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萌 史曉燕 莊文鋒
1.聊城市茌平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聊城 252100;2.聊城市茌平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山東 聊城 252100;3.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玉米是一種糧食和飼料兼用型優質農作物,與國家糧安全及人們的生活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為提升玉米種植效益,提高農戶收入,強化玉米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至關重要[1]。
玉米植株高大、根系發達,喜肥水,喜溫熱,怕澇,需氧量較多。因此,建議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通透性好、光照充足的地塊栽植玉米,為玉米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選擇連作地塊、土壤貧瘠和過于低洼的地塊種植玉米。
種植人員可使用大犁或淺耕深松犁進行深耕,并根據當地氣候、土質、施肥量、土層厚度決定深耕深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塊可深耕20~25 cm,而土層薄、土壤貧瘠的地塊耕作深度應控制在15~18 cm,以免生土上翻,打亂熟土層。要想有效預防開閉壟現象的發生,種植人員可實施三區套耕技術,即將種植地劃分為3 個區域,第一區域和第三區域采用內翻法耕作,第二區域采用外翻法耕作,并在中間最高處留出一條墑溝。若條件允許,種植戶可利用合墑器進行耕地作業,將耕地角度控制在40°左右,對土壤進行均勻、細致的處理,并清理干凈雜草[2]。
另外,為提高耕地肥力,為玉米種子萌芽提供良好的環境,播種前需要施加基肥。基肥以農家肥和化肥為主,施肥量需要根據預期產量、地塊實際情況等確定。通常,預計產量為1 萬kg/hm2的地塊,建議施農家肥30 m3/hm2、磷酸二銨100~150 kg/hm2、尿素150~200 kg/hm2、硫酸鉀100 kg/hm2、硫酸鋅15 kg/hm2,可結合整地打壟一次性施入。
玉米選種要始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地區氣候環境條件、病蟲害發生情況、土壤肥力狀況等多方面因素,選擇經過國審或省審的抗病性強、豐產性好的玉米品種,以切實保障玉米產量及品質,如良玉99 號、宏育603 等。選定玉米栽培品種之后,農戶需要做好種子挑選工作。玉米種子品質直接影響玉米的產量及品質。精選種子時,有條件的可以利用精選機進行精選,沒有條件或種子量較少的農戶可人工手揀或人工分選,剔除秕粒、蟲咬粒、病粒、雜粒、草籽、雜物等,確保所選的玉米種子籽粒飽滿、大小均勻、胚芽大、光澤度高[3]。
首先,種植人員應于播種前3~7 d,將選好的種子選晴天攤在地上或蘆葦席上晾曬1~3 d,以提高種子發芽勢、殺死部分病原菌。在高溫季節,切忌把種子攤曬在水泥地或金屬板上,以免溫度過高燙傷種子。其次,種植人員應用55~58 ℃的溫水浸種6~8 h,水面高于種子10 cm。浸種完成后把水瀝干,再用50%多菌靈1 000 倍液浸種10 min,或用0.02%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5 min。再次,種植人員應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干種子質量的0.2%拌種,以防治玉米黑穗病。最后,種植人員應將玉米種子裝入麻袋或籮筐,攤開種子,放在炕上,蓋上濕布,炕溫保持在25~28 ℃,并常翻動,使種子上下層受熱一致、出芽整齊。
根據種植時間的不同,玉米分春玉米和秋玉米。通常,春玉米在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播種,在8 月下旬收獲。秋玉米不能遲于7 月中旬播種,于10 月中下旬收獲。具體播種時間可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品種特性等綜合確定。
玉米栽培密度對其質量、品質影響極大。玉米栽培密度的確定要從多方面綜合考慮。從品種特性來看,植株高大、葉片平展、根系不發達的品種適合稀植,以667 m2種植3 000~3 500 株為宜;植株矮小、根系發達、葉片向上伸展的品種可適當密植,以667 m2種植3 500~4 500株為宜。從土壤肥力和水資源情況來看,土壤肥力條件較好、水資源充足的地塊,可密植;土壤肥力較差、水資源不充足的地塊,可按品種適宜密度范圍的最小值來栽植。從管理水平來看,在精播細管的情況下,玉米適宜密植;在粗放栽培的情況下,種植密度宜偏小。農戶需要綜合考慮玉米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和水資源、管理水平等情況來確定種植密度。
1.7.1 間苗。間苗作業是玉米田間管理工作中比較關鍵的一個環節。通常玉米長出第6 片真葉后是最佳間苗時間,此時間苗可有效促進玉米豐產。玉米苗間距不可過大或過小,需要保持在35 cm 左右,以促進玉米吸收光照及養分,為玉米茁壯生長奠定基礎。
1.7.2 查苗和補苗。玉米出苗后,種植人員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針對缺苗區域進行補苗。種植人員可采取帶土移栽方式補苗,并在移栽后澆水,以盡可能提高補苗成活率。
1.7.3 除草。一般間苗7 d 后是開展除草作業的關鍵期,以免雜草影響玉米苗正常生長,為玉米苗提供充足的水分及養分,更好地培育玉米壯苗。種植人員可每公頃用38%莠去津1 500 mL 加25%寶成60 g 兌水450 L進行田間噴灑,可獲得顯著的除草效果。
1.7.4 灌溉。玉米生長期間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若是在春季栽培,每667 m2玉米需水量約為167 m3;若是夏季栽培,每667 m2玉米需水量則在124 m3左右。玉米苗期用水量小,拔節期需水量大;在乳熟階段,玉米對水分的需求量仍然很大,這時干旱會導致千粒質量下降;在蠟熟階段,玉米需要水量較少,適當干旱有助于千粒質量的增加。干旱年,每公頃地表灌溉量為1 900~2 300 m3,管道灌溉量為1 400~1 700 m3,噴灌量為1 000~1 200 m3。一般年,每公頃地表灌溉量為1 600~2 100 m3,管道灌溉量為1 100~1 500 m3,噴灌量為800~1 000 m3。濕潤年,每公頃地表灌溉量為1 300~1 600 m3,管道灌溉量為900~1 100 m3,噴灌量為650~800 m3。
1.7.5 施肥。①輕施苗肥。采取種、肥分離方式,667 m2施加磷酸二銨5 kg 和尿素5 kg。②重施穗肥。穗期是玉米需氮關鍵期,可在大喇叭口期每667 m2施入純氮肥8 kg 左右。③補施粒肥。如果玉米長勢較好,667 m2施入純氮肥2 kg;如果玉米長勢一般,667 m2施入純氮肥4 kg。
2.1.1 大斑病防治措施。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染病葉片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后斑點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見圖1)。后期病斑常縱裂,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變黃枯死[5]。從玉米大斑病發生情況來看,一般高溫、高濕環境下最易出現,并且可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對玉米產量及品質均可造成深遠影響。

圖1 玉米大斑病危害癥狀
玉米大斑病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玉米種植人員可選擇優良抗病品種,如京早1 號、北大1236、中玉5號等,并嚴格篩選玉米種子;②采取換茬輪作制度,通過輪作倒茬,盡可能減少田間土壤中的病菌基數;③適期早播,避開病害發生高峰;④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⑤及時摘掉病葉和殘葉,并帶到田地外集中銷毀處理,以免病菌蔓延擴散;⑥可在心葉末期至抽雄期或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等噴灑防治,每隔8 d用藥1次,以連續用藥3次為宜。
2.1.2 病毒病。病毒病也會對玉米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粗縮病和矮花葉病兩種,其中矮花葉病對玉米感染性最強。矮花葉病的發生與玉米苗期蚜蟲的發生有關。發病初期,心葉基部葉脈間出現許多橢圓形褪綠小點或斑紋(沿葉脈排列成斷續的長短不一的條點),后期葉片上形成較寬的褪綠條紋(見圖2),新葉尤其明顯,最后導致玉米花葉枯萎死亡、玉米根系逐漸腐爛。

圖2 玉米病毒病危害癥狀
玉米病毒病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選擇對該病有抵抗能力的玉米品種,如魯單50、吉853、農大65、海引13 號等;②強化水肥管理,盡可能保障玉米茁壯生長;③及早拔除病株及雜草,并帶到田地外集中銷毀處理;④種植人員可選用7.5%克毒靈700 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隔7 d 天用藥1 次,連續用藥3 次[6]。此外,為預防玉米矮花葉病,種植人員要積極防治蚜蟲,可每667 m2用40%氧化樂果乳油80 mL 左右兌清水15 kg混勻后噴灑。
2.1.3 紋枯病。紋枯病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玉米病害,會對玉米莖、葉、穗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見圖3),主要侵害葉鞘和葉片。玉米葉鞘感病后,初在葉鞘基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小斑,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病斑多時,可形成云紋狀灰白色大斑,使葉鞘腐爛,葉片枯死,并逐漸向上擴展。玉米紋枯病的發生與田間管理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氮肥施用不當或種植密度過大均可能導致玉米紋枯病發生。

圖3 玉米紋枯病危害癥狀
玉米紋枯病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選擇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強的優質高產品種;②施足基肥,適施氮肥,增施有機肥,補施鉀肥,配施磷、鋅肥;③合理密植,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④實行輪作換茬,并及時清除遺留田間的病殘體;⑤一旦發病,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著重噴灑玉米株基部,同時注意做好玉米葉鞘保護工作。
2.1.4 莖腐病。莖腐病是由多種病原菌單獨或復合侵染造成玉米根系和莖基腐爛的一類病害,主要由腐霉菌和鐮刀菌侵染引起。該病病原體可在玉米種子或田間土壤中越冬,來年春季通過玉米株上的傷口侵入,致使玉米出現莖部腐爛等典型癥狀(見圖4),肉眼可見玉米根系部位出現諸多水漬狀褐色斑點。一般玉米蠟熟期是莖腐病發病高峰期。所以,種植人員要在該時期積極采取防治措施。

圖4 玉米莖腐病危害癥狀
玉米莖腐病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在該病盛發區,應適當延遲玉米播種期,使玉米對該病害最為敏感的生育時期避開莖腐病的盛發期,以降低其發生率[7];②采取輪作制度,深翻土地,清除病殘體,嚴禁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避免玉米根部受到損傷(降低病原菌從傷口感染玉米植株的概率);③在發病初期,用50%速克靈可施性粉劑1 500 倍液噴灑根莖,每隔7~10 d 噴1 次,連噴兩三次。病情嚴重時,噴霧時可添加惡霜靈嘧菌酯和惡霉靈。
2.2.1 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生長期較為常見的一種鉆蛀性害蟲,又被稱為鉆心蟲(見圖5)。玉米螟通過取食心葉、雄穗和雌穗,以及鉆蛀莖稈,破壞玉米植株地上部分,影響養分和水分運輸,使雌穗發育不良,造成籽粒發育不飽滿甚至不結籽粒,導致減產。

圖5 玉米螟及其危害癥狀
玉米螟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采取輪作制度,對種植地土壤進行深耕,并根據土壤墑情施足基肥;②在玉米螟產卵始期、初盛期和盛期投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松毛蟲赤眼蜂進行防治;③選用蘇云金桿菌(此種生物制劑不含毒素、功效平穩,對人和環境友好)進行防治[8],一般選擇晴天16:00 用藥,每667 m2用藥量在400 mL左右,每隔3 d 用藥1 次,以連續用藥3 次為宜;④每年6 月是玉米螟由幼蟲向成蟲蛻變的關鍵期,可在蟲害高發區利用性誘劑殺蟲,如每667 m2設置3 個性誘劑誘捕器,既能達到降低玉米螟產卵量的目的,也能夠積極有效誘殺成蟲;⑤可在玉米花絲中噴灑2.5%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進行預防[9];⑥如果發現玉米螟在田間產卵,就要在幼蟲未蛀入玉米莖稈之前積極防治,一般每667 m2使用18%殺蟲雙400 mL和8%敵敵畏200 mL兌清水110 kg混勻后噴灑。
2.2.2 蚜蟲。蚜蟲蟲體較小,會以群居的方式嚴重威脅玉米生長(見圖6)。蚜蟲多危害玉米花絲、葉片等部位,嚴重時可使整片玉米葉卷縮,最終使玉米出現蔫萎、枯死等現象。

圖6 玉米蚜蟲及其危害癥狀
玉米蚜蟲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加強田間除草,并在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如將福美雙80 mL、高巧60 mL、清水800 mL 混勻后拌種15 kg,可有效預防玉米苗期蚜蟲的發生[10];②種植人員可在田間放置一定數量的頻振式殺蟲燈、粘蟲板,根據害蟲對光波、顏色及氣味的趨性捕殺害蟲,在抑制害蟲繁殖的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噴灑量;③一旦發現蚜蟲危害,可用棉簽蘸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或者40%樂果乳液涂抹于蟲害部位,注意兩種藥物交替使用,以免蚜蟲產生抗藥性。此外,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 倍液、10%賽波凱乳油2 500倍液等噴灑防治。
2.2.3 黏蟲。黏蟲是玉米生長過程中毀滅性較強的害蟲之一,黏蟲幼蟲以食用玉米莖葉為生(見圖7)。一、二齡黏蟲幼蟲隱蔽性較強,多藏于玉米植株的葉鞘內,受害蟲啃食的玉米會出現透明狀的條形斑塊。害蟲長至5 齡或6 齡期,是對玉米植株危害的高峰期,此時要積極采取防治措施。

圖7 玉米黏蟲及其危害癥狀
玉米黏蟲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做好種植區域內黏蟲預測預報工作,同時選用抗蟲能力強的玉米品種,強化田間管理,確保玉米健壯生長;②黏蟲具有很強的趨光性和趨化性,可以采用殺蟲燈、糖醋液進行誘滅;③黏蟲喜歡隱藏在枯草中,可以將谷草扎成直徑為5 cm 的草把,667 m2插入80 把,每隔五六天換一次草把,將換下來的草把集中粉碎,消滅其中的成蟲;④667 m2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 g加適量水,拌沙土40~50 kg揚撒于玉米心葉內,既可保護天敵,又可防治玉米螟;⑤在幼蟲低齡期,選用25%滅幼脲3 號懸浮劑500~1 000 倍液、40%菊殺乳油2 000~3 000 倍液等噴灑防治。
在農業科學技術日益進步的背景下,玉米產業雖已取得可喜的發展成果,但其栽培技術仍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相關部門應充分了解農戶種植需求,優化玉米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盡可能避免不利因素對玉米健康生長的影響,從根本上實現玉米標準化、優質化、高效化生產,從而助力玉米產業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