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麗 陳放
1咸寧市中心醫院 湖北科技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輸血科,咸寧 437000;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兒科感染消化專科,武漢 430030
新生兒溶血病是新生兒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指因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同族免疫性溶血,其中以ABO 血型最為常見[1-3]。新生兒臨床多表現為黃疸、貧血、高膽紅素血癥等,嚴重時會發生膽紅素腦病,危害新生兒身體健康[4-6]。臨床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以藍光照射消除黃疸以及輸血等綜合治療為主。輸血前需對受血者與供血者血樣進行配血檢驗,判斷是否配合,以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7-8]。目前,低離子凝聚胺技術、卡式微柱凝膠技術為臨床最常用的兩種輸血檢驗。低離子凝聚胺技術是將自身抗原與供血抗體結合,利用低離子正電荷環境,促進抗原抗體緊密結合,而通過對非特異性可逆性凝聚的觀察,快速確定輸血類型[9-10]。卡式微柱凝膠技術利用紅細胞凝結與非凝結,快速鑒別抗體,且操作過程簡單,臨床使用較為便捷[11-12]。因此,本研究對咸寧市中心醫院收治的ABO 溶血病新生兒應用低離子凝聚胺技術和卡式微柱凝膠技術進行輸血檢驗,探究兩種技術的檢驗價值。
前瞻性隨機選取咸寧市中心醫院2019 年5 月至2022 年3 月間收治的發生ABO 溶血病新生兒76 例,男嬰43例,女嬰38例;出生天數為(2.85±0.95)d(1~5 d);出生體質量為(3.24±0.65)kg(2.5~3.0 kg);娩出方式:順產61 例,剖宮產15 例;胎齡為(38.85±0.62)周(38~40 周);新生兒阿式(Apgar)評分[13]為(8.52±1.02)分(7~10分)。
經咸寧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開展本項研究(2019R115-E07)。
(1)納入標準:符合《兒科學》[14]中新生兒ABO 溶血病相關診斷標準;產婦與新生ABO 血型不一致,新生兒有貧血、溶血、黃疸等癥狀;均為單胎足月的新生兒;且產婦為首次妊娠;產婦均為O 型血;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項研究;臨床相關資料準確完整;符合本研究所用檢驗技術適應證。(2)排除標準:合并感染、神經系統疾病等的新生兒;存在其他遺傳代謝疾病;合并凝血系統異常等。
3.1.低離子凝聚胺技術 取兩支試管,標明A“主側”、B“次側”。主側管加患兒血清(血漿)150 μ1、供血者3%~5%紅細胞懸液150 μ1,次側管反之。各再加LIM溶液0.65 ml,輕輕混勻。各加2 滴凝聚胺溶液(使用肝素治療和腫瘤的患者多加4~6 滴),輕輕混勻。用血庫專用離心機(貝索BASO 2005-2)1 000×g離心10 s,棄去上清液,不要瀝干,讓管底殘留約0.1 ml 液體。輕輕搖動試管,目測紅細胞有無凝集,如無凝集則重做,直至肉眼可見紅細胞明顯凝集,才能進行下一步驟。加入2 滴懸浮液,輕輕混勻并觀察結果,如果在60 s 內凝集散開,代表是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異性凝集,配血結果相合;如凝集不散開,則為紅細胞抗原抗體結合的特異性反應,配血結果不合。同時用OLYMPUS CX21FS1 生物顯微鏡低倍鏡觀察確認,觀察5 個及以上視野。檢驗結果由2 名及以上的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醫師進行確認。
3.2.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技術 微柱凝膠抗球蛋白卡做好C“主側”、D“次側”、患者姓名標記。“主側”微孔中加入獻血者1%紅細胞懸液50 μ1 及受血者血清或血漿50 μ1。“次側”微孔中加入受血者1%紅細胞懸液50 μ1 及獻血者血漿50 μ1。專用孵育器中37 ℃孵育15 min。專用離心機離心5 min 后觀察并記錄反應結果。低離子凝聚胺法試劑盒購自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微柱凝膠法試劑盒購自長春博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配血成功率。①低離子凝聚胺技術:觀察1 min,若液體凝聚消失即為陰性,表示配血成功,反之則為陽性,表示配血失敗[15];②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技術:紅細胞均沉淀堆積在管底即為陰性,若有部分紅細胞或全部與凝膠結合即為陽性[16]。(2)檢驗效能。記錄治療后實際成功例數,以此為金標準,比較兩種檢驗技術的檢驗效能,包括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3)檢驗時間。記錄不同輸血檢驗技術的檢驗時間。
研究所得數據均用SPSS 20.0 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6 例新生兒中,實際成功治療例數為69 例,治療成功率為90.79%;失敗例數為7例,治療失敗率為9.21%。
采用低離子凝聚胺技術配血成功65 例(85.53%)、失敗11例(14.47%),采用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技術配血成功71例(94.7%)、失敗5 例(5.26%),兩種檢驗技術的配血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515,P=0.113)。
兩種檢驗技術的診斷效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76例ABO溶血病新生兒采用不同檢驗技術的配血結果(例)

表2 76例ABO溶血病新生兒采用兩種輸血檢驗技術檢驗效果比較(%)
低離子凝聚胺技術檢驗時間為(16.11±1.79)min,明顯短于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技術[(17.43±1.94)min],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83,P=0.003)。
新生兒溶血病是因母親與新生兒血型不一致所造成的一種疾病,新生兒在出生時會被動地輸入母親體內免疫球蛋白G(IgG)類抗體,導致新生兒體內細胞表面的抗原遭受攻擊,從而引起的免疫性溶血病[17-18]。ABO 溶血病史臨床最為常見的,指新生兒血型為A 或B 型,而母親血型為O型[19-20]。患兒的臨床典型癥狀為黃疸、貧血、肝脾大等,嚴重會并發膽紅素腦病,且該并發癥發展較為迅速,如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21-22]。臨床治療主要通過藍光照射、輸血等對因、對癥治療,還可以補充白蛋白、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等藥物治療[23]。輸血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為了保障新生兒生命安全,輸血前須進行輸血檢驗,判斷是否適用[24]。傳統輸血檢驗方法有鹽水法、酶介質試驗等,成本低、操作簡單,但檢出抗體比較常規,對IgG類效果不佳,受影響因素較多,結果準確率不高[25-26]。
低離子凝聚胺和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是目前臨床應用率較高的兩種,因此,本研究對其在新生兒ABO溶血病中輸血檢驗效能進行對比。本研究顯示,低離子凝聚胺技術與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技術的配血成功率及檢驗效能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低離子凝聚胺技術檢驗時間明顯短于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技術。低離子凝聚胺技術:在低離子正電荷環境作用下,可減弱紅細胞間靜電斥力,縮短細胞間距,使得抗原抗體結合更為緊密,形成持續時間長、肉眼可見的凝集沉淀,非特異性凝集沉淀可被假凝結清除液迅速清除,從而保障檢驗結果準確性[27]。但漏檢率、假陰性率較高[28]。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是利用分子排阻原理,觀察微柱內是否形成紅細胞與血清復合物及其與凝膠分子結合狀態可有效判斷是否配血成功[29]。此技術靈敏度和準確度更高,操作簡便,且能減少血源污染,通過37 ℃孵育還可以減少假陽性結果,但其需要專用離心機、孵育儀器,臨床使用成本較高[30]。因此,臨床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檢驗技術。
綜上所述,兩種技術存在各自不同的優缺點,臨床可根據新生兒的實際情況行合理選擇相應的檢驗技術,從而有效保障輸血安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陳良麗、陳放:研究實施,數據整理,論文撰寫,統計學分析,研究指導,論文修改,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