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沁汶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堅持以兒童的發展為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本文對幼兒園內外部資源,進行一系列研究和分析。
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室內外各類環境資源,根據幼兒需要,設置能促進幼兒多元探索與發展的各個功能區,為幼兒自主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園區的每個角落,教師都可以充分規劃與使用。例如,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引領他們在庭院中尋春,讓幼兒在生活中感受自然之美;對于中、大班幼兒,教師可以引領幼兒在科學室、多功能教室開展探索活動。教師在規劃好園區各區域功能之后,要豐富各功能區域內的活動種類。例如,種植區域要保證植物資源的豐富度,圖書館要多準備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的繪本,科學室要配備相應的器材和安全設備等。
利用網絡和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方式。例如,對于一些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找到相應的音頻、圖片或視頻等較為直觀的影像,供幼兒直接觀看、感受,促進幼兒親身體驗。同時,互聯網可以增強教師與外部世界的溝通,讓教師在新的教育方式和觀念中接受和吸收先進的新的教育方式和觀念。
教師是幼兒園課程的設計師,也是教學的實踐者,他們的知識儲備、人格魅力、專業水平、科研能力、針對特定環境下的教學智慧與對課程的決定能力,都影響著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幼兒園教育并不是一個循序漸進地把制定好的教學方案變成現實的過程,教師要隨時針對特定情況和幼兒的真實反映,修改并重新生成“預成方案”。幼兒園要合理利用教師資源,建立資源管理庫,讓所有教師都能自由地發表教育觀點,開展科學、專業的教研活動,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幼兒的學習與體驗是教學的出發點。幼兒園教學計劃要針對幼兒的特點,豐富幼兒的成長經歷。教師要針對不同幼兒的教育背景和性格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例如,幼兒不能分清樹木和葉子的種類。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收集、觀察、繪制葉子,幫助其了解葉子的種類。再如,一些幼兒對恐龍感興趣,想了解有關恐龍的知識。教師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利用不同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恐龍??傊處熞私獠⒅匾曈變旱陌l展過程和認知過程,了解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對未知事物的追求,準備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有機會表現自己。

父母逐漸增強了參與幼兒園教育的能力,可以給予幼兒園適當協助。但是,他們有別于專業的教師,在幼兒成長教育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因此,幼兒園應該加強與家長的交流與合作,轉變教學觀念。家長要根據幼兒學習和成長的具體情況,幫助幼兒設定階段性的人生目標,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另外,家長要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幼兒,多投入一定的精力配合幼兒園工作。當然,教師也要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家園共育模式中的紐帶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家長會、家長聯誼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也可以利用家訪和家長接送幼兒的時間,加強與家長溝通,建立更為密切的家園關系。
社區資源包含幼兒園周邊的環境、人文、物質等資源。幼兒園要通過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充分挖掘和運用社會資源。與此同時,幼兒園要引導幼兒與社會中的各種人、事、物進行互動,讓幼兒理解社會分工合作、勞動的意義,從而促進幼兒對自身、他人和社會的認識。開發與利用社區資源,既能有效地推進幼兒園教學工作,又能推動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例如,我們與地鐵站共同舉辦“文明地鐵,環保交通”專題展覽,與“一元愛心慈善會”共同組織泥塑和環保藝術展覽。
人文景觀是在一定自然、歷史環境中所產生的特色景觀,如文物古跡、風俗習慣、自然風情等。各地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教師要充分運用人文資源,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例如,教師開展旅游活動,設計《導游手冊》等,鼓勵幼兒當好“小導游”,讓幼兒在游覽中、在玩樂中了解本地文化。
如今,滲入式教學被廣泛應用。雖然幼兒在課堂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他們普遍缺乏自然觀念。因此,幼兒園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讓幼兒獲得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體會自然的美妙,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