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美彤

【摘 要】 《聾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溝通與交往(五年級上冊)》充分考慮五年級聾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和溝通交往需求,圍繞聾生生活構建學習主題,在交往話題中體現核心價值觀,系統安排交際功能、語言點、交往知識、交際技巧等內容,全面提升聾生溝通交往能力。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充分把握情境教學的特點,有意識地整合教材資源,同時鼓勵聾生在實踐中加強筆談的運用。
【關鍵詞】 聾校;溝通與交往;五年級上冊;教材解析
【中圖分類號】 G762
《聾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溝通與交往(五年級上冊)》(以下簡稱“五年級上冊教材”)充分落實《聾校義務教育溝通與交往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和第二學段目標要求,注重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強調聾生溝通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符合五年級聾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和溝通交往需求。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充分把握情境教學的特點,處理好不同冊次、單元以及學科之間的關系,同時重視筆談的運用及其與手語、口語的轉換,用好新教材,提升教學效果。
一、編排內容
五年級上冊教材基本延續一至四年級教材的結構體系,繼續以主題單元的方式安排教學內容,圍繞聾生生活構建學習主題,滿足聾生日常交往的需要。五年級上冊教材的四個單元主題分別是“身邊的榜樣”“開心時刻”“去商場”和“充實的期末和寒假”。每個單元由三篇課文和一個單元實踐活動組成。每篇課文均圍繞單元主題展開,內容涉及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符合五年級聾生的年齡特點與發展需要,貼近聾生的日常生活,能夠幫助聾生學會在常見的生活場景中與人交往。
每篇課文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圍繞本課話題的交往情境,呈現三組內容聯系緊密的會話,構成完整的溝通場景。與四年級教材相比,五年級上冊教材增加了交際話輪和會話難度。比如第2課《采訪小能手》安排了采訪活動,要求學生能進行采訪并記錄關鍵信息,第8課《問路》要求學生能詢問并陳述復雜路線。第二部分是詞語,提供了四個用于交往活動的手語詞。有的課次呈現的詞語全都是從情景會話中提取出來的,有的課次則提供了會話中沒有出現,但與交往話題相關的其他詞語。比如第6課《爸爸給我回信息了》的會話中只出現了“后悔”“盼望”“羨慕”這三個詞,“同情”一詞是結合課文內容拓展的和心情有關的手語詞,以增加聾生的手語積累。第三部分是練習活動,共三道題。前兩道題從不同角度鞏固本課所學重點內容,特別重視典型交際情境的創設和重點交際功能的復現,并盡量圍繞交際功能提供不同表達方式,滲透多種表達方法。第三道題延續四年級教材的體例,在每個單元的三課中,分別設置“筆談”“交往提示”和“選做”。通過有針對性的筆談練習以及對交際禮儀、交際習慣等的強調,滿足聾生積極融入社會、主動與人交往的迫切需求,同時關注聾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彈性要求。
每個單元的實踐活動和四年級教材一樣,包括四項內容:聽(看)話練習、交際禮儀和方法策略指導、手語練習以及綜合性較強的情境交往活動。但相較于四年級教材,五年級上冊教材有意識地增加了手語練習的比重,旨在多角度、綜合性地提升聾生的手語表達水平。
二、編排特點
(一)交往話題體現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五年級上冊教材充分落實課程標準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良好個性、倡導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等內容有機融入交往話題中(具體安排見表1),全面提升聾生的溝通交往素養。
1.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第12課《過春節》的情景會話集中呈現了孝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和春節習俗,引導聾生感受孝文化,了解過春節買年畫、逛集市、貼對聯、吃年夜飯等習俗,學習“祝大家年年有余,萬事如意”等節日祝詞。另外,會話所配的插圖也提示了豐富的信息。如門框上貼的“天增歲月人增壽”的對聯,大門上和窗戶上貼的“福”字,門口和屋內懸掛的紅燈籠和中國結等,以及屋內家人們歡聚一堂、老人給孩子遞上壓歲錢的融洽場面。課后練習中還呈現了舞龍舞獅、買年貨、剪窗花等春節習俗,有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聾生把教材內容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拓寬表達范圍。
2.培養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五年級聾生的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正處于快速發展期,這一時期是培養他們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教材以育人為本,致力于培養聾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有的課文鼓勵聾生不斷進步。例如,第一單元“身邊的榜樣”中《我要向你學習》《采訪小能手》《你真厲害》三篇課文,都是引導聾生在自信的基礎上虛心向身邊的人學習,比如發現同學游泳游得快、手語打得好等,發現媽媽心靈手巧,發現學校保安忠于職守,引導聾生發現身邊人的閃光點,并向他們學習。
有的課文指向如何與家人、伙伴和諧相處。例如,第6課《爸爸給我回信息了》創設了和爸爸發生矛盾后,通過短信溝通言歸于好的情境,第5課《我們和好了》創設了兩個好朋友之間發生不愉快,后來又解開誤會的情境,引導聾生明白要和家人、伙伴坦誠相待,主動化解矛盾,誤會了他人要及時、誠懇地道歉。再如,第4課《我們做了一件好事》創設了幫助摔倒的同學的情境,體現了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美好品質。
3.倡導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教材還注重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引導。例如,第10課《快考試了》中提示了在考試前借助訂正本復習錯題的學習方法,以及先復習功課再玩玩具、制訂“期末復習計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第1課《我要向你學習》課后練習中呈現了保持桌面整潔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
教材中安排的交往話題,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重現聾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全方位關注聾生的身心成長,致力于滿足聾生的各類交往需求,使課堂所學能夠直接運用于聾生生活,最終幫助聾生實現獨立自由與人交往、自然融入社會的目的。
(二)系統安排教學內容,注重聾生溝通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
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與交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聾生溝通與交往能力的發展”[1]。根據這一目標,教材系統安排了交際功能、語言點,以發展聾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系統安排了交往知識、交際技巧和禮儀常識等內容,以發展聾生的溝通交往技巧;同時,協同發展口語、手語和筆談,并促進這三者之間的轉換,引導聾生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有效溝通,以實現聾生溝通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
1.系統安排交際功能和語言點,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溝通與交往全套教材圍繞“社交表達”“情況表達”“態度表達”“情感表達”“使令表達”“談話技巧”等6個方面系統安排交際功能,共包括85個功能項目,涵蓋聾生生活交往最需要、最常用的交際功能,引導聾生圍繞話題學習某種交際功能,完成特定交際任務。在某一交往情境中,可能發生不同的對話,可以實現多種交際功能。教材選擇在這一交往情境中比較常用的交際功能作為每課學習的重點。例如,第1課《我要向你學習》主要學習“羨慕”這一交際功能,第2課《采訪小能手》主要學習“祝賀”這一交際功能。
五年級上冊教材中有些交際功能項目是第一次出現,比如“羨慕”“打算”,有些交際功能項目雖然在一至四年級教材中已經出現過,但這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有不同的側重和指向。例如,“建議”這一功能就在不同年級反復出現,但在不同話題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三年級下冊《練習講故事》中是“建議(行為的速度)”,四年級上冊《家有喜事》中是“建議(表達的方式)”,四年級下冊《選個好地方》中強調“建議(陳述理由)”,五年級上冊《快考試了》中則是“建議(不做某事)”,通過不斷鞏固、實踐,使聾生全面了解、學習“建議”這一交際功能。類似這樣的安排還有很多,比如“解釋”“說明”“陳述”“轉述”等交際功能項目。
同時,有些交際功能還體現出漸進性的特點。比如“陳述”,在整套教材中共出現了14次。在第一學段中,一年級上冊《家長的電話號碼》是“陳述(簡單情況)”,三年級下冊《參加廣播操比賽》是“陳述(活動的詳情)”;而到了第二學段,五年級上冊《問路》出現了“陳述(路線)”,例句和語言點都隨之更加復雜,體現了難度的提升。
在有序安排交際功能的基礎上,五年級上冊教材還從聾生已有的語言基礎出發,關注實際交往情境中最常用的語言形式,呈現有代表性、實用性的語句,為聾生進行口語、手語、書面語的轉換打好基礎。通過一至四年級溝通與交往課程及語文課程的學習,聾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因此,五年級上冊教材適當提升了難度,有意識地增加了與復句有關的語言點,并在課后練習中提供了多樣化的句式,幫助聾生進一步發展表達能力。如第1課《我要向你學習》安排聾生學習假設關系復句“要是……就……”,并在課后練習中提供“要是……該多好”“……真讓人羨慕”的表達,引導聾生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豐富表達。
2.重視溝通技巧與交往策略的學習,引導文明交往
五年級上冊教材系統安排了聾生需要掌握的溝通技巧與交往策略,在具體的交往情境中幫助聾生掌握面對不同場合、不同對象的交往知識、交際技巧、禮儀常識,掌握社會交往的基本規則,進而實現與人自如交往、有效溝通。
五年級上冊教材在不同的板塊靈活安排溝通技巧與交往策略。如課文情景會話旁邊的“學習伙伴”、課后練習的“交往提示”和單元實踐活動的第二道題,從多個角度引導聾生學習溝通技巧并加以運用。情景會話旁邊的“學習伙伴”往往結合具體情境和會話內容進行提示。如第8課《問路》中,結合李浩的話“對不起,我沒聽清,請您再說一遍,可以嗎”,提示聾生“在未聽懂時,有禮貌地請求對方重復”,這一提示針對聾生交流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有效的溝通策略。課后練習的“交往提示”以小貼士的形式提示溝通交往的技巧要點。如第3課《你真厲害》的課后練習提示聾生在稱贊別人時“語氣要真誠;可以具體描述稱贊的內容”,方便教師、聾生回顧總結。單元實踐活動的第二道題具有一定的練習性質,通過提供多樣的提問和應對方式,讓聾生在辨析、思考后得出交往禮儀的要點。如在實踐活動一中,通過呈現“謙虛”和“傲慢”兩種回應方式,帶領聾生思考當得到別人的“祝賀”和“羨慕”時,應該如何回應才更合適,引導聾生學習有禮貌、得體地與人交往,注重文明禮儀的滲透。
3.協同發展口語、手語和筆談,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有效溝通
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要讓聾生“初步掌握口語、手語、筆談等多種溝通與交往的方式,針對不同的溝通對象,采用靈活恰當的溝通方式”。五年級上冊教材重視口語、手語、書面語的協同發展,引導聾生熟悉多種溝通方式,努力促進幾者之間的相互轉換,為聾生今后自由選擇溝通方式夯實基礎。
(1)口語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包括“聽覺訓練”“看話訓練”和“說話訓練”,第二學段要求聾生掌握聽覺技巧,初步形成聽話、看話、說話能力。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安排了豐富的內容,引導聾生聽話、看話、說話。
首先,借助課文提供的情景會話以及課后練習創設的情境,充分引導聾生聽話、看話,并運用提供的語言點和典型例句表達、說話。其次,每個單元的實踐活動還安排了一道聽(看)話練習,通過有計劃、有梯度的訓練,促進聾生聽(看)話能力的不斷發展。聽力材料的內容與所在單元主題相關,難度逐步提升,幫助聾生循序漸進地提升聽(看)話水平。三、四年級的聽力材料以一句話為主,呈現方式多為選擇、判斷、排序,要求聾生提取關鍵信息、判斷正誤等。五年級上冊教材的聽力材料則為簡短的對話和較長的句子,難度有所提升,呈現方式也更加靈活,除了常規的選擇、判斷、排序之外,還設計了連線、畫圖等新形式。同時,對思維能力和活動任務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實踐活動三中要求聾生根據聽到的內容用不同顏色標畫出行走的路線,實踐活動四中的聽力材料是兩個同學關于跳繩的對話,要求聾生通過聽對話,提取關鍵信息,進行綜合判斷,理清對話中的邏輯關系。這些創新形式增強了聽(看)話練習的趣味性,促進了聾生口語和筆談能力的發展。
(2)手語
五年級上冊教材在四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手語的分量。教材在單元實踐活動中安排了三道和手語相關的題目,引導聾生進一步發現手語中存在的規律,多角度、綜合性地提升手語表達水平。
第一題圍繞詞語設計練習,引導聾生了解同類詞語的手語構詞規律,初步辨析手形易混的詞語,如實踐活動一中的“打量、審查”“跟隨、趕走”,以及區分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含義和不同手語打法,如實踐活動三中的“比、光”。第二題安排句子的練習,從不同角度提示用手語打句子的要領,讓聾生更深入地了解手語的語序,理解手語與書面語的對應關系,為逐步實現口語、手語、書面語之間的自如轉換夯實基礎。如實踐活動二中提示聾生“用手語表達句子時,可以用手形來模仿人的某個動作”。第三題設計了豐富的活動任務,如實踐活動二中讓聾生用手語交流生活中的開心時刻,實踐活動三中讓聾生把路人所說的路線用手語翻譯給同伴。這些內容由點到面地引導聾生靈活運用手語進行日常交往,在實踐活動中提升手語技巧,體現手語能力發展的梯度。
(3)筆談
課程標準提出,在第二學段要讓聾生“認識筆談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筆談習慣”。筆談和書面寫作不同,它具有即時性和場景性,更像是當面對話的文字表達。教材在安排筆談時充分考慮了筆談的這一特點,創設了真實任務驅動的情境,引導聾生利用文字和書面符號進行溝通。
教材在第一學段主要引導聾生使用符號、圖畫等方式表達簡單意愿,培養筆談的興趣。在聾生有了一定書面語的基礎之后,教材在第二學段逐步加大筆談的分量,每個單元各增加了一次“筆談”,即每冊四次,更多地提倡聾生使用筆談的方式與人交流。如四年級教材讓聾生給同學寫留言條,用短信和社交軟件給親人發通知等。五年級上冊教材的筆談內容更加豐富,如第2課讓聾生用筆談的方式采訪學校的保安叔叔,第9課讓聾生用筆談的方式跟售貨員購買商品,第12課讓聾生向身邊的大人了解以前的春節,并用筆談的方式記錄獲取的信息,意在引導聾生靈活運用筆談的方式與人溝通,逐步提升與健聽人自如交往的能力,為今后順利融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三、教學建議
(一)處理好情境教學中虛擬和真實的關系
“溝通與交往課程是在模擬教學情境中學習真實環境中的社會交際技能,即在虛擬中學習真實,這就是矛盾的統一。好的教學設計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2]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時,要充分考慮聾生真實的交往需要、真實的交往環境、真實的溝通困難等因素,據此統籌設計情境故事。
例如,第7課《去乘車》在教學設計時就要考慮到真實的交往環境。公交車上的環境噪聲要比教室里大得多,即使聽力補償較好的聾生也難免聽不到、聽不清,對話不可能像在教室里那么順利流暢。教學設計要充分預估真實環境中可能出現的溝通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策略,如確認、再問、追問,借助筆談、圖片等方式。教師甚至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噪聲干擾,以訓練聾生在噪聲環境中的信息分辨與交換能力。再如,第11課《我的寒假計劃》可以提前安排聾生思考和討論自己的寒假計劃并簡單記錄,在此基礎上,再讓聾生結合課文情境進行交流,達到虛擬和真實的統一、課程和生活的統一。但同時也要注意不可過于囿于現實,而偏離教材學習內容。
(二)處理好不同冊次、單元以及學科之間的關系
五年級上冊教材在每個話題中都安排了需重點學習的交際功能和語言點,而且在不同冊次之間,交際功能和語言點存在不斷復現、螺旋上升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熟悉前后冊次、不同學段對交際功能和語言點的定位與發展,明確哪些是舊知,哪些是新知,有意識地勾連學過的內容,引導聾生復現、鞏固舊知,發展溝通交往能力。同時,在教學溝通與交往漢語語言點時,教師還要注意和語文學科的銜接,有意識地復現語文課學過的語言點,引導聾生在交往中靈活運用。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對各單元涉及的溝通技巧與交往策略進行梳理和整合,發現其中的關聯和不同側重點,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前文提到每個單元中的溝通技巧與交往策略主要集中于情景會話旁邊的“學習伙伴”、課后練習的“交際提示”以及單元實踐活動的第二題,這三處內容往往是相互關聯的。比如第四單元“充實的期末和寒假”中第11課《我的寒假計劃》的“學習伙伴”提示“有禮貌地退出交談”;而在課后的“交往提示”中則通過兩個情境和小貼士提示聾生,當有人想加入對話或想結束對話時如何“更好地察覺并回應”;在單元實踐活動第二題中則安排了“想要退出交談時如何說更合適”。由此可以看出,整個單元都在圍繞“加入交談”“退出交談”的交際功能,從不同角度提示溝通技巧與策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有意識地對教材資源進行整合,促進聾生溝通交往技能的發展。
(三)重視筆談,加強實踐運用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到,要“鼓勵聾生運用筆談記錄本,采用定期展示筆談記錄本等方式,促進聾生筆談能力的提高”。五年級的聾生會有更多的機會與健聽人交往,書面語的使用將會越來越頻繁。
教師可以根據聾生的學習水平,在教材安排的四次“筆談”的基礎上適當加強書面語的練習,提升聾生把口語和手語轉換成書面語的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課后練習和實踐活動中的交往情境,讓聾生進行書面語練習。如實踐活動一的情境交往活動,讓聾生尋找身邊的榜樣,向他們學習;第4課《我們做了一件好事》的課后練習,讓聾生和家人交流自己做過的好事;第11課《我的寒假計劃》,讓聾生交流自己寒假最想做的事。這些都適合聾生結合生活經歷先進行角色演示,再模仿筆談。學習能力強的聾生可以寫兩到三個話輪,學習能力弱一點的聾生寫一個話輪即可。
由于溝通與交往是一門“實踐性課程”[3],教師可以讓聾生準備一本隨身攜帶的筆談記錄本,鼓勵聾生隨時記錄和家人、朋友的日常對話,加強實踐運用,多渠道提高聾生的筆談能力。比如母親節時記錄對母親的祝福和母親的回應,春節時記錄自己和家人圍繞包餃子進行的對話等。通過日積月累的練習,逐步促進聾生筆談能力的提高。教師還可以圍繞不同主題定期組織筆談記錄本展示活動,激發聾生筆談的興趣。
溝通與交往課程對于發展聾生語言能力、提高溝通技能、培養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義。一線教師應充分理解課程標準要求,立足課堂開展研究,幫助聾生真正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聾校義務教育溝通與交往課程標準(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2]沈玉林.聾校溝通與交往課程性質的再認識及教學建議[J].現代特殊教育,2020(3):40-44.
[3]李澤慧.《聾校義務教育溝通與交往課程標準》解讀[J].現代特殊教育,2017(13):22.
(作者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