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肖帥
【摘? ?要】近年來,隨著5G等技術的進步,移動端成為主流媒體爭奪流量的主戰場。移動新聞直播已成為受眾主要的信息獲取方式之一,是各家報紙探索媒體轉型、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本文通過回顧海南日報新媒體矩陣對訃聞類報道的采編經過,淺析移動新聞直播的得失,以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移動新聞直播的認知,把握未來發展規律及趨勢。
【關鍵詞】移動新聞直播;媒體融合;訃聞報道;黨報融媒體
移動新聞直播是融媒體時代媒體機構重要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模式,是新聞業的一大變革。移動新聞直播是指新聞媒體機構利用移動信息技術通過實時共享的移動場景為受眾進行實時新聞直播。[1]憑借著平民化視角、輕便化的直播設備被廣泛用于突發新聞、城市慢直播等多種場景。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不幸逝世,海南日報社發揮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以《直播|“稻別”——沉痛悼念“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為題推出了移動新聞直播。本次移動新聞直播延續2天,總時長達11個小時,分別在海南日報微博、海南日報微信公眾號、海南日報抖音號等多平臺推送,多角度多層次回顧袁隆平院士生平過往,直擊悼念現場,緬懷逝者功勛,傳遞崇高精神。
本次直播獲得2022年第三十二屆海南新聞獎媒體融合類一等獎,充分肯定了此次直播的價值與意義。筆者有幸作為本次移動新聞直播的攝像記者全程參與其中,見證了整個采編過程。本文從采編經過、遇到的問題以及應對舉措入手,分析移動新聞直播,以期能夠為同類型直播提供借鑒。
一、重大主題報道須提前策劃,采編協同作戰
袁隆平院士逝世是國際國內高度關注的重大新聞事件,也是社會輿情的重大熱點。主流媒體要完成好這一重大報道任務,就要準確把握、有力引導,貼近受眾心理情緒,通過張弛有度、情感共鳴的特色報道,使主流聲音覆蓋雜音,深入人心。[2]袁隆平常年在海南開展科研工作,與海南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報道組在接到任務后,深感責任重大。從報道主題到具體分工,都經過了認真討論、精心策劃。在報道主題上,海南日報發揮主流媒體引導作用,在疫情防控的形勢下,讓海南人民在網上寄托哀思,緬懷逝者功勛,引導受眾學習袁隆平院士的科學精神以及愛國愛黨愛人民的家國情懷。在具體分工上,由兩組記者和一組后期導播團隊共同完成直播任務。一組記者前往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袁隆平院士追悼會現場,全程呈現袁隆平院士追悼送別儀式的過程;一組記者趕往袁隆平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海南三亞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從袁隆平院士生活點滴感受科學家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另一組后期+導播團隊留守直播間,制作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回顧視頻、預置直播平臺參數,為直播做好準備。
二、移動新聞直播考驗出鏡記者的綜合素質
(一)做好直播前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移動新聞直播需要謀定而后動。首先,記者提前備稿不打無準備之仗。在前往新聞現場途中,出鏡記者就準備了出鏡臺詞,并配備了備忘“手卡”。內容涉及袁隆平院士在海南工作的經歷和生活細節,以及他取得的科學成就。每句出鏡詞都經過反復推敲,力求準確傳達主流聲音,正確引領社會公眾表達哀思。其次,預設采訪對象,并根據主題設置了相關問題。例如,準備了“想對袁爺爺說的話”“我們怎樣學習袁隆平院士的科學精神”等話題,在確保民眾表達悲傷情緒的同時,做好輿論引導。
(二)把握情緒理性表達 ,直播注重傳遞氣氛
移動新聞直播因時間跨度大,不可預知性強,更加考驗記者的綜合素質。臨危不亂的應變能力、細致入微的觀察力、恰如其分的總結能力、精準到位的引導能力缺一不可。而訃聞類報道更要把握精準,從出鏡記者的儀容到用詞,既要感性傳達悲傷情緒,又要理性表達觀點。悼念會現場是訃聞類報道的主要場地,記者在現場直播時,要控制好情緒,調整好語氣、語速,在提供信息量的同時,要注重傳達現場凝重悲凄的氣氛。
5月22日,淫雨霏霏,記者一行抵達了湖南長沙。在距離明陽山殯儀館尚有兩三公里處,記者看到,吊唁的人群開始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通往殯儀館悼念廳的大道上,緩慢向前行進。直播從這里開始,出鏡記者努力調整好情緒,介紹了時間、地點,描述了現場的陰雨天氣,著重描述挽聯、菊花等悼念物,讓觀眾感受沉痛與莊重的現場氛圍。出境記者對情緒的精準把握,為直播增色,也能升華主題。
(三)注重展現細微 ,新聞現場捕捉有意義的細節
移動新聞直播的時效性、真實性吸引觀眾“到現場”觀察、感受。這要求記者既要從大局出發,把控全局;又要從細微處入手,挖掘現場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本次直播宏觀主題上引導觀眾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的科學精神以及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情懷。記者采訪了吊唁的市民、配送鮮花的快遞員、鮮花店老板,通過他們的所感所想展現主題。
除了在訪談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點,現場的鮮花、花語都是感人的細節。在堆成小山的花海里,一小把稻子、一束紙做的花、一幅小朋友的畫作……都令人動容。記者在直播中選取了這些細節,最后編輯拆條做成了短視頻,在抖音、微信、微博等平臺推送,閱讀量近百萬。“袁爺爺,如您所愿,我們的祖國稻禾無憂”“富饒禾下夢,稻香滿春秋。愿世間如您所愿,人間太平,衣食無憂。”……這些花語也寄托了人們對袁隆平院士的不舍與哀思,記者選取了多條感人花語分享給觀眾,也成為直播中一大亮點。
(四)情感互動, 提升觀眾參與感
移動新聞直播打破了電視直播的單向傳播局限,真實感、現場感更強。記者代替觀眾去新聞現場體驗,可以隨時接收觀眾的留言和信息,并與之互動,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在本次直播中,記者隨時回應直播平臺中觀眾發的彈幕、評論。一是解答觀眾的疑問,二是選取有質量的評論分享給直播間其他網友,三是向觀眾提問題,讓觀眾思考并回答。互動豐富了新聞內容,也解決了長時間直播的“空白時間”問題,增加了觀眾的黏性。例如,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悼念廳前,出鏡主持人說:“直播間觀眾說,‘袁爺爺,我們一定好好吃飯,不浪費糧食。是的,沒錯,這也是每一位前來寄托哀思和表達悼念的朋友們內心最想要告訴袁老的一句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有了袁老這樣的科學家才有了我們今天溫飽的生活,所以好好吃飯不浪費每一粒糧食也是我們共同的心愿”。該段出鏡詞的前一段是記者讀的一段觀眾留言,后面是記者對群眾呼聲的總結和對主題的升華。
正因為有了大量的互動及情感共鳴,本次直播成為當日市民微信朋友圈、微博分享的熱點。此次直播及短視頻在海南日報新浪微博總瀏覽人次達到9200多萬,在海南日報客戶端平臺瀏覽量破百萬,在抖音平臺當日排名位列全國前五,被抖音平臺認證為“熱點人氣作者”。此次移動直播現場感突出、互動性較強,直播過程令無數網友感動淚目。
(五)以“講故事”的模式呈現,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以情動人、以小見大是故事化敘事的主要特征之一,通過挖掘新聞事件的背后故事、 內涵價值和準確運用敘事技巧,能夠充分彰顯新聞媒體的人文關懷。[3]在本場直播活動中,記者有意識地捕捉新聞故事,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烘托主題,引發情感共鳴,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受眾對袁隆平院士有著深厚的感情,本場直播中出鏡記者講述了他工作、生活的故事,讓受眾更深入了解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基地,這里的工作人員滿含熱淚地講述了袁隆平院士在此工作的經歷。在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袁隆平院士追悼會現場,前來吊唁的人潮涌動。每個人表情肅穆,他們從全國各地趕來為袁隆平院士送行。記者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抓住了幾組令人動容的故事,彰顯群眾對袁隆平院士不幸離世的不舍與哀思。例如,在吊唁的人群中,一位拉著行李箱、滿臉疲憊且雙眼飽含淚水的姑娘引起記者注意。記者當即將鏡頭對向她,進行了現場采訪。經了解,該女孩是一名“90后”,她帶著多位朋友的囑托,從天津趕到長沙為袁隆平院士送行。這段采訪用時僅兩三分鐘,但卻引起受眾共鳴。
三、攝像記者要善于使用視聽語言講故事
(一)畫面須兼顧信息量與美感
黨報攝像記者多數從攝影記者轉型而來,從攝影到攝像,不只是從靜態圖像到動態圖像的轉變,還需要樹立起視頻思維。在進行直播時,攝像記者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注意出現在新聞現場的信息。例如,要及時規避不合時宜的畫面,采訪人物時要保證頭像完整。在使用運動鏡頭時要注意鏡頭的起點和落點,避免無內容的畫面出現。記者出鏡的畫面適合用什么景別,背景應該選什么角度,在哪里站位也需要根據新聞主題選擇。本次直播首次出鏡是在距離長沙明陽山殯儀館2公里的道路旁,如果出鏡記者背對著殯儀館方向,鏡頭內只能看到吊唁人群的背影。攝像記者選擇了讓出鏡記者面向殯儀館方向出鏡,吊唁的人群肅穆哀傷地匆匆迎著鏡頭走來,記者娓娓道來,定格了本次直播的基調。
(二)重視聲畫表達,用視聽語言講故事
移動新聞直播包含了豐富的信息量,這也要求攝像記者善于使用視聽語言講故事。攝像機在移動,景別也在變化。遠景展示事物的全貌,全景交代人物關系,中景顯示與被采訪對象的平等交流,近景展示情緒,特寫突出局部特點。在移動新聞直播中,熟練運用每個景別和每一段聲音,才能讓觀眾及時、有效地接受新聞信息、感受現場氛圍。在本場直播中,攝像記者用遠景和全景拍攝肅穆的人群,特寫拍攝鮮花、花語。吊唁的人群與人群涌動的腳步聲形成了強烈對比,傳達出肅穆、悲傷的氣氛。
直播中,攝像記者除了關注景別的變化,還需善用推、拉、搖、移、跟等運動鏡頭和環境聲。人群緩慢向吊唁廳行進,鏡頭緩慢隨人群向前推動。在肅穆的環境中,夾帶著哭聲。在吊唁廳前,一位老者突然跪地痛哭,令人動容。記者將鏡頭從吊唁廳緩緩搖向老人,并慢慢推到老人近景。在合適時機,給老人面部特寫。景別從交代環境的遠景到突出人物情緒的特寫,觀眾感受到了現場氛圍,也凸顯了群眾對功勛的悼念之情。
四、移動直播中存在的風險及把控
(一)強化審核與校對機制,確保安全播出
一場優秀的直播,從幕后到前臺,凝聚著眾多人的心血。前方直播團隊需要配合默契,攝像記者、出鏡記者雙方在言語不能直接溝通的情況下,往往靠肢體語言、眼神讓雙方立即明白意圖。當直播現場發生意外時,需要導播迅速切掉聲音,配上準備好的內容,避免出現直播事故。
海南日報始終堅持黨性原則,用主流價值觀提升輿論引導力,嚴把安全播出關口。在本次直播開始前,報社新媒體中心制定了安全播出備選方案,強化內容審核、校對制度。由值班主任、總監、編輯、校對組成適時監控網,隨時對直播中出現的預警信息進行處理。編輯團隊制作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跡、在海南工作的經歷等多個宣傳片,新聞現場一旦發生不可控事件,后方團隊就會及時掐斷直播,播放這些宣傳片。
(二)硬件上加強風險把控 ,確保直播順暢
客戶端直播需要提升信號傳輸和接收質量,滿足觀眾對于高清畫質和高品質現場聲音的需求,增強直播觀看過程中的體驗感。 [4]在移動新聞直播中,使用的直播器材往往是手機和便攜式穩定器。與傳統直播比,設備更加便捷,但會出現諸多問題。例如手機信號不穩定,隨時有人打電話進來,影響直播信號傳輸。為了解決直播信號問題,首先要配備專門的直播用手機,確保直播中無電話呼入;其次要在雙卡雙待手機安裝兩張不同運營商的電話卡,確保最佳傳輸信號;第三要盡可能選擇5G信號好的空曠直播場地。在本場直播中,直播手機進入到封閉空間,曾出現信號丟失等情況,接到后方通知后,前方記者立即走出封閉空間,選擇空曠地完成直播。此外,手機收音也時常面臨信號干擾、斷音等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記者準備無線話筒和有線話筒兩種,隨時依據現場情況調換。
結語
隨著5G時代的來臨,移動新聞直播越來越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要方式之一,直播技術也在逐步升級,未來VR 直播、4K 直播甚至8K直播將成為常態。然而直播技術始終為新聞傳播服務,主流媒體只有充分認識移動新聞直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才能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把握機遇。本次訃聞類移動新聞直播所取得的經驗,同樣可用于多種類型的移動新聞直播。在融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媒體人更應該深入踐行“腳力、眼力、筆力、腦力”, 全面提升業務本領,積極拓展傳播平臺,拓寬流量入口,強化傳播效應,提高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注釋:
[1]萬益杰.移動新聞直播融合發展的模式特征[J].傳媒,2022(09):29-31.
[2]朱定,吳金,李偉鋒.流量時代訃聞報道的經典案例——以湖南主流媒體報道袁隆平院士逝世為例[J].傳媒,2022(06):63-66.
[3]許珍妮.新聞報道故事化敘事技巧分析[J].新聞世界,2022(05):71-74.
[4]李潤文.劉奕楓.媒體融合語境下的紙媒視頻直播探析——以《中國青年報》新聞直播為例 [J].新聞前哨,2021(03):30-32.
(作者單位:海南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