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東



當前,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經濟轉型速度加快,疊加新能源汽車浪潮,鋰電行業正呈現出供給端布局加碼、需求端爆發式增長的全球趨勢。
在這條競爭激烈的“賽道”上,貴州展現出發展鋰電產業的“雄心壯志”:2021年8月,貴州出臺《關于推進鋰電池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成為國內重要鋰電池材料研發和生產基地,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鋰電池材料產業迎來新機遇
“今年,在省委、省政府,地方黨委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及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們聚焦新能源鋰電產業發展布局的信心更足。”2023年2月初,貴安新區上海錦源晟集團全資子公司高點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該公司圍繞新能源產業鏈,聚焦前沿基礎研究與應用,致力于創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新材料研發及其應用的科研創新平臺。目前,已建立相對完善的從基礎原料到功能材料及電芯研究的鋰·鈉電一體化應用研究體系和以貴州高點為基礎的中試及產業化基地。該公司目前擁有三元體系、錳系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等多項材料、裝備及工藝等專利技術(申請90余項專利,其中76項公開實審,已授權36項)。下一步,該公司將在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上持續用力,朝著區域內行業補短板方向努力。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明確提出:支持貴州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有序發展輕量化材料、電機電控、充換電設備等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這對于貴州發展鋰電池材料產業,又是一個新的機遇。
貴安新區落地多個新能源項目
2018年10月,特斯拉來到中國;2019年11月,特斯拉上海工廠建成。特斯拉帶來顯著的鰱魚效應,攪動一池春水。國內,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一眾新能源汽車廠商風生水起。
2021年12月24日,寧德時代在貴安新區投資建設的貴州新能源動力及儲能電池生產制造基地一期項目開工。規劃年產能60GWh,一期設計年產能30GWh。
寧德時代是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創新科技公司,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致力于為全球新能源應用提供一流解決方案和服務。據全球新興能源市場權威機構統計數據顯示,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使用量連續幾年排名全球第一,已擁有全球最廣泛的整車廠合作伙伴。
目前,以寧德時代為代表,貴州已匯聚了一大批新能源領域龍頭企業和大項目。距離寧德時代貴州新能源動力及儲能電池生產制造基地10多分鐘車程的地方,就是奇瑞(貴州)產業基地。
比亞迪布局貴州則更早,2019年1月,比亞迪在貴州成立貴陽弗迪電池有限公司,打造比亞迪智能制造產業園,目前項目已建成投產。
據了解,貴安新區聚焦“兩主兩特”大力招商引資,圍繞“四新”“四化”布局,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能源項目接二連三落地貴安新區。
貴州率先出臺支持政策
這些新能源項目落地貴州,有它的道理。從資源稟賦看,貴州具備豐富的磷礦資源、錳礦資源和硫鐵礦資源,強大的磷化工及煤化工基礎,蓬勃發展的氟化工產業,在正極材料、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及六氟磷酸鋰這三個鋰電材料細分產業方面具備天然優勢。依托良好的資源優勢,貴州鋰電產業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從“錳、鈷、鎳開采—鋰電池正負極材料、隔膜、外殼、六氟磷酸鋰、磷酸鐵鋰——鋰電池、電動車為主”的全產業鏈。
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鋰電池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8月,經省政府同意,省新型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關于推進鋰電池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鋰電池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產業布局、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將鋰電池材料產業培育成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效益突出”的特色優勢產業,努力將貴州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鋰電池材料產業研發和生產基地。
此文件的出臺,標志著貴州成為全國首個從省級層面明確對鋰電池材料產業發展有支持政策的省份。
分類分業明確產業布局
據了解,我國是鋰離子電池最主要的生產國之一。手機、電動車、電動工具、數碼相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快速發展,需要使用鋰離子電池的產品和場景也越來越多。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鋰電池行業市場規模已達到820億元。由于鋰電池生產廠家在技術上的革新,性能和安全性的提升,人們對鋰電池的需求仍會不斷增長,預計到2024年,我國鋰電池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目前,我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已成為鋰離子電池產業的集聚區。
《指導意見》定量目標主要提出,到2025年鋰電池材料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建成1個“五百億級”、4個左右“百億級”鋰電池材料優勢產業集聚區;建成2個以上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鋰電池材料技術研發與檢驗檢測中心等。分類分業明確了產業布局,其中重點布局地區為銅仁大龍經開區、黔西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六盤水盤北經開區和“開陽—息烽”、“甕安—福泉”磷化工產業集聚區,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引進鋰電池各細分領域原輔料項目。
動力電池企業數量急劇增長
據了解,交通領域是減碳主戰場,中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約占總排放量的10%,而其中汽車碳排放占到了總排放量的7.5%。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道路交通領域實現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來源,是整車中最重要的系統,這也是區別于其他傳統燃油汽車的標志性部件,傳統燃油車的心臟是發動機,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就是動力電池。有關人士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這將利好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動力電池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近年來,我國動力電池相關企業注冊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由2016年的2340家快速增至2020年的6220家,年均復合增長率27.7%。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企業注冊量急劇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動力電池相關企業注冊量達2.8萬家,同比增長345.7%。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車成為新車銷售主流。《貴州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40萬輛,產值突破1000億元。
打造“電動貴州”新名片
2023年2月2日,貴州產業技術發展研究院產業項目研究部副部長田蔚介紹,近年來,為搶抓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產業風口,省委、省政府戰略提出“一核兩區”的布局安排,聚力打造“電動貴州”新名片,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呈現高速發展態勢。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2022年全省規模以上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32.82億元,同比增長115.6%。磷及磷化、錳及錳系電池材料、鋁及鋁加工產業體系逐步完善,高純硫酸錳、鎳鈷錳三元前驅體、三元正極材料等產能規模和產品質量位居全國前列。
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目前,“一核兩區”(貴陽貴安、甕安-福泉作為“一核”,銅仁、黔西南-六盤水作為“兩區”)布局初步成型,呈現“一核”龍頭企業多、“兩區”產業集群發展態勢良好、其他市州零星分布的特點。
產業鏈正加快完善。隨著比亞迪、寧德時代、中偉、振華、裕能等一批企業和重大項目落地貴州,貴州正逐步構建起電池、材料和原輔料為核心的一體化產業鏈。其中,三元電池及材料規模、市占率持續提升;磷系電池及材料產能、投資額高速增長;負極材料在建、擬建項目加快集聚;雙氟等新興技術產業化進程日漸日近。
產業基礎進一步鞏固。貴州已建立磷化工、錳化工、煤化工等為重點的化工產業體系,為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大化工基礎。而黔南和黔西南正加快推進氯堿化工項目建設,這又將補齊貴州“三酸兩堿”短板,進一步推動新能源電池材料與化工產品的共生耦合。
產業體系正加速成型。據了解,省內部分龍頭企業已形成良好的上下游配套,下一步將圍繞供應鏈本地化開展深度合作。此外,雙氟電解液、鈉電池研發、電池回收等項目的前沿布局也為貴州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撐,相信貴州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將成為繼醬酒之后又一千億級支柱型產業。
延伸閱讀:
據了解,鋰電池前驅體材料的加工,耗電量很大,正極材料成本占電池成本的40%以上。根據各種電池的優缺點,目前,貴州有的企業正在研究一種新型的鈉電池,但還沒有量產。因元素不同,材料不同,鈉電池充電快、成本低等優點,比如鈉的價格比鋰要便宜許多倍,碳酸鈉3000元每噸,而碳酸鋰46萬元每噸,但鈉的能量密度趕不上鋰,專家們正在進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