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商業源起及其文明昭示意義

2023-06-21 09:17:53賈利軍王宏賀達豪韓陽
上海管理科學 2023年1期

賈利軍 王宏 賀達豪 韓陽

摘 要: ??在向西而學的過程中,中國商業文明漸被遺忘。站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商業文明亟待挖掘與重構。正本還需清源,由于中國商業文明源起的年代久遠,研究基于對世界萬物發展的規律性認知,并結合制器尚象、經史合參的證據,得出神農創設了和平交換、互利互惠的市場交換模式,黃帝構架了商業文明的雛形,王亥開創了遠程商品貿易的先河。中國商業文明自源起就指向了市場或商業的本質是“互通有無”“以利天下”,這對于當今社會發展依然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中國商業文明;神農氏;黃帝;王亥;經史互參

中圖分類號: ?F 092

文獻標志碼: ??A

The Origin of Chinas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andIts Civilizational Significance

JIA Lijun WANG Hong HE Dahao HAN Yang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 Chinas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is gradually forgotten. Standing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Chinas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urgently needs to be excavated and reconstructed. Due to the age of Chinas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combined with the evidence of the production of instruments and historical references, it is concluded that Shennong created a peaceful exchange, mutually beneficial market exchange model, the Yellow Emperor constructed the prototype of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and Wang Hai created a precedent for long-distance commodity trade. Since the beginning, Chinas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has pointed to the essence of the market or business as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benefiting the world”, which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odays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ese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Shennong; Huang Di; Wang Hai; historical references

商業既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潘小英,2006),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商業文明。西方營銷學的背景是西方商業文明(劉春雄,2009),東方營銷學的背景則是中國商業文明。在過往我們學習了許多來自西方的先進的營銷理論和市場觀念,也引進了很多西方文化及其話語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是必要的。但事物發展有其兩面性,如果僅僅是單純地外求,必然會邯鄲學步,最終東施效顰。與此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實踐中如何處理好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而在解決綜合問題方面,基于整體論世界觀的華夏商業智慧有其獨特的優勢。

因此,從中國特色營銷理論構建的角度,從中國文化傳承的角度,以及從解決現實問題的角度,都需要我們重建中國商業文明。正本還需清源,事實上,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也是商業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根據古老典籍記載,以及考古發現的佐證,我們可以知道,在上古時期的神農、黃帝時代,商業(市場活動)已經萌芽和發展。

1 神農氏與市場的起源

1.1 “經史互參”論神農氏創制市場

關于市場的起源, 幾乎所有華夏古老典籍共同指向神農氏時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易經·系辭》,其中有這樣的描述:“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這段經文為后人揭示了華夏的市場起源于神農時期,創制市場的本意在于通利貨物、互通有無,為民族的生息繁衍發揮作用。今天世人所見以漢字系統書寫呈現的《易經·系辭》,其實成書于春秋時代孔子之手,使用這些年代久遠,甚至超乎日常認知的歷史材料,是有必要以“經史互參”的態度來開展研究的。

這是因為人類對社會或自然所發生的事件的記錄和傳承所使用的載體不局限于我們今天所了解的“字”這個層面,而是通過很多形式進行文明的記錄和傳承,如手勢、語言以及一些依靠外部載體進行的書契或結繩等形式。這一點,在當今的考古研究成果中也得到印證。在中華斷代史工程系列成果《中華遠古史》中,王玉哲(2003)認為:“(上古時代)由于勞動和生活的需要,人與人之間迫切地需要解決如何互通聲氣,到了這個時候,溝通思想的方法才會產生。溝通思想的方法有多種形式,用于當面表達的有手勢和語言;用于較遠距離或者超過一定時空的則有文字。語言和文字實際是一物的兩面,因為文字不過是寫下的語言而已。只是語言的發明先于文字……”有“馬克思主義史學開拓者”美稱的歷史學家范文瀾曾在其所著的《中國通史》中描繪了華夏文明在不同時期的信息記錄載體的轉變:(易經系統)記事方法,比結繩進了一步。后來黃帝族發明象形文字,借它作卜筮的符號,失去了原來作為記事符號的意義。

從中國傳統文脈的發展來看,結合兩位歷史學家的研究可知,華夏文明信息記錄的形式大致經歷 了文時代、文字交融時代、字時代。

1.1.1 文時代

“文時代”指的是從伏羲發明易經系統一直到黃帝令倉頡造字這樣一個漫長的華夏上古歷史時期。我們現在很多考古遺址發掘中,經常有人說遺址現場沒有發現文字。這句話其實是不準確的,很多遺址有大量的“文系統”存在,只是沒有“字”而已。例如,在距今9000年的橋頭遺址中,考古學家們在陶器制品上發現了易經系統中的河圖洛書、原始八卦以及遺址中的紋飾以陰陽爻的形式出現的實體,與流傳至今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別無二致。易經系統是最成熟的“文系統”。漫長的華夏上古歷史中還誕生過很多文系統,比如說“書契”“結繩”等,但是由于不能夠像易經系統那樣簡約而深刻,所以慢慢也就被易經系統淘汰了。

“文”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我們當下熟知的易經系統。 文的作用在于“文以載道”,它主要用來記載最深刻的宇宙大道,它并不會記述人世間的“象”這個層面上的事實。人類社會及大自然中處于中國人傳統立體認知體系“道、象、器”這個體系中“象”這個層面上的發生、發展都是以口述史的方式傳承和傳播的。“口述史”即世人通常所說的傳說。世人往往把“傳說”和“神話”混為一談,二者實則是天壤之別,前者是客觀事實的轉述,后者則是主觀創作的描述。

總的來說,在文時代,華夏先祖形成兩套記錄信息的系統,即“文”與“傳說”,文以記載宇宙大道的信息,這些信息往往與自然相關;而傳說則是對“象”“器”層面的信息進行記錄,例如人類的歷史、日常生活甚至制器技術等內容。

1.1.2 文字交融時代

第二個階段是文和字交融時代,這個時期主要是指黃帝令倉頡造字之后直到東周末年老子歸隱為標志性事件的時間段。文系統由最初的結繩記事開始,經過后世賢人智者設立的八卦和書契最終成型。 這個時代,整個社會的管理主要由掌握“文系統”的智者集團和整個社會的世俗管理層共同實施。這個智者集團在中國文化中成為“太史”或“天師”,寓意他們是從上天獲得智慧的人群。所以,智者集團負責智慧的獲取和傳播,世俗管理層負責在智慧的指引下進行社會治理。二者各司其職,各專其能。關于天師集團負責傳道和守道的記載,在《呂氏春秋》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老子是最后的天師代表,天師在中國古代就是掌管文系統的專家,老子出函谷關歸隱即意味著經典文系統的內隱。

從以上描述可知,這個時期既有上古時期的文系統,也萌芽和發展了我們今天稱為漢字的“字系統”。這個時期開始有了“文+字”的文本系統。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本經,其表述方式就是典型的文和字交融時期的產物。其中,卦象是文系統,系辭是字系統。“系辭+卦象”就構成了我們今天稱為本經的文本系統。卦象可以看作科學原理,而系辭則是解讀性科普讀物。以本文涉及的“噬嗑卦”為例子,左邊卦象指代文系統,而漢字組成的則是字系統。

1.1.3 字時代

第三個階段是字時代,主要是從東周末年直到今天。這個階段也就是當下人類所處的時代,由于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故這個時代對于世人來說更容易理解。在字時代,字逐漸成為人們主要使用的符號系統,文逐步退出社會大舞臺,內隱于最深刻的文化典籍當中。

1.1.4 口述史與文能夠相互印證神農創制市場

在理解華夏歷史所歷經的“由文到字”的文明記錄載體變化的基礎上,孔子在《易經·系辭》中關于神農創制市場傳說的真實性便變得清晰明朗了。

當然,口述史的傳承不可避免會有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的現象,這也是很多人把傳說和神話混同的原因。但是中國人的上古口述史可能和其他文明傳說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我們是文時代的口述史,我們不是蠻荒時代的口述史。

這個歷史時期發生的一切偉大的事件其實都是有文,也即科學規律作為支撐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制器尚象”。所謂制器尚象可以理解為我們當下的“根據客觀規律進行社會實踐”的做法。這個客觀規律就是“象”,象就是卦象,卦象就是文時代的載道之“文”。換而言之,就是我們如果找到古老典籍轉述的上古傳說的科學依據所在,也就是“象”,就可以“字”“口述史”和“文”三方印證而獲得真知。其實當下的考古界真應該充分重視易經及各種文系統的考古意義。單靠挖掘,只能挖出年代靠近的歷史。單靠儀器,也是測不出人文思想的。要經史互參!

關于文時代市場起源的字時代古老典籍轉錄,也都無一例外提到了我們所說的制器尚象、經史合參的證據,即“蓋取諸噬嗑”。也就是說,神農氏根據噬嗑的規律創設了市場。而噬嗑作表征就是經過動態博弈后達成和諧的一種過程及狀態,這其實就是人類市場行為的本質。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斷定:中國的市場起源于神農時期。

1.2 神農創制市場的基礎條件

1.2.1 華夏農業文明為原始市場得以存在提供物質基礎條件

列寧在研究私有制的起源時說:“遺產制度以私有制為前提,而私有制則是隨著交換的出現而產生的。已經處在萌芽狀態的社會勞動的專業化和產品在市場上的出賣是私有制的基礎。”(《列寧全集》)客觀上也說明市場交換行為誕生于社會分工與產品生產的富余。

神農時期具備了誕生市場交換行為的物質基礎。在神農時期,中國傳統農業萌芽并隨著農具的發明得到了長足發展。關于這一點,同樣可以從諸多古老典籍中得到明示:

《淮南子·修務訓》中記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食,食蠃蠬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新語·道基》云:“民人食肉飲血,衣皮毛;至于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班固《白虎通·號》載:“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管子·形勢解》曰:“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輕重戊》言:“神農作樹五谷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以上文獻中描述的都是神農發現谷種教民耕種的事跡。不僅如此,在神農時期,用于耕作的農具也被發明出來。《易經·系辭下》記載:“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以上關于農業誕生與農具發明的歷史文獻,在近現代考古發現中也得到了印證。浙江省桐鄉縣羅家角遺址、余姚市河姆渡遺址曾出土了7000多年前的骨耜及少量木耜。耒、耜等翻地農具是人們在總結過去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發明創造的新的農業生產工具。楊范中(1991)在《炎帝神農氏與中國農耕文化》提出:自從耒、耜等各種工具先后被制造出來并推廣使用,我國的原始農業便逐步發展起來。而耒、耜的發明,不僅提高了農具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力,同時也為鍬、犁等農業工具的產生、使用奠定了基礎,對發展農業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神農時期,樸素的社會分工也得到了貫徹,男耕女織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業社會的主要性別分工模式,這種分工最早始于神農時期。

《呂氏春秋》中記載:“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績,所以見致民利也。”

《莊子·盜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糜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商子·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農業為定居打下堅實的基礎,男耕女織的生產生活模式都使得這種定居生活得到進一步的穩定與強化。定居是天然的自然分工,它使得不同區域的人彼此需要相互的產品,這就為市場的產生孕育了最根本的可能。王玉哲(2003)在《中華遠古史》中根據青海樂都柳灣的齊家文化馬廠類型墓葬中所出土遠超個人日常所需的陶器推知:這反映那個時期生產已經有了剩余,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私有制已經萌生,財產的占有欲也會導致商品交換的產生。從考古發現中也能發現,神農時期業已具備市場創制的物質基礎。

1.2.2 華夏天道思想為市場得以存在提供思想基礎

神農時期的農業發展與社會分工為“互通有無”的市場創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可能性和現實性并不一定會如影而行。從人類歷史上從未間斷因爭奪資源而起的戰爭可知,獲取對方的產品最本能最自然發生的方式是劫掠而不是交換。那么,為什么在中國的神農時期產生了“互通有無、各得其所”的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行為呢?

這必須從華夏文明的本質中去尋找。受某些史學觀念的影響,當下的人們往往把傳統中國社會稱為“農業文明”,這是一種基于表象的認知。的確,傳統中國社會以農業為整個社會物質基礎的根基,但是事實上,傳統中國社會,農、工、商、虞是一個協同發展的整體,即《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透過現象看本質,華夏文明是真正意義上的“天道文明”。所謂天道文明是指依據宇宙運行的規律、大道,組織人類社會實踐的文明。換而言之,華夏文明并非站在人類中心主義基礎上自說自話、踉踉蹌蹌發展出來的“文明”,她是華夏先祖在洞悉宇宙運行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宇宙大道創設的人類文明,這是一種替天行道的文明,她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周易《賁卦·彖傳》中所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的是天地之間的規律、大道,即人類所處的客觀世界所反映出的規律。人類發現了這些規律就叫作文明(明文),人類明白了這些規律之后,既明白了天象,又可以使用這些規律使自身從蒙昧中走出來。華夏天道文明認為有兩種基本的范式,即“二”的范式和“三”的范式。

“二”的范式本質上是一種此消彼長的范式,在人類社會中表現為資源掠奪和戰爭。時至今日,戰爭或掠奪也就是“二”的范式仍然是很多國家和地區獲取其他國家、地區物質財富的首選方式。這些國家和地區如果有一天采取了交換的方式獲取財富則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優勢發動掠奪性戰爭。

但是本質而言,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文明則是“三”的范式。所謂“三”,在中國文化中就是陰陽交,所以才會有“三生萬物”。從二的角度來看,財富是一個此消彼長關系,一方多了另一方勢必就少了,類似于“零和博弈”;但是從“三”的角度來看,彼此和平交換財富,可以在豐富彼此生活內涵的基礎上生發出新的需求,產生新的交換,最終實現“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創制市場的初心,如此,可以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依照“三”的范式所創制的市場,正是《易經》所追求的“天地交而萬物通”的交通狀態,也反映了市場或商業的本質。

總的來說,中華文明的神農時期,農業的發展使產品有了相對的剩余,部落與部落之間就具備了交換的可能性,同時樸素的社會分工也促使了交換的出現,神農氏應時而動,基于華夏文明“交·通”的思想,按照《易經·噬嗑卦》的天文大象首創市場,豐富了人民的生活,至此,現實性與可能性合而為一。

2 黃帝與商業文明的雛形

2.1 華夏歷史發展脈絡中的三才與五行

黃帝在中國文化中舉足輕重,華夏民族自稱炎黃子孫,炎黃中的“黃”指的正是黃帝。在中國“三皇五帝”系列中,黃帝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物,他既皇且帝,是三皇、五帝兩個系列的樞機所在——三皇指的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三才規律,而五帝指的則是基于三才規律的五行規律。三才是萬事萬物自成系統、獨立發展的基本模式,而五行則是這種基本模式的進一步優化。可以說,對于事物發展而言,極簡模式就是三才,而最優模式就是五行。極簡模式往往反映的是這個獨立系統從無到有的初級階段,五行則是指這個系統逐步優化定型。所以,要理解黃帝的特殊身份甚至理解“三皇”必須要理解“三才”,要理解“三才”必須要理解中國人對世界發展的本質規律性認知。

對于世界的發展,華夏先祖有這樣一個規律性認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春秋《老子》)。換而言之,“道生一”是指世界從無到有,其源于“道”,世界從混沌走向一個簡單系統是“一生二”,世界從一個簡單系統升級為復雜系統就是“二生三”,這個“三”就是“三才”,它兼具一和二的基本屬性。

將以上規律性認識帶入人類文明可知,人類被大自然孕育出來就是“道生一”;而當人類可以能動地認識大自然,從大自然絕對附庸中相對獨立出來就是“一生二”;而當人類把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反作用于這個世界,開始異彩紛呈的人類文明就是“二生三”;而當下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的生機勃勃就是“三生萬物”。

在這樣一個“一、二、三”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代表人物。

對于人類社會而言,“一生二”就是我們人類開始有別于其他動物、植物,開始可以能動地認識這個世界。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就是伏羲(包羲氏),也就是《易經·系辭》中所說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在這個階段,人開始區別于其他任何事物,所以這個世界不再是混沌一片,開始出現了涇渭分明的狀態。

“二生三”指的是人類開始用自己發現的天地規律來謀求自身的生存,來獲得自身生存的相對獨立,對應中國文化就是神農時期。《淮南子·修務訓》中所說“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食,食蠃蠬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描繪的就是這個時期的狀態。

從采集狩獵到相對獨立的農業,這就是人類徹底擺脫了動物性生存,開始了與大自然相對獨立卻又同時互動的生存模式,這種相對獨立卻又同時互動就是“三”,這是一種融合的狀態。

“三生萬物”指的是人類在運用自己所發現的大自然規律解決了自身的生存問題后開始了基于生存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從三才到五行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就是黃帝。黃帝是伏羲文明和神農文明的繼承者,同時又是更高級文明的啟動者,他是一個繼往開來的人。

從三才到五行的理論思想升華,也能昭示華夏文明的基本發展脈絡。天皇伏羲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智慧之窗;地皇神農夯實了華夏文明的物質基礎;黃帝在繼承前者的基礎上開始構建華夏文明的基本框架。所以,黃帝是人皇,是三生萬物的“三”;與此同時,人皇的出現也意味著華夏文明從萌芽開始向飽滿發展,從極簡的結構向最優的結構發展,而黃帝就是主導這個過程的初始之“帝”。所以,錢穆先生在《黃帝》中說黃帝:“以前,人類雖然已經開始前進,對事物已經有很多發明。但是到了他,似乎有一個時期的激劇發展。在他以前,人類只是應付自然環境,人與人間很少有可以紀念的事情。”所以,黃帝又被稱為“人文初祖”,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是黃帝開始著手構架華夏文明的總體框架,所以他既是三皇的收尾又是五帝的開始。

2.2 黃帝時期,市場的交換半徑擴大與其物質基礎

黃帝時期,大一統版圖出現,傳統農業、牧業進一步發展,基礎的社會管理制度成型,社會文明的框架逐步確立……所有這一切都為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都能從古書典籍中得到印證:

首先,是黃帝統一華夏,建立了大一統的版圖,《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以上大致描繪了黃帝統一華夏的過程以及大一統版圖的大致疆界。

其次,黃帝建立了基礎的社會管理制度,確立了大致的文明框架。《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以上大致描繪了黃帝設置“大監系統”以管理諸侯國、封禪制度、選官制度、歷法制度等過程。

黃帝時期,統治的邊界相較于神農時期已經發生質變,大一統的國家版圖即使建立了一定的社會管理制度,如大監制度、封禪制度、選官制度以及歷法制度,但是這些制度想要行之有效,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即能夠保障在大一統版圖內高效溝通的工具——“水井”“舟車”的發明進一步豐富了交換的內容,擴大了商業的交換半徑。

2.2.1 黃帝穿井

華夏文明有著久遠的鑿井取水的歷史。歷來有“黃帝穿井”及“伯益作井”兩種說法。《周書》中有“黃帝穿井”的記載;《世本》中記錄“黃帝見百物,始穿井”。但是《呂氏春秋·勿躬篇》卻記載“伯益作井”;《玉篇》中“穿地取水,伯益造之”;《淮南子·本經訓》:“伯益作井,而龍登玄云。注:益佐舜,初作井。”

不過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則更傾向于“黃帝穿井”的說法。根據考古學家對河姆渡、良渚、龍山等新石器時代水井遺址的研究,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遺址中的水井距今約5700年,相當于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時期,而這個時期在古史傳說中正是神農氏之后的黃帝時期,因此“黃帝穿井”更加可信。不久前,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人和鄉謝老莊村的“6處水井遺跡”,被考古人員認定為中國迄今最早的水井,距今已有8000多年歷史。所以,黃帝穿井并推廣的說法就更為可信了。

水井的出現及推廣,使得人類的定居從江河湖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僅如此,水井也進一步推動了交換的發展。《史記正義》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將貨物于井邊貨賣,故言市井也。”《風俗通》所說:“俗言市井者,言至市鬻賣須井上洗濯,令鮮潔,然后市。”這些講的都是井對市的促進作用。井字是象形字,本意是水井上縱橫交錯的圍欄。后來西周施行井田制“八家一井,象構韓(交木構成井口)形,罋之象也”(《說文》)。所以《管子·小匡》中說:“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后世人往往知道井田制的市井而不知道市井的本義來源。

在井水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如前所述,以井為市,使交換的場所得以錨定,易于生發出更大規模的市場;另一方面,市以井為突破,使人類的交換半徑從江河輻射的流域向內陸發展,進一步擴大了交換半徑,商業也進一步發展。今天我們看到的西北絲綢之路,沿著井水成路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2.2.2 黃帝制舟車

除水井對商業發展的促進之外,黃帝時期商業文明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是舟車被創造出來。伴隨著版圖擴大而帶來的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交通工具就成了制約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淮南子》記載:“古者大川名谷,沖絕道路,不通往來也,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故地勢有無,得相委輸。”可見在黃帝時期,國家治理和市場交換均被山川阻隔,客觀需求催生出了舟車的發明。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發明了舟車,以滿足這種迫切的現實需要,這個歷史事件被分別記錄在以下典籍中。

“黃帝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易經·系辭》)

“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漢書》)

“軒轅氏,作于空桑之北,紹物開智,見轉風之蓬不已者,于是作制乘車。”(《路史·前紀七》)

“大駕指南車起于黃帝。”(《中華古今注》)

除史書典籍可以相互印證之外,“黃帝制舟車”的歷史事件也得到了近現代考古工作的證明,仰韶文化等遺址的考古發掘正是對黃帝所處時代的事物證明,范文瀾先生在其所著《中國通史》中總結:“仰韶文化是中國先民所創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距離現代約有四五千年……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弦木為弧,剡木為矢……這些傳說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大致有跡象可尋,因之推想仰韶文化當是黃帝族的文化。”

舟車的創造不僅減輕了人們擔和負載、提攜之勞,可以運送更多的貨物,而且水陸交通的便利擴大了先民活動范圍,為有無相通、往來交易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條件。所以,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說:“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者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

2.3 數量、度量衡系統的創制

黃帝時期對于中華商業文明最大的貢獻則在于一整套數量、度量衡系統的創立。

《世本》中記載了“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橈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這里所說的是黃帝使用各種計量、勘測手段制定歷法。其中“隸首作算數”主要是數量關系的換算,這種換算,《數術記遺》中說“黃帝為法,數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

關于“十等、三用”,《五經算術》中記載:“十等者,謂‘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也。三等者,謂‘上、中、下也。下數者,十十變之。若言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也。中數者,萬萬變之。若言萬萬曰億,萬億曰兆,萬兆曰京也。上數者,數窮則變。若言萬萬曰億,億億曰兆、兆兆曰京也。下數淺短,計事則不盡;上數宏廓,世不可用;故其傳業惟以中數耳。”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黃帝時期計數單元可以分為十個等級,也就是“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這些計數單元之間可以使用十進制、萬進制和遞進進位制。使用十進制的下數,用于計量大量的事物時會顯得不足,而遞進進位制的上數則過于宏闊(如宇宙天文的計算),一般用不著,而中數大小合適,可用于計數人類社會的發生發展。

所以說,黃帝時期已經形成了對不同對象計量的計算體系,但是很顯然,商業的計量無疑屬于小數范疇,使用的是十進制。

有了計量之后,不同事物的換算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例如:一個蘋果和一個西瓜怎么換算呢?這個時候,度量衡就顯得十分必需和必要了。

在黃帝時期,一種非常科學的度量衡制度被創設了出來。這種度量衡創制就是我們今天比較熟悉的“同律度量衡”。也就是《律呂·精義》中所說:“最早自黃帝命隸首定數,以率其羨,要其會,律度量衡,由是而定。”《孔子家語·五帝德篇》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黃帝設衡、量、度、畝、數之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設九正工,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同律度量衡的最奇妙之處在于它以音律為起點來確定重量、容積和長度。它的具體做法在《漢書·律歷志》中有詳細的描述:“度者,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量者,本起于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權者,本起于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這樣一個轉換過程:用特定孔徑的竹子吹出黃鐘之音,能夠吹出這個標準音高的竹子就成了一個標準長度;長度確定,孔徑確定后,竹管的容積也就確定了,可以作為一個標準容積;一個標準容積確定以后,再用一種特殊的黍米充滿這個容積,所有這些黍米的重量就成為一個標準重量。

這種轉換過程是一種典型的中國人的科學思維,也就是《后漢書·律歷志》所說:“古之人論數也,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然則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則算數之事生矣。記稱大橈作甲子,隸首作數。二者既立,以比日表,以管萬事。夫一、十、百、千、萬,所同用也;律、度、量、衡、歷,其別用也。故體有長短,檢以度;物有多少,受以量;量有輕重,平以權衡:聲有清濁,協以律呂;三光運行,紀以歷數;然后幽隱之情,精微之變,可得而綜也。”

過往的科學家以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作為人與動物的分界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動物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案例被呈現出來,這就使得這樣一個分類標準陷于不確定之中。但是至今,我們似乎沒有發現動物之間有和平交換剩余物品的案例。因為和平交換,是建立在整體論世界觀和全局思維下的高級智慧行為,也只有具備這樣的高級智慧才會理解“天地交而萬物通”的過程。因為伏羲開啟的華夏智慧模式,使得我們自文明伊始便是以“道”為核心的整體觀觀照萬物,所以我們能夠在至少萬年以前就創設了和平交換、互利互惠的市場交換模式。在此基礎上,軒轅黃帝時期的算數、度量衡體系的建立,使得這樣一種有利于不同的人團結起來而后形成和平氛圍的物質財富流轉方式得以完滿起來。可以說,黃帝時期以后時至今日市場體系的發展僅僅是在這個框架體系里的量變。

3 王亥與商業(商人)的來源

王亥,夏代商國第七任國君,商始祖契的六世孫,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七世祖。商朝建立后,追尊王亥廟號為“商高祖”,與契和湯并列為商朝三位高祖。在商朝的發展史上,契是商部落最早的首領,湯是商王朝的建立者,而王亥則是先商發展壯大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在商族后人心中具有極高地位。

在商先公中,只有亥稱王,名王亥。《爾雅·釋古》:“王,君也。”《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通過眾多史料的互證,史學家們認為,“王”的稱號是權力的象征,說明王亥已經擁有后世“王”的權力(朱鳳祥,2013)。然而亥所稱“王”與戰國時人稱契為“玄王”是不同的,也與成湯及成湯以后的商王不同,王亥之“王”是王之雛形,以王亥為中心的雛形性質的“王族”形成,證明當時的社會形態已跨越“階等社會”而開始進入“分層社會”(李可亭,2006),說明了王亥在商人的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

不僅如此,卜辭中還有多處稱王亥為“高祖”或稱“高祖亥”。甲骨卜辭中稱高祖的共有三人:一為高祖夔(契),二為高祖乙(湯),三為高祖亥。契是商族第一代首領,而湯是滅夏之后商代的第一位君王,能與此二人并列稱為高祖,可見后人對王亥的崇敬(李可亭,2006:朱鳳祥,2013)。

《詩經·商頌》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記》:“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詩傳》:“契母與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列女傳》:“契母簡狄者,有娀氏之長女也。當堯之時,與其姊妹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過而墜之,五色甚好。簡狄得而含之,誤而吞之,遂生契焉。”史料記載反映出殷商民族以玄鳥為圖騰標志。在甲骨卜辭中,共有甲骨8片、卜辭10條記載著殷王在祭祀王亥時,王亥之亥,從亥從鳥、從亥從隹或從亥從又持鳥。從祖庚到武乙,五六十年間,王亥的亥字,上端所從,先從鳥、次作崔萑、最后作隹,由象形而字化,由繁而簡、由鳥而隹,其發展演變的痕跡灼熱可見(李可亭,2006)。《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的傳說應也是由此所出。

王亥名號冠以鳥形,一方面證明了早期商人以鳥為圖騰的遺跡,另一方面也說明在后代商人心目中,王亥擁有和圖騰一般的崇高宗教地位(李可亭,2006)。在商先公中,只有王亥名號上冠以鳥形,獨樹一幟;而且在甲骨文中,從王亥之子上甲微開始,商先公先王的祀譜是連續而完備的。

除了稱呼與圖騰,證明王亥備受推崇的最強有力證據是后人對王亥的隆重祭祀。

王亥是卜辭所記“祭祀之最隆重者”,“觀其祭日用辛亥,其牲用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乃祭禮之最隆者,必為商之先王先公無疑”。由于王亥對商族部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人用祭天之禮祭祀他,所用的牲畜從三四十頭牛至兩三百頭牛不等,可謂隆重無比、令人驚嘆。據甲骨文著作《殷墟卜辭綜類》記載,祭祀王亥的卜辭多達96條,武丁時的卜辭多次有“王亥崇我”“貞于王亥求年”“貞于王亥告秋”的記載,即人們在敬天思想的指導下,希望也能得到王亥的庇佑,這說明王亥在商族祭祀中擁有較高的地位,受到了商人的懷念和崇拜(李可亭,2006)。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考察了殷人祭祀王亥的典禮后說:“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為制作之圣人,非徒以其為先祖。”史學家們也一致認為王亥之所以備受推崇,不僅因為其先公地位,還在于他做出的巨大貢獻,為商朝強大奠定了良好基礎。

3.1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

首先,王亥馴服牛馬、大力推動畜牧業。商早期處于氣候劇烈變化時期,而其亦農亦牧型的生活模式,直接導致其居地不易固定,傳承并延續了部落遷徙的傳統(張渭蓮,2019)。早期商人因地制宜,在頻繁遷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役使畜力的各種方法,發展出較為發達的畜牧業,其中王亥在推動畜牧業發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關于王亥馴養牛馬、發展畜牧業,許多史料都有記載。《山海經·大荒東經》:“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仆牛”即服牛。《呂氏春秋·勿躬篇》曰:“王冰作服牛。”《世本·作篇》曰:“胲作服牛。”《周易·系辭下》中說:“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王國維認為《山海經》《天問》《呂覽》《世本》等文獻記載中皆以王亥為始作服牛之人。

王亥所處的時代為奴隸社會初期,人們以農業生產為主,當時的商部落已經能夠飼牛養馬,大力發展畜牧業,不僅改善和提高了部落民眾的生活水平及身體素質,增強其抵御自然災害和野獸侵襲的能力,還大力促進生產的發展(王瑞平,2008)。這樣,王亥所領導的商族部落的經濟模式就由農業經濟發展成為農業與畜牧業結合的二元經濟,使部落經濟迅速崛起,奠定了王亥“古代畜牧業創始人”的歷史地位。

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敘述:“自契至湯凡14代,遷居八次。”《尚書序》記載:“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尚書·盤庚》孔穎達疏引班固說:“殷人屢遷,前八后五。”商族部落曾多次遷徙,說明其政治經濟中心的游移不定,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商族部落大力發展畜牧業指導思想和生產實踐相適應的(杜維夏,2006)。王亥馴化牛,并發明牛車,是相土發明馬車的繼續,是畜牧業進一步發展和頻繁遷徙的需要,使人們由此掌握了畜養和役使畜力的方法。

眾多考古實物遺存證明先商時代畜牧業發達是可信的。在黃河中游的陜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兩座長方形畜圈,長6~10米,寬1.8~2.6米,周圍有密集的柱洞,說明圍有柵欄以圈養牲畜。在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也發現兩座略呈圓形、直徑約4米的圈欄,圈中還存有20~30米厚的畜糞堆積,足證屬畜圈無疑。另在河南的鄭州大河村、安陽后崗、浙川下王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有大量牛的遺骨。將這些牛骨遺存與上述半坡等地的畜圈遺址結合起來考察,可見牛的馴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商人的先祖契曾協助大禹治水,應是相當于龍山文化晚期的人物。依此而推,相土、王亥活動的年代,應該進入夏代的紀年了。因此,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畜牧遺存,進一步說明了先商時期畜牧業興盛發展的真實可信(王星光,2005)。

在商立國以后,畜牧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一個重要來源,畜牧品種更加齊全、牧場更加寬廣,并設立了專門的牧場和專門主管畜牧業的官員,這更加推動了畜牧業經濟的發展。考古發現的商朝大量的祭祀用牲,以及甲骨文中大量用牲的記載正反映了商朝畜牧業的發達情況(王中亞,2018)。而這樣成就的取得,正是王亥重視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必然結果。

《管子·輕重篇》記載:“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馬,以為民利,而天下化之。”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對“相土乘馬,王亥服牛”的深遠意義曾給予高度評價:“王亥‘服牛乘馬,以為專利。”胡厚宣等人也在《殷商史》中認為:“王亥是中國畜牧業的創始人。”

3.2 王亥開創商業貿易先河

王亥飼養、放牧牲畜, 帶動了一個新興產業的崛起, 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王亥的貢獻還不止于此, 他掀起了一場更為深刻的經濟革命, 這就是商業貿易(朱鳳祥,2013)。

據王震中(2005)在《先商社會形態的演進》中的分析,王亥時期應為中心聚落形態向邦國的過渡期,是先商歷史的重要轉折時期,此時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使商族部落的民眾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改善與提高,但是同時也出現了糧食、家禽、牲畜等農牧產品過剩的問題,如果不進一步擴大交換則不能滿足需要,這就為商族遠程貿易提供了條件。出于主動聯絡周邊不足、發展壯大部落以及換取所需物品的目的,王亥親自趕著牛車,帶領族人東奔西走、南來北往,拉著自己部族生產的農牧產品前往其他部落開展以物易物的活動,開創了遠程商品貿易的先河(任多倫,2010)。

王亥這種開天辟地的貿易形式,不僅滿足了部族內部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時平衡了各部落之間的物品需求,王亥所到之處,不僅帶來了優質的物品,而且也帶去了商國人先進的生產方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加強了商國與各國的友好關系,受到其他部落及國家的熱烈歡迎,為他贏得了商人始祖的美名(尹雍巒,2013)。經過王亥多年的商貿經營,不僅商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部落財富大大增加,為后來成湯建商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同時商國人的智慧和名聲也隨著貿易之路的延伸而遠揚列國,各國敬佩商國人的智慧和勤奮,更認可商國人誠實守信的經商道德。

王亥長途販運、以物易物的商貿活動,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華商文化文明播撒天下的進程。王亥堅持以誠信為本、平等相待、公平交易(王中亞,2018)。據有關史料記載,商族部落周邊有一個葛族部落,兩個部落之間經常交往,進行易貨貿易。葛族部落規模較小、社會落后、資源貧乏,糧食十分短缺。因此,商族部落一直為葛族部落提供糧食,以滿足部落民眾的生活需要。有一年葛族部落遭遇旱災,莊稼顆粒無收。部落首領親自到商族部落向王亥求援,要求增加糧食的供應量,并愿意拿出比原來高出一倍的物品來進行交換。王亥說,交換物品不僅要講究誠信,而且還要講究仁義,不能見死不救,更不能乘人之危謀取好處。王亥按照葛族部落首領的要求,增加了對葛族部落的糧食供應量,并一律按原來的條件進行交換,受到了葛族人的歡迎和稱贊。葛族首領向王亥表示:葛族愿與商族世代交好,永結同盟(尹雍巒,2013)。

王亥最后一次經商從商族聚居的黃河南岸的老家(今河南商丘一帶)到黃河北岸的有易國(今河北易縣一帶),最終王亥在與有易的沖突中被有易之君綿臣所殺,這一事件很多古史典籍中均有詳細記載。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 有易潛出, 為國于獸, 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 戲生搖民。”

《竹書紀年》:“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楚辭·天問》:“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干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恒秉季德,焉得夫仆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循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后嗣逢長?”

據王國維研究(王國維,1984),“有扈”即有易,“該”即王亥,即以上三段內容記載的事件可以相互印證,然而不同典籍中王亥之死的原因卻不盡相同,學界至今沒有很一致的結論。

王亥將發展商業作為振興部落經濟的主要方向和路徑,王亥被殺并沒有影響商部落的強大,商人的貿易活動也并未停止(杞子蘭,2008)。“殷人重賈”,其后人沿襲王亥行為進行商業貿易,形成了經營貿易的部族傳統,造就了一批善于從事交換的人才并逐漸形成了專門從事遠方販運貨物進行貿易的商賈,《尚書·酒誥》中記載“肇牽車牛,遠服賈”即是反映的這種情況。日久天長,人們就把專門從事買賣、交換的人通稱為“商人”,他們交換的產品就被稱為“商品”,他們從事的行業則被稱為“商業”,這些專有名詞一直沿用至今,王亥也因此被后人尊稱為“華商始祖”。

對于王亥在中國歷史上的商業始祖地位,在許多有關史料上都有記載和認定。有關史料上不僅有諸如《尚書·酒誥》中王亥“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周易·系辭下》中“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周易·大有》中“大車以載,利有攸往”、《管子·輕重戊》中“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馬,以為民利,而天下化之”的記載,而且也被我國現代學者所認定。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早在1927年就提出,“商賈之名,疑即由殷民而起”,隨后郭沫若、吳晗、李亞農等著名歷史學家都支持這一觀點,并表達了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商人、商業之得名與商族有關,而且起源于商族人(唐圣德,1981)。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表示:“七代祖王亥發明牛車,大大提高了車的功用。于是,當時商國的人們紛紛仿效,東奔西走,南來北往,到周圍的一些小國、部落做買賣,從事商業活動,因而,商國的商業得到了大發展。”其所著《中國通史》:“商國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比夏朝進步,因此造成了代替興起的形勢。”商族獨特的經商思想以及注重商業發展的態度在促使商朝日益強大、增強國力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商族部落勢力的發展強大,到公元前17世紀,商族部落終于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可以說,商族的強大興盛無疑是從王亥的經濟革命,也就是商業貿易活動開始的。王亥在畜牧業及商業貿易方面的貢獻,不僅奠定了商朝興起的良好基礎,也為中國商業打造了良好的開端,其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順勢而為的自然精神和誠心仁義的經商品質始終指導并規范著中國商人。

4 結語

商業文明不僅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而且是一個國家科學理性、商業精神和文化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在很大程度上,商業文明的發達不僅是國富民強的根本,也是一個國家能夠取得國際地位的條件。中國商業文明源遠流長,其發生發展有著自身特殊的規律,從神農創制市場,到黃帝構建商業文明雛形,再到王亥服牛乘馬,開創商業貿易先河,商業文明的發生發展既有物質基礎的條件支撐,也有思想文化的傳承積淀。古圣先賢都秉持著同樣的初心,即《易經》所追求的“天地交而萬物通”,進而達到“以利天下”的目的。換而言之,商業的終極目的是造福人民。在這一目的的指引下,中國商業文明歷久彌新,挖掘傳承中國商業文明對當今社會發展顯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潘小英. 現代商業文明應從傳統商業倫理中汲取營養[J]. 商場現代化, 2006(6):3.

[2] 劉春雄. 中國營銷與商業文明之崛起[J]. 銷售與市場, 2009(10):5.

[3] 姬昌,孔子. 易經 尚書[M].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

[4]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1.

[5] 呂不韋. 呂氏春秋[M]. 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

[6] 列寧.列寧全集:第4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2版增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劉安.淮南子[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8.

[8] 劉楓.國語[M].銀川:陽光出版社,2016.

[9] 李振宏.新語[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

[10] 班固.白虎通[M].武漢:崇文書局,1875.

[11] 房玄齡.管子[M].劉績,補注.劉曉藝,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2] 楊范中.炎帝神農氏與中國農耕文化[J].理論月刊,1991(2): 31-34.

[13] 莊子.莊子[M].夏國強,注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0.

[14] 商鞅.商君書[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6.

[15] 司馬遷.史記[M].楊燕起,譯注.長沙:岳麓書社,2019.

[16] 吳根友.老子[M].長沙:岳麓書社,2018.

[17] 錢穆.黃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

[18] 令狐德棻.周書[M].100.

[19] 宋衷.世本[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20] 呂浩.玉篇文獻考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1] 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2] 應劭.漢魏叢書.風俗通[M].100.

[23] 許慎.說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24] 班固.漢書[M].王志新,主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

[25] 羅泌.路史[M].100.

[26] 崔豹,馬縞.中華古今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7] 徐岳.數術記遺[M].甄鸞,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28] 孔繼涵.算經十書·五經算術[M].100.

[29] 朱載堉.律呂精義[M].馮文慈,點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30] 王肅.孔子家語[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31] 范曄.后漢書[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7.

[32] 郭璞.爾雅[M].王世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3] 吳廣平,彭安湘,何桂芬.詩經[M].長沙:岳麓書社,2021.

[34] 李可亭.中國商業始祖王亥傳論[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8(2):4.

[35] 費振剛,趙長征,廉萍,等.詩經詩傳[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6] 列女傳[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37] 劉歆.山海經[M].知書,譯注.北京:臺海出版社,2020.

[38] 張渭蓮. 商先公蹤跡與商人起源考[J]. 歷史研究, 2019(2):12.

[39]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C]//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1984.

[40] 王瑞平.“華商之都”人文歷史背景考論[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24(11):17-20.

[41] 楊自伍.古文經典:國學文史啟蒙[M].大學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42] 張鴻.孔穎達[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43] 王星光.試論中國牛車、馬車的本土起源[J].中原文物,2005(4):28-34.

[44] 杜維夏.中國商業與商祖起源考辯[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2):37-39.

[45] 王中亞. 王亥:從部落首領到華商始祖[N]. 中國商報,2018-06-27(8).

[46] 胡厚宣, 胡振宇. 殷商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7] 朱鳳祥.商先公王亥:中國畜牧業和商業的創始人[J].中國畜牧業,2013(13):92-94.

[48] 王震中. 先商社會形態的演進[J]. 中國史研究, 2005(2):21.

[49] 任多倫. 論中國商業(管理)思想的起源[J]. 現代商業, 2010.

[50] 尹雍巒.華商始祖王亥[J].大科技(百科新說),2013(7):60-61.

[51] 杞子蘭. 商業始祖 王亥[J]. 躬耕:天下豫商, 2008(3):67-68.

[52] 范祥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53] 楚辭[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21.

[54] 唐圣德.商業起源初探[J].湖南財經學院學報,1981(2):70-75.

[55] 范文瀾. 中國通史簡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

[56] 魯培康. 商業文明與中國營銷之重建[J]. 銷售與市場, 2009(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欧美一区福利| 国产99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波多野一区|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a在线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最新地址|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三级影院| 欧美在线天堂|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久久99国产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午夜a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美女免费|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在线看| 在线色国产|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成人午夜久久|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亚洲美女久久|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h视频在线播放|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