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秋 郭冰 張萌
摘要:近年來,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糧食減損增產、畜禽水產機械化養殖、農產品高效加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綜述國內關于農業科技服務、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重點從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模式等方面梳理我國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展,并指出當前我國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存在服務標準缺乏、服務效果參差不齊、服務對象和需求不明確、服務機構內生動力不足、市場化服務力量粗放發展等問題。并結合我國實際,提出要加大相關政策支持、搭建科技協同綜合服務平臺、構建服務標準規范、推進農機科技服務信息化進程等發展建議,為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農業機械化;科技社會化服務;農技推廣;服務效果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553 (2023) 03-0242-0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grain loss and increasing production, mechanized breeding of livestock and aquatic products, and efficient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research progress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ocialization service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s, etc., focuses on sorting out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service subjects, service objects, service content, and service modes, and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ization services in China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service standards, uneven service effects, unclear service objects and needs, insufficient endogenous power of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marketoriented service forc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t is proposed to increase relevant policy support, build a 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build service standards,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which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ization service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effectiveness
0引言
農業機械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和基礎支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隨著農業生產機械化進程的加快,催生了一大批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作物耕、種、管、收等環節提供機械化作業服務,促進農業規?;l展、農民增收致富。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高速轉變的關鍵階段,農民和生產經營主體對機械化生產的需求越發廣泛,對現代智能農機裝備和智慧農機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當前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不足、服務內容科技含量不高、信息化手段未全面普及等問題還未得到解決,影響著農機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的基本情況,挖掘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針對性提出完善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對策建議。
1文獻綜述
1.1農業科技服務
近年來,我國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高度重視,多個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推廣提出明確要求。2013年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對農業科技服務和農技推廣服務做出了專門規定,加快建立了“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隨著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發展,我國學者圍繞農業科技服務開展了相關研究,一是以區域、產業、主體等為研究切入點,以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為研究對象,把握我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基本現狀,挖掘農業科技需求與服務供給對接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性提出對策建議。二是深入剖析農業科技服務典型案例,從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發展、服務方式的多樣、服務內容的外延拓展、服務效果評價等方面,闡述農業科技服務發展現狀與問題。三是關注服務對象和服務需求,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梳理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產業發展需求和科技需求,研究加快建立需求導向、精準服務的科技服務體系相關建議。
1.2農機社會化服務
農機社會化服務以農機作業服務為主,并逐步拓展到農機維修、技術培訓、信息服務、技術咨詢等服務內容,成為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力量。我國學者聚焦農機社會化服務開展了系列研究,一是從政策制度、產業發展等方面,研究了農機社會化服務需求的產生和影響因素。陳世本[1]、羅建強[2]、邱海蘭[3]、李忠旭[4]通過對農戶采納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研究,認為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制度環境的優化等,催生了多樣化的農機服務需求。二是從不同主體的發展基礎、知識層次、經營理念等,梳理了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行為選擇和作用機制,陳昭玖等[5]認為農戶的經營規模與農機社會化服務行為選擇之間呈現倒U型。李佳芳等[6]從理論層面分析了農機服務外包與供給對于農戶土地規模經營的作用機制,提出完善農機服務市場體系、強化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三是通過數據爬取,實證分析,評價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服務效率等。李平等[7]基于我國農業機械化統計數據,對省域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效率進行了測算,認為我國農機社會化服務效率存在省域間發展不平衡,要素配置未達最優狀態的問題??娎诘龋?]從農業機械化配套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出發,分析了農機各類服務的供需均衡性及失衡原因,提出社會化服務主體應承擔公益性職責的建議??傮w來看,我國農機社會化服務經過多年培育發展,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服務行為逐步規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但也存在組織松散、服務專業性不夠、作業范圍有限、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影響著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1.3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在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壯大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隨著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農業生產經營越來越需要科技的賦能,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也積極投身農業科技服務事業中,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隊伍的重要支持力量。2020年7月,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為加快健全多元互補、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了方向指引,也帶動專家學者更加關注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總結。鄭小玉等[9]通過梳理我國農業科技服務主體基本情況,采取“屬加種差法”,對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界定。方杰[10]、鄭峰[11]、林愛紅[12]、熊春林[13]、趙成偉[14]從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國營農場、供銷合作社、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等主體的農業科技服務實踐入手,研究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發展與作用發揮現狀。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互聯網+農業技術推廣”“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手段逐漸普及,科技信息化服務的研究逐步深入。竺玥鋒[15]、昌雋如[16]、高功步[17]梳理了“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和內容,研究推動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協同,探索多元主體構建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共同體,健全信息共享、互動交流、數據統計、在線學習等多功能信息平臺,加快農業科技服務高質量發展。
綜上,目前我國關于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典型案例分析、服務模式梳理等方面,專門針對農業機械化行業的研究還相對較少,與我國農機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亟待進一步拓寬研究視角、加深研究深度。
2新時期我國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進展
2.1服務主體類型多樣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的主體不斷增加,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各具特色,基本形成了一主多元的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
1) 公益性農機推廣機構依然是服務主要力量。2019年底,我國擁有部、省、市、縣及鄉鎮五級農機推廣機構0.73萬個,占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總數的9.68%,另有1.92萬個綜合設置的農技推廣機構,也承擔了部分農機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農業機械化系統擁有推廣人員5.03萬人,占農技人員總數的9.78%,較2016年增加1.09萬人。到2022年,全國累計擁有從事農機推廣工作的技術服務人員4.61萬人,占農技人員總數的9.32%,其中部級104人,省級1 239人,市級3 544人,縣級2.08萬人,鄉鎮級2.04萬人。農機技術推廣人員主要分布在縣鄉兩級,在鄉村承擔先進農機裝備推廣、指導農民采納農機技術、加快農機農藝融合、組織農機技術培訓等任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2) 農機科研教學單位是技術服務的關鍵核心。全國各級農業科研院所基本設置了農機裝備相關的內設研究機構或團隊,圍繞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的科技特征,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生產需求,聚焦多個專業技術研究領域,開展農機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科技服務等[18]。從高???,全國有40余所高校開設了農業工程、農業機械化、農業自動化等專業,培養了一大批農機專業人才,研發農機先進設施裝備,提供農機專業化推廣服務??傮w看,科教單位為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夯實了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關鍵基礎。
3) 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快速壯大。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得到迅速發展壯大,為周邊農戶提供跨區作業、農機租賃、生產托管、訂單服務等農機作業服務,農機作業服務領域逐步拓展到農業生產全過程,還創新了“全程機械+綜合農事”服務模式,農機合作社拓展升級為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成為綜合農事服務的重要供給主體,全方位服務農業生產發展。如表1所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農機服務組織19.34萬個,較2011年增加了2.28萬個,較2016年增加了0.61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7.6萬個,較2011年增加了4.82萬個,較2016年增加1.28萬個,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農機戶規模保持穩定,達到3 947.57萬個,其中農機作業服務專業戶415.90萬個。農機維修廠及維修點15.04萬個,農機維修人員90.02萬人。全國鄉村農機從業人員達到4 957.36萬人,社會化服務組織日漸成熟。
2.2新型經營主體成為服務主要對象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加快,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且逐步發展壯大,成為農業生產的關鍵多數主體。而小農戶,土地規模較小且分散,與全程機械化所需的農機作業規模并不相匹配[19]。反之,新型經營主體生產規模較大,引入農業機械替代勞動力,能夠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降低土地、勞動力稟賦對農業生產的約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經營管理者一般以青壯年為主,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需求水平、采納意愿都較高;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改變傳統生產經營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進而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新型經營主體發揮示范作用,引導帶動周邊農戶轉變生產經營理念,擴大農機社會化服務需求,形成“以需促供、以供帶需”的循環發展模式[20]。
2.3服務內容延展至生產經營全過程
近年來,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以需求為導向,針對性提供人才培養、技能培訓、先進農機裝備供給、農業產業鏈綜合配套農機技術服務等綜合性、專業性、多樣性的服務內容,并不斷整合人才、項目、技術、信息等資源,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科技服務,培育、支持、引導多元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21]。2021年我國累計完成機耕、機播、機收、機電提灌、機械植保五項作業面積達到4.75億公頃次,同比增長1.7%。我國農機作業服務面積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農機服務收入和農機作業服務收入穩步增長,2021年我國農機服務收入4 816.21億元,比2020年增加34.73億元,其中農機作業服務收入3 675.92億元,比2020年增加60.89億元。
江蘇省洪澤縣祥發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目前,合作社土地經營規模達到584 hm2,擁有無人植保機6臺、無人駕駛插秧機2臺、飛機植保機3臺、乘坐式插秧機22臺、聯合收割機34臺等,近年來著力推進“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為社會提供農機全程作業、農資統購、技術咨詢、培訓指導、稻米加工包裝和農產品展銷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2020年,合作社為周邊農戶提供插秧、育秧、植保、收割、秸稈還田、稻米烘干等服務面積8 247 hm2,保姆式一條龍機械化托管服務面積達到366.7 hm2,服務范圍涉及3鎮39個村,服務對象涵蓋農業企業3家、合作社13家、家庭農場42戶、農戶1 768人。
2.4服務方式百花齊放
隨著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持續優化,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服務和經營主體加快磨合,共同探索了多種因地制宜、實用管用的農技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
2.4.1鏈式農機推廣服務模式
“專家+農機技術人員+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帶動戶”的鏈式農機推廣服務模式,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的專家指導農機技術人員,開展機具選型、技術路線制定、農機裝備試驗、農機技術培訓等,農機技術人員以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帶動戶為抓手,開展農機裝備的試驗示范、觀摩培訓,帶動周邊農戶應用新型農機裝備,促進新型農機裝備、農機配套技術模式的推廣落地。如江蘇省句容市寶華鎮強民稻米專業合作社,堅持需求導向,組建專業化農機服務團隊,與南京農業大學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共建“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聯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優質農產品研究院,開展大量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熟化應用等工作,推進了“技術巡診”“全程機械化技術服務進萬家”等活動,為農機大戶、種植大戶、合作社累計培養“新農人”500多人。
2.4.2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協同推廣模式
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為依托的農機技術攻關與協同推廣模式,依托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每個體系設置1名農業機械裝備領域的科學家崗位,圍繞現代農機裝備開展技術攻關、示范培訓、政策咨詢和應急服務,向社會提供了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培訓了一批高素質農民,助推了現代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各省也因地制宜,組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配備農機崗位或專家團隊,聯合農機推廣機構、農機企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等協同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如江蘇現代農業(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農機裝備創新團隊,聚焦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研發播種復式作業機械新技術新裝備,組織地方農機推廣站站長、鄉鎮農機管理人員、糧食生產大戶和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等,協同開展先進農機裝備推廣工作,通過展示觀摩會、培訓學習會、技術指導服務等,示范推廣一批高留茬收獲、犁耕翻、秸稈粉碎還田、智能旋耕施肥播種等農機具及作業方式方法,加快全程全面機械化進程,實現高產高效。
2.4.3“互聯網+農機服務”模式
“互聯網+農機服務”模式,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開發集農機購置補貼、農機政策宣傳、農機維修年檢、農機安全管理等于一體的信息管理平臺,提供農機技術服務、農機作業云平臺監管、農機技術培訓、農機技術咨詢、農機遠程維修指導、農機知識學習等服務。如浙江某公司自主開發農飛客APP,對接新安農服平臺,借助“農服云”技術實現植保飛防大數據收集整理,并對作業成效進行線上跟蹤追溯。還通過自建、參股、加盟等方式,在縣級設立科技服務點,配備無人機近50臺,日作業能力達到1 334 hm2以上,為周邊農戶提供便利的農機服務。同時,依托信息化平臺,實時監測農機裝備使用情況、農機作業服務情況等,提高資源調配能力,從而提高農機裝備的使用效率和農機服務的質量。
2.4.4公益性與經營性聯合服務模式
公益性推廣機構與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融合發展聯合服務,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與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合署辦公等方式,實現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與基層農機技術人員結對合作,共同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代耕、代種、代防、代烘干等社會化服務,并針對農戶和經營主體的需求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如江西省宜豐縣清泉家庭農場與縣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簽訂融合發展協議,為周邊農戶提供“代耕、代種、代防、代收割、代烘干”全程社會化服務,并實行農技人員“一對一,實時跟蹤”服務,農機服務精準性和服務效果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清泉家庭農場服務機耕面積100 hm2,機插面積33.3 hm2,機防面積146.67 hm2,機收面積120 hm2,烘干稻谷800 t,得到服務對象的一致好評。
3存在問題
3.1缺少相關服務標準,服務效果參差不齊
雖然近年來各類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都在快速成長,但不同服務主體發展基礎、資源集聚能力不同,導致服務能力不足、服務內容雷同、服務質量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受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產業融合發展程度、相關支持政策等因素影響,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在建設和發展上,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布局不均衡、全產業鏈覆蓋率不高等現象。因市場信息發布速度、市場信息接收程度不同,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在科技社會化服務供給效率、供給內容質量等方面未能建立相應的服務標準、評價體系等,技術服務內容單一、技術服務模式簡單等情況較為普遍。資源分布較為分散,各類主體之間尚未構建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多元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間協同不力,服務效果難以達到最優。
3.2服務對象不清晰,服務需求不明確
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還處于規模較小、服務能力較弱的起步階段,對服務對象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缺乏收集和統籌,科技服務處于以輸出為目標的狀態,而非以需求為目的,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不夠系統和專業。小農戶老齡化趨勢明顯、農業生產規模小,對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也小,尤其是市場化農業科技服務,對于小農戶來說幾乎沒有需求。各級各類農機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較為分散,小型化、低水平的服務反復出現,高水平、大規模的服務供給不足,農業科技投入產出率較低。
3.3服務機構內生動力不足,公益性服務力量弱化
近年來,農機推廣機構雖然是基層推廣服務的重要力量,但也存在推廣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專業能力不強、履職服務不夠等情況。2019年,從事農機推廣工作的農技人員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占總人數的35.7%,僅有11%的推廣人員年齡為35歲以下;58.7%的農機推廣人員為初級及以下技術職稱,僅有11.35%擁有高級技術職稱;30.37%的農機技術人員為本科及以上學歷,仍有31%為中專及以下學歷。此外,基層也存在農機技術人員被借調、抽調至行政機關從事非農技服務工作,部分鄉鎮農機人員還需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從事“三資管理”、土地確權等工作,農機技術推廣的主責主業難以保障[22]。
高校、科研院所雖然是事業單位性質,人員基本工資由財政保障,但開展技術推廣、科普等工作沒有專項經費支持,無法廣泛開展農機裝備的推廣示范、教育培訓等工作,難以第一時間為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專業化科技服務。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對科技人員的考核和管理,仍以科研和教學為主,未對提供農業科技服務情況有過多要求,農機科研人員仍以科研教學為主責,為社會提供農機科技服務的動力不足,履行公益性農機技術服務職責不夠。
3.4市場化服務力量粗放發展,服務供給效能不高
受制于農業季節性、周期性、地域性和新型經營主體自身引入科技資源能力有限等因素影響,市場化農機服務主體提供的農機服務同質化程度較高、科技含量較低、專業性不強、服務分類細分不足、全程服務少等[23]。部分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未能制定良好的發展規劃,在資源集聚、統籌和利用方面作用發揮不充分,未能形成系統性的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與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之間未能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存在跨區作業市場信息不對稱、信息滯后、服務質量不高等現象。大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都是由農機大戶或者種養大戶牽頭,聯合周邊農戶組建,文化程度有限,不善經營管理,難以推動合作社做大做強,難以為社會提供綠色、優質、高效的農機服務產品和農業生產全程農機技術服務。
4發展建議
4.1加強統籌協調,完善支持政策
構建并完善分類支持政策機制,統籌推進多元主體發展壯大,分層次、有重點地扛起科技服務重任。一是明確公益性推廣機構職能定位,加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實施力度,支持農機推廣機構改善服務條件、農業機械化技術人員開展知識更新培訓、先進農機的示范推廣、遴選培育一批示范帶動能力強的示范帶動戶,提高農機科技服務能力。二是加大科研投入,設置農機科技服務專項,支持農業機械化科研院校構建“項目、隊伍、平臺”三位一體服務模式,立足農機科技服務需求,推動科教單位強強聯合,通過校(院)企合作、校(院)地合作,建立上聯下通的科技服務平臺,聚焦農業機械化開展關鍵技術集成攻關、技術推廣、試驗示范、科技服務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等,提升農機裝備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服務能力[24]。三是培育壯大社會化服務組織。明確大力發展農機科技服務業的政策導向,給予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稅收優惠,取消享受稅收減免政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規模和效益限制,支持其發展壯大。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市場化主體主動承擔公益性農機科技服務,為社會提供大量優質、高效農機服務。
4.2整合科技服務資源,搭建科技協同服務綜合平臺
聚焦農業機械化發展,整合優勢科技服務資源,構建政產學研推用六位一體服務模式,形成強大合力。集聚農機科研、教學、推廣等單位和新型經營主體,打造一批公益性示范基地,圍繞農機關鍵技術開展試驗、示范和展示;成立區域性農機推廣聯盟,以農業機械化重大需求為導向,構建高效創新機制,形成協同創新合力。推動國家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業務協同,聚焦農機關鍵技術瓶頸,協同開展技術攻關、示范推廣、成果轉化等。
4.3構建服務標準規范,提升科技社會化服務質量
完善農機科技服務標準規范。由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牽頭,多元服務主體參加,加快研究制定科研教學單位、農機推廣機構、新型經營主體相應的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標準等規范[25]。建立服務質量監管體系。構建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品牌培育和評價標準體系,加快推進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建立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信用記錄平臺,對市場化服務主體進行統一登記,對公益性服務主體試行從業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建立服務綜合評價機制,從科技成果推廣有效度、對農業貢獻度等方面對農機科技服務體系流程進行評估,從成本收益、需求主體的成本變化、社會效益等對農機科技服務體系運行成效進行評估,提升農機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綜合能力。
4.4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推進農機科技服務信息化進程
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構建集信息采集、數據分析、互動交流、農機維修、遠程指導、服務監管等于一體的農機科技服務信息平臺,采取科學的信息采集方法,構建農機科技信息數據庫,精準向用戶推送最新市場資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先進現代化農機裝備等信息,不斷提高信息使用價值;推動專家、農機技術人員等服務主體運用信息平臺,在線進行技術指導、技術咨詢、互動交流等,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運用信息平臺學習知識、提出服務需求、咨詢相關問題等,加快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實現農機、人力、技術和土地等資源的即時響應與調配;豐富和拓展信息平臺科技服務內容,針對不同用戶需求提供包括信息支持、技術指導、農業咨詢、信息發布等“一站式”科技服務。
參考文獻
[1]陳世本, 盧志堅. 農機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實踐與思考[J]. 現代農機, 2022(3): 1-4.
[2]羅建強, 姜亞文, 李洪波. 農機社會化服務生態系統: 制度分析及實現機制——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理論視角[J]. 農業經濟問題, 2021(6): 34-46.
Luo Jianqiang, Jiang Yawen, Li Hongbo. Socializ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ecosystems: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realiz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1(6): 34-46.
[3]邱海蘭, 羅明忠, 唐超. 農機社會化服務采納、效率提升與農戶相對貧困緩解——基于城鄉比較視角[J]. 農村經濟, 2021(5): 109-117.
[4]李忠旭, 莊健. 互聯網使用、非農就業與農機社會化服務——基于CLDS數據的經驗分析[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21, 20(2): 166-175.
Li Zhongxu, Zhuang Jian. Internet usage, non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ocialized service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ata from CLDS [J].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1, 20(2): 166-175.
[5]陳昭玖, 胡雯. 農業規模經營的要素匹配: 雇工經營抑或服務外包——基于贛粵兩省農戶問卷的實證分析[J]. 學術研究, 2016(8): 93-100, 177.
Chen Zhaojiu, Hu Wen. The matching elements of agriculturalscale management: A study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easant household questionnaires in Jiangxi and Guangdong [J]. Academic Research, 2016(8): 93-100, 177.
[6]李佳芳, 楊俊孝. 農機社會化服務對土地規模經營的影響——基于服務外包和供給的雙重視角[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22, 43(8): 182-188.
Li Jiafang, Yang Junxiao. Impact of farmer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ocialization service on land scale management: Dual perspectives of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supply [J].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22, 43(8): 182-188.
[7]李平, 伍海君. 農機社會化服務效率的時空分異研究——來自中國省域證據[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22, 43(9): 210-218.
Li Ping, Wu Haijun.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ocialization service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provinces in China [J].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22, 43(9): 210-218.
[8]繆磊, 蔣秀風. 供需均衡視角下農機化配套服務供給優化研究[J]. 江蘇農機化, 2022(2): 18-21.
[9]鄭小玉, 劉冬梅, 曹智. 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 內涵、構成與發展[J]. 中國軟科學, 2020(10): 56-64.
Zheng Xiaoyu, Liu Dongmei, Cao Zh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Connotation,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J]. Chinese Soft Science, 2020(10): 56-64.
[10]方杰, 邵澤毅, 姜守全, 等. 基于農場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探討——以賀家山原種場為例[J]. 農業科技通訊, 2022(7): 12-14, 95.
[11]鄭峰, 代興榮, 王成.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新疆農業科技服務的實踐及思考——以新疆農業科學院為例[J]. 農業科技管理, 2021, 40(4): 28-30.
[12]林愛紅, 邵勤, 袁愛清, 等. 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新余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調研報告[J]. 江西科學, 2020, 38(6): 940-944.
Lin Aihong, Shao Qin, Yuan Aiqing, et al. To construct a new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Xinyu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research report [J]. Jiangxi Science, 2020, 38(6): 940-944.
[13]熊春林, 張子威, 楊家寶, 等. 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的策略研究——基于SWOT-PEST組合模型的分析[J].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 2020, 34(6): 11-18.
Xiong Chunlin, Zhang Ziwei, Yang Jiabao, et al.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e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Based on SWOT-PEST model analysis [J]. 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2020, 34(6): 11-18.
[14]趙成偉, 劉冬梅. 供銷合作社農業科技服務供給實踐與探索——以浙江省“三位一體”改革為例[J]. 科技中國, 2021(10): 30-34.
[15]竺玥鋒, 蘇鵬, 田露. “互聯網+”農業科技信息咨詢服務的研究與應用[J]. 種子科技, 2019, 37(7): 18.
[16]昌雋如. 5G時代下數字鄉村虛擬農業科技服務平臺的構建[J]. 南方農機, 2020, 51(17): 6-7, 18.
[17]高功步, 顧建強. 數字化農業科技服務平臺使用意愿研究——以農業科技類微信公眾號為例[J].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 25(5): 84-91.
Gao Gongbu, Gu Jianqiang. Study on the willingness to used digit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platform: Tak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echat official accounts as an example [J].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25(5): 84-91.
[18] 王葉萌, 申海洋, 王公仆, 等. 農機類科研院所科研副產品管理規范研究探索[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21, 42(11): 232-236.
Wang Yemeng, Shen Haiyang, Wang Gongpu, et al.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management standar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yproduct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institutes [J].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21, 42(11): 232-236.
[19] 李憲翔, 丁鼎, 高強. 小農戶如何有機銜接全程機械化——基于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視角[J]. 農業技術經濟, 2021(4): 98-109.
Li Xianxiang, Ding Ding, Gao Qiang. How to organically connect small farmers to mechanize the whole proces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21(4): 98-109.
[20] 羅明忠, 邱海蘭. 農機社會化服務采納、稟賦差異與農村經濟相對貧困緩解[J]. 南方經濟, 2021(2): 1-18.
Luo Mingzhong, Qiu Hail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ocialization service adoption, endowment difference and alleviation of rural economy relative poverty [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1(2): 1-18.
[21] 孟國祥. 加快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J]. 中國農機監理, 2022(2): 28-30.
[22] 武明宇. 新時期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思考[J]. 遼寧農業科學, 2020(3): 52-54.
Wu Mingyu. Thoughts on improving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period [J].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0(3): 52-54.
[23] 暴紅偉. 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的對策和措施[J]. 當代農機, 2022(1): 51-52.
[24] 林太鶴. 江西省農機社會化服務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21(9): 45-46.
Lin Taihe. Research on the predica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ized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Jiangxi Province [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2021(9): 45-46.
[25]張慶華. 淺析新時期如何加快我國農機化的發展[J]. 基層農技推廣, 2022, 10(1):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