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量是反映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2810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7%。同時,4月,29地全社會用電量實現正增長,其中,12地增速超過10%。
步入5月,各地用電需求進一步攀升,多地在5月末創下今年以來的電力負荷新高,甚至有部分地區突破了歷史同期的用電負荷峰值。專家分析稱,除了氣溫因素外,經濟恢復向好也是重要因素。
觀察“電力指數”,用電結構的變化折射出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加快,高技術制造業發展迅速。
以深圳為例,今年截至5月29日,深圳全社會用電量達374.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在生產制造領域,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行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2.3%,新能源車整車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0.3%,計算機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4.4%。
在海南,受經濟持續回暖、重點工業項目投產及電動汽車充電負荷攀升等多種因素影響,用電高峰提前到來。今年以來,海南電網統調負荷已多次創下新高。
這與我國制造業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裝備制造業PMI仍高于臨界點,反映電氣機械設備、新能源車等優勢產業的PMI數據繼續維持著高景氣度。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前4個月,第三產業用電量485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其中,4月國內餐飲、文旅等服務業行業消費延續良好復蘇態勢,帶動了第三產業活動活躍度明顯增強。
國網能源院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吳姍姍表示,相較于工業,服務業對氣溫的敏感度更高,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測結果,今夏氣溫將較常年偏高,將增加服務業的降溫用電需求。在經濟持續向好、降溫需求增加的雙重拉動下,服務業用電增勢有望進一步走強。
(摘自《上海證券報》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