玩法,更應鼓勵幼兒自主探究多種游戲玩法,豐富游戲內容。
3.材料的豐富性與有效性
《幼兒心理學》中指出:“兒童主要是依靠感官來了解外部世界,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主要是為孩子創造豐富的游戲情境,以促進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同時,提供的材料要符合該年齡階段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和幼兒的年齡特點,且對幼兒來說是必要、有效的內容,去除一些機械化、玩法單一的游戲內容。
教師可以梳理一日活動環節與數學游戲之間的關系,并分成若干組,分別從“入園環節”“餐點環節”“戶外游戲”“區域游戲”“過渡環節”“生活活動”“游戲活動”“離園環節”等方面入手,探索數學游戲在此環節中的運用,并結合實例進行精彩的分析與講述,同時,教師還應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讓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充滿數學元素,幫助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收獲數學經驗。
部分繪本中直接或間接含有數學概念,且與故事內容緊密結合,這些可以作為幼兒數學教育的媒介。教師以此類繪本為媒介組織幼兒開展數學活動,能夠為幼兒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的情境。
繪本的有趣性與真實性,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換為具體情境中的具體內容,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在利用繪本組織數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從大量的繪本中挑選出適合各年齡階段幼兒數學學習的繪本,如《好餓的毛毛蟲》《亂七八糟魔女城》《時鐘王國》《讓誰先吃好呢》等。所選的繪本不但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審美需求,而且內容要具有吸引力。這樣才能保證幼兒對繪本閱讀以及后續的教學活動充滿興趣,促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發展數學思維,掌握數學關鍵經驗。
幼兒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應通過“創造情境—誘導啟發—方法指導—有效評價”等方式,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應讓幼兒感受數學的有趣和有用,在游戲中建構數學經驗。例如,教師通過創設“娃娃家”“小超市”“快遞站”等生活化場景,引導幼兒進行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滲透商品買賣、物品點數、物品歸類等相關數學元素,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豐富幼兒的游戲經驗的同時,提升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