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潤民 專欄
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石油經濟研究與國際原油價格預測
國內油價迎來了年內最大跌幅,原因是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挫。未來,我國成品油的變化走勢除了受到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影響外,還將受到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的影響。
5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公告,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5月16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準品)每噸分別降低380元和365元。折合每升價格,92號汽油、95號汽油、0號柴油分別下調約0.3元/升、0.32元/升、0.31元/升。
此次調整創年內迄今為止最大降低幅度,主要是因為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挫。相關數據顯示,4月28日—5月15日,Brent和WTI近月期貨合約平均價格分別為75.80美元/桶、72.00美元/桶,比之前10日調價周期平均價格81.66美元/桶和77.88美元/桶分別低5.86美元/桶和5.88美元/桶,百分比降幅分別為7.18%和7.55%。
國家發改委頒發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發改價格〔2016〕64號)第五條規定:“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考慮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環節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之間,除了基于不同計量幣種的價格數量上的變化關系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人民幣兌國際原油價格計量幣種美元的匯率變化狀況。
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進入2023年,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1000元人民幣兌696.54美元,與年內高點1000元人民幣兌671.3美元相比,貶值3.62%。這意味著以人民幣核算采購原油成本亦相應上升。也就是說,在以美元計量的國際原油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國內煉油企業的原油采購以人民幣計量的成本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或貶值會有所差異。
未來,我國成品油的變化走勢除了受到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影響外,將受到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的影響,甚至受到國內原油加工成本、流通成本、稅金等多重因素調整的影響,大多以國際原油價格變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化為主要影響因素。
從國際原油價格變化的角度,近期,受到多重利空事件的驅動,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挫,進入階段性相對低位區間,接近歐佩克及其盟友的一道重要價格防線位置,蘊含了較多的悲觀甚至過度悲觀情緒。這與國際原油價格處于周期性高位時期截然相反。進入周期性上漲和高位運行時期,驅動價格上行、支撐價格高位運行的事件層出不窮,樂觀情緒高昂甚至不斷高漲。這種差異主要源于市場認知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為短期慣性思維,往往與市場的實際供需狀況和價格變化趨勢相背離。這也是全球石油供需狀況和國際原油價格孕育和出現根本性變化“拐點”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角度,國內有一種濃烈的氣氛,普遍不能接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歐元、英鎊、澳元、加元、日元等兌美元匯率。已經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周期性變化走勢。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尚未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內在機制,也未能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變化規律。因此,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供需關系暫時還不能充分地反映二者之間“一般商品”的屬性關系,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化走勢依然難以把握。我們只要建立并形成一種可把控的、可持續的匯率形成機制,本幣的貶值和升值就可以服務于并有利于本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在成品油稅收政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認為,當前的國內成品油價格是一個相對低位,繼續大幅向下調整并長期在更低的位置運行的空間不會太大、時間不會太長。隨著全球富余原油產能的不斷消化,石油供需狀況將由相對寬松轉向相對偏緊,國際原油價格將重拾升勢。我們將不得不接受成品油價格的上漲。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