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何姍姍?謝靜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主席于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是我國城鄉發展道路中的關鍵措施,也是高度認同和重視鄉村價值的表現之一。首先提出池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與非遺項目發展的現狀,接著探索相對應的發展策略,以期依托產業發展,創新傳播形式帶動非遺傳承,從而實現“鄉村振興+非遺”的效益最大化。其次指出鄉村振興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非遺項目也為鄉村振興帶來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最后在充分了解鄉村振興與非遺傳承兩者關系的基礎上,分析和闡述池州市鄉村振興視域下非遺項目的發展前景。
池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與非遺發展的現狀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給非遺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也給其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與以往追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相比,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工業繁榮、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更符合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鄉村風格文化,特別是鄉村文明和鄉村風格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例如早年間,村民沒有文娛活動,更談何建設鄉村文明。但是隨著非遺的不斷傳承與發展,部分非遺項目在鄉村興起,拉近了鄉鄰之間的距離,傳遞了正能量,推動了農村鄉風文明建設。
池州鄉村振興面臨的現狀
1.龍頭企業缺少導致鄉村產業發展滯后
雖然池州市推出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重點發展項目,但池州市鄉村的大部分農民仍然以第一產業為主。例如霄坑茶葉、池州鱖魚、皖南土雞產業,但是由于一些客觀環境因素,這些產業存在規模小、產業融合效益不高、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等問題。龍頭企業少、規模較小等農村產業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2.鄉村空心化問題嚴重
隨著城鄉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以及經濟不斷發展,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區務工、經商,導致農村地區勞動力缺乏,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留守農村的人口以老人、孩子為主,缺乏勞動力,導致鄉村發展不斷滯后,鄉村公共服務功能嚴重衰退,與此同時,鄉村土地資源無人打理,造成了嚴重的浪費。種種現象都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鄉村基礎設施差
經調查發現,池州市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社會性基礎設施薄弱,例如污水和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處理,這嚴重威脅了當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
池州非遺發展面臨的問題
池州非遺與當地的文化相輔相成,非遺是當地傳統文化活動的載體,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池州人民耳濡目染的目連戲、儺戲等都是非常古老的劇種,不僅在池州,在中國戲劇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除此之外,池州還有許多傳統工藝和地方特色習俗,例如九華山廟會、青山廟會等,這些都體現了池州的傳統民俗文化。如果能將這些非遺資源和旅游相結合,那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深入探究其文化背景,促進效益最大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探索和傳承具有積極意義,然而,目前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1.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不夠強烈
由于鄉村人口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經商,導致非遺的傳承人越來越少。老人和孩子大多缺乏對非遺及其保護知識的了解。此外,當代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非遺保護傳承保護工作,其主要原因是保障機制不完善,影響就業,難以保障生活來源。通過調查,很多人對池州市的一些重要文化建設和保護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但卻鮮少有人知道這些文化建設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淡薄阻礙了非遺的保護與發展。
2.“名師帶徒”工程仍存在不足
此前,池州市委組織部、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啟動了非遺“名師帶徒工程”。雖然“名師帶徒”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一部分師徒在結束一個階段的學習后,便不再繼續進行非遺項目的傳承工作。大部分徒弟在經過短暫的學習后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學內容,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對非遺相關知識的學習與鞏固,更不能幫助其深入了解非遺的真正內涵。部分師徒由于在外務工,不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教學計劃;還有些徒弟的知識水平不同,學習效果參差不齊。
3.非遺傳播形式缺乏創新
池州現階段的非遺傳播形式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且缺乏創新,并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種種因素都沖擊了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創新非遺的傳播形式勢在必行。當今社會離不開網絡、短視頻、直播等傳播方式,所以創新非遺傳播可以以此為切入點。例如,利用年輕人喜歡的短視頻平臺,將非遺作品及其文化內涵拍攝成視頻作品發布到公眾平臺上。相較于之前的口傳心授,這種創新的傳播方式更能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在全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口傳心授的傳播方式顯然難以繼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創新非遺傳播形式迫在眉睫。
池州鄉村振興與非遺發展的相互聯系
1.鄉村振興和非遺相輔相成
鄉村振興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給非遺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鄉村振興帶動了池州鄉村經濟的發展,使得村民們有時間、有精力去了解當地的非遺。除此之外,鄉村振興使池州鄉村開放了貿易市場,加強了非遺與外界的交流,為傳統非遺手工業的大規模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在鄉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各種現代化廠商的興起使非遺的傳承發展更適應現代社會。
2.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
在鄉村振興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池州鄉村文化的內涵,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契機,帶動了村民致富。池州市青陽縣有一家老字號豆腐店,其從20世紀中期就開始研究特色豆腐的做法,經過幾十年的傳承,如今其豆腐成為青陽縣喬木鄉的地方特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也是一種歷史的見證。從古老的傳統技藝到如今經過創新的制作豆腐的手法,一道道工序都是歷史文化的結晶。正因為結合了20世紀的非遺傳統技藝,這家老字號豆腐店才會每天銷售幾百斤豆干,年收入也達到了十萬余元。當地政府的下一步計劃就是盡可能挖掘當地更多的非遺資源,通過宣傳展示、文旅結合等方式,在帶動非遺產業發展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實現致富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池州市鄉村振興與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策略
非遺離不開民間智慧,因此,非遺與鄉村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紐帶,是血脈相連的。非遺和鄉村都需要在保護傳統的同時尋求市場的助力,進行優勢轉化。近年來,非遺已經邁出探索的第一步,在下一階段的鄉村振興中,非遺可以是傳統鄉村走向市場、擁抱現代化的一個橋梁和媒介。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全體民眾都投入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之中,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助力。因此,要想實現鄉村振興,促進非遺傳承效益的最大化,首先應該解決兩者存在的問題。
文旅結合,促進鄉村振興
近年來,鄉村振興與旅游之間相輔相成,而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的問題。非遺文旅近些年受到不少人的喜愛,也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池州市有不少旅游景區,以石臺縣為例,當地的石臺牯牛降、大山富硒村、目連山等受到了不少游客的喜愛,如果能在此基礎上加入當地的非遺,不僅能進一步推動文旅產業蓬勃發展,也能帶動鄉村振興。例如,將池州目連戲非遺與目連山旅游更好地結合起來,在景區搭建舞臺,由非遺傳承人在此表演目連戲,介紹“目連救母”的歷史淵源等,勢必能夠擴大目連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來此,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大力推動非遺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
學校是非遺傳承教育的重要基地,池州的目連戲、青陽腔、儺戲作為池州非遺的結晶,要想煥發生機,獲得年輕一代的喜愛,就必須重視學校教育,所以要大力推進非遺文化項目進校園。《池州市非遺進校園展演》活動以學生熟悉度較高的黃梅戲為重點,以儺舞、九華民歌、目連戲為補充,讓廣大師生能直觀地欣賞非遺戲曲展演項目。這些舉措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對非遺的興趣,還加強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意識。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可以讓學生深切地感受非遺的魅力,讓學生成為潛在的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活動進鄉村”,可以豐富當地村民的精神娛樂活動,也可以激發村民對非遺的興趣,從而使村民參與其中,促進非遺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帶動鄉村就業。推進“非遺進社區”,在社區開展非遺專題演出,可以使社區居民在文藝演出中學習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感受池州“非遺”所蘊含的魅力,從而提高社區居民的非遺保護意識。
加強對非遺傳承的相關宣傳,創新非遺傳播形式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非遺傳承可以在新媒體的幫助下實現大規模傳播。為了讓大眾感受到非遺的獨特魅力,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非遺傳播創新。
開展“云”賞非遺,打造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VR館,使人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無法實地觀賞的人們可以通過網站在線觀賞池州非遺項目。
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如抖音、快手、微博、Youtube等,通過這些平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快速進入大眾視野。可以開設池州非遺抖音號、微博賬號等,大力宣傳非遺項目,吸引公眾對非遺的關注,從而加強人民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意識。
鼓勵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直播”模式,以前的傳承人只能在小范圍內宣傳自己的作品,現在則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向大眾講解非遺技藝及其背后的故事,從而能夠使大眾更為直觀地感受非遺的魅力。例如,可以在直播中展示池州儺面具雕刻技藝、霄坑茶葉制作技藝等,還可以在直播中售賣儺面具、霄坑茶葉等產品。直播的形式不僅能解決非遺傳承人所面臨的物質生存問題,還可以在直播過程中向觀眾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池州市鄉村振興與非遺傳承的前景
實行“非遺+”項目,積極打造“非遺+旅游”新型鄉村產業
推進“非遺+鄉村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非遺文化元素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不僅有利于池州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促進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因此可以融合發展非遺項目與鄉村旅游,將池州儺戲、石臺目連戲、東至花燈舞展演等納入池州鄉村旅游非遺演出項目,把何氏泥塑、池州攤面具雕刻技藝、霄坑茶葉制作技藝等納入池州鄉村旅游制作工藝體驗項目中,讓游客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隨著當今人們審美情趣的提升以及對旅游要求的進一步提高,“旅游+非遺”所打造出的新型鄉村產業滿足了人們對文旅的需求,并使其在此過程中領略到了池州市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展“非遺+鄉村振興”=雙贏
池州市應大力推動“非遺+鄉村振興”,搭建非遺傳播平臺陣地,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激活傳統非遺手工技藝。可以讓鄉村委員會組織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戲曲演出和民俗文化展演。同樣,非遺傳承人可以在鄉村將非遺手工制作技藝教授給愿意學習的村民,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還可以吸引廣大青年人返鄉創業,從而共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由此可以打造出一條集旅游觀光、非遺技藝展示、非遺制作體驗、售賣非遺周邊產品于一體的鄉村非遺產業鏈,并努力將其發展為網紅旅游打卡地。發展“非遺+鄉村振興”,豐富鄉村精神文娛建設,拉動就業,帶動村民參與,拓寬村民收入渠道,為鄉村振興提供經濟支持,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鄉村振興與非遺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鄉村振興為非遺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非遺發展給鄉村振興帶來了經濟支持,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促進農村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推動農村脫貧致富。為此,應重視非遺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使其達到雙贏。
參考文獻
[1]張普及.良好生態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J].環境教育,2019(08):75-77.
[2]文靜.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及旅游開發價值[J].長沙大學學報,2019,33(03):31-34.
[3]孔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游開發對策研究——以安徽池州為例[J].黑河學刊,2018(06):65-67.
[4]王豐.改革開放40年鄉村發展的歷程與經驗啟示[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8(05):17-23.
[5]左笑.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途徑探究[J].大眾文藝,2017(03):11.
[6]彭東莉.池州鄉村振興面臨的難題與對策思考[J].新絲路(下旬),2019(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