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
1951年2月,毛澤東題寫刊名的《解放軍畫報》創刊。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唯一一種以攝影圖片為主的大型月刊,前身是1948年的《華北畫報》,再前身是1942年創刊的《晉察冀畫報》。《晉察冀畫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第一本攝影畫報,創造了新中國攝影史上的諸多第一。
沙飛,1912年出生,廣東省開平縣人。1936年8月底,沙飛背著照相機來到上海,9月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為魯迅拍了一組照片。10月19日魯迅逝世,沙飛拍攝了魯迅遺容,在上海《良友》等幾家畫報發表,引起關注。1937年6月,沙飛在廣州、桂林分別舉辦個人影展,展出他的100余幅攝影作品,引起強烈反響。
1937年8月底,沙飛帶著朋友捐助的攝影器材,到山西省太原全民通訊社擔任攝影記者。9月25日下午,沙飛到八路軍115師采訪,此時平型關戰斗剛剛結束。他拍攝了115師的戰利品,以及《八路軍通過平型關》等。10月,他得知115師一部留在五臺山,決定參加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特批他為隨軍攝影記者,還將自己使用的德國照相機贈給他,鼓勵他發揮攝影的“武器”作用。在聶榮臻安排下,沙飛采訪了獨立團,拍攝了《八路軍騎兵挺進敵后》《沙原鐵騎》《戰斗在古長城》等。《戰斗在古長城》首次發表在《晉察冀畫報》第四期,被國內外報刊大量轉載,是沙飛的代表作品。
1937年12月,沙飛正在一分區采訪,聶榮臻電報催他返回晉察冀軍區,任命他為軍區政治部編輯科第一任科長兼《抗敵報》副主任。1938年夏,從129師來的邱崗接任,沙飛繼續下部隊采訪。1938年以前晉察冀敵后抗戰的照片,都是沙飛拍攝的,照片發往延安、重慶,也發往國外。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書記彭真帶80名干部由延安來到晉察冀,沙飛請求增加攝影人員。聶榮臻和彭真商量后,把會攝影的羅光達調來擔任攝影記者。羅光達,1910年出生,浙江吳興縣人,1938年春參加上海職業青年救亡團,后奔赴延安,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等職。
1939年元旦,沙飛和羅光達一起,把兩年來拍攝的戰地照片沖洗出來,在河北平山縣蛟潭莊辦了一個小型攝影展。照片不多,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老鄉們像趕廟會一樣前來參觀。他們大多不識字,也從來沒有見過照片,但他們看懂了八路軍的戰斗生活和勝利場景。聶榮臻參觀后稱贊說:“照片形象鮮明真實,戰士和老鄉們容易看懂,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教育工具。要是能放大,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聶榮臻把自己的軍用望遠鏡送給沙飛,讓他們用望遠鏡代替放大機鏡頭。從此,他們開始用自制放大機放大照片。
1939年2月,晉察冀軍區正式成立新聞攝影科。這是根據地第一個專門的攝影機構,開創了中共及其軍隊攝影的先河。沙飛出任新聞攝影科第一任科長,羅光達擔任攝影記者,劉沛江分管暗室,后又陸續調來趙烈、周郁文、白連生、楊國治、葉曼之等人。之后,新聞攝影科成為了《晉察冀畫報》的籌辦機構。
1939年9月,抗大記者團攝影記者石少華來到晉察冀,被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留了下來,組建冀中軍區政治部攝影組。石少華,1918年生于香港,廣東番禺人,早年在廣東求學,1938年相繼在陜北公學、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6月,石少華在冀中軍區開辦攝影訓練隊,一連舉辦9期,畢業學員200人。不久,冀中軍區攝影組擴編為攝影科,石少華擔任科長。新中國成立后,石少華擔任過新華社新聞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學會主席、新華社副社長等職。
在聶榮臻等人的關懷和指導下,晉察冀的攝影工作由沙飛、石少華、羅光達、雷燁等人開創起來。到1948年,晉察冀軍區培養出近300名攝影人員,其中不少人成為新中國攝影界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晉察冀軍區新聞攝影科成立不久,沙飛擔任晉察冀日報社副社長。正值日軍“掃蕩”阜平,他到部隊采訪,利用宿營間隙展覽自己的攝影作品。戰士們看后情緒高漲,紛紛表示要上戰場立功,把功績留在照片上。如果創辦一本攝影畫報,不就是流動的攝影展嗎?這個設想得到了聶榮臻的贊賞和全力支持。他承諾在全軍區范圍內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印制畫報比印制報紙復雜得多,不僅需要紙張、油墨,還要有專門設備和各種化學制劑,而這些都是敵人的禁運物資。地下黨冒著生命危險采購了一大批紙張、油墨、銅版、藥品等,卻無法運回。聶榮臻與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面談,請他們設法幫助軍區新聞攝影科的采購人員。呂正操、程子華非常重視,派了一個加強營,花費三個多月時間,把這批印刷器材安全運到畫報籌備組駐地。晉察冀軍區后勤部、軍工部,晉察冀日報社等也幫助解決了印刷機以及化學藥品等問題。

沙飛(右二)、羅光達(左一)、石少華(右一)等人合影
除了印刷畫報的材料,還需要有熟悉印刷工序的技術工人。1940年8月,羅光達在正太戰役娘子關漠河灘戰斗采訪時,偶遇慰問軍隊的宣傳隊員康健。康健是北平故宮博物院印刷廠的制版技術工人,通曉照相制版技術。羅光達邀請他來籌辦畫報。10月,康健在阜平萬人大會上遇見其在故宮時的師兄弟劉博芳,立刻向沙飛、羅光達匯報,將劉博芳調來。劉博芳比康健早一年來到晉察冀,隨身攜帶了照相制版機用的八英寸鏡頭和一塊網目銅版。康健制成了制版機木架,劉博芳制成了照相制版機的伸縮腹腔,二者組合成照相制版機。隨后,他們到支角溝軍區印刷所試制銅版。1941年4月16日,康健、劉博芳用自制的照相制版機將周郁文拍攝的《邊區人民反對反共內戰》制成銅版照片,發表在《抗敵三日刊》第四版上。這是包括延安在內的解放區報紙第一次刊登照片。有人曾贊譽八路軍有兩大創造,“陜甘寧的廣播,晉察冀的銅版”。4月17日,《晉察冀日報》也首次刊用新聞攝影科提供的沙飛、羅光達的三張銅版照片。到年底,《晉察冀日報》發表了近百幅攝影作品。
1941年5月,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集沙飛、羅光達、裴植、趙烈等人開會,正式宣布《晉察冀畫報》籌備組成立,沙飛負責全面工作,裴植任黨支部書記。同時宣布軍區印刷所劃歸畫報社,并擴建成印刷廠。羅光達建議將平西閑置的印鈔設備和人員調來。聶榮臻與時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的蕭克電報商量,將故宮博物院印刷廠技師何重生,以及高華亭、楊瑞生、王秉中、徐復森、周士祿、馬子明等7人調來。他們帶著全套照相制版機,在戰斗部隊的護送下,艱苦跋涉半年,來到畫報社籌備組駐地。
1942年1月,聶榮臻批準《晉察冀畫報》出版,并與朱良才、潘自力召集沙飛等人在陳家院軍區司令部開會,具體研究《晉察冀畫報》的編輯方針和創刊號的編輯計劃。根據聶榮臻的指示精神,章文龍到邊區文聯、美協、聯大文藝學院、抗敵劇社等單位征集作品,唐炎征集美術稿件。沙飛在篩選創刊號照片時發現不夠,于是花費5個月的時間,到阜平、曲陽、行唐、靈壽等地采訪,又拍攝了一批照片。
邊區物資匱乏,為何還要抽調人力、物力籌辦畫報?聶榮臻指出:“創辦攝影畫報就是要把邊區軍民抗日斗爭的光輝事跡真實地再現出來,鼓舞人民更勇敢地斗爭,同時也把我們的正義事業、斗爭事跡告訴邊區以外的人,爭取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給我們以支持。畫報不僅要面對自己,還要面向全中國和全世界。”聶榮臻為創刊號題詞:“五年抗戰,晉察冀的人民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實都顯露在這個小小的畫刊里:它告訴了全國同胞,他們在敵后是如何的堅決英勇保衛著自己的祖國,同時也告訴了全世界的正義人士,他們在東方在如何的艱難困苦中抵抗著日本強盜!”
為及時配合抗戰形勢,軍區政治部決定先試出《時事專刊》。沙飛、張進學拍攝了平山八區入伍大會實況和青年踴躍參軍的六組攝影作品,在1942年3月20日的《時事專刊——志愿義務兵役制的偉大勝利》上發表,引起強烈反響。
5月21日,晉察冀畫報社正式成立,沙飛任主任兼編校股股長,羅光達任副主任,趙烈任指導員,下設編校、出版、印刷、總務四股,共百余人。為保證安全,晉察冀畫報社由支角溝搬到更加隱蔽的西山碾盤溝。他們動手修復了被日軍燒毀的房屋,利用牛羊圈搭建車間廠房,形成較大規模的印刷廠。6月,沙飛協助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支部,編輯出版了兩期《解放畫刊》。這是晉察冀最早出版的攝影畫刊。
沙飛提出,為紀念全國性抗戰五周年,爭取在1942年7月7日出版《晉察冀畫報》創刊號。畫報社全體人員一起努力,沙飛編輯照片,章文龍、趙啟賢等撰寫照片說明和進行美術編輯。聶榮臻親自審定創刊號,并指示將文字說明譯成英文。畫報社還請劉柯、李倫翻譯,班威廉、林邁可等國際友人校正。
《晉察冀畫報》以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名義出版,16開本,銅版印刷,彩色套版。創刊號的攝影作者多用化名,或干脆不署名。封面、封底是沙飛拍攝的《八路軍挺進長城》《鐵騎兵》。內頁刊登照片150多幅,其中沙飛82幅,羅光達18幅。攝影者還有吳印咸、石少華、周郁文、葉曼之、李鴻年、呂正操、楊國治、劉博芳、楊伯堅、葉倉林、趙烈、張進學、流螢、夏風等。創刊號還發表了文學、美術作品,其中有鄧拓化名蕭斯的長文《晉察冀的舵師聶榮臻》,周游、藺柳杞報告文學《冀中宋莊之戰》等。
1942年7月1日,《晉察冀畫報》創刊號裝訂出來的第一本,被送到了聶榮臻手里。7月7日,1000冊創刊號裝訂完成。在慶祝《晉察冀畫報》創刊號的大會上,聶榮臻表揚了晉察冀畫報社全體人員,邊區政府給晉察冀畫報社頒發了獎旗、獎狀。
《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在晉察冀軍區發到連級,地方發至縣團級。晉察冀邊區新華書店、延安新華書店,以及全國各大書局也有出售,定價道林紙每本10元,白報紙每本7元。同時,《晉察冀畫報》創刊號發往各根據地,并發往國統區重慶,還通過秘密渠道送到淪陷區北平、天津、保定等城市,也托外國友人帶到國外,引起強烈反響。因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很快又重版一次。

1942年7月7日,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出版的《晉察冀畫報》創刊號
1942年6月15日,《晉察冀日報》評論《晉察冀畫報》:“內容豐富,實屬罕見,預料該刊將成為獻給抗戰五周年的藝術碩果。”國統區重慶的《新華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說:“這樣華麗的畫報,竟然是在敵后那樣艱苦戰斗的地方出版的么?當我們看到《晉察冀畫報》的時候,不能不大吃一驚。它叫我們珍貴,叫我們再三翻閱,不忍釋手,對著那五彩套版的木造紙封面一再凝視……”
《晉察冀畫報》成為部隊的活教材,并被作為重要文件由專人保管。畫報上出現的部隊和人物,更是備受鼓舞,表示要更勇敢地多打勝仗。而暫時沒上畫報的部隊,紛紛以“打勝仗,上畫報”,“下次戰場見,看誰上照片”,作為戰前動員口號。1942年秋,阜平縣擴軍工作遇到困難,在一次群眾集會上,干部拿著《晉察冀畫報》講述“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當場就有2名青年報名參軍,由此擴軍工作順利展開。冀中七分區到游擊區征糧,開始老百姓并不積極,拿出《晉察冀畫報》宣傳后,百姓交了2萬多斤公糧。
1943年5月1日,在慶祝晉察冀畫報社成立一周年大會上,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潘自力說:“晉察冀畫報社只有100多人,但它所起的作用,卻等于一個戰斗兵團。”
《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出版不久,日軍據點修到了距畫報社駐地碾盤溝十幾里處。為保障印刷出版的安全,畫報社人員轉移到曹家莊。
1943年4月19日深夜,情報顯示敵人要突襲曹家莊,沙飛等人緊急堅壁清野。4月20日晨,幾百名日偽軍來偷襲,張志、李明、牛寶玉、焦卓然4人負傷。前來送稿的冀東軍區組織科科長雷燁,為掩護警衛員突圍身負重傷。他砸毀鋼筆和照相機,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1943年5月10日,《晉察冀畫報》第三期作為紀念雷燁的專輯出版,集中刊登了雷燁生前拍攝的50張照片,其中有1941年11月25日豐潤縣潘家峪大慘案,真實記錄了日軍的暴行。同時還有雷燁的一首詩、一篇文章和遺言,以及第13軍分區政委李楚離悼念雷燁的文章。
1943年9月,晉察冀軍區決定冀中軍區攝影科與晉察冀畫報社合并,主任是沙飛,副主任是石少華。第四期畫報是紀念八一建軍節特輯,封面是聶榮臻拍攝的《紅軍幫助人民收割》(未署名),封底是李途拍攝的《八路軍幫助人民收割》,都印成了彩版。第四期畫報剛印刷出來,日軍就開始了秋季大“掃蕩”。這是1943年12次大“掃蕩”中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次,也是晉察冀畫報社成立以來最危險的時期。9月16日,日軍從四面八方向阜平撲來,把晉察冀畫報社作為重點消滅的目標之一。在反“掃蕩”即將結束時,石少華率部分人員留在花塔山保護印刷物資,沙飛、趙烈奉命率領技術骨干向北轉移。12月8日,沙飛等人夜宿柏崖村。9日拂曉,軍區保衛部、警衛連也來到柏崖村,隨即被尾隨的敵人包圍,掩護突圍的軍區警衛連幾乎全部犧牲。沙飛的警衛員趙銀德背著兩箱底片,負了傷。他只好找了一個被雨水沖刷過的坑,把底片箱放進去,上邊壓幾塊石板,再鋪上草。日軍撤走后他回去尋找,底片完好無損。沙飛為保護底片跑丟了鞋襪,雙腳被嚴重凍傷。醫生說要截肢,沙飛哭訴記者不能沒有腿,總算保住了他的雙腿。
這次突圍,畫報社遭受重創。沙飛、趙銀德、制版組長楊瑞生、工兵班長王友和4人負傷,另有7人被俘;指導員趙烈,總技師何重生,編輯陸續、孫謙,石印工人李明、石振才、張夢華,制版工人李文治,工兵戰士韓栓倉等9人犧牲。日軍在北平的《華北日報》上吹噓,消滅了晉察冀畫報社。石少華率畫報社搬至阜平神仙山腳下的洞子溝,朱良才當面交代他:排字等人員劃歸《子弟兵報》,你們要盡快編輯出版畫報。一個月后,1944年1月28日,《晉察冀畫刊·時事增刊》出版。6月,第五期畫報出版。通過軍區城工部和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支部,畫報被秘密送到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等城市,甚至送到了北平侵華日軍司令部。日軍大吃一驚,怎么《晉察冀畫報》又冒出來了?他們懷疑保定城中有印刷廠,就關閉保定四面城門,出動大批日偽軍,搜查了三天三夜,結果一無所獲。
晉察冀軍區攝影科成立后,注重對外宣傳。1940年至1941年上半年,他們先后向蘇聯、菲律賓、越南、泰國、新加坡等國家發送了3000多張照片。《晉察冀畫報》創刊后,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將畫報及照片送往蘇聯、美國、英國、菲律賓、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1944年,畫報社放大了2000多張晉察冀軍民的照片,送給在延安的美軍觀察組。美軍觀察組偶然看到《晉察冀畫報》創刊號,才知道在如此殘酷的華北侵華日軍后方有一塊八路軍根據地,主動要求前去視察。
到晉察冀訪問的外國友人都想看一看畫報社。1944年,畫報社接待了四五批外國友人。他們目睹了畫報的印刷出版,頗感驚奇。6月9日,美軍第14航空隊中尉飛行員白格里歐奉命在太原上空執行空襲任務,不幸飛機中彈燃燒。他跳傘后被太原城外的八路軍游擊隊救護。白格里歐是以美國援華志愿兵的資格來中國參加抗戰的,在近一年的時間里,飛遍華南、華中、華北各戰區。得知白格里歐獲救,美國駐華大使代表美國政府函謝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深為欣喜感荷”。7月18日,白格里歐來到河北省阜平縣洞子溝村參觀晉察冀畫報社,并在畫報社住了一夜。他仔細看了已經出版的五期畫報,又看了即將出版的第六期畫報原稿,說:“這些照片仿佛自己會說話似的,我一看就能明白。”沙飛在畫報第七期里化名宋山,報道了白格里歐訪問畫報社的情況。
1947年,世界民主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開,中國代表帶去的《晉察冀畫報》和照片,受到各國青年的歡迎。畫報社還為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編輯并放大了兩套《晉察冀解放區的婦女》,經婦委加上英文說明,一套送往美國,另一套送往法國。1948年,鄧穎超寫信給畫報社說:“你們對國際宣傳做過很多努力和貢獻,我們甚為欣感。”
1944年10月,沙飛等人擬將畫報辦成月刊,終因人力、物力的原因未能實現。11月,第七期畫報出版。12月15日,重慶《國訊》發表穆欣文章,具體介紹了《晉察冀畫報》第一至四期,稱之為奇跡,客觀再現了晉察冀邊區的日常生活。“清晰而秀麗的圖片,比之于戰前在上海出版的最好的畫報也不遜色。”
1945年4月底,第八期畫報出版。5月,試出《晉察冀畫報》月刊第一期,6、7月又推出兩期畫報。
1945年8月15日,畫報第九期剛打出色樣,抗日戰爭勝利了。幾天幾夜的狂歡后,晉察冀畫報社全體人員奉命開赴北平,剛走到淶水紫荊關,得知國民黨軍搶占了北平。8月23日,張家口被八路軍接收,石少華率領畫報社人員步行翻山,用馬馱著底片資料,隨晉察冀邊區黨政軍機關搬進張家口,接收了日軍司令部印制秘密文件的印刷廠,以及日本人開辦的照相館和2座樓房等。
1945年9月15日,《晉察冀畫報·時事增刊》出版,采用厚木造紙膠版精印,刊載了解放張家口、宣化、下花園等地戰斗場面的照片。為突出新聞性,10月,畫報社印制了四期單頁畫報和四期單頁號外。拍攝內容沒幾天就發到連隊中,大受戰士們的歡迎。
11月底,延安攝影界名流鄭景康、徐肖冰、程默、郝玉生、張沼濱、侯波,以及魯藝的許群、潘藝模先后來到張家口。晉察冀畫報社進行了較大調整,沙飛、石少華擔任正副主任,下設章文龍負責的編輯科、裴植負責的攝影科、徐肖冰負責的電影科,以及材料科、秘書室、印刷廠,還設立了攝影社、飯店和證章加工廠。12月中旬,《晉察冀畫報》第九、十期合刊出版。
軍區攝影工作會議在張家口召開,重點研究《晉察冀畫報》的編輯出版,一致認為出版日期要固定下來,三個月出版一期季刊,后因形勢變化沒有實現。

1942年,沙飛拍攝的晉察冀畫報社在平山制版情形
1946年9月中旬,畫報社從保存的2萬多張底片中,精選編印了4種《晉察冀畫報叢刊》,包括《八路軍和老百姓》《晉察冀的控訴》《民主的晉察冀》《人民戰爭》。8月至9月,畫報社推出三期號外。8月30日,《晉察冀畫報》半月刊第一期出版,9月15日第二期出版。
1946年10月,晉察冀軍區撤出張家口。軍區政治部分前線、后方兩部分,畫報社也一分為二,重點放在前線。畫報社撤至淶源黑山,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張致祥通知,印刷廠、圖片公司歸軍區政治部直接領導。畫報社剩下20多人,搬回花溝掌村。花溝掌村是晉察冀畫報社駐扎時間較長的地方,位于阜平城南莊西6里的花溝。1948年,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到河北西柏坡前,就住在花溝里的花山村。根據軍區政治部指示,決定出版16開單頁的《晉察冀畫刊》,1946年12月30日第一期出版。
1947年新年后不久,沙飛帶畫報社前方工作組的部分人員,來到安國縣馮固村,與第一批到前線采訪的石少華等人會合。1月15日,《晉察冀畫刊》第二期出版。為適應野戰部隊流動作戰,沙飛花費2個多月的時間,改革了印刷機、制版機、排字房,組成只有8人的野戰印刷廠,全部機械和印刷材料裝在2輛大車上,隨野戰軍政治部行動。原來需要前方編排,后方印刷,由通信員來回送稿,現在稿子一編好,立即制版印刷,迅速發到部隊。1947年5月,正定與南線戰役期間,《晉察冀畫刊》一個月內出版5期,《子弟兵報》剛刊出打勝仗的消息,畫刊上就看到了沖鋒陷陣、立功受獎的照片,戰士們常常舉著畫刊在戰壕里歡呼。1947年1月至1948年2月,畫報社前方工作組轉戰10個縣,搬遷18次,行程1000余公里,多次受到軍區政治部嘉獎和登報表揚。
晉察冀畫報社成立后,沙飛就非常重視底片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他認為底片是畫報社的命根子,提出“人在底片在,人與底片共存亡”的口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保護底片是畫報社第一位的工作。畫報社有幾十人直接參與保護底片資料,甚至為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1946年,畫報社專門成立負責底片的資料組,列為機要部門。
1962年,毛澤東問時任新華社副社長、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的石少華:戰爭年代和現在的照片資料保存得怎么樣?石少華回答:戰爭年代早期的照片資料大都保存在個人手里,散失比較嚴重。晉察冀畫報社成立后,汲取了以前的教訓,由專門部門統一保管,并且在圖片資料存檔時,要把照片的拍攝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寫清楚,后來的華北畫報社,現在的解放軍畫報社和新華社都沿用了這種做法。新中國成立后,全軍各大軍區、野戰軍所保存的照片資料都上交到解放軍畫報社。同時,解放軍畫報社還向全國征集。因此,戰爭年代的照片資料大部分保存在解放軍畫報社,大約有40萬張,其中有晉察冀畫報社的4萬余張底片。毛澤東說:很好,很好!照片資料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一定要保管好。你們把戰爭年代的底片、珍貴的文物資料保存下來是一大貢獻。
《晉察冀畫報》發行了13期月刊和1期試刊號,另出半月刊、旬刊、畫刊、增刊、號外、卡片、影集等70萬冊,還出版了《攝影網通訊》和攝影理論圖書,舉辦大中小型影展300余次,利用各種渠道向外發稿5萬余幅,不少優秀攝影作品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或被圖書館、資料館收藏。沙飛對《晉察冀畫報》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他在晉察冀11年中拍攝了上千幅作品,如《平型關大捷的勝利品》《八路軍向塞外挺進》《黃土嶺戰斗》《將軍和日本小女孩》《沙原鐵騎》《聶榮臻與白求恩大夫會面》等,全面、深刻、迅速反映了晉察冀軍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歷史畫面,鼓舞了軍民斗志,起到政治宣傳的巨大作用。
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合并,改稱華北軍區。5月25日,晉察冀畫報社和晉冀魯豫軍區的人民畫報社在平山孟嶺合并,成為華北軍區政治部領導的華北畫報社,主任是沙飛,副主任是石少華、高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軍委決定創辦一本全軍性的大型畫報,以代替戰爭年代各部隊分散出版的畫報。1950年8月25日,總政治部決定,以華北畫報社為基礎,從全軍抽調人員籌建解放軍畫報社。9月1日,華北畫報社撤銷,所有人員連同底片資料、住房、營具移交總政治部,解放軍畫報社正式成立。1950年10月,毛澤東親筆為《解放軍畫報》題寫刊名。1951年2月,《解放軍畫報》正式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