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虞曉敏

兒童海報是在課程游戲化理念支持下的對傳統主題墻的一種新的嘗試和改變,它是基于兒童立場,從兒童視角出發的學習墻,體現的是兒童的參與、反饋、表達。本文結合兒童海報的初實踐和觀察案例,從主題墻創設存在的問題、兒童海報創設的基本要求,以及兒童海報創設的實踐思路,探討課程改革的行進過程中主題環境創設的新路徑,為幼兒園主題墻環境創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幼兒園主題墻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重要部分,是記錄幼兒主題活動開展過程和結果的載體,是促進幼兒發展不可缺少的“環境”。《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發展。”可見,主題墻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創設有意義的主題墻在幼兒目前的一日活動有著重要的價值。
目前,幼兒園主題墻預設的活動內容以教師為主,呈現的軌跡都是教師預先創設好,體現的內容是教師的思路和想法,是幼兒看不懂的環境。班級主題墻的位置都比較高,很多都在活動區的上面,是給教師、家長看的。對幼兒來說,幼兒園主題墻是他們“夠不著”“看不見”的環境。另外,很多主題墻只是簡單的作品呈現,缺少與幼兒的互動,缺乏對課程過程軌跡的體現。
目前,班級主題墻還有一個誤區:教師僅關注了主題墻的配色,未能展現其教育價值。
兒童海報指以幼兒自身為敘述視角,即用幼兒自己的圖像、繪畫、符號等表征手段記錄對主題活動的認識。它不像包含開始、過程、高潮(作品展)的傳統主題墻,更傾向于幼兒學習過程中的記錄表征,是幼兒問題、興趣和發現,它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和發展邏輯,相較于傳統主題墻,更能體現和代表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過程。
兒童海報在色彩的搭配上應避免過多鮮艷的顏色,可以考慮幼兒美術能力發展的規律進行色彩的搭配、明暗的調和。教師在墻面布局上要避免過分擁擠,以免對幼兒刺激過多,難以精心觀察,可以多嘗試用一些自然色和原木色。墻面布置上不需要教師過多的背景裝飾,其實一點小符號、小說明,就能讓幼兒和教師看懂班級課程的進程。隨著環境布置的工序逐步減少,沒有美術特長的教師也不再懼怕做主題墻,能把更多時間放在觀察和發現幼兒上。
班級墻面不僅拉近了與幼兒的距離,還讓課程可操作、可互動、可體驗、可交流,架起了幼兒與課程互動的橋梁。兒童海報創設的高度和位置應該是幼兒夠得著、看得清。放低的高度可以方便幼兒之間相互交流,與墻面互動。例如,在“特別的我”主題墻創設中,教師和幼兒根據主題內容一起制作了“會動的關節”玩偶。但是,教師由于擔心幼兒玩的時候會弄壞,并安放在幼兒夠不著的墻面上,一個原本可以互動起來的玩具變成了擺設。又如,在“秋天的圖畫”主題墻創設中,教師讓幼兒記錄在秋天常見的水果和景物。幼兒在記錄的時候興致很高,不停交流自己看到的、知道的秋天的景物。但是,教師最后卻把幼兒的記錄結果布置在活動區上方,不便于幼兒相互討論。
幼兒園班級的墻面環境反映的是幼兒自身學習經驗的“記號”。因此,兒童視角應該是從幼兒的問題出發,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幼兒做墻面環境的主人。幼兒以主體地位參與進去,獲得感受與經驗、情感、認知、社會性的發展將更多元、全面。例如,中班“洋蔥記”整個墻面以兒童的視角展開,有“洋蔥的秘密”“洋蔥試驗區”“洋蔥博覽會”(幼兒的問題、幼兒的探索、幼兒的發現)三大板塊。幼兒的想法通過海報中大量的圖畫、符號、貼畫展現出來。同時,教師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用一些幼兒過程中的照片輔助幼兒梳理經驗,較好完成了一次兒童海報。
兒童海報的豐富性可以體現在內容的選擇上和表達方式的呈現上。海報內容可以是本班幼兒目前正在開展的主題,可以是以幼兒的興趣點出發生成的課程,可以是小組會議或團體討論產生出來的內容;呈現的形式可以是個人主題墻,可以是小組主題墻或者是集體主題墻;表達的方式可以是連環畫式、折頁式、屏風式或者自制小書等;在材料方面,教師應該更關注生活化、自然中的材料,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真切地感受生活和自然之美。
兒童海報應該體現幼兒的學習過程,從中能夠看到教師“教”的過程,更能看到幼兒的“學”的深度。兒童海報雖然要體現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但不代表放任自流,教師應及時梳理幼兒的經驗,調整海報內容的走向,篩選適合的內容。此外,兒童海報應該是一直處于動態調整中,教師要不斷追蹤幼兒的問題,支持幼兒的探索,幫助他們記錄積累經驗,然后在墻面上呈現出來。例如,“我要上小學”兒童海報被劃分了三塊。左邊呈現的是幼兒對上小學的期待以及想知道的事,中間是參觀小學過程中幼兒的活動照片,右邊呈現的是幼兒參觀小學后的發現。整個兒童海報用時間軸,將幼兒參觀小學的前后活動串聯了起來,體現了幼兒的學習過程。幼兒在積累新經驗的過程中,提升了對小學的認知和情感。
兒童海報相較于傳統主題墻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留白”,它主要體現在內容和空間上:主題課程計劃應有相應的“留白”,而不是把課程在學期開始就預設滿,所對應的墻面環境也沒有填滿的必要。這些“留白”能夠跟隨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深度學習的能力。例如,大班小組海報“水世界”已經創設了“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實驗”“我們的記錄”三個板塊墻面。但是,教師還是給這個海報進行了“留白”,給予幼兒更多進行水世界實驗的機會。幼兒把自己更新的實驗以及對小組成員不同方法不同結果的實驗記錄也會補充到這塊留白區域里。
在空間上,很多幼兒園都喜歡大面積的布置主題墻,不放過教室的任何角落,主觀地認為主題墻布置得越滿,就更能體現環境創設的價值和幼兒園的特色。其實,過多的墻飾和吊飾會干擾幼兒的學習狀態。如果幼兒一直在繁雜的環境中生活,就不利于他們的發展。寬松的環境和“留白”的內容,能夠讓幼兒學習有更多可能,讓幼兒按照自己成長的節奏慢慢長大。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提出:“因地制宜為幼兒創設游戲環境,充分利用自然、社會和文化資源,共同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環境是課程的一部分,兒童海報的落腳點是幼兒。在兒童海報的創設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創設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墻面,不斷調整,給幼兒關愛、尊重、支持,讓幼兒能在空閑時刻愿意在自己制作的海報前駐足、討論自己的學習過程,分享體會、發現的欣喜。幼兒看得見的環境是師幼互動最好的體現,希望主題墻不再是教師加班加點的“心頭恨”,也不再是應付檢查的“秀”。教師要讓富有兒童感的主題墻成為鏈接經驗、對話共生的“活課程”,不斷提升幼兒在班級環境中的參與感、關聯感和掌控感,讓課程學習充滿生長的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