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 敏

幼兒園科學區經常遇到發展瓶頸,一不小心淪為“無趣區”,區域里的探究活動沒有深度,材料脫離幼兒生活。為此,我們嘗試運用信息技術“激活”科學區后,這里成為幼兒熟悉又喜愛的地方。同時,幼兒的信息素養和認知能力得到提升,積累了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詞匯,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觀摩班級區域游戲時,我們發現科學區里門可羅雀。盡管教師在科學區提供了很多材料,但是幼兒似乎不感興趣。教師鼓勵幼兒積極探究,不一會兒幼兒就離開了科學區。多數幼兒表示,“不想去科學區,那里不好玩”。
我們繼續關注科學區,在大班科學區定點觀察。在一個關于紙橋的探究活動中,一名女孩把A4 紙放在四塊圓柱形積木上,形成紙橋;另一名男孩把兩塊雪花片放在紙橋上,“嘩”的一聲,紙橋塌了。男孩說:“這座橋不行,連雪花片都擺不住?!薄澳窃趺崔k?”女孩問。“可以把紙對折一下試試。”男孩邊說,邊把紙對邊折了兩次,將四個圓柱體縮小一些,再把長方形紙放上去。女孩也把兩塊雪花片擺上去,橋穩穩地立著。然而,加到第八塊的時候,紙橋又塌了,幼兒收起材料離開了。幼兒自主探究紙橋的承受能力,第一次失敗后,幼兒想到改變紙的形狀,紙橋的承受能力增加了。第二次失敗后,幼兒沒有進一步探究。如何讓科學區探究活動更有深度,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們察看了班級科學區材料,小班有神奇的摸箱、味覺瓶、吹泡泡材料等;中班有磁鐵材料、多米諾骨牌、各種各樣的車等;大班有天平材料、趣味龍卷風、硬幣滴水等。但是,科學區低結構的、開放的、生活化的、可深入探究的材料并不多。
在幼兒園教研活動中,我們呈現了在科學區觀摩的照片,引導大家反思:科學區存在什么問題?科學區變得沒有吸引力了,幼兒在科學區探究也是淺嘗輒止,科學區成為班級的“老大難”區域。
科學區是班級的重要區域,高質量的科學區能萌發幼兒探究科學的興趣,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面對當前科學區存在的問題,有哪些解決辦法?大家沉思片刻,打開了話匣子。有的教師建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記錄幼兒的探究過程,引發深度學習。有的教師建議,優化科學區的材料;有的教師建議,加強科學區的觀察指導。大家認真地記錄著,思考著,希望借助信息技術,調整科學區材料,多與幼兒互動,讓科學區能夠活起來、忙起來。
在科學游戲前,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引發幼兒好奇心。教師從網絡下載與科學游戲相關的視頻,供幼兒點擊觀看。例如,幼兒看到紙巾一碰到桌上的水,水就被吸沒了。毛筆一碰到墨汁,很快就變黑了。這是怎么回事?帶著疑問,幼兒開始興致勃勃地玩幫水搬家的游戲,在探索中發現,抹布、紙巾、海綿等材料能幫水搬家,初步感受到毛細現象的神奇。幼兒再次細看視頻,發現種在籃墨水里的白菜根變成了藍色的。“老師,植物里也有毛細現象嗎?”幼兒好奇地問。教師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尋找答案,于是自然角里出現了種在藍墨水里的白菜。
1.錄制聲音,回顧過程
教師通過觀察科學區的幼兒,發現雖然提供了科學記錄紙,但是一些幼兒忙著做實驗,會忘記做記錄。當遇到問題時,幼兒會展開討論,過一會兒幼兒就記不清剛才討論的內容,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科學區里投放了一些設備。例如,提供錄音機,幼兒在小組討論時,可以及時錄音,需要時再回放,為更深入的探究積累靈感。針對幼兒分不清按鍵的情況,教師在播放鍵貼上綠點,在停止鍵貼上紅點,方便幼兒自主操作。
2.拍攝影像,汲取智慧
當發現幼兒專注探究時,教師用攝像機記錄幼兒探究過程,當幼兒從平板電腦上回顧探究經歷時,他們會從另一個角度反思所見,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幼兒的面部,并傾聽他們的想法,從而豐富探究路徑。
3.操作游戲,感受魅力
為培養幼兒主動探究的能力,教師圍繞科學區活動內容,精心設計制作科學互動游戲,幼兒可自選游戲,自主探索。例如,“毛毛蟲變蝴蝶”游戲界面是一片茂密的樹林,里面有蝴蝶、卵、幼蟲、蛹等,幼兒可根據已有經驗,為蝴蝶的一生排序。如果排序正確,屏幕上會為幼兒點贊。幼兒與技術媒介互動,喚醒了科學經驗,獲得了新的發現,感受到科學的無窮魅力。
4.用好網絡,破解科學探究難題
幼兒在科學區活動時,經常會遇到各種難題。此時,教師鼓勵幼兒學習運用網絡來答疑解惑。例如,教師提供考古材料,幼兒戴上護目鏡,用小錘子小心翼翼去除外圍物質,驚喜地發現里面有一只恐龍模型。這是什么恐龍?“我覺得像霸王龍?!薄拔矣X得像暴龍?!薄變河懻撝?,爭執不下。教師提醒他們,可以上網查一查。幼兒立刻輸入恐龍詞條,網頁上出現了許多關于恐龍的信息資料。他們一一比對,發現自己發掘出的是霸王龍,感到非常高興。網絡不僅可以供幼兒查找資料,還可以用來與他人交流、分享和展示計劃。
5.拍攝照片,提升科學表達能力
教師運用拍照片的方式,支持科學區學習,記錄并保存幼兒的學習過程,這些照片被及時張貼在科學區公告欄里。幼兒喜歡站在這里,回顧探究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科學表達能力。
針對科學區脫離生活的問題,教師在科學區里增加了低結構的材料。例如,教師將彩色玻璃紙、沙、羽毛、樹葉、昆蟲、貝殼、玫瑰花瓣等,放在透明的碟子里,然后擺在透寫桌旁邊的架子上。幼兒將感興趣的材料放在透寫桌上,觀察燈光下材料顏色、透明度、層次、質感的不同。幼兒發現,沙子具有可塑性,樹葉里有許多葉脈,玻璃紙變得通透了。
為激發幼兒運用信息技術的興趣,教師還鼓勵幼兒當攝影師。一名幼兒嘗試從特殊的角度拍攝物體照片,如從上往下俯拍、近距離拍。教師幫助幼兒把照片打印出來,制作成一本書。這名幼兒為這本書命名為《猜猜我是誰》,還為同伴拍攝他們需要的照片。
信息技術的融入,讓幼兒在科學區探究時如魚得水,發現了生活中事物的多樣與美好??茖W區成為一個他們熟悉又喜愛的地方,一個歡迎他們的地方。
為成為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的榜樣,教師主動熟悉多媒體設備、軟件和網絡,以個別或小組的形式,向幼兒介紹信息技術,提供簡單的使用說明。為了激發幼兒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教師在工作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班級管理。例如,為圖書區制定電子圖書目錄,為每個幼兒建立電子版成長檔案。成長檔案里,有幼兒在科學區的照片。教師引導幼兒用一句話描述照片,并將幼兒的話復制在照片下方。幼兒看到自己的語言被轉換成文字,看到教師熟悉的操作過程,對信息技術充滿了興趣。
運用信息技術“激活”科學區,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更多地接觸到信息技術,嘗試自主運用電腦、錄音機、透寫桌、手機等設備,助力科學區學習活動,嘗試從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或活化無生命的物體,信息技術能力顯著提升。幼兒不僅掌握了粗淺的信息技術,還發展了認知能力。信息技術成為幼兒的學習助手,豐富了幼兒的感官體驗,支持幼兒獨立完成工作,為幼兒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