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融合教育環境下,特殊需要學生在社會交往、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等方面更有可能表現出明顯不足,更加需要專門的社會情感能力培養來彌補短板。特殊需要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進其全面協調發展、提高融合教育效果以及更好融入社會??紤]到不同類型特殊需要學生處理與自己、與他人、與集體關系時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特征,學校教育可以建立三級干預體系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具體路徑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學校管理綜合變革路徑,面向社會情感能力特殊需求學生的拓展支持路徑,以及面向高需求學生的個別化支持路徑。
【關鍵詞】 社會情感能力;特殊需要學生;融合教育;三級干預
【中圖分類號】 G760
社會情感能力是兒童在成長和發展的復雜情境中掌握并應用的一系列與個體適應及社會性發展有關的核心能力[1]。它是相對于認知能力而言的個人綜合能力,包括理解和管理情緒、設定和達成積極的目標、感受和表達對他人的關心、建立和保持積極的人際關系等[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就要求社會發展不僅要關注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關注人民精神層面的提升。反映到教育領域,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還需要關注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以有助于學生人格品質、情感質量和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提升,使人與人的關系更加和諧,人自身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因此,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應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貫穿學校教育教學的始終。
隨著融合教育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進入普通學校。相比一般學生,特殊需要學生更有可能在社會交往、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等方面表現出明顯不足,更加需要專門的社會情感能力培養來彌補短板。這不僅有利于特殊需要學生的潛能開發和全面發展,也是融合教育從重視康復訓練的行為主義范式向強調建構主義的教學范式轉變的充分體現[3]。本文基于特殊需要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及其特征的分析,提出融合教育環境下在學校教育中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主要路徑,以期為學校融合教育實踐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
一、社會情感能力的內涵和特殊需要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特征
(一)社會情感能力的內涵
社會情感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培養可塑造的,是具有情境性的,其核心要義是對不同場合的適應力和應變力[4]。
國內外有關學術組織和研究學者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出了對社會情感能力的不同理解。例如:美國社會情感學習合作組織(CASEL)在大量研究和實踐基礎上提出,兒童的社會情感能力包括五大能力領域,即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知、人際技能和負責任的決策[5],各個維度兩兩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英國教育部將社會情感能力定義為與他人建立積極關系、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為的能力,包括自我認知、自我管理、動機、同理心和社交技能5個領域的能力[6]。經合組織(OECD)研究借鑒“大五人格”模型,建構了五大維度社會情感能力測評框架,分別是:任務能力(盡責性)、情緒調節(情緒穩定性)、協作能力(宜人性)、開放能力(開放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7]。
我國學者基于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實際以及社會情感學習在中國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提出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提升,就是促進學生認識和管理與自我、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的態度、知識和能力的發展[8]。
一是構建與自我的關系,由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兩個維度構成。自我認知是指認識自己的情感、興趣、價值觀和優勢,認同自我發展的積極品質,包括自知、自信和自尊。自我管理是指能夠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調節情緒、調適壓力、積極反省,具有堅韌的自我意志品質和進取心。
二是構建與他人的關系,由他人認知和他人管理兩個維度構成。他人認知強調的是對他人的同理心,能夠識別和理解他人的態度、情感、興趣和行為,站在他人立場看待問題。他人管理是在他人認知的基礎上形成人際交往技能,包括能夠尊重差異性,有效化解沖突,建立并維持友善人際關系。
三是構建與集體的關系,由集體認知和集體管理兩個維度構成。集體認知是指認同集體價值觀與集體行為規范,具有集體歸屬感、榮譽感。集體管理是指在集體認知的基礎上遵守集體規范,表現出團結、合作、承擔責任等親社會行為。
(二)特殊需要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特征
社會性和情感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不管是一般學生,還是特殊需要學生,其全面發展是認知發展、社會發展和情感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特殊需要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同樣符合一般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基本特征,同時在構建與自己、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中又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
1.構建與自己的關系
在自我認知方面,由于融合教育環境下的特殊需要學生能夠獲得更多與普通學生交往的機會,從而習得正確的行為模式,發展出自立自助的能力,因此,他們會對自己的表現更滿意[9]。但同時,在融合教育環境下,特殊需要學生由于自身學業失敗,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往往更容易導致自卑[10],或出現自我管理方面的一些問題。
2.構建與他人的關系
在學生社會交往能力方面,與同班的普通學生相比,特殊需要學生的社交技能發展普遍顯得遲滯。
研究表明,學習障礙學生群體中有高達75%的人存在嚴重的社交問題[11],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技能發展不佳,被他人喜愛的程度不高,更容易處于被拒絕排斥的社交地位。如智力障礙學生的認知、社交能力往往發展不足,他們與同伴游戲互動的機會大大降低,進而影響同伴交往關系。孤獨癥以嚴重的、普遍的社會交往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行為為特征,其中社會交往缺陷是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核心診斷標準。此外,具有情緒與行為障礙的學生往往表現出明顯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問題,并且常伴有攻擊、破壞等外傾性行為以及抑郁、焦慮和社交退縮等內傾性行為。
3.構建與集體的關系
在集體認知和集體管理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融合教育環境下的特殊需要學生普遍存在學校適應水平較低、集體融入較差等現實問題。例如:與普通兒童相比,聽力殘疾兒童學校適應總體水平低[12];孤獨癥兒童由于在情緒行為、社會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障礙,在普通學校就讀時普遍存在著適應不良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難以遵循基本的課堂規則和集體生活規則。
不同障礙類別特殊需要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特征各有差異,同一障礙類型內部不同個體之間的發展其實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融合教育環境下的特殊需要學生需要更有效的教育措施來提升他們的社會情感能力。
二、關注特殊需要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一)培養社會情感能力有助于促進特殊需要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社會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良好的社會情感能力可以提高兒童的學業成績,提升其學校歸屬感,減少問題行為。例如:經合組織(OECD)的調查結果表明,相較于社會經濟背景、父母教育與家庭收入因素,社會情感能力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影響更大,比如增進學生的信任感對提升學生數學成績作用突出[13]。
特殊需要學生在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方面更有可能明顯不足。如果積極關注這些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讓學生掌握有效溝通的方法,就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學習,同學之間會相處得更好。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關注特殊需要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培養,不僅符合一般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符合特殊需要學生缺陷補償和能力提升的規律,可以為特殊需要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培養社會情感能力有助于提升融合教育的效果
教育不同于醫療、康復,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需要著眼于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以及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下,一些有嚴重行為問題的學生在學校雖然會得到老師的高度關注,但是這些關注往往以挫折、失望、懲罰等形式表現出來。積極培養特殊需要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可以讓教師將關注學生問題行為轉向關注學生需要發展的技能和優勢,而不是單純追求減少或消除問題行為。
例如,與普通學生相比,孤獨癥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等特殊需要學生在學校期間所表現出的一些問題行為,很有可能是由其社會情感發展的某些關鍵技能缺陷所導致的,需要專門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來部分彌補。比如,針對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可以讓學生掌握如何控制沖動的有關技能以及通過正念呼吸、冥想等方式冷靜下來,而不是通過行為懲罰甚至藥物來消除問題行為。這樣,教師能夠真正尊重和理解學生,眼中有人而不是僅看到“問題”,可以極大改善教師對特殊需要學生的看法,提高自信心,進而減輕工作壓力,積極改善師生關系。
培養特殊需要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既是融合教育的應有之義,又能夠讓融合教育事半功倍;有效促進特殊需要學生最大限度地融入普通班級,與普通學生一起參與教學活動,減少特殊需要學生的問題行為發生。
(三)培養社會情感能力有助于特殊需要學生未來更好融入社會
從長期來看,社會情感能力是學生個體生命成長中的無形力量,能夠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對學生未來的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決定性作用。早在20世紀80年代,詹克斯使用科爾曼報告的調查數據發現,在控制教育和工作經驗變量后,勤奮、堅持不懈、溝通能力和好的人際關系等個人特征,對個體在勞動力市場的成功有非常顯著的影響[14]。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克曼及其團隊的系列研究結果證明,社會情感能力對教育以及其他產出結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增加高中生獲得大學學歷的概率[15];在同樣程度的能力變化下,社會情感能力比認知能力能夠帶來更明顯的收入增加[16]。
社會融合是特殊需要學生將來回歸正常社會、平等參與社會、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主要途徑。社會情感能力的提升對特殊需要學生樹立自信、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有著重要影響。培養特殊需要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緒,懂得并有效應對他人的情緒,積極設立目標并實現目標、面對挑戰不屈不撓等,這些素質都是特殊需要學生未來融入社會所必備的。
三、特殊需要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路徑
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達國家和我國已經開展的一些實踐大致經歷了從課程模式到綜合變革模式的變遷:直接的課程教學干預模式依托專門課程或學科課程直接教授學生社會情感能力[17],全校性的綜合變革策略從學校管理制度、校長領導力提升、教師能力建設、學校氛圍創設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支持[18]。
無論采用哪種模式,都要明確以下兩點。首先,課程教學干預模式和全校性綜合變革策略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必然包括特殊需要學生。其次,適用于普通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提升策略并不總是適用于特殊需要學生。許多特殊需要學生所需要的社會情感能力干預策略也是特殊的,包括干預的強度、方法、重點、誰來實施以及如何實施等都有其特殊性。
考慮到特殊需要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一般性需求和特殊性特征,在融合教育環境下培養特殊需要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可以建立三級干預體系。
第一級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般性干預,在全校范圍內實施。干預內容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直接教授社會情感能力以及創設支持性環境,并根據特殊需要學生的情況對部分策略的實施內容和實施方式做必要調整。
第二級是面向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拓展性干預。主要針對經過評估發現在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方面具有較高風險或者需要給予更多幫助和指導的部分學生,干預方式包括小組活動、團體輔導等。
第三級是面向高需求學生的個別化干預,主要針對在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方面出現較嚴重問題的學生,采取個別化輔導方式,必要時輔以專業機構的專業咨詢和指導。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并非所有的特殊需要學生都需要進行第二級和第三級干預。對于部分特殊需要學生而言,盡管其身心發展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障礙,但并不意味著其社會情感能力發展一定存在特殊的需求,因此,完全可以僅接受第一級的教育干預。第二,第二、三級干預與第一級干預是并行不悖的,不能用第二級或第三級干預替代第一級干預。對于那些需要接受第二級或者第三級干預的特殊需要學生而言,與全體學生一起接受第一級一般性干預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同時接受三級干預,可以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產生明顯的合并效應。第三,學生社會情感能力三級干預體系的設計與實施,需要與學校其他融合教育相關工作結合起來,而不是彼此獨立。無論是在哪一級干預中,創設無障礙的文化環境、積極促進特殊需要學生和普通學生的同伴交流互動,都是推進融合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第一級干預:面向全體學生的學校管理綜合變革路徑
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全體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重點需要解決以下3個問題:一是“會不會”的問題,即讓學生掌握專門的方法,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直接教授的方式實現。二是“愿不愿”的問題,即讓學生有意愿應用這些方法,積極改進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三是“能不能”的問題,學校既要有具備相應專業能力的教師,能夠教會學生并向學生進行示范;又要有相應的支持性環境,全方位支持學生發展和提升社會情感能力。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全體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有個“二八理論”,即20%的干預通過教學來實現,這是學生培養社會情感能力比較直接、集中有效的方式;80%的干預則是通過學校管理整體改進的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的社會情感學習支持環境。
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在全校范圍內推進管理綜合變革。
一是開設專門課程培養社會情感能力。學校可以利用校本課程、主題班隊會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課時,開展專門的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主題教學課程,按照社會情感學習問題解決范式,讓所有學生在參與和體驗過程中掌握情緒調節、傾聽、溝通、人際交往、和平解決沖突等技能,積極提升社會情感能力。
二是在學科教學中融入社會情感技能學習。教師可在“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專門的學科教學中,積極關注并強調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相關內容。同時,在語文、數學、美術等各門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教師注重將學科目標與社會情感能力目標相結合,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氛圍中既能夠實現學科教學目標,又能夠實現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目標。
三是提升校長的社會情感能力和包容型領導力。一方面,通過示范性培訓、專題工作坊、教練指導等方式,提升校長自身的社會情感能力;另一方面,校長需要對融合教育持有積極的接納態度,通過對特殊需要學生的積極關注,實現對學校全體成員的關心,進而營造相互信任、合作的參與機制,讓學校所有師生有積極的社會、心理和情感體驗。
四是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教師社會情感能力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有直接的正向影響[19]。一方面,教師做好專業發展規劃,提升自身的社會情感能力,使自己在學校生活中擁有幸福感、心理健康和職業滿意。另一方面,教師需要積極提升融合教育素養,更具敏感性、接納性,實施積極的班級管理和學生管理舉措,營造安全、包容、溫馨的班級氛圍。
五是營造積極、開放、包容的學校氛圍。學校創設安全而有歸屬感的物質環境、激勵參與的學習環境、信任和諧的人際環境、自信尊重的情感環境、合作交流的校外環境,為學生提供表達自己和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溫馨、安全和舒適,在潛移默化中樂于表達自己并主動與別人交流,不斷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形成良好人際關系。
六是構建接納與尊重的家校合作伙伴關系。學校創造家校合作平臺,成立家長委員會,通過組織家長專題講座、邀請家長到校參加社會情感學習專題課程和主題活動;主動與家長建立聯系,促進家長參與子女教育,并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讓家長學習如何管理情緒,掌握實用易行的溝通技巧、獎懲方法。
(二)第二級干預:面向社會情感能力特殊需求學生的拓展支持路徑
面向特殊需要學生提供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拓展支持,可以遵循以下過程。
首先,選擇需要拓展支持的特殊需要學生。學??梢酝ㄟ^班主任教師和學科教師推薦、家長申請等方式,初步確定在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方面需要拓展支持的學生,然后由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等與班主任一起,對這些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現狀進行綜合評估,確定需要提供拓展支持的學生名單。
其次,建立同伴互助小組。將需要拓展支持的特殊需要學生根據年齡、社會情感能力發展優勢和發展需求等特征進行分組,組建形成拓展支持小組。除了特殊需要學生之外,學??梢跃C合考慮學生的年級、性別、優勢特長等因素,邀請一部分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水平較好的學生,建立同伴互助小組,共同進入第二級干預。這樣既可以避免這些學生因接受社會情感能力拓展支持而被“標簽化”或孤立,也可以讓需要拓展支持的學生在同伴合作、行為觀察等過程中提升社會情感能力。
再次,制訂干預工作方案。學校需要制訂拓展支持小組干預實施方案,包括以下方面。(1)小組活動時間??梢岳梦缧輹r間或課后服務時間,每周相對固定。(2)小組活動地點??梢园才旁趯W校資源教室或心理健康教室,優先考慮安靜舒適、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開展小組活動或區域活動的場所。(3)小組活動的負責教師??梢杂蓪W校資源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來承擔,必要時也可以邀請區域或校外有關機構的專業人員,與校內教師合作實施。(4)小組活動內容。小組活動內容可以是學校開展的社會情感學習主題課程中的某一個活動或實現某一個目標。
最后,實施干預并評價干預效果。學校根據干預實施方案,在為期8周至一個學期的時間內,在專門時間、專門場地開展小組干預活動,內容可以根據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需求選擇適合的主題,如“表達情緒、管理情緒、冷靜下來、與朋友相處、解決沖突”等。小組干預活動中的內容和主題,可以與第一級干預保持一致,并定期評價學生的進步情況。
在第二級干預中,除了直接通過小組活動為學生提供強化干預之外,還可以同時提供面向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以及面向學生所在班級班主任的培訓,以確保學生在家庭和課堂中可以有充分練習這些技能的機會。
(三)第三級干預:面向高需求學生的個別化支持路徑
在干預對象上,經過第一級和第二級干預后仍需要更多支持的學生,可以考慮進行第三級干預。在大多數情況下,那些需要第二級干預的學生,往往也需要更有針對性的個別化支持。
面向高需求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干預,大體上遵循社會情感能力發展需求評估、制訂社會情感能力發展個別化支持計劃、實施個別化支持計劃以及基于評估調整個別化支持計劃的流程。已有研究表明,有多種社交技能訓練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孤獨癥譜系障礙學生的社交能力,其中,游戲干預、同伴介入、自然環境教學、藝術、綜合干預的效果極佳,社交故事法、人際關系發展干預、錄像示范法等的干預效果中等[20]。
在個別化干預方法的選擇上,需要區分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習得性缺陷和表現性缺陷。社會情感能力的習得性缺陷,意味著學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社交技能,即“不會做”;社會情感能力的表現性缺陷,是指學生知道如何運用技能,但不去做,也就是“不愿做”。不同類型的缺陷需要有不同的干預方式。習得性缺陷需要采用示范、行為練習、社交問題解決等主動的、直接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這一技能。表現性缺陷可以采用促進社交技能應用的事前干預(如提示、預先糾正、同伴介入)或對結果的控制干預(如表揚、行為契約、活動獎勵等)等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三級干預體系可以幫助一些特殊需要學生獲得社會情感能力的提升,但是,這些干預并不意味著可以持久地解決學生在學校中存在的所有問題。在設計和實施社會情感能力的三級干預體系時,需要全面、細致評估每一位特殊需要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需求,選擇適當的策略,并定期評估干預的效果。
參考文獻:
[1][8]杜媛,毛亞慶.基于關系視角的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構建及發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8(8):43-50.
[2]毛亞慶.基于社會情感學習培養學生新時代所需要的社會人格[J].人民教育,2021(24):30-32.
[3]王東升,張玲,鄧猛.教育現代化背景下融合教育本土教學實踐特色的探析[J].2022(9):3-10,20.
[4]黃忠敬.以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幸福健康的學生[J].教育家,2021(42):9-10.
[5]CASEL. Safe and Sound: An Educational Leaders Guide to Evidence-Based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Programs [EB/OL]. (2003-03-12) [2022-10-30].https://casel.org/safe-and-sound-an-educational-leaders-guide-to-evidence-based-social-and-emotional-learning-sel-programs/.
[6]Humphrey N,Lendrum A,Wigelsworth M.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SEAL) Programmes in Secondary Schools: National Evaluation[R/OL].(2010-10-28)[2022-10-30]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81718/DFE-RR049.pdf.
[7]袁振國,黃忠敬,李婧娟,等.中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水平報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9(9):1-32.
[9]楊希潔.隨班就讀學校殘疾學生發展狀況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7):3-10.
[10]張海云.論隨班就讀智力落后兒童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和對策[J].中國特殊教育,2006(4):10-13.
[11]KavaleK A,Forness S R. Social Skill Deficits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Meta-analysis [J].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6,29(3): 226-237.
[12]周姊毓.聽力殘疾兒童學校適應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4):637-639.
[13]徐瑾劼,楊雨欣.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國際比較:現狀、影響及培養路徑——基于OECD的調查[J].開放教育研究,2021(5):44-52,120.
[14]Jencks C. Who Gets Ahead? Th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Success in America [J]. Social Forces,1981,59(4): 1304.
[15][16]Heckman J J,Stixrud J,Urzua S.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Abilities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and Social Behavior [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6,24(3): 411–482.
[17]杜媛,毛亞慶.從專門課程到綜合變革: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策略的模式變遷[J].全球教育展望,2019(5):39-53.
[18]毛亞慶,杜媛,易坤權,等.基于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學校改進——教育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社會情感學習”項目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管理,2018(11):31-33.
[19]李明蔚,毛亞慶,顧欣.教師社會情感能力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影響:多重中介效應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21(6):24-31.
[20]陳琴霞,趙斌,魏燕榮,等.國內社交技能訓練對自閉癥譜系障礙者干預成效的元分析[J].現代特殊教育,2019(22):54-62,78.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殘疾學生就讀經驗的融合教育質量評價與提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DHA2003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導中心,1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