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中地區環境區位優勢明顯、黨組織較為健全、群眾基礎深厚,魯中抗日根據地在山東抗日戰爭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回顧魯中抗日根據地形成過程,大致可分為創立、鞏固和發展、困難、反攻和勝利等幾個階段。作為東方主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魯中抗日根據地是黨領導人民堅持抗日持久戰的重要支撐基地,是人民子弟兵成長壯大的搖籃,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鍵詞]魯中;抗日戰爭;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
[作者簡介]陳軍,中共濟南市委黨校科社與統戰教研部副教授,山東濟南 250100。
[中圖分類號] D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1-0019-04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正面戰場抵抗陷于失敗的情況下,深入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隨著戰爭進程的推進,敵后戰場在整個戰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逐步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①特別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無論在總人口、黨員、軍隊數量,還是殲敵人數等方面,都遙遙領先于其他抗日根據地”,②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魯中抗日根據地作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東境內開辟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最有實力、最穩固的根據地”,③一度成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魯中抗日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在山東抗日戰爭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魯中抗日根據地創立背景及條件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1937年9月,中共山東省委在濟南召開緊急會議,認真貫徹黨中央《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政治主張,將全省劃為東西南北中五個戰略區,號召各區分別舉行武裝起義。其中,泰安、萊蕪、新泰、泗水等縣被劃為魯中區,其中心為泰安、萊蕪兩縣。
1937年10月,日軍鐵蹄踏入山東,不久后渡過黃河侵入魯中地區,給魯中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中共山東省委以泰安周邊黨組織為依托組建抗日武裝,并在魯中地區發動徂徠山起義,打響了山東武裝抗日的第一槍。這也是全國范圍內,由中共地方黨組織獨立自主領導的影響最大的一次抗日武裝起義,點燃了山東人民武裝抗日的烽火。此后,山東各地黨組織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爆發多起武裝起義,并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自覺抵抗日軍侵略,從1937年11月到1938年3月,山東先后有魯北、魯西北、膠東、魯東、魯中、泰西等十幾個地區爆發武裝起義,特別是魯中軍民奮起抗爭,為魯中敵后根據地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一)魯中地區環境區位優勢明顯
魯中地區位于山東的中心地帶,地處山東腹地,便于和全省各地的抗日力量相呼應。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北、西、南三面有大舟山、香山、泰山、徂徠山、蓮花山等環繞,東面連接沂蒙山區,又是山東海拔高地,在戰略上有廣闊的回旋余地。而且其中遼闊的泰萊平原是個旱、澇保收的豐產區,經濟基礎比較好,這對戰爭年代募集糧款、保障后勤供給是非常有利的。從交通看,魯中地區北控膠濟線,西控津浦線,境內有博萊、章萊、泰萊、萊新四條公路干線,交通較為方便。同時,周邊有濟南、臨沂、泰安、淄博等重要城市,有煤炭、鐵礦等資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得魯中者得山東,因此抗日戰爭時期該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與日偽頑反復爭奪的地區,戰爭異常殘酷。
(二)魯中地區黨組織較為健全
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魯中地區得到廣泛傳播。1921年7月,黨的一大召開,王盡美、鄧恩銘作為山東代表出席會議。會后,他們回到山東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建立和發展黨的地方組織。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魯中各地黨組織有了較大發展,萊蕪、沂水、新泰、費縣等地均建立了縣委,其中以萊蕪,沂水黨的力量較為雄厚。在此期間,山東省委屢次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多次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其中主要轉移方向為濟南、萊蕪、泰安等地。山東省委、山東省工委等都曾在魯中地區駐扎,魯中實際上是山東抗日活動的中心。
(三)魯中地區群眾基礎深厚
由于魯中地區黨組織建立較早,黨的組織也較為健全,黨在群眾中樹立了較高的威信,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為魯中地區組建抗日武裝、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奠定了組織和群眾基礎。特別是魯中人民勇敢、樸實,革命覺悟高,積極支持、擁護黨的領導,這里有以爆炸大王李念林、左太傳為代表的抗日民兵群體,有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紅嫂群體,成為軍民情深的典范。在黨的領導下,魯中軍民從不斷的革命斗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發展和壯大了革命力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魯中抗日根據地創立、鞏固與發展過程
魯中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經歷了極其曲折的道路和極其艱苦復雜的斗爭。為了更好地說明魯中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過程,特分四個階段予以敘述。
(一)魯中抗日根據地初步建立
徂徠山起義后不久,中共中央給山東省委發出指示信,要求山東省委以魯中區為中心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同時進一步指出山東“省委工作的中心應當放在魯中區,開始依靠新泰、萊蕪、泰安、鄒縣的工作基礎,努力向東發展,尤以莒縣、蒙陰等廣大地區為重心”。④1938年4月下旬,毛澤東、張聞天和劉少奇聯合發出指示:“在目前全國堅持抗戰與正在深入的群眾工作兩個條件之下,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擴大的發展抗日游擊戰爭是可能的。”⑤此后,山東省委書記黎玉赴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請求黨中央派一批軍、政及財經方面的干部。中共中央聽取黎玉的匯報后,決定大力支持山東工作,于1938年5月派中共陜甘寧邊區黨委書記郭洪濤率干部約50人到山東工作。5月21日,郭洪濤一行在泰安縣南上莊召開干部會議,傳達了中央關于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將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領導山東全省和蘇、魯、豫、皖4省邊區的抗戰工作。12月底,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奉中共中央指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稱中共中央山東分局,作為中共中央在山東的代表機關,負責山東黨組織的各項工作。
為貫徹以魯中區為中心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精神,山東省委以魯中為中心,著手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中共泰山特委在萊蕪圣井村成立,負責泰安、萊蕪、新泰、曲阜、泗水、寧陽、章丘、歷城等縣黨的工作。這也是魯中地區最早的抗日根據地。1939年7月,山東分局在沂水岸堤建立中共山東分局第一區委員會(又稱大魯南區黨委),撤銷特委,區黨委下設五個地委,其中泰山特委更名為泰山地委,又稱第一地委。
(二)根據地鞏固與發展
根據中共中央和山東分局的要求,魯中各地黨組織積極發展新黨員,建立了區、鄉、村基層黨組織,黨員數量迅速增加。與此同時,魯中各級黨組織注重發展擴大武裝,逐漸形成了主力部隊、地方武裝、民兵三位一體的抗戰體系。其中,徂徠山起義隊伍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成為山東地方抗日武裝“八路軍山東縱隊”的重要組成力量,為堅持抗戰和奪取抗戰勝利奠定了武裝基礎。山東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抗日武裝的快速發展,引起了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高度重視。毛澤東提出“派兵去山東”后,八路軍115師政委羅榮桓和代師長陳光率部隊進入山東。1939年8月1日,八路軍第一縱隊在沂南栗林村成立,統一指揮山東和蘇北的八路軍部隊(包括115師和山東縱隊),同時,經中共北方局批準,成立了山東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山東的黨政軍各項工作。
1939至1940年,是八路軍山東縱隊大發展時期,是山東抗日根據地進一步開辟、發展和鞏固時期,也是日偽頑三角斗爭尖銳時期。面對復雜的斗爭形勢,在以徐向前為司令員的第一縱隊直接指揮部署下,山東縱隊第一旅所屬部隊依托魯中山區,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掃蕩”,鞏固擴大了魯中抗日根據地。同時,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和要求,魯中各級黨組織積極團結境內國民黨部隊共同抗戰、爭取和改造“道會門”參加抗日武裝,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40年4月,根據形勢發展需要,第一區黨委重新進行區劃調整,第一區黨委劃分為魯中、魯南兩個區黨委,第一、二、五地委劃歸魯中區。同年10月,魯中區黨委正式成立,下轄8個地委或工委,魯中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
(三)根據地面臨嚴重困難
1941年至1942年是世界法西斯勢力極為猖狂、中國抗戰最為困難的時期。日軍在華北連續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根據地進行反復“蠶食”“掃蕩”,由于魯中地區在山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抗日根據地建設成效顯著,因此日偽軍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多次發動規模空前的“鐵壁合圍”,制造了風云鄉大慘案等大量慘案。1942年,泰山地委、專署、軍分區機關800多機關干部,2000多正規軍全部被壓縮到萊蕪茶葉區這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區域里,魯中地區進入抗戰以來最困難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1942年劉少奇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意見,到山東指導工作。魯中區黨委按照劉少奇的指示和山東分局的決議,積極轉變工作方針和斗爭策略,順勢而變,充實基層,加強對敵斗爭,促進了斗爭形勢的轉變。魯中根據地抗日軍民連續進行突圍作戰,并積極開展整風運動、減租減息增資運動、大生產運動等,最終擺脫了日軍的圍攻,粉碎了日軍摧毀魯中根據地的圖謀,有效鞏固了魯中抗日根據地。
(四)發起反攻,奪取勝利
1943年7月,國民黨魯蘇戰區和山東省政府撤離沂魯山區,魯中八路軍挺進沂魯山區,魯中抗日根據地的被動局面開始扭轉。1943年秋冬,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德、意、日法西斯聯盟瓦解,中、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戰略反攻,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出現勝利的曙光。從1943年底起,日軍在山東被迫采取“重點”配備,兵力逐步收縮,魯中抗戰形勢發生重大轉折。魯中軍民也開始深入敵占區,建立“白皮紅心”抗日根據地,并連續發起攻勢作戰,拔除日偽據點。1945年中共中央發出了“應立即布置動員一切力量,向日偽進行廣泛進攻”的指示,魯中軍民投入到了抗戰大反攻中。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魯中軍民同全國人民一起奪取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三、魯中抗日根據地的主要貢獻
魯中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鞏固,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創建和鞏固,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為中國實現由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的歷史轉變和由抗日戰爭向全國解放戰爭的歷史轉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是東方主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世界范圍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因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斗爭最艱苦、付出代價最大、抵抗日軍兵力最多,成為東方主戰場。東方主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有魯中。魯中地區獨特、優越的戰略位置,決定了誰能率先控制魯中,誰就能獲得控制山東乃至于華北的先機。作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中心,中共中央一直非常重視魯中抗日根據地的創建、發展工作。整個抗戰時期,中共中央一直把魯中抗日根據地視為一個開展和堅持華北敵后抗戰的重要立足點和出發點,直接指導和支持魯中地區開展抗戰。魯中地區也成為戰爭參與的各方高度重視的焦點,斗爭異常慘烈。
(二)是中共中央堅持抗日持久戰的重要支撐基地
魯中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一個優良的歷史傳統,就是無論在多么艱苦的條件下,都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黨的領導下,根據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項建設都得到了全面而迅猛地發展,為全國堅持抗日持久戰,奪取中國革命最后勝利,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從經濟上看,魯中抗日根據地經濟富足;從文化上,魯中抗日根據地文化先進,《沂蒙山小調》在這誕生,《大眾日報》在這創刊。此外,魯中抗日根據地作戰經驗豐富,被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五大軍事技術之一的“爆破攻堅戰法”,被譽為粉碎敵人“蠶食”政策寶典的“翻邊戰術”,都在這里研創。
(三)是人民子弟兵成長壯大的搖籃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山東省委即根據中共中央“在敵后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的指示,成功組織發動了黑鐵山、徂徠山等十余起抗日武裝起義,建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武裝。毛澤東曾高度評價說:“山東工作在同志們艱苦創造中,已獲得巨大的成績,沒有八路軍和沒有足夠數量的具有軍隊經驗的干部幫助條件下,地方黨已經單獨創造出較有戰斗力走向正規化的軍隊,它將成為堅持山東抗戰的主力軍。”⑥就部隊發展而言,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115師全師共1.55萬人,入魯部隊1萬余人;1943年3月新的山東軍區成立時,115師發展到7萬人,山東縱隊(山東軍區)發展到6萬余人;到1945年8月,這支部隊已經發展到27萬人,占到了當時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總數的22%。⑦解放戰爭中,這些部隊成編制走出魯中,為全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注釋]
①郭德宏.中國共產黨的歷程(第一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96.
②金沖及.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獨特歷程[N].光明日報,2017-05-31(11).
③抗日戰爭圖書館.魯中抗日根據地的歷史性貢獻[EB/OL].抗日戰爭紀念網,(2018-12-26)[2021-04-05].http://www.krzzjn.com/html/89351.html.
④中共萊蕪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萊蕪地方史(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141.
⑤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八路軍 文獻[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175.
⑥茅永懷,曹驊,茅沄沄.毛澤東與山東戰場[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06-08)[2021-07-17].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608/c85037-28419868.html.
⑦派兵去山東[N].大眾日報.2011-06-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