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底,24歲的李大釗獲得資助前往日本留學,1914年9月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部。留學期間,他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參加各種進步團體和革命活動。
因反對袁世凱稱帝,1916年2月,李大釗被早稻田大學除名,5月中旬回到上海。1918年1月初,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從進入北大起直到英勇犧牲,近十年間,李大釗一邊教學、寫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一邊開始醞釀籌備建黨和領導北方黨組織的工作。
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曾八次秘密進出上海灘。1917年10月10日,李大釗第三次在上海逗留期間,在致《太平洋》雜志記者的文章《此日》中指出(15日發(fā)表):
即以此未來之一年,為吾國民歷史之一頁空白,待吾人本其優(yōu)潔美尚之理想,施其敏斷剛毅之努力以絢書之,期于必達,勿稍息荒,月異歲新,與時俱進,頁頁聯(lián)綴,永續(xù)無窮。以過去之此日為紀念,以未來之此日為理想;以過去之此日為陳跡;以未來之此日為前程。如是推嬗,吾人之此日無空期,即吾人之進步無止境。然則新中華無疆之休,將以此日為發(fā)軔之始矣。
李大釗使用“與時俱進”這個詞時,他看到的是世界潮流的風起云涌、日新月異,內心期盼的是國人緊跟潮流、學習新知、壯大民族、振興中華的強烈愿望。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歐國家正在進行第二次科技革命,工業(yè)技術飛速發(fā)展,國力不斷壯大,相比之下,民國初年的中國國力衰微、局勢危急,一大批受過本土和東西方先進思想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相繼發(fā)出學習先進文化、自強不息的呼吁。作為“許愿辭”,李大釗的“與時俱進”強調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摘自《同舟共進》 馬國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