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門吊是中國傳統藝術剪紙的一個分支,每年除夕人們會將門吊貼在門楣上,以表達對新年的祝福,是一種祈求祝愿的剪紙藝術裝飾。我國各地都有張貼門吊的習俗,但是不同地域對門吊的稱呼不同,且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徐州地處蘇北,其門吊由于融入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而產生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的改善,貼門吊這項傳統的民俗活動逐漸被人們淡忘。基于此,文章通過對徐州門吊的藝術特征、文化內涵和發展現狀展開研究,分析其藝術造型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創造性地將現代流行語文化和門吊元素相結合,讓門吊的傳承更具創新性,打造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地域文化品牌,設計出人們喜愛的門吊衍生產品,將傳統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關鍵詞:徐州門吊;剪紙藝術;民俗文化;網絡流行語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4-00-03
1 徐州地區門吊的藝術設計特征
1.1 徐州門吊的形式語言
門吊作為剪紙藝術的一種,和其他剪紙藝術有較大區別,門吊有較多的文字,并且文字是門吊的視覺中心,其他的花紋圖案都是圍繞文字而設計。
1.1.1 徐州門吊的字體使用
在字體選擇方面,徐州門吊會使用到藝術書法和實用書法。徐州門吊上出現的藝術書法大多是經典的書法字體,如楷書、行書等。而實用書法的應用則不拘泥于字體風格,強調以實用為目的,根據門吊不同的用途,選擇多變的書法,例如應用藝術字體來作為門吊裝飾圖案[1]。無論是使用藝術書法還是實用書法,都取決于門吊的用途和制作風格。市面上常見的是使用藝術書法的門吊,且字體多為楷書或者行書。楷書和行書字體較為端正,而張貼門吊又多在節日時令,因此,手藝人在制作過程中更傾向于選擇厚重端正的字體,以增強門吊的儀式感。
目前,徐州制作門吊的手藝人大部分是農民,為了保證門吊上的文字效果,他們通常選擇模仿,將文字打印出來進行臨摹,再刻紙,這就導致大部分字體會出現變形。而應用實用書法,則不應求奇,要大方、鮮明、簡潔、明了,做到畫面結構和諧,文字和圖案搭配得當[2]。
1.1.2 徐州門吊的文字布局
徐州門吊對文字數量、文字內容和布局沒有固定統一的要求,而是按照門吊的實際用途進行選取和排布。徐州門吊的文字組合形式有四大類,常見的一類是文字位于門吊上方邊框處的中心位置,常會剪“福”或者“春”字,而方框兩側內則以簡單的圖案襯托文字,膛子中心位置會有字體較大的祝福字詞,一向排在中間,而三字則會在門吊中間的長方形框內展開形成三角,如“滿堂春”等[3]。
1.2 徐州門吊的藝術設計風格
1.2.1 曲直相對,陰陽結合
徐州門吊的外部結構曲直相對,內部結構復雜多變。如魚鱗狀方框圖案的外部是直線形成的矩形,內部的圖案紋飾隨門吊的應用場景靈活多變,給人一種靜中有動、動中帶靜之感。此外,徐州門吊紋樣,無論是文字還是圖形都是穩中藏著千變萬化[4]。
在美術的視覺認知內容中,垂線和直線都有“靜”的屬性,直線代表靜態美,而曲線則具有“動”的屬性,主要通過柔和曲線來展現柔美。門吊將直線和曲線相結合,動靜相結合,能夠更好地展現出門吊裝飾穩定且充滿生命力的屬性。
徐州門吊主要采用陽刻的藝術創作手法,即通過刻刀去除多余的部分,但是仍然使部分線條相連,形成圖案。陽刻手法會產生鏤空,而鏤空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將正形和負形相結合,可以體現中國傳統的陰陽觀念[5]。門吊不僅創作手法體現了陰陽觀念,其圖案內容更是將陰陽觀念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門吊上的圖形紋樣,其物像圖案是明面的意思,是實像,而圖案背后寓意的吉祥、富貴,是隱形的寓意,是虛像,由此可以得出陰陽是相互結合,缺一不可的。
1.2.2 反復對稱,連續均衡
在美術創作中,圖案反復對稱擁有強烈的秩序感,能夠起到強調的效果。門吊以組合形式出現在門楣上,每一組門吊都有其特有的主題和意義,每一個門吊上的圖案顏色搭配都有其邏輯性,反復連續的圖案的出現,能夠產生清晰明了的視覺效果[6]。
徐州門吊在藝術布局上會更傾向于選擇一些圖案對稱、結構平衡的構圖形式,但是不會采用絕對對稱,絕對對稱會讓門吊的圖案畫面過于呆板。因此,徐州門吊的圖案特色就是整體上看左右對稱,但圖案中又有細節變化,變化中又要求均衡,這種對稱均衡不受控制,沒有明確的限制和要求。門吊的圖案和內容可以由手藝人自由發揮,手藝人會憑借自己的經驗和審美,在構圖上選擇一些合適的圖案,讓門吊的整體畫面看起來重心平穩,疏密有致。此外,徐州門吊在張貼時還有顏色的順序講究,無形中利用門吊的顏色,讓門吊更具均衡感,黃色高于中間,兩側的顏色相對均衡,給人一種平穩連續之感[7]。
1.2.3 五色為觀,遵俗循禮
徐州門吊在色彩的選擇上有特殊的要求。在色彩分布中,每個國家或地區對原色的選擇各不相同,西方國家將紅、黃、藍設為三原色,被定義為美術的主顏色。而中華文化則不同,道家常說“五五之數”,國內的五種主色主要起源于“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的顏色[8],其中不同的顏色都擁有不同的寓意。傳統五色中赤為正紅色,在中國代表喜事,是吉色;青、白、黑為素色,常用于哀喪之事;黃色在古代是帝王用的顏色,因此其是顯示尊貴身份的專用色。
徐州門吊在顏色選擇方面非常忌諱選用青、白、黑這三種顏色,而需要添加和赤色同一色系的紫色和粉紅色,讓民俗寓意的五色門吊更具吉祥色彩。多色門吊則選用多種顏色,使整體畫面的色彩感更加豐富,門吊的顏色強烈且和諧,給人們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早年間,徐州地區的門吊在節假日使用時會采用單色,例如喜事會選擇正紅色,但是到了清朝后期,徐州地區的門吊逐漸采用多色。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說,“掛錢輝五色”,可以看到門吊逐漸以五色為設色方式。目前徐州門吊選取的五色通常是大紅、綠、黃、小紅(即粉紅)、紫。黃色在古代是只有帝王家才能使用的顏色,因此黃色地位最高,需要擺放至中間,象征尊貴[9]。
2 徐州門吊的文化內涵
2.1 徐州門吊的文化性
徐州門吊的文化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命崇拜,二是圖騰崇拜[10]。生命崇拜是古人帶著對祖先的敬意進行生命崇拜,主要是為了祈求上天保佑后代子孫綿延不斷。徐州門吊的很多圖案帶有生命崇拜,如石榴圖案,象征著多子多福;蓮花和魚,分別象征著男性和女性,從而達到祈子的目的。這些生命崇拜的表現形式也為人們所熟知。
除了生命崇拜,還有圖騰崇拜。中華民族對太陽的崇拜是古來有之,徐州當地的民眾自古以來也有太陽崇拜的傳統。如今,徐州多色門吊的張貼順序,也是太陽崇拜的體現。
2.2 徐州門吊的民俗性
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擁有眾多民俗文化,如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一個節日,是集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因此,春節包含著大量的民俗文化內涵。這種文化、民俗和物質的融合稱為年文化。門吊是徐州地區推崇年文化的重要表現,在徐州地區有歲末時張貼門吊的習俗,代表著辟邪、祈福和敬神。
徐州地區民眾會在過節時將門吊貼到家中各處,在不同的地方貼門吊,其寓意和作用各不相同。在大門口的門楣處貼門吊,寓意歲歲平安,招財納福;貼在米倉、廚房、倉庫、牲口棚則寓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祈求來年農業和畜牧業生產能夠順利。到了臘月二十三辭灶之時,需要將門吊貼到灶王爺處,以敬神仙,并且忌諱貼紅色和黃色。
3 門吊與現代網絡流行語言結合的再設計
3.1 門吊再設計的原則
徐州門吊是徐州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徐州門吊的視覺符號是經過徐州民眾不斷的實踐和創作而形成的豐富精神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徐州門吊這一傳統民族藝術必然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因此需要跟緊時代發展的步伐,做到傳承和創新相結合,將其發揚光大。
徐州門吊最初的作用是為節日祈福,增添喜氣,作為裝飾物貼在門楣上,但現有門吊裝飾僅停留在傳統的語言文字符號上,與現代人的審美習慣相差較大。同時,現有的門吊都是手藝人使用刻紙技術制作而成,導致門吊難以長久保存和使用,這些都是門吊漸漸失去市場的原因。因此,在門吊再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循美觀原則,更重要的是應考慮到其應與當代人的審美觀念相匹配,不僅要滿足裝飾需求,還要能夠長期存放,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價值。
3.2 門吊與現代網絡流行語言結合的再設計實踐
如今傳統文化的視覺衍生設計作品越來越多,且方法也日趨多元,除了將門吊的圖案紋樣直接應用在設計產品上,還可以將門吊的造型和基本結構用在對應的設計產品上,以保留門吊鮮明的藝術特色,這樣的設計兼具了傳統元素和現代感。例如,可以將門吊和現代網絡流行語言相結合,其延伸設計應用不僅僅局限于原有的作用,還可以應用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利用現代網絡流行語將其傳播出去,為傳統文化帶來新的生機。
例如,徐州門吊除了一些具有傳統吉祥寓意的祥云類圖案以外,還喜歡用鯉魚元素。在徐州門吊中,鯉魚圖案代表著好運氣,近幾年網絡流行語中剛好有“錦鯉”這一熱門詞,代表擁有好運的人,很多年輕人會購買一些錦鯉圖案的東西,以此來加持自己的運氣。因此,可以將徐州門吊上的錦鯉圖案元素運用到衍生設計中,從而滿足人們對祈求好運的心理需求。
除了將門吊的圖案元素融入設計中,還可以將門吊的一些布局結構和網絡流行語相結合,組成相應的衍生產品。門吊呈對稱結構,近兩年網絡上流行一些四字詞語,如“柿柿如意”“平安喜樂”等,都具有很強的祝福意義,可以將這些網絡流行語運用到門吊設計中,既有祝福的含義,又能夠用作裝飾,兩全其美。
門吊的視覺衍生設計,既要發揮門吊本來的作用,作為祝愿的一個象征,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符合年輕潮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徐州門吊這一傳統民俗文化推向更廣的現代市場。
4 結語
本文基于徐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對徐州門吊的藝術風格、語言、表現形式等基本要素進行研究,著重對徐州門吊的文化內涵和民俗內涵展開分析。為實現傳承和發揚徐州門吊文化這一目標,本文提出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結合當下的網絡流行語言,進行徐州門吊再設計,將其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附加價值的文化產品,實現徐州門吊的生產性和活態性保護。
參考文獻:
[1] 鄭奕.山東莒縣過門箋的造型藝術及應用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21:6-7.
[2] 馮琳.傳統民間藝術傳承發展路徑探析[D].濟南:山東大學,2020:8.
[3] 王倩倩.關于“過門錢”的風俗[J].群文天地,2012
(21):139.
[4] 鐵紅丹,王景怡.傳統掛錢和現代掛錢的圖案表現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7,37(8):99-100.
[5] 施春宏.網絡語言的語言價值和語言學價值[J].語言文字應用,2010(3):70-80.
[6] 關紅.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發展研究[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6,7(2):58-61.
[7] 潘魯生.鄉村振興與手工藝價值回歸[J].美術觀察,2020(5):5-7.
[8] 仲文清,安柏余.搖曳的五彩過門箋[J].走向世界,2019(6):30-32.
[9] 張成龍.剪紙藝術的非遺傳承與當代傳播[J].造紙信息,2022(6):70-71.
[10] 羅承志.傳統工藝美術的現代價值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56(6):74-75.
作者簡介:孟繁森(1998—),男,江蘇徐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