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力
繼藍光發展6 月6 日終止上市暨摘牌,成為退市新規下A 股首家面值退市房企后,A 股退市名單開始加速“更新”。
6 月12 日,*ST 易尚、*ST 文化、*ST 光一披露公告稱,公司股票將于2023 年6 月20 日進入退市整理期。6 月13 日,*ST銀河、*ST 順利、*ST 和佳進入退市整理期,證券簡稱分別變更為“銀河退”“順利退”和“和佳退”。6 月14 日,*ST 宋都因連續20 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人民幣1 元,觸及《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交易類退市情形而停牌。6 月15 日,*ST 深南、*ST 騰信、*ST 山航B 進入退市整理期,證券簡稱分別變更為“深南退”“騰信退”及“山航B 退”……
全面注冊制下,退市新規威力正在不斷顯現,A 股新陳代謝進一步提速,退市多元化、常態化步入新階段。這種新變化不僅有利于在A 股市場形成優勝劣汰的氛圍,推動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提升,且也能更好地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實現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
面值退市是退市新規與全面注冊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常態化、多元化退市有助于持續檢驗與監督企業的經營與發展,能夠更好地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
據《紅周刊》不完全統計,僅6 月份以來,就有超過30家公司發布了退市相關公告。而依據退市新規設定標準,截至6 月15 日,A 股面值低于1 元的公司已多達29 家,凈資產為負者有40 家,最近一年營收低于1 億元的也有33 家,此外,公告具有重大違規違法存在退市風險的公司也有數十家。若不出意外,今年不僅退市公司數量將創歷史新高,且面值退市也將成為幾種退市形式中的主流。
“面值退市是退市新規與全面注冊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今年面值退市公司越來越多的原因,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對《紅周刊》表示,注冊制實施以后上市公司蜂擁而至,相對應的就是退市常態化,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機制。“從宏觀角度看,這是一種好的現象,說明A 股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倒逼上市公司管理層朝著更加合規的方向發展。”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從企業經營角度給出了另外一種解讀:“首先,宏觀經濟環境的不利因素可能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包括經濟下滑、失業潮、行業內卷等,這些因素影響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場表現。其次,一些公司可能由于經營不善、財務狀況惡化等原因導致股價長期低迷,最終面臨退市風險。”
從最近監管層動向來看,全面注冊制下,常態化退市已然成為趨勢。6 月8 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要全力為投資者提供真實透明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盤,是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近年來,證監會會同有關部委和地方黨委政府,強化扶優限劣,切實把好市場入口和出口兩道關,深入開展專項治理,推動常態化退市機制落地見效。
“一個完善的資本市場應該是‘有進有出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李建杰對《紅周刊》表示,作為全面注冊制深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態化、多元化退市有助于持續檢驗與監督企業的經營與發展,能夠更好地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只有通過淘汰不良企業,市場資源才能更加集中于具有競爭力和增長潛力的優質企業,從而推動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提升,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實現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讓A 股內在價值更優。”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也表示,A 股市場強化退市制度有助于保證股票市場合理供給,并助力提高A 股優質公司的回報率。常態化退市機制的運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減少投資者“炒小”、“炒差”行為,促使投資者關注基本面優質、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的公司,助力實現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
當然,隨著面值退市現象的增多,短期內對資本市場的穩定也帶來一定的沖擊,很多個股的持續跌停讓投資人長期持股信心變得不足。安光勇指出,“面值退市可能會加劇投資者對股市的不信任感,導致市場信心下降。這可能導致投資者更加謹慎,對A 股市場產生疑慮,甚至撤離市場。此外,面值退市會對相關股票的持有者也會造成損失,特別是那些在高價位購買股票的投資者。”
業務萎縮與高負債不僅導致績差房企被投資者“ 用腳投票”,且融資渠道的不順暢也加速了它們被資本市場“ 出清”。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在今年的退市大潮中,地產行業當屬重災區,業務萎縮與高負債不僅導致績差房企被投資者“用腳投票”,且很多房企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加速了股價崩盤,進而也帶來了風險地產股的股價觸及面值退市門檻。
截至目前,申萬地產行業141 家上市房企中,被“戴帽”的公司有16 家,凈資產為負的有4 家,股價低于1 元面值的有9 家,1 元至2 元之間的有10 家。其中,ST 陽光城、*ST 嘉凱、ST 美置、ST 粵泰、*ST 中天、ST 泰禾、*ST 宋都、*ST 海投已連續20 天收盤價低于1 元,基本鎖定退市,而ST 世茂、*ST 新聯、*ST 泛海,以及金科股份、榮盛發展和中南建設等公司的股價雖在各種救市手段下在1 元附近徘徊,但仍存在面值退市的可能性。
與A 股問題房企類似,港股房企世茂集團、中國奧園、佳源國際控股、力高集團、當代置業、中國恒大、花樣年控股、祥生控股集團等超過20 家港股房企也存在退市風險,目前仍處于停牌狀態。
“這波面值退市的房企有個共同特征,就是過去經營中一直采取‘三高戰略模式:高杠桿、高周轉、高負債,這種模式僅適合在融資環境寬松下的借新還舊的資金鏈循環。”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對《紅周刊》表示,我國房地產進入去杠桿階段以后,在“三道紅線”及貸款集中度管理等政策治理下,房企外部融資通道切斷,僅剩下銷售回款的自身“造血”功能。在市場下行壓力下,銷售規模的大幅下滑,讓到期債務不能按時償還,債務爆雷及項目停工等行為嚴重影響到企業信用,雖然目前外部融資環境有所優化,但對于出險房企來講,“金融十六條”及“三支箭”等政策直接效果仍不明顯,出險房企信用還在不斷惡化中,很難對接到外部資金,反映到股市上,就是出險房企的股價持續下跌,根本沒有復蘇的跡象。
安光勇認為,經濟下滑導致了潛在客戶群體的收入驟減,使得購房需求下降。“過去幾年,房地產市場供應過剩,無節制的建設導致大量過剩產能。在購房需求明顯減少下,市場上的房屋庫存大量增加,進而也導致房價出現下跌,企業利潤空間明顯收窄,一些儲備資金不足的房企面臨經營困難。”
值得一提的是,2022 年糟糕的業績表現無疑成為壓垮房企股價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大量風險房企存在面值退市的重要原因。公開數據顯示,A 股60 余家房企去年凈利潤出現了虧損,其中華僑城A、ST 陽光城、*ST 中天、榮盛發展、金科股份、*ST 泛海的2022 年凈利潤虧損金額均超過百億元。
無一例外,多數準退市房企都是業績差到離譜,資產負債率飆升,流動比率下降。以閩系房企代表ST 泰禾為例,近三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公司2020 年~2022 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49.99 億元、-40.13 億元、-53.74億元,已連續三年為負。審計機構認為,ST 泰禾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截至2023 年4 月28 日,公司已到期未歸還借款本金為582.03 億元。公司對外擔保中實質性逾期債務對應的擔保余額為54.16 億元。
另一閩系地產巨頭ST 陽光城面臨同樣窘境。截至5 月12 日,ST 陽光城累計違約債務已經達到647.32 億元,相較于4 月公布的448.5 億元又增加了近200 億元。因涉及“違規擔保”,立信中聯會計師事務所對ST 陽光城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目前,該公司股價已經連續20 個交易日低于1 元面值,股票于6 月12 日停牌。
*ST 嘉凱股價崩盤同樣是因為業績爆雷。截至2022 年末,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9705.56 萬元;2020 年~2022 年公司分別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61 億元、-12.69 億元、-9.84 億元,已連續三年為負。審計機構認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回顧地產行業的黃金十年(2001~2011 年),很多房企依靠高杠桿、高周轉、高負債的激進策略,一路從區域市場走向全國市場,即使是在白銀十年(2012 年以來),也涌現出很多千億市值企業。但自2021 年以來,隨著政策、行業環境、融資環境等多重因素出現了新變化,導致很多上市房企的流動性出現緊張,債務爆雷現象開始頻出。
在宋紅衛看來,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問題房企可能步入退市大軍。他表示,從政策來看,不管金融十六條還是行業紓困政策,目的在于“保交樓、保交付”的民生目標,并非是為了拯救房企。“今年年初住建部就給出了要‘抓兩頭、帶中間,以‘慢撒氣的方式防范化解風險的策略,一方面幫助企業自救;另一方面依法依規處置,該破產的破產,該追責的追責,不讓違法違規者‘金蟬脫殼,不讓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蒙混過關。”
“從當下市場環境來看,除了少數特別優質房企,大多數房企在滬深市場已經很難獲得融資能力,特別是即將退市的房企,很難泛起太大的水花。”承珞資本創始人徐泯穗對《紅周刊》表示,上市的資格是公司融資通道,也是價值發現的重要一環。公司在規范經營,增加自身業務的同時,要充分和市場溝通,讓市場了解公司價值。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對《紅周刊》表示,去年以來,盡管國家針對房地產行業出臺了優化融資環境的政策,但房地產市場頹勢不改,房地產企業整體盈利表現不佳,2022 年超三分之一上市房企出現虧損。房企風險仍處于高位,市值縮水的上市房企不在少數。按照上市公司退市規則,即使考慮到增量的房地產政策,上市房企退市潮也大概率會延續。
年內或將有十余家醫藥公司因重大違法問題被退市,這充分反映出醫藥行業的隱形以及灰色產業鏈非常長,批量退市無疑會對整個行業產生明顯震懾作用。
在問題房企陷入退市潮的同時,醫藥行業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有多只醫藥股因財務造假面臨強制退市風險。
據《紅周刊》不完全統計,除了已退市的,有退市風險提示的或正在退市過程中的公司有多家屬于醫藥行業,譬如*ST 輔仁(現更名為“退市輔仁”)、*ST 澤達(現更名為“退市澤達”)、*ST 紫鑫、*ST 和佳(現更名為“和佳退”)、*ST 銀河(現更名為“銀河退”)、*ST 必康、*ST 未來(現更名為“退市未來”)、*ST 運盛(現更名為“退市運盛”)等,其中,多數公司是因涉嫌財務造假引發重大違法而被強制退市。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對《紅周刊》表示,每個行業的上市公司都會出現財務造假情形,只不過醫藥類的上市公司數量多、規模大,造假行為比較集中。除此之外,由于醫藥行業市場不夠集中,流通銷售等環節比較復雜,在監管上也存在漏洞,為企業財務造假提供了便利條件。其次,醫藥行業作為一種高新技術行業,研發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為了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導致一些醫藥公司鋌而走險進行高頻次的財務造假。
*ST 輔仁打響了年內醫藥股退市的第一槍。5 月22 日晚間,*ST 輔仁公告稱,上交所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與此同時,*ST 輔仁實控人朱文臣也因涉嫌信披違法違規,遭證監會立案調查。
*ST 輔仁因2021 年度財務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自2022 年7 月1 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隨著*ST 輔仁披露2022 年年度報告,退市風險進一步提升。年報顯示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且2022 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在多重因素疊加下,作為曾經的百億市值的*ST輔仁大廈傾倒,二級市場生涯就此落幕。
除了*ST 輔仁,*ST 澤達、*ST 和佳也走在退市路上。6月7 日晚間,*ST 澤達公告稱,公司于2023 年5 月31 日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出具的自律監管決定書,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從6 月8 日起,*ST 澤達證券簡稱正式變更,變更為退市澤達。
就退市原因看,*ST 澤達是因重大違法而被強制退市的。4 月21 日,*ST 澤達公告顯示,公司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以下簡稱《決定書》)。根據《決定書》,公司存在欺詐發行以及其他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其中,公司《招股說明書》虛增營業收入、利潤,未按規定如實披露關聯交易,未按規定如實披露股權代持情況,公司存在欺詐發行以及其他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已觸及上交所規定的重大違法行為,將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也因此,*ST澤達成為科創板自2019 年7 月開市以來首批退市的股票。
《紅周刊》發現,上述公司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財務造假。以*ST 和佳為例,其3 月5 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及相關人士近日收到了廣東證監局送達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根據《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經查,*ST 和佳2020 年以虛假融資租賃業務、員工借款的名義,對外劃轉5.02 億元,用于償還郝鎮熙、蔡孟珂的個人債務;同時,2020 年和2021 年,*ST 和佳通過虛假融資租賃業務財務造假,在定期報告中存在虛假記載。
類似的,*ST 澤達是自IPO 階段起就開始大量虛增營業收入和利潤,2016 年至2021 年的6 年時間,ST 澤達持續造假,累計虛增營業收入,凈利潤金額高達5.63 億元和2.96 億元,占比分別高達64.64%、91.64%。
“醫藥企業出現財務造假是中國醫藥領域的常見頑疾,究其原因是醫藥的隱形以及灰色產業鏈非常長。”長期跟蹤醫藥行業的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趙喜龍對《紅周刊》表示,醫藥企業從研發階段到臨床階段,再到最后的市場銷售階段,處處都可能有灰色產業鏈,這也倒逼醫藥企業必須通過財務造假,來掩蓋住不能見光的利益鏈條。
醫藥類上市公司的批量退市無疑對整個行業產生了震懾作用。在趙喜龍看來,對于醫藥類上市公司而言,退市意味著品牌形象大幅下降,另外融資渠道被關閉,企業無法通過股權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也無法通過股票質押的方式獲得資金支持,對企業肯定構成重大影響。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基本上很難重新上市,基本宣判了企業未來的結果不會太好。“如果產品夠好,可能面臨被收購的局面,如果沒有核心產品,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醫藥類的上市公司批量退市給其他醫藥企業敲響了警鐘,也做出了樣板,一旦不能正規經營,還想通過傳統的利益鏈條來操作,必然無法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增持手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風險公司“保殼”,但基本面若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其做法也只是杯水車薪。
《紅周刊》發現,為緩解債務壓力,一些瀕臨退市的企業紛紛通過甩賣資產、尋求并購、債務重組、增持等方式來積極自救,雖然有部分公司成功脫險,但市場對其看空情緒仍揮之不去,要想真正實現“保殼”成功也并非易事。
ST 世茂打出了增持+回購的“組合拳”。5 月30 日,公司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峰盈國際或其一致行動人計劃自2023 年5 月31 日起3 個月內,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系統增持本公司股票,擬增持金額不低于1 億元(含),且不超過2 億元(含),增持價格不高于1.3 元/股。
緊接著,6 月4 日,ST 世茂再度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回購股份的議案,公司在未來三個月內擬以1 億元~2 億元回購股份,回購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資金,回購價格不超過1.30 元/股。公告強調,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ST 世茂所回購股份將按照有關規定用于后續出售,未來減持期間自發布回購結果公告后12 個月后起至36 個月止。
金科股份也采取了類似操作。5 月22 日,金科股份發布公告稱,收到金科控股自愿增持公司股份計劃的通知,金科控股計劃自5 月23 日起6 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擬增持金額不低于5000 萬元,且不超過1 億元,增持價格不高于1.5元/股。金科股份表示,鑒于公司股價近期大幅下跌,已嚴重偏離公司基本面,控股股東堅定支持公司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推動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公司健康發展的工作,基于對公司基本面和管理層的信心,決定增持公司股份。
從增持效果看,確實有部分企業在這場“保殼”大戰中實現階段性上岸,譬如ST 世茂、*ST 新聯、金科股份的退市保衛戰就初見成效,紛紛將股價拉升至1 元“警戒線”以上。
“股東的增持行為可能會有一定效果,但不會支撐得特別久。”中原地產上海首席分析師盧文曦對《紅周刊》表示,一些房企債務壓頂、經營不善已成定局,當務之急還是要解決好債務問題。
除了暫時脫困的企業,也有很多企業打下一劑劑增持的強心針后仍未上岸。譬如*ST 泛海,其在5 月13 日發布了《關于增持公司股份計劃的實施進展公告》,截至公告時,八位董監高已投入增持資金共計1200 余萬元。更重要的增持是來自于大股東中國泛海,中國泛海及一致行動人一共投入2800 余萬元用于增持,這也是泛海控股首次披露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的增持金額。
在相關方的護盤下,*ST 泛海股價一度沖上1 元上方,但截至6 月16 日收盤,其股價仍低于1 元,收于0.97 元。從基本面來看,*ST 泛海深陷債務泥潭難以自拔,公司在連續3 年虧損的同時,凈資產也首度為負,公司已資不抵債。
此外,*ST 海投、ST 美置、*ST 宋都等確定退市企業均曾實施增持計劃,但也都未能扭轉乾坤。譬如,ST 美置在5月15 日發布公告稱,公司部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業務負責人(“增持主體”)以集中競價方式合計增持公司股份250 萬股,增持金額合計230 萬元,然而僅僅不足十天,其便走向了退市邊緣。5 月25 日,ST 美置公告稱,公司股票收盤價連續二十個交易日低于1 元/股,已觸及《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9.2.1 條的交易類強制退市規定。根據相關規定,公司股票自2023 年5 月26 日開市起停牌。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李宇嘉對《紅周刊》表示,企業通過自救護殼,說明很多企業還是有進取心的,沒有選擇躺平。“對于很多風險公司來說,要想保住資本市場的上市資格,首先需要解決自身的債務問題;其次加大產品競爭力,恢復產品銷售帶動現金流。只有自我造血功能恢復以后,二級市場的輸血功能才有望恢復。”
“面值退市潮下的增持回購股票效果極差。一旦問題公司市場估值接近臨界點,市場恐慌拋售情緒化會非常嚴重,此刻增持的難度、對資金的壓力都不可同日而語。”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對《紅周刊》表示,為了避免成為第二個藍光,近期各大出險房企加大了資本運作力度,世茂等企業也在努力回購并力圖通過剝殼來對沖面值退市的風險。
陳佳進一步分析:“飽受面值退市壓力的出險房企要想增持回購,就只能加大杠桿率,而當市場資本看到出險房企杠桿率提升時,其出于風控考量必然會對救助資金提價減量,這又反過來進一步提高了出險房企的杠桿率和尋找資金源的難度,最終形成歐美市場常見的‘死亡螺旋現象。”
就在行走在退市邊緣的退市風險類企業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以求“自救”的同時,各種名目的“年報粉飾業績”、“忽悠式增持”、“無償大額捐贈”、“閃電式跨界資產重組”等事件也在接連上演,其真實性、合理性不僅難以令市場信服,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
*ST 龐大曾披露一則不低于2.5 億元的回購計劃,公司股票當時正面臨著面值退市風險,公司通過發布回購計劃保殼意味明顯。對此,上交所發問詢函要求*ST 龐大結合公司過去兩次未能按期完成股份增持和回購計劃并被實施紀律處分的事實,說明本次回購股份的真實目的,是否存在故意利用回購計劃炒作公司股價、誤導投資者的動機,是否侵害中小投資者利益;本次回購計劃披露的回購目的與前次完全一致,上交所要求公司結合業績表現、股價波動情況和當前存在的重大經營風險,說明本次回購計劃的考慮和真實目的。
最終,5 月10 日,*ST 龐大發布了澄清公告,稱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持續為負,大額應收款項未收回、破產重整到期債務等事項,公司存在持續經營能力的重大不確定性。截至目前,公司尚不具備實施回購的條件。
*ST 運盛也曾發布公告稱,擬通過支付現金方式收購深圳格倫菲爾口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倫菲爾”)52% 的股權,交易價格暫定15600 萬元。但在5 月23 日,*ST運盛收到了上交所《關于運盛(成都)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因*ST 運盛2022 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于1 億元,2022 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上交所對*ST 運盛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
ST 吉艾(現更名為“吉艾退”)則是在“無償捐贈”上下功夫。今年1 月3 日,ST 吉艾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山高速香榆企業管理(上海)合伙企業(以下簡稱山高速香榆)因自身資金調度問題,導致其未能兌現7 億元無償捐贈協議,并在同一日發布了終止上市風險提示公告,這意味著今年首單“花式保殼”以失敗告終。
對于正在退市或在退市路上的公司,《紅周刊》發現,其中有很多公司存在財務造假情況,比如正在退市整理期的奇信退,其上市前后連續八年實施財務造假,其中,IPO 前三年以及上市后五年年年如此。此外,*ST 柏龍2013 年~2018 年間,累計虛增營業收入12.76 億元,累計虛增利潤4.1億元。“童裝第一股”之稱的起步股份2018 年、2019 年年報及2020 年半年報出現財務造假行為,累計虛增營收超過3億元。退市紫晶早年的《招股說明書》則存在虛增營業收入和利潤、未按規定披露對外擔保等情況。
對于市場中的違規亂象,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依法支持適格投資者追究違規上市公司及其相關中介機構等責任主體的民事賠償責任,民事責任是對違法行為進行立體式追責的重要一環,也是提高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的重要舉措。
也因此,對于那些因違規被立案調查,或已被下達處罰通知書的問題公司,投資者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可以將姓名、聯系電話、投訴的公司及相關交易記錄(建議Excel 文件)發送到weiquan@hongzhoukan.com,《證券市場紅周刊》“民間維權”欄目組可以為您提供相應咨詢與幫助。
不僅要在制度上加強上市公司的監管,且對財務造假、虛假披露也需加大處罰力度。
從監管層面不斷釋放的信號來看,退市執行力度正在進一步強化。近期證監會多次強調,推進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適應常態化退市要求,進一步加強退市公司監管,推動形成“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良好市場生態。監管層釋放的種種信號意味著,增強退市制度“剛性”將從政策面和執行面雙管齊下。
今年5 月,深交所明確,提前摸清退市風險底數,加強退市風險監測,緊盯重點公司重點事項,依規采取約談、發函問詢等多種措施,闡明監管態度,傳遞監管導向,督促公司“關鍵少數”和會計師勤勉履職、歸位盡責,扎實推進退市監管工作。
李建杰對《紅周刊》表示,近些年市場亂象叢生,嚴重侵犯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需要多管齊下強化退市制度剛性,“第一,面值退市、主動退市增加,常態化退市機制持續發威,投資者用腳投票,加快凈化市場生態。第二,財務類指標退市將進一步提升市場對公司基本面、質地的要求,淘汰業績較差品種,防止過往炒差概念亂象出現,對僵尸空殼類企業精準打擊,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質地。第三,對弄虛作假等重大違紀行為做出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將有力維護市場的基本環境,防止內幕、黑幕的出現,保障市場基本生態的真實,切實保障市場的健康持續穩健發展。”
李建杰進一步表示,全面注冊制、退市制度推出時間不長,制度各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執行尺度、力度都有待市場進一步反饋,如果做到既維護市場生態,又成功保障投資者權益,這是后續需要進一步完善、精確把握的地方。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也對《紅周刊》表示,退市常態化及退市渠道的多元化,對A 股市場有積極影響,體現出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通過淘汰不良企業,倒逼整個市場資源向優質上市公司傾斜,優秀上市公司就會得到更多的配置,A 股投資文化也會向價值投資、理性投資轉變,上市公司也會向更合規的方向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
李大霄建議,A 股要樹立正確的投資文化,引導投資者堅持“做好人、買好股、得好報”,還要堅持“余錢投資、理性投資、價值投資”三個原則。首先,A 股市場面臨散戶較多的現狀,捍衛散戶、維護中小投資者是中國股票市場長遠健康發展的保證。其次,在制度上,仍要加強上市公司的監管,對財務造假、虛假披露加大處罰力度,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最后,加大上市公司的分紅力度,加強投資者的投資回報,此外,設置投資者保護資金,一旦出現問題,第一時間賠付投資者。
(本文所涉個股僅做舉例,不做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