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金云

幼兒園要充分開發利用優秀的地方課程資源,拓展美術活動形式,開展多元化、特色化的美術課程,不但能提高幼兒感受與欣賞、表達與創造的能力,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而且有助于幼兒對地方文化的欣賞、認知與表達,實現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根本目標。建湖地方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淮劇之鄉”。我們要充分挖掘淮劇資源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以發揮最大教育效應的創新方式將其融入幼兒美術活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術課程。
圍繞建湖淮劇人文資源,從課程資源角度出發,根據幼兒發展需要,發動教師、家長等多樣化的開發主體,通過“是否有助于幼兒的經驗獲得?是否與兒童的學習方式相匹配?是否提升幼兒美術欣賞與創造的綜合素養?”的“三追問”方式,篩選、挖掘淮劇資源,考量其是否有助于達成課程目標,是否具有兒童性,是否便于大量獲取等,過濾甄別出有價值的、適宜的淮劇課程資源,最終建立淮劇課程資源庫。
地方課程資源應服務于園本課程建設,促進幼兒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地、本園資源的教育效益。我們應從課程角度出發,貫穿問題意識,聚焦幼兒經驗,審議淮劇課程資源的適宜性,確定淮劇課程資源在美術課程中的價值取向。
一是活動前積極籌備。幼兒園開展了以教師為主體,行政人員、幼兒、家長多方參與的多層級資源審議活動。從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幼兒與淮劇資源互動產生的興趣等方面,分析與判斷資源的價值,不斷拓展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發展。
二是活動中注意觀察。教師需要觀察淮劇資源對引發幼兒深度學習、提升幼兒經驗的實效,在此基礎上,客觀分析幼兒的學習行為,探討解決問題的多樣策略,再經過比較、分析、實踐、反思,篩選出較為適宜、有效的解決策略。
三是活動后有效優化。幼兒與淮劇資源充分互動后,教師應盡快開展淮劇資源審議,便于審視現有的淮劇資源,進一步反思淮劇資源在整個活動中的運用情況。例如,提取和運用淮劇資源元素的種類、收集淮劇資源的途徑;淮劇資源是否存在于課程資源庫中并被有效運用;利用淮劇資源達成的美育目標等。
教師基于幼兒對淮劇資源的感知、表達與創造,鼓勵其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與表現,嘗試在集體活動、區域活動、班本課程三類活動中推進美術活動,構建真正屬于幼兒的美術園本課程。

教師要以淮劇資源為線索,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審美需要為基礎,挖掘幼兒喜歡、感興趣的內容,找尋淮劇資源中的美術元素,作為美術集體活動的生發點。例如,在大班美術活動“創意戲帽”中,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戲帽特征,討論如何創作戲帽,加深幼兒對戲帽的了解,并嘗試用繪畫、折紙和剪貼相結合的方式制作戲帽。
教師要創設良好的美術欣賞和創作條件,觀察幼兒在美術區域中與淮劇資源、同伴的互動。同時,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投放能推進幼兒與淮劇資源深度互動的材料,給予適宜、適時的指導。在美術區域,教師可通過投放淮劇元素的人物、服裝,擺放具有淮劇特色的藝術品,展示幼兒在美術集體活動中創作的作品,投放具有戲劇元素的材料,支持幼兒開展關于淮劇的美術區域活動。例如,幼兒對淮劇人物的胡子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提供毛線、報紙、彩帶、扭扭棒、羽毛、紐扣等材料,引導幼兒自主設計淮劇人物的紙胡子、毛線胡子、彩帶胡子等,促進幼兒審美能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學習品質的發展。
美術班本課程是幼兒在課程中對淮劇中某一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是在教師預設和幼兒生成的狀態下共同進行的。教師要在充分探討淮劇課程資源教育價值、鼓勵幼兒討論如何使用資源、支持幼兒嘗試設想的基礎上,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并決定自己想進行的活動。在幼兒持續尋找相關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讓淮劇課程資源成為支持幼兒深度學習的載體,生發具有特色的美術班本課程。以大班美術班本課程“淮劇小鎮”為例。假期后,幼兒談論著關于“我最喜歡建湖的旅游景點”的話題,教師通過調查、談話,了解到幼兒對淮劇小鎮非常感興趣,最想表演淮劇。那么,淮劇服裝從哪兒來?在哪里表演?怎么表演?伴隨幼兒好奇問題的產生,教師挖掘他們對淮劇小鎮的興趣生發點,找尋游戲中的探究線索“表演淮劇”,生成了制作淮劇的服裝、制作表演道具、舞臺設計制作等美術活動,使幼兒獲得了連續的學習經驗。可見,在美術班本課程生成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提升幼兒的美術技能,又要幫助幼兒建構系統的美術經驗,提升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汲取淮劇課程資源中的美術元素,結合幼兒的經驗、興趣及實際發展需要,找到其與幼兒園美術課程之間的契合點,探索開發與利用地方課程資源的途徑,激發幼兒欣賞與創作美術作品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歸屬感,促進幼兒美術水平及綜合能力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