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瑞
摘要:宋代盛行以儒釋道為主的時代思想,其與文人畫的審美精神有著內在聯系,也對宋代的文人畫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儒釋道思想就是宋代風雅之氣的體現。受儒學影響的宋代文人畫推崇平淡天真的風格,尤其以米芾和蘇軾為代表,注重追求繪畫的象征含義和精神追求。因此,本文以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為切入點,對宋代文人畫進行概述,結合仕途經歷對宋代文人畫家的影響,闡明儒釋道思想在宋代文人繪畫中的體現,探討宋代盛行思想與風雅之氣的關系。
關鍵詞:文人畫? ?儒學思想? 禪宗思想? ?風雅之氣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5-0037-04
一、宋代文人畫概述
(一)宋代文人畫的發展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繪畫在宋朝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熟階段,當時開創了中國繪畫新的審美特點,也形成了新的繪畫風格——“文人畫”?!拔娜水嫛?,即畫中含有文人之趣味,文人畫不以畫技見長,而是更注重繪畫中思想的表露,繪畫者的情感表達是文人畫的精神追求,這一時期繪畫中還融入了禪宗對萬物的觀照和儒學倡導的品行修養,這不難看出時代思想對于文人畫的影響。
想要了解宋代文人畫的發展,就要了解其時代背景。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宋代在“武”方面的國力不斷衰弱,國家連年不斷割地賠款,已經使宋朝處于外強中干的尷尬境地。但上層統治者卻對如此挫折與屈辱的情感麻木回避,整個社會階層都沉浸于追求精神滿足的享樂之中。因此,在這樣無抱負和沉迷享樂的社會環境中,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追求儒家和禪宗的精神境界,并借畫作消遣排解內心的憂慮之思。
宋代是文人畫的大發展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如米氏山水、蘇軾的枯木怪石,以及文同墨竹等方面的創作,繪畫逐漸成為文人表現思想觀點的重要途徑,而這也正是文人畫的獨有特點。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文人士大夫所求之作不再以奉圣迎上為追求目標,而更在意于自身情感與修養的共鳴,所以宋代文人畫的審美特點也普遍帶有禪意的哲學思考和儒學的高雅之氣。
(二)宋代文人畫的儒學思想
儒學思想復興于宋代,后來逐漸成為宋代文化的核心。這一時期的儒學思想無論是對于院體畫家還是文人畫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繪畫表達方式,一些文人畫家把儒家思想運用于自身繪畫創作中,使這一時期的畫學思想都沾染上了儒家文化氣息。
很多宋代文人畫家都屬意學習儒學,儒學思想強調品德,強調“天理”的作用,認為自然景象中的山水草木是道德的標志,因此在宋代繪畫中,代表風雅之氣的“四君子”普遍受到人們推崇。文人常喜以梅、竹、菊、蘭等象征高雅的自然之物入畫,在文人眼里,這些帶有高雅之藝的景物是寄情的審美載體,畫其即畫人,所以文人便鐘愛上畫此四君子。
宋人追求儒學,其重品的畫學觀念使宋代繪畫展現出德行審美,這也體現了宋代繪畫藝術與儒釋道思想的結合。所以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鐘愛抒情寄興,將自己的德行與品格寓于作品之中,以此來體現自己的審美趣味。但宋代文人畫也并不全然任由情感自然超脫流露。宋代儒學強調“天理”,是與“人欲”相對立的一個概念,文人士大夫對于“理”的思考體現在畫中就是“嚴謹”,比如:對于造型的嚴謹、對于構圖的嚴謹、對于刻畫的嚴謹等,畫面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皆符合其自然生長規律,故文人畫既符合客觀規律,又不失風雅之氣。
儒學對于宋代文人畫的另一重大影響體現在色彩上。從審美風格而言,以米芾為代表的宋代文人普遍提倡淡雅樸素的審美情趣,反對畫面中色彩的斑斕繁華。儒家思想強調溫雅,所以色彩也是象征品德的畫中元素,而這也正是導致宋代文人畫的色彩以水墨關系作為主體的重要原因??梢哉f儒學思想貫穿了宋代文人畫的繪畫過程當中,最終以風雅之氣的形式再現出來。
(三)宋代文人畫的禪意
禪宗思想在宋代極為盛行,禪意是宋代文人畫的突出特征。宋代文人常常以禪宗思想為宗旨進行文人畫創作,并以此排遣情愫。
宋代文人畫的一大特點在于題材的轉變,傳統的人物畫選題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山水花鳥這類凸顯自然風格的題材逐漸蘇醒,這正是因為禪宗思想倡導天地哲學,主張于自然中抒情感物,只有自然物象的題材才能傳達禪宗之于世間萬物的觀照,而山水花鳥題材恰恰符合這一審美要求。宋代文人對于山水花鳥的偏愛體現出他們充滿禪意的審美特點,將禪宗之于天地萬物的哲學觀照融入畫作中,以平淡天真的畫學思想作為禪宗意蘊載體,如文同的墨竹、蘇軾的枯木怪石、米氏父子的山水等都是文人畫家的思想寄托,也是禪宗思想的表達。
文人士大夫在繪畫中傳達出來的思想觀念是基于他們對天地之間的哲學思考,是對自然萬物的哲學觀照。在文人眼中,平淡天真的意境不僅僅是繪畫者對于自身創作的追求,更是繪畫者之于禪境的最高理想。文人墨客們希望擺脫功利的束縛,不愿淪為世俗信徒,因此禪宗成為他們思想引導。文人喜愛山水花鳥,是因為這是對禪宗自然的哲學領悟;文人寄情于畫,將自身內在的審美意趣和美學追求融入其中,體現的是禪宗對于自然萬物的觀照理念;文人追求平淡天真,這是他們對禪宗境界的極致追求。因此禪意不斷滲入文人畫中,比如花、鳥、水、山中皆可見,這是文人士大夫物我兩忘、心神同化的體現。
二、代表人物及其畫學思想
(一)米芾
北宋著名的書畫家和鑒賞家——米芾,是難得的文人才子,其“有趣”的個性創造出了“有趣”的畫作,一直受到后世的爭相追捧。米芾的書法堪稱一絕,其書體嚴法度,書意善奔豪。在繪畫上方面也獨具特色,他獨創了讓后世爭相效仿的山水畫法——“米家云山”,將云霧彌漫的筆墨與錯落其間的點簇帶到江南山水之中。
米芾的畫學思想在于“平淡天真”,其中存在著深刻的時代原因,第一,因為其失意的仕宦生活,米芾雖年少就步入仕途,但因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加之不善逢迎,這成為他對官場排斥的主要原因。而米芾在書法上取得巨大成就,恰恰得益于其失意的官場。因為厭惡時局,米芾決定主動遠離官場,并將其大部分時間專注于提高藝術造詣上,他數十年堅持“集古字”,這讓他在技法上有了深厚的積累,而后他又與蘇軾等人接觸,逐漸褪去了身上浮躁的脾氣,將對書法的追求回歸到自然本身,瀟灑超逸的個性和與世無爭的精神,最終使米芾形成“天真自然”的書風。這得益于他看淡功名之后的豁達,也折射出他對于官場文化的厭惡,從“集字”到“終成一家”的轉變,不僅代表著米芾藝術造詣的成就,更寓意著滿足其落魄的仕宦生活所帶來的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所以米芾的成功離不開仕途失意的影響。
第二,時代主流思想的影響。宋代民眾的心態發生了重大轉變,體現在文化方面,即文化學者開始強調儒學,而米芾“平淡天真”的畫學思想恰好反映了這種時代文化精神的變遷,他將“平淡”美學融入思想融入繪畫中,清新秀潤的江南山水和“平淡天真”的書風氣韻,正是儒學自然內斂的審美載體。
“功名皆一戲,未覺負平生”,這是對米芾最好的詮釋。米芾將儒釋道的思想融會貫通,超越功利禁錮,突破世俗束縛,達到無為境界,修得了合乎自然之道的無法之法。米芾的一生,將仕宦生活作為成就的載體,以時代思想作為造詣的真諦,他將兩者結合,最終創作出灑脫自然的“平淡天真”畫學思想。
(二)米友仁
談到米芾,自然也要論及其子——米友仁。米友仁發展了米芾技法,畫風學其父,以墨染揮點表現江南煙雨,被世人稱為“米點皴”。
與其父不同,米友仁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歸功于其仕途。其生活于宋徽宗高宗年間,兩位皇帝都非常重視翰墨文化,尤其是高宗,把書法提高到“文物之治”的高度上。米友仁精于鑒別,而這樣的才能也正是高宗所需要的,高宗趙構每得書畫名跡,均請他鑒定并加以題跋,米友仁從而成為南宋初期的書畫界領軍人物。
米友仁的畫學理論在于“畫以悅目”,這是非功利性的作畫思想,與其父一樣,米友仁的理論也受當時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儒釋道強調內斂自然,所以米友仁追求“師法自然”“畫以悅目”“淡忘名利”。
米友仁作為一名南宋初期的書畫家,得益于時局,受皇帝厚眷。在南宋初期政局繁亂的環境下,他的仕途能夠如此平穩實屬不易,他一直在追求自然悅目的文人情趣,始終秉持清雅之氣。
(三)蘇軾
蘇軾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通才”,他胸懷曠達,心念黎民,萍飄蓬轉的漂泊行旅更是豐富了他的畫學思想,坎坷的仕途生涯也讓蘇軾潛心精研禪機。與米家父子一樣,蘇軾的造詣與畫學思想同樣離不開仕途與時代思想的影響。
禪宗是唐宋時期盛行的思想流派,禪宗主張萬法均由心生,內心要保持一種超脫境界。蘇軾正是受其時代思想——禪宗的啟發,熱衷參禪研佛,其畫學思想受到佛禪觀的熏染,體現到作畫上,其繪畫作品充滿濃郁的佛禪意韻。
蘇軾參禪與他坎坷的仕途生涯有很大關系。其仕途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由于流放貶謫的坎坷經歷,蘇軾的仕宦生活非常艱苦,也給其生活信念以毀滅性打擊,為了調節自己抑郁失意的心態,蘇軾縱情自然,潛研佛禪,這既給予蘇軾一定的創作靈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治療其精神上的創傷,使他暫時忘卻了被貶謫的痛苦。
蘇軾在貶謫期間,雖然表現出了超然物外、轉念自然的悠閑追求,但他內心一直堅持著經世致用的儒學思想,關注黎民,針砭時事。此外,從蘇軾被貶期間所作的詩詞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其思想深受佛禪感染,正如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道盡了蘇軾豁達、堅韌的性格。接連的貶謫生活歷練了他的意志,經過貶謫的一次次洗禮,蘇軾擁有了更為健全的文化人格和豐富的思想感悟,他將這些感悟蘊藏在詩作中,在詞中回首仕途中的坎坷和磨難,也在詞中表現飄逸豁達的心境。
由于長期受佛禪的熏染,蘇軾一直保持著思想自由和個性獨立,這是人生徹悟后的超然處之,其蘊涵著濃厚佛禪意韻的畫學思想正是受其影響的產物,而漂泊的仕途也成了蘇軾參悟佛禪的心路。蘇軾的畫學思想融合儒釋道的思想精髓,他將道與藝相結合,創作出“無心無為”的佳作。
(四)文同
文同也是一位書畫雙絕的宋代文人,其一生受儒釋道思想感染,以繪畫暢顯情操。文同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州郡任地方官,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文同一直秉持著“勤政為民”的思想。
文同善于畫竹,其竹以中鋒作畫枝葉,竹節曲生卻不失剛健,擁有宋代繪畫精細入微的特點,也有著宋代文人深明厚慈的胸懷。受儒釋道思想的熏陶,文人墨客一般都更偏愛“四君子”,文同也不例外,他鐘愛畫竹的一大原因正是竹修長挺拔,具有剛正不阿、虛懷若谷的意蘊。文同筆下的墨竹體現了宋代文人抒情于畫的創作特點,文同畫竹,更強調繪其性,將竹的氣韻與神韻盡數體現,在文人墨客看來,這是高于繪形的首要任務,也是繪畫者在精神層面上的表達,文同的繪畫傳達出墨竹剛正謙虛的品格,而這正是文人的一種自我修養與共鳴。
無論是參政之道,還是書畫之氣,都不難看出文同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啟迪,他將儒家思想融入其為政之道,關心百姓疾苦,堅持廉政為民,他也以文人畫的寄情特點為創作基石,苦心鉆研墨竹,傳達了文人士大夫的風雅之氣。
三、宋代繪畫的風雅之氣
宋代繪畫無疑是美的,不同于唐代赤紅青綠的鮮艷審美,宋代繪畫更偏向水墨自然交融的淡雅之姿。宋代繪畫的一大特點是文人在追求畫技的同時,更追求畫中風雅之境的構造,不見矯揉造作的審美,合乎自然平和盡興才是其探求的目標。
可以說儒釋道思想是宋代繪畫風雅之氣的全部體現,歷史上任何一種藝術的出現都必然離不開時代背景因素的影響,而在宋代,儒釋道思想就是其最主要的時代因素之一。
宋代政治一直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沉浮的官場和坎坷的仕途讓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寄情感于自然,他們將對官場的無力和憤懣借繪畫排解出來,將自身全然投入到儒釋道思想的研習中,以此來抒發抑郁情緒。因此在文人眼中,繪畫不再是迎上的手段,文人畫也因此擺脫了世俗污染,全然浸入儒釋道思想的風雅之中。如此,文人畫中所體現的風雅審美意趣,便是達到了禪宗凈心自性的超然曠達和儒學重德重品的雙重結合,是文人安然自在合乎自然的最好詮釋。
“平淡天真”和“自然觀照”是宋代文人畫家向往的境界,受禪宗美學和儒學格物致知的影響,宋代文人畫家更加注重強調主觀思維和內在精神的呈現。作品中有意體現出心手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畫面之中形成了淡雅自然、以境抒意的繪畫理念,因此在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下,宋代文人畫以境為尚的追求成為其風雅之氣的根本來源。
宋代繪畫風雅之氣的形成也與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變化有一定的內在關系。因為文人士大夫對宋代官場無能為力,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選擇遠離政治旋渦,他們觀照自然,以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與慰藉、實現人格的健全與升華、將文人畫作為遠離世俗超脫自然的媒介,很多畫家更偏愛清靜淡雅的審美意趣,將風雅藝術與禪宗儒學相結合。
正如上述四位宋代文人代表,仕宦生活和時代思想都成為他們成就的基石,也是他們畫中體現風雅之氣的本源。
以蘇軾為例,其繪畫作品《枯木怪石圖》就體現出其獨具趣味的審美理念。畫面中物體不多,僅怪石一個,枯木一個:奇的是石頭上黝黑的墨色和盤卷的紋理,樹枯桿卻勁的古樹;怪的是靜態的畫面卻蘊含著動感。畫面雖是畫怪石與枯木,繪的卻是自然的生命力。整幅畫作所要講述的其實就是蘇軾自己數十年的仕宦生活都在萍飄蓬轉的貶謫行旅中度過,可以說他的一生飽經憂患,就似這畫面中的“枯怪”一樣,但這“枯怪”并不是蕭殺死寂的代名詞,它蘊藏著強大的生命力,而這正是蘇軾對于自己的寫照:雖然一生飽受貶謫之苦,但心中一直堅持著“經世致用”的儒學思想,胸懷曠達、心念黎民、針砭時事,這幅畫所訴說的正是蘇軾自己的人生故事。而蘇軾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如此“無心無為”的佳作,與他潛心鉆研禪佛思想有很大關系。受到儒釋道思想的影響,蘇軾在歷經坎坷后仍能保持思想自由,這是人生徹悟后的超然處之,所以后世能夠在蘇軾的畫作中充分感受到其畫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的思想精髓,呈現出“道”與“藝”相結合的風雅之氣。
米芾的畫作現在雖然已經無法窺見,但從其子米友仁所留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米氏山水的獨特趣味。米氏父子尤愛江南山水,以水墨交染繪出江南山水特有的云氣繚繞,再以獨創的“米點皴”擦點江南山水形狀,最終創作出寄興游心的傳世佳作。
米氏父子能夠以獨特的繪法勾勒江南山水,也是受到了儒釋道思想的浸染,米芾“平淡天真”的畫學思想反映的正是當時思想文化的變遷,他將江南山水的清秀潤雅與清靜風雅的氣韻相融合,形成了儒學自然內斂的審美載體??v情自然、格物觀照,這些儒釋道思想被米氏父子融匯貫徹,他們突破了世俗功利所帶來的束縛,將時代思想作為修道之法,最終創作出超脫自然的畫學思想。
本篇還談及了一位文人代表——文同,文同一生酷愛畫竹,究其原因,與其境遇有很大關系。與米芾一樣,文同雖然一生為官,但他不喜權力斗爭,因此他將繪畫創作作為寄托興情的手段。其實文同最初繪墨竹時,其中的內涵和象征意義并不被人們所理解,因蘇軾在其繪畫理論上對文同墨竹的象征意象給予肯定,這才被人們所接受并追捧。
從以上幾位代表人物的畫作分析不難看出,宋代文人的風雅之氣都是時代思想的變遷同仕途人生經歷的交融結果。寄情于自然、格物于自然、觀照于自然,儒釋道思想將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引入天地之間,而風雅之氣則是其感物超然的最好呈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宋代文人的畫學思想主要在于對“平淡天真”和“自然觀照”的探索研究,宋代的畫學思想反映的是時代文化精神的變遷,是儒釋道思想自然內斂、格物觀照的審美載體??部赖氖送窘洑v和抱負的抑郁失意,都成為文人士大夫縱情自然、潛研儒禪的原因,他們在精神上追求飄逸豁達、超然物外的心境,將儒釋道的思想精髓與“藝”結合,把繪畫作為精神表達的載體,傳達出文人士大夫的風雅之氣。所以要觀宋代繪畫中所體現的文人士大夫風雅之氣,就必須探究時代思想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宋代儒釋道思想作為當時的時代思想,首要影響且影響最深的當數文人士大夫,他們將自己的為政之道、書畫之氣、靜心之藝都融入畫作之中,使其最終以風雅之氣的形式展露出來。
參考文獻:
[1]陳虹.儒家思想對宋代繪畫的影響[J].美術文獻,2021(03):42-43.
[2]尹慧穎.略論宋代文人畫的禪意[J].國畫家,2021(01):72-74.
[3]李兆儒.米友仁書法探析[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7年.
[4]祝國紅.蘇軾書畫創作中的禪風意韻[J].國畫家,2007(05):71-72.
[5]張娟娟.蘇軾的貶謫經歷對其文學創作及藝術風格的影響[J].漢字文化,2020(03):25-27.
[6]曾智峰.從宋代的“湖州竹派”探尋文人畫的精神意涵和審美特質——以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北宋文同《墨竹圖》為例[J].榮寶齋,2019(12):15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