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馳云
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是在不斷交流和融合之中逐漸形成的,這種文化已經深深植根于少數民族的基因之中。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是建立在文化積淀和歷史傳承的基礎之上,目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受眾較少,再加上存在缺少傳承人、音樂人才斷層等多方面問題,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正在逐漸消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斷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實現創新性發展和有效傳承。通過研究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以及意義,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音樂市場出現了大量外來音樂,很多人被流行音樂所吸引,民族音樂生存的空間進一步被擠壓。再加上少數民族音樂有著語言、地域等因素限制,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甚至有很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已經徹底消失,這無疑是我國音樂文化領域的一大損失。通過從不同角度分析其傳承困境與發展前景,試圖研究、探尋新的發展方向與傳承途徑,為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結合日常生活、群眾性格、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所產生的智慧結晶,是民族文化和社會風貌的代表。
增強民族凝聚力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與傳承,蘊含著少數民族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既能振奮民族精神,還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民族發展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增加人民對其民族的認同,找到歸屬感,推動少數民族團結發展。每個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都充滿了特有的民族情感。由此可見,了解民族音樂、體會民族情感、傳承民族精神都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塑造精神品質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除了包含著優美的旋律,還蘊含著各民族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質可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少數民族音樂中的精神品質正是現代社會急需的精神食糧。如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歌中既展現了草原人民奮斗時勇敢無畏的精神,又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傳承與發展這類民族音樂文化可以讓人在音樂中了解其傳達的民族精神,并以此來提升自身的品格素養。
豐富音樂文化層次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體裁豐富,品種繁多,其中包含民歌音樂、器樂音樂、歌舞音樂、戲曲音樂等。每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都有其獨特風格,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豐富的音樂文化內涵,將這種文化融入中華民族輝煌的音樂文化藝術中,豐富我國的音樂文化內涵。
提高審美水平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雖然獨特,卻與其他的音樂具有一定的共性,從多方位欣賞其藝術形態,營造欣賞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通過了解、欣賞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從而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能夠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音樂學識,全面提高人民群眾對音樂文化的審美水平。
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現狀
投入資金不足
雖然我國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創立了專項資金,但卻很難普及到少數民族地區。一方面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不便、信息相對滯后,導致人們缺乏一定的傳承概念,不了解音樂文化的發展價值;另一方面是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專項資金來源單一,只依靠政府投入,各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過程中都存在資金不足的情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身也需要龐大而穩固的資金基礎,缺少資金的支撐,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無法全面開展。
受眾群體較少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雖然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但是其受眾群體越來越少。一方面,少數民族音樂所呈現的背景與現代生活脫軌,導致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無法與受眾群體產生共鳴。大部分聽眾無法對這種音樂文化產生認同感,造成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緩慢。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對我國的文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尤其是音樂文化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首當其沖,其自身的局限性加上外來音樂的快速發展大大壓縮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空間。受以上種種因素影響,少數民族音樂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少,對民族音樂保留著一定民族情懷的以老年人居多,他們會主動傳播認同的民族音樂。在年輕的民眾群體中,很少傳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也就導致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緩慢,有的甚至停滯不前,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消失。
缺乏傳承人機制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必須要有明確的傳承機制。就目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來看,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完全沒有建立音樂文化傳承人體系,很多音樂只是在生活中傳播,聽一聽就過去了,是否能延續傳播取決于個人審美或有沒有時間。忽視了必要的傳承,對珍貴的音樂文化也沒有系統性的記錄,除了口口相傳之外沒有別的傳播途徑;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在形式上確立了民族音樂傳承人,卻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設置傳承人也就沒有實際意義了。這也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無法深入發展的原因之一。民族音樂文化體系雜亂,在傳承中就會出現文化遺失的問題,不利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穩定發展。
音樂人才斷層
在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音樂人才斷層的問題。也就是現有的少數民族音樂傳承人年齡普遍較大,新一代的少數民族音樂人才沒有銜接。這一方面是因為少數民族地區不重視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很多年輕群體沒有系統地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從頭開始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枯燥且漫長,年輕人大多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語言的影響,很多少數民族的語言沒有文字可循,只能通過發音判斷對方要表達的意思,這就造成很多外來人員無法理解地方民族音樂文化。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持續發展,造成音樂文化元素遺失。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
加大專項資金投入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離不開資金支撐。少數民族地區政府部門應當正確認識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戰略價值,并成立針對性的資助項目。
一方面,成立藝術資金資助項目,尋找少數民族音樂人才,鼓勵其加大創作力度,引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如在國家藝術資金資助項目下,龍國鴻先生創作了《高原》,《高原》是一首大型民族管弦樂。首先,在資金的扶持下,龍國鴻先生先后到黔北、黔東、侗族等地收集當地音樂文化。第一樂章《家·山·水》運用黔南布依族民歌、水族民歌、黔東仡佬族民歌等傳統音樂來表達依山傍水的群眾生活。其次,運用專項資金采購少數民族民間樂器并聘請專業的民間技術工人進行改良,演奏時采用改良后的樂器。該作品一經演出反響熱烈,人們在音樂藝術的震撼中認識到了更多的少數民族傳統器樂。這也是我們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既吸收運用了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元素,又能發展傳播少數民族傳統器樂,多方面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另一方面,在資金上,光靠政府單一的投入是不夠的,民間資金注入也是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政府應當站出來積極舉辦相關文化活動,通過降低標準、減少規定、逐步開放相關市場等方式,促進民間資本家投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業。如云南相關部門組辦了“文化節”“音樂節”等活動,用新鮮的民族元素吸引了很多資本家投資,從而形成規范的市場運營模式,促進了云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本來就很少會接觸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入侵,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少,其文化元素流失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下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迫在眉睫。
首先,在經濟全面發展的環境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也需要進行再次定義。即在音樂文化中合理引入一定的商品屬性,增加市場的需求,調動經濟運行的自發性。通過利益引導使音樂文化產業得到突破性發展。從這方面來看,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模式。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業,通過文化產業體系來引導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價值,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業體系可以創造經濟與社會效益。這種發展方式有利于持續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其次,為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地區文化的發展情況,整合民俗節日、非遺文化等相關資源,組織大型音樂文化活動,積極鼓勵民間藝術家參與其中。這些活動的舉辦傳播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推動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產業化傳播,使更多人了解其文化特色與文化內涵,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完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機制
培養傳承人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傳承人機制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去建立。
1.以家庭為單位建立傳承人
家庭傳承是將自身對音樂文化的所有認知與技巧傳授給子女、親屬或配偶。這種傳承方式的好處在于便于交流,在耳濡目染中可以使傳承人切實體會到音樂文化的內容與藝術表達方式。互相溝通心得以及對外來音樂的認知進行交流,合理地將傳統音樂文化與其他音樂文化相融合,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創造全新的成長環境,并在研究中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再將這份成果傳播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領導性的作用。
2.通過師徒關系建立傳承人
“拜師學藝”是一種傳統且正規的傳承方式,也是從古到今民間最常用的一種傳承方式。現代社會背景下,傳承人的選擇不應該只局限在身邊,應當以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情與音樂天賦為主去選擇傳承人。例如,北路壯劇的第十代傳承人閉克堅多年來致力于壯劇的發展與傳播,后物色草根出身的黃景潤為第十一代預備傳承人。黃景潤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對壯劇有著高枕的熱情和極高的天賦,在師徒傳承中盡得真傳,目前已經開始獨立創作,并且開辦了少兒壯劇培訓班,利用培訓班傳播壯劇并物色新的傳承人,為北路壯劇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人才選擇的基礎。
3.政府選定民族代表傳承人
在復雜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應該建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模式。通過音樂平臺從創作能力、音樂表現等多方面選擇優秀的民族音樂傳承人,由這一部分人群負責集中收集和傳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且創作出既符合現代審美又蘊含民族特色的作品,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使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在傳承中迸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推動民族音樂與校園教育相結合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是校園教育。相關部門結合校園教育和科學研究,歸納總結出少數民族音音樂文化中有價值的部分,從而構建完整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體系。
首先,在常規的文化課程中加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以少數民族獨特的音樂風格激發課程活力,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呈現規范化、專業化與系統化的重要方式。例如,北路壯劇的藝術特色在教學中根據具體劇目體現在服裝、唱腔、扮相等方面,有效突出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通過培養更多的傳承主體,避免了音樂人才斷層,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可以在校園中建立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合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對少數民族音樂、語言、文化進行研究,實現對少數民族音樂人才長期并有效的培養。例如某音樂學院開展校企合作,成立了傳統民謠創編與創新實訓中心,該中心全面開發西南少數民族民謠藝術,對其開展采集、創作、表演、推廣、調查等工作,針對性地制定了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為西南少數民族民謠藝術提供了傳承人才,促進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全面發展。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表達了人民內心的情感。因其富含獨特的地方特色而在民間不斷發展,在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史上譜寫了濃重而光輝的篇章,為我國的音樂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帶動民族團結,增加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信心,對發展振興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研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找到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現有的發展與傳承困境,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方案,為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
參考文獻
[1]史一豐.少數民族音樂及其文化生態的保護與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4):112-115.
[2]李金玲.新時代少數民族音樂的變革與對外傳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11):123-126.
[3]馮越.淺議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民族音樂,2018(02):17-19.
[4]辛霖.中國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J].大眾文藝,2020(09):166-167.
[5]黃忠.傳統文化與民族音樂文化的相對性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5):84.
[6]姚禮,李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現代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11):1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