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十年前,人們知道白洋淀,多半是因為作家孫犁,他的小說集《白洋淀紀事》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其中《荷花淀》我讀過多次,有些情節記憶猶新,歷歷在目。水鄉小葦村游擊組長水生開會回來,決定明天一早到部隊,水生嫂聽罷,“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妻子依戀丈夫,心有不舍卻又十分理解。水生嫂對丈夫愛戀關心的復雜情感通過劃破手指這個細節刻畫得深刻細膩、生動傳神。孫犁筆下的白洋淀,恬淡平靜,如詩如畫,他極少描寫血雨腥風的戰爭場面,都是將重大的時代主題寓于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正是通過孫犁的小說、雁翎隊的故事、電影《小兵張嘎》,白洋淀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華北平原這片水域在我的眼里充滿了神秘、傳奇。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同樣是水域,視水面的大小、深淺,就有湖、泊、海、洋、池、潭、泡、塘等不同字眼。淀,依我的理解,是指淺的水洼、湖泊。水往低處流,洼地積水過多,長時間不退,就形成了淀。
白洋淀是華北最大的生態濕地水系,上承九河,下注渤海,它究竟有多大?實在不好說,目前是366平方公里,這是大致的常態水域,需要人為地控制調節,保持一定的水量。其實,淀洼的水域面積都是變化不定的,水多則大,水少則小。白洋淀為退海之地,因地勢的原因,最早應該就是一片大洼,雨水一大,四方注入,水深如湖,汪洋一片。趕上天旱少雨,風吹日曬,水面縮小,甚至干涸。有資料統計,20世紀50年代,白洋淀的面積超過560平方公里,被譽為“水鄉澤國”,實不為過。
二三十年前,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富裕,旅游熱漸漸興起,全國各地的旅游景點像雨后的蘑菇遍地生長。天津周邊好玩的地方不多,白洋淀被辟為為數不多的生態保護區、國家5A級景區后,人們口口相傳,假日去游白洋淀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這些年,因為近,白洋淀我去過多次,都是在夏季。給我的印象,它雖不像江南的一些景點那么精致,但因為獨特的自然風光而充滿了魅力。它地處京津石腹地,相距三座城市均一百多公里,交通便利,淀泊密布,河流貫通,蘆塘遍地,水草豐茂,生物多樣,吸引了眾多游客。
游白洋淀,我以為,乘小木船在淀中慢行最為愜意。蘆葦叢中的水道,蜿蜒曲折,淀水粼粼,魚翔淺底,水鳥云集。藍天、白云、綠葦、青水、紅荷、灰鳥,五顏六色,美不勝收。
淀與湖的不同,便是淺灘濕地上那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它們猶如水上的綠色原野,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微風輕拂,煙波浩渺,清澈見底。蒹葭蒼蒼,淀水茫茫,撲朔迷離的蘆葦蕩,讓人仿佛進入巨大的迷宮。船至幽深處,了無人跡,野趣橫生,淀水隨著光線的變化和深淺不同而呈現出多種顏色。水深陰影處,水或湛藍或碧綠,兩岸的荷花葦草以不同的色彩投入到水的懷抱,掩映其中,濃淡相宜,水中的倒影如同彩緞輕舞,畫卷漫展,讓人竟不知是景在水中,還是水在景中。水淺光照處,淀水清澈漣漪,潔凈如洗。伴隨著不緊不慢嘩嘩的槳聲,四外傳來啁啾的鳥鳴,在清幽、靜謐的大淀中,這聲音清脆悅耳,此起彼伏,有如天籟。此時此刻,身處此境,真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之感。
觀景,我以為還是自然的好,看的是山是水是風光,原始天真,和諧自然,不扭捏不造作,一經人為的修飾就假了。白洋淀最好看的就是大淀本身,天然、靜謐、清幽。水草相間,葳蕤蓊郁,水道彎彎,曲徑通幽。船行碧波上,人游葦叢中,看過白洋淀,何必慕西湖。
隨著旅游熱度的不斷提升,白洋淀也開發出許多新的內容,這里的其他景點我也都去過,荷花大觀園、文化苑、沛恩寺、水圍行宮、嘎子村、雁翎隊紀念館等,游人如織,喧聲如潮。
二
隨著雄安新區拔地而起,白洋淀再次受到世人矚目,它沿岸近五分之四就在雄安境內。
臨水而居是人類生存的必然選擇,城市的誕生、發展,離不開水的滋養和哺育。水是生命之源,水是財富的象征,水是萬物繁盛的源泉。在確立新區總體規劃之初,相關部門就充分考慮到隨形就勢,順應自然的科學因素,雄安新區依淀而生,依水而建,一座綠色智慧、生態宜居的未來之城與大淀相互輝映,相得益彰。雄安的建設開發,本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新城未建,藍綠先行。藍即是指治理養護好白洋淀,綠就是打造幾十萬畝森林植被。如果說白洋淀是華北的生命之腎,那花草樹木就是保護雄安的生命之肺。在新區的發展規劃中,淀水與林地的空間占比高達70%,一道難得的生態屏障正在形成。
初春季節,我再次來到白洋淀,漫步在淀邊長廊,駐足觀望,但見淀內水質清澈、明凈透亮,一眼能看到淀底。當地的朋友告訴我,目前白洋淀的水已達到5級標準。這種變化我有切身體驗,過去的水我是見過的,雖說不上渾濁,但絕沒有現在這么干凈。
過去的白洋淀周邊的村莊,人們習慣將生活用水、生活垃圾直接倒在水里,更有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產生的工業廢水注入其中,造成了淀中水質的嚴重污染。這兩年,管理部門為了治理水質環境,先從關停企業入手,將工業廢水徹底禁絕。為了國家的千年大計,為了保護自然環境,人們舍小家顧大家,紛紛告別了田園水鄉生活。周邊的村民能搬遷的搬遷,政府異地安置,新區城內成片的安居樓拔地而起。沒有搬遷的村民將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村村建有污水處理設施,戶戶管網相通,絕不讓一滴臟水流入大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睙o論是哪里的水,要保持水質的清潔,活水的注入至關重要。過去,白洋淀的水源基本上以雨水為主,華北缺水,上游的幾條河流,水量本來就不大,加上天旱少雨,為了自身需要,建閘攔壩,河水分流,用于灌溉。最多的時候,白洋淀上游建有水庫水閘143座,上游活水很少注入淀中,加之淀區周邊用水量日益增加,造成了白洋淀多次出現干涸的情況。如今,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開發,白洋淀補水得到了根本解決。除了上游的幾條河流,黃河水也從山東調入,多方補水確保了淀中的充足水量。自2018年以來,大淀的正常水位穩定保持在7米左右,水域面積在360平方公里左右。
有了水量,還要提高水質。除了處理好村民們的生活用水,上游的來水也得到了根本治理。這幾年,不僅僅是白洋淀淀區,全流域都提升了環境治理的力度。經過處理的優質水,源源不斷注入大淀,“華北明珠”愈發燦爛奪目。
淀泊本就是較淺的水域。白洋淀因水的深淺自然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淀泊143個,它們由3700多條溝壕聯接,溝壕深廣處就是航道,淺處水面則遍布蘆葦荷塘。因地勢原因,有些淀泊相互隔絕。雄安新區未開發之前,一些村民圍堤筑埝,圈好魚塘搞養殖,更讓百淀之水七零八落。水不流動,不僅行船不便,也嚴重破壞了水質。為恢復白洋淀生態,新區組織力量,清理淤塞、疏通水道,讓大小淀泊通起來、活起來,一片片水面相互貫通,自然流動。
徜徉于岸邊,我發現,清透的水面上,成群的野鳥在不遠處嬉戲覓食。優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正吸引著四方良禽來此擇木而棲。
(張映勤,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編審。出版有《話劇講稿》《那年那事那物件——100個漸行漸遠的城市記憶》《故人故居故事》《魯迅新觀察》《浮生似水》等。發表小說、散文、隨筆、評論、學術文章600余萬字,部分作品被轉載或獲獎。)
編輯:郭文嶺
特約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