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崎凌
鄉村振興中的一個維度就是文化振興,而鄉村文化的一大載體就是非遺項目,土生土長的非遺項目可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漳州布袋木偶戲作為漳州本地的非遺項目,其傳承和發展面臨著極大的阻礙。如何使布袋木偶戲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在保障自身發展的同時推動鄉村振興是時代的重大命題。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發展離不開學校、政府和社會的三方支持,布袋木偶戲與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應通過發展特色旅游業、開發衍生產品、利用互聯網推廣、引進人才等一系列舉措來進行。
鄉村振興戰略與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1]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鄉村振興的重要性,要求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2]。鄉村振興,文化先行,開展非遺項目保護是凝聚村民情感、促進鄉風文明、推動文化振興的良好舉措。
非遺凝聚著文化的靈魂,是中華兒女世代相傳的信仰。對非遺文化的保護不僅可以喚起人們對家鄉的使命感和歸屬感,還能通過非遺項目的衍生產品和產業開發鄉村振興的深層動力。本項目以鄉村振興與非遺的互利共生為出發點,將漳州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布袋木偶戲與漳州的鄉村振興相結合,力求通過分析和探究二者之間的共同點實現發展。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簡介
歷史介紹
漳州布袋木偶起源于唐朝,吸收了其他戲種的優勢,在漫長的歲月里不斷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曾七次出訪國外,到達過十五個國家。在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與傀儡戲劇節比賽中榮獲表演一等獎,在布拉格獲得國際木偶聯合會舉辦的第八屆國際木偶藝術節的“最佳動畫獎”。此外,在國內還獲得過全國專業院團兒童木偶皮影戲金猴獎的七項最高獎,全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木偶美術片提名,中宣部的“五個一工程獎”,還榮獲過原文化部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舞臺美術獎等殊榮[3]。
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入選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布袋木偶戲本身,木偶頭雕刻也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巧靈動的木偶造型搭配活靈活現的生動演繹,在手掌大的空間里迸發出無限活力,講述著世代傳習的歷史故事,記錄著綿延至今的文化。
在1958年至1962年福建省挖掘整理省內劇種的活動中,根據龍溪地區楊勝、鄭福來、陳南田、莊飯等手藝人的口述,共整理出了2000個傳統劇目。這些劇目不乏早期與南派布袋戲相關的劇目,如《白蛇傳》《由天記》《朱買臣》《劉全》《陳光蕊》等。還有來自漢劇和京劇的劇目,如《大香山》《三打王英》《大名府》《大紅袍》《龍虎斗》《四進士》等,也有來自薌劇的《三家富》《雙鳳奇緣》《六都案》《正德君》《同安案》等。其中,較為經典的代表劇目如《大名府》《雷萬春打虎》《蔣干盜書》《戰潼關》等廣為人所知曉[4]。
面臨的問題
1.傳承人青黃不接
筆者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班社和劇團普遍反映傳承人青黃不接,傳統技藝失去了傳承的環境。甘林村的布袋木偶戲班社的一位老師傅告訴筆者,他曾帶過5位徒弟,但最后一位也沒有留下來。當然,不止漳州本地的布袋木偶戲遭遇傳承的窘境,外地的木偶戲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據了解,由于學習這門技藝的就業機會有限,且工資偏低,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大部分年輕人更愿意選擇外出務工,一些留在本地的年輕人也忙于自己的生計,很少有人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布袋木偶戲的學習和表演中[5]。這也導致了木偶戲班社和劇團的成員多為中老年人,青壯年的身影很少。
2.布袋木偶戲過度商業化
漳州布袋木偶戲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但目前的過度商業化使其失去了表演的初心。木偶戲的表演多為商演,定時定點的公益性演出越來越少。也正是因為過度追求收益,多數班社對精品劇目的鉆研興趣日漸喪失,戲班子的演出多為簡單重復的表演,對學徒技術的要求一降再降。如今社會的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人們的審美和鑒賞能力也在不斷升級。過時的曲目、俗套的劇情、老舊的設備和木偶人連老一輩的觀眾都難以留住,想要吸引年輕一代又該從何談起?
3.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困難
在漳州布袋木偶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過程中,不乏存在評審專家考察時以申報者的社會資本替代技術資本的現象,導致評選結果與民間意見不統一,帶來了文化難以傳承到位、主體承襲出現偏差等問題。
此外,被選上的很大一部分代表性傳承人存在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功利思想,將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追求更多曝光度的舞臺上,對布袋木偶戲技藝的傳承和創新不斷衰減。這違背了文化發展的規律,使漳州布袋木偶戲非遺保護多年來一直在原地踏步。
上述問題可以歸結為制度設計和執行方面的原因,更深層次地反映了漳州布袋木偶戲非遺傳承群體的內生動力不足。現行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不僅有打擊非遺傳承人保護積極性的風險,還可能因政府力量的過多介入導致代表性傳承人提升自身能力的動力不足[6]。
改進方向
查閱海外的非遺發展經驗,我們從日本的非遺活態傳承中獲得了一定的啟發。漳州布袋木偶戲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將時代的熱點元素和符合當代人審美與精神追求的新思路融入漳州布袋木偶戲中,使非遺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7]。
傳承保護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具體舉措
學校層面
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核心陣地和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依托,在科學研究方面也起著重要的陣地作用。所以高校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科研優勢和智力資源。立德樹人的目標可以在傳承非遺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對于漳州本地的高校而言,地域特色鮮明的非遺布袋木偶戲對于強化學校辦學特色具有獨特的價值。高校可以將布袋木偶戲傳承與專業設置有機結合起來,邀請布袋木偶戲的傳承人進入大學課堂、組織師生調研團隊深入班社劇團,進行項目采風,鼓勵研究生將布袋木偶戲項目作為具體研究方向等。總之,若能將漳州布袋木偶戲融入高校文科建設當中,無論是對其理論基礎的設立還是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都能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強調,應“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8]。職業技師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若能針對布袋木偶戲開設專門的非遺專業,邀請老一輩藝術家對職校學生進行系統化專業培訓,并在藝術專業(如木偶頭雕刻、木偶服飾寓意、木偶戲劇目含義背景等)開設相關課程,讓更多學生在了解特定非遺的基礎上學習與木偶戲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并對受培訓者未來的就業和薪資提供足夠保障,如此方能精準地承擔起培養非遺傳承人的任務。
社會層面
民間的公益組織可以發揮社會群體優勢,邀請專業攝影制作團隊對木偶的實物、木偶頭雕刻等工藝制作場景以及布袋木偶戲演出活動進行全方位的記錄,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保存,構建非遺資源數據庫,并通過新媒體擴散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社會影響[9]。另外,還可以發揮民間學者在編撰出版物方面的專業優勢,組織對布袋木偶戲有研究的專家對布袋木偶戲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形成完整的脈絡體系,以解決如今歷史模糊的問題。鼓勵民間藝術工作者通過口述的形式,將一些傳奇故事或者書籍上沒有記載的歷史融入科普性的紀錄片中,增強流傳文化材料的科學性、獨特性和吸引力。
政府層面
政府要從直接決策者轉型為幕后服務者,通過更進一步的幫扶、委托和激勵,推動布袋木偶戲在鄉村乃至全國范圍的傳承和發展。此外,對于傳承人薪資的保障和老舊設備的修繕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政府財政應對木偶戲進行專項撥款,為木偶戲提供足夠的物質支撐。一系列的組合拳足以讓社會大眾和傳承人對木偶戲的傳承重拾信心,使其發展得到質的提升。這將會對本地的文化旅游起到推動作用,推動鄉村振興更好地實現。
發展傳承布袋木偶戲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
發展特色旅游業
將布袋木偶戲與鄉村旅游相結合,能促進木偶戲和鄉村振興的雙向發展。具體措施如修繕布袋木偶戲博物館、以精美的木偶形象裝點鄉村角落或在農家樂的活動中增加木偶戲的表演,鼓勵導游講好非遺故事,讓前來體驗的游客切身感受漳州布袋木偶戲的魅力等。
經過對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非遺與旅游業的共同發展是產業化融合的時代趨勢。將布袋木偶戲融入旅游業,不僅能為非遺本身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還能拓寬非遺的受眾面[10]。通過將布袋木偶戲融入旅游業的開發,不僅能提高木偶戲傳承人的收入,還能展示木偶戲,是這門有魅力的指尖藝術發揚光大的窗口。
開發衍生文化產品
對布袋木偶戲衍生產品進行非遺資源轉化,將無形的文化意識轉化為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實體形態,可以通過聲形的表達與轉化實現布袋木偶戲的可視化。一方面,木偶戲可以以打造獨立的文創品牌為方向,綜合利用以布袋木偶為核心的文化資源和富含鄉土情懷的鄉村資源,把動態或靜態的視覺形象呈現到用戶面前。另一方面,木偶戲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元素,以聲的傳播、形的衍生以及技藝的傳承為手段,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商品的跨界融合[11]。
利用互聯網推廣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了解人們的興趣所在,并依據其進行發展,通過電影、紀錄片等渠道,利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App,在技術的加持下進行信息傳播。只有使漳州布袋木偶戲為人們所熟知,使祖國各地的人們都能領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這樣才能談及傳承和發展,乃至推動本地鄉村振興。
引進人才力量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引進足夠的人才能保障非遺傳承人質量和數量、改良優秀劇目、整理完善木偶戲歷史、建造布袋木偶戲數據庫、運用互聯網在各大新媒體平臺進行推廣,還能推動本地旅游業的發展。
人才引進除了要向外招募優秀工作者,還要留住本地的青年才俊。第一,政策的有力保障,解決人才的子女上學、住房保障、父母贍養等問題。第二,提供優良的工作環境。鼓勵布袋木偶戲的民間手藝人配合專家的整理和分析,為其在調研各個班社或劇團的過程中開通綠色通道,取消過于煩瑣的手續流程。第三,充足的資金支持。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就是優厚的待遇,若這份工作所帶來的收益足夠豐厚,自然有無數人才愿意投身于布袋木偶戲的建設。
如此一來,本地的青年不會一心只想前往外地發展,外地的人才也不會不愿加入漳州鄉村振興的隊伍。人才的引進為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發展及保護提供了動力,也為漳州的鄉村振興帶來了智力支持。
要在堅持漳州布袋木偶戲完整性的前提下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統籌木偶戲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將文化引領和產業帶動落到實處,在鄉村文化振興中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美麗鄉村” 建設等政策,基于布袋木偶戲所在地的文化生態變遷特征,推進木偶戲傳承與漳州鄉村文化的融合發展。同時保障傳承人數量,利用高校和職業院校開展布袋木偶戲的知識學習、興趣小組和社會實踐活動等。還應推進產業傳承,了解漳州布袋木偶戲與生活中的消費產品、旅游服務、文化設施等方面的關聯,推進木偶戲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12]。只有發掘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塑造非遺情懷,把漳州布袋木偶戲發展與文化傳播、旅游宣傳、鄉村振興等功能相融合,在政府的引導和市場驅動的背景下不斷打造文旅品牌,深入挖掘、繼承、創新漳州布袋木偶戲,才能使有形的鄉村文化得以保留,從而推動鄉村文旅融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2-02-23(00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產經,2022(19):18-37.
[3]高舒.福建北派漳州布袋木偶戲源流考辯[J].福建論壇(社科版),2008(02):95-98.
[4]黃李娜.布袋戲歷史探源[J].四川戲劇,2019(11):11-16.
[5][6]周波.從“身份認同”到“文化認同”——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設計的新面向[J].文化遺產,2022(02):19-26.
[7][10]東宇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述評[J].貴州民族研究,2022,43(03):89-95.
[8]吳潛濤,潘一坡,謝夢菲,等.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新理論鑄魂育人的多維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23(01):92-117.
[9]劉文良,張午言.非遺傳承與高校育人協同發展策略研究[J].大學科學,2022(02):75-82.
[11]王佳春,曹磊.基于非遺主題的文創產品設計策略與方法研究[J].包裝工程,2022,43(12):324-331.
[12]管順豐,趙宸,田耘.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策略研究——以湖北省非遺傳承策略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22,35(06):1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