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強 談孝鳳 白智江 秦治勇 楊再學
1.貴州省植保植檢站,貴州 貴陽 550001;2.貴州省余慶縣植保植檢站,貴州 余慶 564400
水稻藥劑拌種具有用藥量少、對環境影響小、對靶標病蟲害針對性強等特點,是一項省工、省本、生態、安全、環保和高效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1]。推廣和應用水稻藥劑拌種技術可前移防控關口,減輕水稻生長中后期病蟲害防控壓力。開展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推廣和應用該技術對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根據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的《關于印發<貴州省2022 年激勵農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行動方案>的通知》和貴州省激勵農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激勵農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行動有關工作的通知》,按照貴州省激勵農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關于發布第一批基礎性示范服務和“揭榜掛帥”榜單的通知》要求,貴州省植保植檢站等部門積極組建雷強水稻植保團隊,實施“水稻藥劑拌種減藥增效及綠色防控關鍵技術推廣”“揭榜掛帥”項目及開展基礎性示范服務工作。通過大力推廣水稻藥劑拌種減藥增效及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雷強水稻植保團隊圓滿完成了目標任務,獲得了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表彰,被評為全省創新創業“揭榜掛帥”優秀團隊。筆者對2022 年在貴州省余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組織實施的“水稻藥劑拌種減藥增效及綠色防控關鍵技術推廣”項目取得的成效進行總結,旨在提煉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水稻藥劑拌種減藥增效及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推廣模式,為其他地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借鑒。
項目實施地為貴州省余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該村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有130 hm2層層疊疊的紅渡梯田(是貴州省十大梯田之一)。此外,當地有中央紅軍強渡烏江廻龍場戰斗遺址,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貴州省紅色美麗鄉村建設試點。貴州省最大的河流——烏江河從該村流過。受烏江河影響,該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6 ℃,年降水量1 100 mm 左右,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該村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油菜等糧油作物和花生、辣椒、高粱、苦丁茶等經濟作物。其中,當地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為73 hm2,主要病蟲害有稻縱卷葉螟、稻飛虱、二化螟、水稻潛葉蠅、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危害較重。
該項目由雷強水稻植保團隊負責實施,項目牽頭單位為貴州省植保植檢站,項目參與單位包括余慶縣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余慶縣大烏江鎮農業服務中心及余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村民委員會。項目實施團隊成員共20人。
貴州省植保植檢站等部門組建“揭榜掛帥”雷強水稻植保團隊,建立水稻藥劑拌種減藥增效及綠色防控關鍵技術推廣項目示范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大力推廣水稻藥劑拌種減藥增效及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提高綠色防控技術水平,實現農藥減量和增效控害。雷強水稻植保團隊計劃完成項目核心示范面積33.33 hm2,項目示范區水稻藥劑拌種率達100%,綠色防控覆蓋率在80%以上,項目示范區較農戶自防區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稻米農藥殘留符合國家標準。
一是分別調查項目示范區和農戶自防區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化學農藥使用量,計算防治效果、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率。二是開展項目示范區和農戶自防區水稻經濟性狀考察和實割測產,計算增產率。三是在項目結束后,開展農戶滿意度調查。
團隊負責人雷強組織團隊成員深入“揭榜掛帥”項目實施地紅渡村開展調研,組織召開項目座談會,及時制訂“水稻藥劑拌種減藥增效及綠色防控關鍵技術推廣”項目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職責,強化工作措施,確保責任到人、任務到人,最終保證項目有序推進。
在項目實施區,雷強水稻植保團隊組織召開水稻藥劑拌種技術現場培訓會,講解水稻藥劑拌種技術,現場集中統一拌種,提高水稻藥劑拌種技術到位率;召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培訓會,講解水稻病蟲害識別及防治技術、農藥使用技術等,現場演示綠色防控技術。團隊成員根據田間調查情況,提供管理方案,細化防控措施,指導農戶科學防治水稻病蟲害。團隊成員先后組織開展技術培訓3次、進行技術服務指導20 余次,為水稻豐產穩產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雷強水稻植保團隊制作項目展示牌1 塊、制作綠色防控展示牌10 塊、懸掛宣傳標語4幅,通過余慶農業和余慶植保微信公眾號發布項目實施相關信息8 篇,強化技術宣傳培訓和技術示范展示,提高示范推廣效果。
在水稻種植區建立水稻病蟲害監測點1 個,開展田間病蟲害發生動態監測工作,了解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發布病蟲害情報,從而指導項目示范區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雷強水稻植保團隊共發布水稻病蟲害情報8 期,其中6 月6 日發布了《余慶縣2022 年第三代稻縱卷葉螟發生趨勢預報》《余慶縣2022 年第三代白背飛虱發生趨勢預報》,7 月5 日發布了《余慶縣2022 年第四代稻縱卷葉螟發生趨勢預報》《余慶縣2022 年第四代白背飛虱發生趨勢預報》,7 月22 日發布了《余慶縣2022 年水稻穗頸瘟發生趨勢預報》,8月5 日發布了《余慶縣2022 年第五代褐飛虱發生趨勢預報》,為項目示范區水稻病蟲害防治提供了信息支撐。
項目團隊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基地,推廣生態調控技術,如在田邊和田埂上種植豆科植物等,為害蟲天敵提供過渡寄主和棲息地,提高了寄生蜂、蜘蛛等天敵的控害能力;推廣理化誘控技術,如安裝太陽能捕蟲器、自控式害蟲復合誘捕器、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性誘捕器,實施群集誘殺,減少了田間蟲口基數,降低了蟲害危害損失;推廣免疫誘抗技術,如噴灑植物抗誘劑“施芳”,活化植株體內的酶系統,激發植株內在潛能,增加作物抗逆能力,減少了施藥次數。同時,在水稻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雷強水稻植保團隊組建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隊伍,采取“統一防治時間、統一防治農藥、統一防治技術”,集中開展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有效遏制了流行性、遷飛性、暴發性病蟲危害成災,提高了防治效果及防治效益,大大減少了農藥使用量和生產成本,減輕了環境污染,保障了人畜安全、作物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對水稻種子進行藥劑拌種處理,可提高種子出苗率和抗寒抗旱等抗逆能力,促進生根發芽,確保苗齊苗壯,預防水稻苗期、秧田期和分蘗末期病害,減輕水稻生長中后期病蟲害防控壓力,從源頭上保障水稻生產安全。項目示范區由貴州省植保植檢站與余慶縣農業農村局共同無償提供水稻品種泰優808 種子共計1 009 kg,可種植37.32 hm2。發放種子時,團隊成員免費為種植戶提供拌種藥劑和拌種技術指導(用24.1%肟菌·異噻胺種子處理懸浮劑15 mL+0.136%赤·吲乙·蕓薹可濕性粉劑1 g,兌水拌1 kg 種子),使藥劑拌種技術在當地得到初步推廣和應用。
在項目區集成推廣應用生態調控技術、理化誘控技術、免疫誘抗技術、安全用藥技術等綠色防控技術,完成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面積62.27 hm2(核心示范面積37.32 hm2,輻射帶動面積24.95 hm2),核心區綠色防控覆蓋率達100%。其中,利用田埂種植豆科植物,為害蟲天敵提供避難場所,達到生態調控的目的,實施農戶72 戶,實施率為52.55%;項目核心區安裝景觀型太陽能殺蟲燈12盞,3 hm2安裝1盞,覆蓋面積36 hm2,實施覆蓋率為96.46%,在完成害蟲誘集群殺的同時兼顧紅色美麗村莊建設;核心項目區安裝新型蛾類誘捕器及自控式害蟲復合誘捕器514套,667 m2安裝1套,覆蓋面積34.27 hm2,實施覆蓋率為91.93%;在水稻移栽后7~10 d,核心區667 m2統一施用氨基酸水溶肥100 mL,增強水稻植株新陳代謝能力、光合作用及逆境下的自身調控與修復功能,實施面積37.32 hm2,實施覆蓋率為100%。同時,項目區統一采購農藥,并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劑量配制農藥,嚴格按照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安全用藥技術覆蓋率達100%。
項目示范區水稻主要病蟲害有稻縱卷葉螟、稻飛虱、水稻潛葉蠅、二化螟、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等。2022 年因受持續高溫天氣影響,項目示范區水稻病蟲害整體發生情況相對較輕。特別是從水稻孕穗期開始,當地水稻常年發生的稻瘟病、稻曲病僅有零星發生,幾乎不影響水稻產量。據統計,項目示范區水稻病蟲害平均防治效果為85.51%,其中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為90.23%,稻飛虱為91.12%,水稻潛葉蠅為83.33%,稻紋枯病為77.34%;農民自防區水稻病蟲害平均防治效果為76.98%,其中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為82.38%,稻飛虱為87.81%,水稻潛葉蠅為69.37%,稻紋枯病為68.36%;項目示范區平均防治效果較農民自防區提高8.53個百分點(見表1)。

表1 項目示范區與農民自防區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治效果%
據統計,項目示范區共計用藥4次(藥劑拌種1次、田間除草1次、集中開展統防統治2次),所用農藥均為統一采購登記在水稻上的低毒、低風險農藥,每667 m2殺蟲劑用量為80.0 g、殺菌劑用量為50.0 g、除草劑用量為20.0 g、其他類型用量為5.0 g,合計每667 m2化學農藥使用量為155.0 g;農民自防區共計用藥4次(藥劑拌種1 次,田間除草1 次,群眾自防2 次),每667 m2殺蟲劑用量為140.9 g、殺菌劑用量為162.4 g、除草劑用量為20.0 g、其他類型用量為1.0 g,合計每667 m2化學農藥使用藥量為324.3 g(見表2)。與農戶自防區相比,項目示范區每667 m2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170.3 g(減少52.20%),項目示范區累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171.83 kg。

表2 項目示范區與農戶自防區667 m2化學農藥使用量對比
由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組織余慶縣農業農村局有關專家組成驗收小組進行田間測產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實施情況介紹,實地察看了示范現場,根據田間長勢,選擇代表性田塊(分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及農戶自防區田塊進行水稻經濟性狀考察(見表3)和實割測產。結果表明,項目示范區水稻平均每667 m2產量為599.1 kg,比農戶自防區平均每667 m2產量532.2 kg增加66.9 kg,增產率為12.57%,累計增產37 471.4 kg,項目實施增產效果顯著(見表4)。

表3 項目示范區與農民自防區水稻經濟性狀

表4 項目示范區與農民自防區水稻產量
項目完成后,從推廣水稻品種、藥劑拌種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病蟲害防治效果、技術服務指導和增產增收效果6 個方面,對項目示范區30 戶農戶開展滿意度調查。農戶對項目實施總體滿意率達100%,其中非常滿意率達88.33%,無不滿意評價;農戶對推廣水稻品種、增產增收效果非常滿意率均為83.33%,對綠色防控技術非常滿意率為86.67%,對藥劑拌種技術非常滿意率為90.00%,對病蟲害防治效果、技術服務指導非常滿意率均為93.33%(見表5)。

表5 項目示范區農戶滿意度調查結果
項目實施區農戶勞動力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防治水稻病蟲害長期以化學防治為主。項目實施前,雷強水稻植保團隊對水稻藥劑拌種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新技術宣傳力度不夠,特別是水稻藥劑拌種技術在當地第一次推廣應用,農戶對該技術的好處、作用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全面。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見效慢、成本較高,農民主動選擇應用的意愿不高,多采用成本低、見效快的傳統化學防治技術[3]。“揭榜掛帥”項目無專門的項目資金,主要靠整合其他項目資金來推進實施,加之自愿投入資金的農戶較少,導致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經費投入不足。
“揭榜掛帥”團隊成員涉及省、縣、鄉、村四級技術人員,部分成員因單位工作繁重,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次數少;部分基層技術人員對水稻藥劑拌種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掌握不到位,技術服務能力不足。團隊成員創新創業服務能力、業務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由于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難以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使許多科技成果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4],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因此,要創新宣傳方式,如采用召開現場培訓會、舉辦農民田間學校[5]、進村入戶宣傳、印發技術資料、制作宣傳展板等方式,廣泛開展水稻藥劑拌種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宣傳活動,不斷提升農民科學防治水稻病蟲害的技術水平。
持續推廣應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對“蟲口奪糧”保豐收、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綠色防控經費投入,為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提供有力保障,增強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后勁。貴州省植保植檢站等部門可組織設立“揭榜掛帥”項目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業技術人員開展創新創業技術指導服務工作,不斷推動“揭榜掛帥”工作深入開展。
“揭榜掛帥”團隊應采取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加強植保業務知識學習,特別是水稻藥劑拌種及病蟲害綠色防控實際操作技能的學習,并鼓勵團隊成員深入基層、深入田間、深入農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和試驗示范工作,不斷提高團隊成員的技術服務能力。
通過實施水稻藥劑拌種減藥增效及綠色防控關鍵技術推廣“揭榜掛帥”項目,貴州省開創了水稻病蟲害防治“揭榜掛帥”工作的先河,鍛煉了團隊成員組織實施項目的能力,探索和積累了寶貴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揭榜掛帥”工作經驗,集成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以藥劑拌種為基礎、前移防控關口,以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為核心、融合統防統治的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模式,從而有效解決了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6-7]。由此可見,持續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揭榜掛帥”項目,大力推廣藥劑拌種減藥增效及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