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德
最近兩年,券商頻繁公布配股或定增方案,今年以來的再融資規模超過500億元。對于券商再融資,短期可能會壓制相應的券商股股價,特別是在市場偏弱時,敏感的投資者會偏向于認為再融資是件利空于券商股的動作。
其實,無論是證券公司出于做大做強的需要,還是從國外同業發展情況分析,都應該更理性地對待券商股的再融資:通過配股或定增等再融資方式擴大證券公司的資本總量,也許短期內會壓制券商的凈資產收益率(ROE)表現,但長期則是提升其ROE的重要途徑,總之券商再融資不是洪水猛獸。
據統計,今年以來有包括浙商證券、財達證券、華鑫證券、國聯證券、中原證券等券商陸續發布再融資方案,累計擬再融資規模超過500億元。據筆者觀察,中型券商的擬再融資規模在32億-85億元之間,規模不太大,市場反映并不太強烈。
不過,去年底,某證券公司公布的配股方案卻引起了市場的較大反映。該配股預案是擬按照每10 股配售3 股的比例向全體合資格的A 股和H 股股東配售,預計配股融資不超過280億元,募集資金用于發展資本中介業務、擴大投資交易業務規模、增加對子公司的投入、加強信息技術和內容運營建設以及補充其他營運資本。
對于上述預案,雪球上有投資者當時提出該公司不應該進行此輪配股,主要理由包括該公司股本規模在8年時間內將從56 億股增長到117 億股;公司2013年到2021年分紅為263億元左右,但股本從56億股增發為90.77億股,以股權方式募集資金超400億元以上,遠高于分紅數額;該公司4年時間里股權融資3次,頻率太高,建議可以使用發行可轉債的方式融資等。
而在上述證券公司發布配股公告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公司股價盤中跌幅一度接近9%,收盤跌6.67%,與券商板塊當日漲0.03%形成了鮮明對比。
同時,對上述證券股大規模配股再融資,證監會以答記者問的方式表示:“我們關注到有關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行為。我們一直倡導證券公司自身必須聚焦主責主業,樹牢合規風控意識,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作為已上市的證券公司,更應該為市場樹立標桿,提高公司治理質效,結合股東回報和價值創造能力、自身經營狀況、市場發展戰略等合理確定融資計劃及方式,董事會和股東大會要統籌平衡,審慎決策,切實維護各類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同時,證監會也會支持證券公司合理融資,更好發揮證券公司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功能作用。”
總結起來就是,證監會認為,一是配股融資要合法合規;二是要維護各類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三是支持合理融資,整體看是很客觀、公允的。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或許由于投資者有一定的意見,有的券商也會適度調整再融資規模。比如6月9日晚上,國聯證券公告稱:為響應中國證監會關于證券公司“聚焦主責主業,樹牢合規風控意識,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的倡導,更好發揮證券公司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功能作用,公司結合自身實際和行業情況,擬調減公司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A 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細化現有募集資金投向。公司擬將定增規模從70億元調減到50億元。
過去的這些年,不斷地有一些證券公司在二級市場通過定增、配股、發行可轉債等方式進行股權融資。比如東方財富,2020 年10 月21 日晚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不超過158億元,并且擬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優先向原股東配售。在募集資金使用方面,東方財富證券擬將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募集資金凈額將用于補充公司全資子公司東方財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營運資金,支持其各項業務發展,增強其抗風險能力;在可轉債轉股后按照相關監管要求用于補充東方財富證券的資本金,以擴展業務規模,優化業務結構,提高其綜合競爭力。
除了東方財富,其他頭部券商近幾年也有多起再融資案例,反映出它們普遍有較強的融資需求,并且融資的資金主要投入兩個方面:一是發展資本中介業務;二是發展投資交易業務。
從證券公司的經營來看,其經營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輕資產經營的部分,比如代理股票交易、銷售各類金融產品、投資銀行業務(主要指股票與債券的發行承銷)、資產管理業務等,這些業務對于資本金的消耗比較少;第二類則主要是諸如資本中介業務(比如兩融業務)、自營業務、股權投資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等,這些業務對于資本金的消耗比較高。
從國際券商行業發展經驗來看,輕資產業務可以帶來相對穩定的收入,但不太可能快速增長,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貢獻特別高的利潤;而對于重資本投資的業務,則是比較有可能帶來收入和利潤的快速增長,并帶動公司業績整體高增長。另外,輕資產業務的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有逐漸下降趨勢,而重資本業務方面的收入在總業務收入中的占比有逐漸提升趨勢。
以高盛為例,高盛2012 年總收入是341.63億美元,其中資產管理與證券業務+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合計是99.01 億美元,只占總收入341.63 億美元的29%;2015年總收入是338.20億美元,其中資產管理與證券業務+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合計是128.95億美元,只占總收入338.20億美元的38%;2021年總收入是593.39億美元,其中資產管理與證券業務+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合計是222.27 億美元,只占總收入的37.5%。由此可以看出,高盛的輕資產類的資產管理和證券業務+投資銀行的收入長期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對比來看,A股市場券商股的輕資產業務占比相對較高,前述某證券公司2012 年~2021 年10 年時間里,手續費與傭金凈收入的占比從60%一路下行,2016年以后持續穩定在50%以下。這其實也與其再融資的時間過程一致。如果再看看其他頭部券商最近10年的數據,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即手續費及凈傭金收入占比也是呈現下降的趨勢。
對于已上市的公司來講,其股權再融資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配股;二是定增;三是發行可轉債。這三種方式各有優劣,配股于原來持有股票的投資者的好處是,所有投資者公平對待,都能夠按持有的數量的比例參與配股。但是其缺點也最為明顯,即原來持有的投資者如果不參與配股,在配股后,因為股價要除權,其利益受到實質的損失,如果是10 配3,除權后股價理論上要下跌3/13*100%=23%,即沒有參與配股且還在持有的投資者,賬面虧損會達到23%!另外,有的投資者可能也存在沒有足夠現金可以用于配股的繳款。定增的方式是更多的公司采取的方式,定增于二級市場的原持有投資者而言,短期看是沒有影響的,但是其實會存在不公平,因為一來參與定增的投資者會以一定的折價買入股票,二來定增股票上市后,會形成拋壓。發行可轉債的方式,如果是采取配售,投資者也仍然會面臨短期要有現金用于可轉債的繳款。當然,相對于配股,投資者如果不參與可轉債的繳款的損失并不大。但是,發行可轉債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為如果后期股票價格表現不理想,可轉債持有的投資者可能并不愿意轉股,這樣上市公司就失去了轉股、進行股權融資的目的。
由于種種擔心,在券商公布配股方案后,許多投資者會選擇用腳投票,使得相關股票股價短期跌幅較大。據筆者觀察,以2019 年以來頭部券商發布再融資公告次日股價表現來看,絕大多數都表現為下跌且比證券行業指數低很多。在再融資公告一個季度后,相關券商股的股價強弱表現是各占一半,似乎沒有明顯的規律。
那么,再融資方案公布后的股價表現和當時市場行情是否相關呢?筆者發現,在市場處于上升階段時,券商即便有再融資動作,也不影響其股價表現;在市場下跌或低迷階段,相關券商股表現弱于板塊指數。因此可以看出,公布再融資一個季度后的券商股的股價表現和當時的市場環境相關系數高,即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投資者情緒高漲,投資者可能傾向認為券商的再融資對于公司的業績貢獻是正向的,股價表現好。相反的,在市場弱勢行情中,投資者情緒低迷,可能傾向認為券商的再融資會有較大的“抽血效應”,股價表現差。
綜上所述,從做大做強證券公司、讓證券公司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的大的行業發展方向,從監管層對于證券公司的發展的態度看,從國外頭部證券公司的收入結構上分析,證券公司在往后的發展中,估計還會不斷地進行股權再融資,從而提升自己的凈資本實力,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提升自身在國內行業內的競爭能力,提升與國際證券公司的競爭能力。
從券商再融資方案公布后的股價表現看,投資者不必把再融資看作洪水猛獸。因為它們的股價表現更多的可能和當時市場環境高度相關。
(作者系福建天朗資產總經理。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