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姝芬 陳莉霞
摘? 要:文章借助CiteSpace工具,對中國知網2000—2022年收錄的所有關于二語習得情緒研究的文章進行梳理,分析了該領域發文量、研究方法現狀、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結果顯示:國內學者普遍采用非實證研究,且實證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數量遠大于混合研究,少數學者關注定性研究;“焦慮”是二語習得核心議題之一,學者們對其他情緒的關注度不高;國內自2019年開始出現“積極轉向”,為未來二語習得領域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關鍵詞:二語習得;情緒;CiteSpace知識圖譜
中國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706(2023)02-0131-04
Research Review of Emo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2000 to 2022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MA Shufen, CHEN Lixia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6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tool of CiteSpace, this paper combs the Chinese literatures on the emo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LA) from 2000 to 2022, analyzes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the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estic scholars generally use non-empirical study, and the number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more than mixed research. A few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Anxiety”is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SLA, while scholars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other emotions. Since 2019, there has been a “positive turn” in China, which provides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LA fiel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emoti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0? 引? 言
我國傳統的二語教學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培養,忽視了情感因素在二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直到1998年以“情緒在學生學習與成就中的作用”為主題的學術大會在美國成功召開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們對學生情緒的廣泛關注[1]。隨之我國于2001年提出的新課程改革中確立了“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位一體課程目標,要求教育者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外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2]。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學生的學業情緒,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豐富。
然而現有的研究鮮有對以往的二語情緒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總結。劉宏剛[3]通過梳理綜述了二語習得中的無聊情緒相關研究,包括其概念內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對象的特點,并提出無聊情緒研究的展望。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江桂英和李成陳[4]梳理了國內外二語習得的研究脈絡,分析了積極心理學對二語習得領域的積極促進作用同時提出了展望。李成陳[5]就積極心理學的內涵,積極心理學下的二語習得發展脈絡進行回顧以及展望。綜上,以往的研究未能全面對二語習得中情緒研究進行梳理總結,且已有的文獻綜述多基于傳統的研究方法,鮮有文獻使用科學計量的工具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將利用可視化的科學計量方法對2000—2022年中國知網數據庫所發表的二語習得學業情緒相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文章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檢索時間設置為2000—2022年,并以“情緒”并含“二語”或“外語”為主題檢索詞,共獲得482條與二語習得中學業情緒相關的文獻。經過篩選,去除會議論文,新聞報道等不符合要求的條目以及不相關的文獻,最終獲得404條中文文獻作為樣本數據。樣本數據通過中國知網中的文獻管理中心以Refworks格式導出備用。
1.2? 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獻計量法和科學圖譜可視化分析,對2000—2022年我國二語習得中學業情緒的樣本文獻進行分析,主要使用的分析工具是CiteSpace 5.7.R2。該軟件由著名的信息可視化專家陳超美教授開發,其主要功能是“通過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可以對文獻進行多元、分時、動態的信息可視化分析”[6],為學者呈現其研究領域的熱點、發展趨勢等,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發揮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基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圖譜,文章分析了二語情緒研究的關鍵詞共現,關鍵詞突現等情況,揭示了我國二語情緒研究的研究熱點、研究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
2? 我國二語習得情緒研究的基本情況
2.1? 總發文量趨勢
文章的發文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領域受關注的程度[7]。通過使用CiteSpace和Excel軟件繪制,得到我國自2000年以來二語習得情緒研究的發文情況。如圖1所示,我國與二語習得相關的情緒研究整體上呈波動式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2000—2005為緩慢發展階段,共發文47篇,占總發文量的11%。此前,由于1998年美國教育研究聯合會召開學術年會以及我國實施的新課程改革,使得國內許多學者對學業情緒產生了興趣。(2)快速發展期。從2006年起我國關于二語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緒研究實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直到2012年發文量達到峰值34篇,這期間總發文量179篇,占比44%。這一時期,二語習得引入積極心理學使得情緒問題備受學者們的關注,形成一股研究情緒熱潮[5]。(3)銳減后逐步恢復增長期。自2013年起,發文量逐年減少,到2019年發文量僅有7篇,但2020年至2021年發文量又有所增加。該階段的發文量共有178篇,占比44%。隨著情緒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主題不再局限于“愉悅”或者“焦慮”,學者們同時關注其他學業情緒的影響,例如“無聊”情緒研究數量不斷增加。
2.2? 研究方法發展趨勢
為了探究二語習得情緒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文章以發文量的三個階段為劃分,對過去22年內知網發布的404篇文獻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根據張濤[8]的標準,研究方法包括非實證研究和實證研究。前者指學者憑借自身經驗和思辨能力對以往的文章做出總結和展望。后者指學者基于實驗、分析材料,系統地、有計劃地采集并分析數據。實證研究又包含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定性研究是指學者通過觀察、訪談、記錄等方式收集研究數據,分析數據的方法以文字為主,而定量研究是指學者通過調查問卷,測試等以分析數據為主的方法,混合研究指學者同時采用了定性,定量兩種方法。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可知,國內的學業情緒研究在第一個階段(2000—2005年)剛剛萌芽,這期間沒有學者采用定性的方法對情緒問題進行探究,87%的文章都是對以往的研究進行總結,對二語習得中關于情緒理論的介紹,或是針對情緒問題提出對策等,僅有6篇文章對學業情緒進行實證研究。第二階段(2006—2012年)是情緒研究的熱潮,學者們不再局限于總結陳述情緒理論,開始使用實證的研究方法,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定性分析的文章,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在這一時期也突飛猛進地增長,定量分析由原先的10%增加到了19%,混合研究的文章由2%增加到了8%。從表中可以看出,第三個階段(2013—2022年)學業情緒的研究已經進入成熟期。相比于前兩個階段,這一時期的文章不再以非實證研究方法為主,而是實證與非實證研究各占一半,其中定量研究趨勢猛增,由上一階段的19%增加到33%,混合研究的增勢緊隨其后。除此之外,過去22年間非實證研究共有255篇,占比63%,實證研究有149篇,說明我國學者偏向于采用非實證的方法對二語習得中情緒問題進行探討,實證研究中,定量分析方法備受青睞,有99篇文章采用了定量方法,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有42篇,定性分析的文章有8篇,占比1%。
總而言之,隨著情緒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采用的研究方法由原先的非實證為主到現在的實證和非實證并駕齊驅,說明研究領域逐漸成熟,然而,我國二語習得情緒研究依舊缺少定性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多數使用問卷調查,混合研究也是多數采用問卷和訪談方式采集數據,未對其他方法進行探索。
3? 語習得情緒研究熱點分析
3.1? 研究熱點分析
文章關鍵詞是對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與總結,體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內容,其出現的頻率和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熱點[9]。通過CiteSpace對下載的404條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到二語習得情緒研究的關鍵詞共有413個,為了更直觀清晰地展現研究熱點,作者將出現頻次超過10的關鍵詞進行列表統計,如表2所示。
由表可知,外語學習中產生的“焦慮情緒”一直備受學者們的關注和研究,其關鍵詞的頻次高達107次,占關鍵詞總頻次的25.9%。其次,中介中心性最高的是“對策”(0.5),中介中心性反映了該關鍵詞與其他關鍵詞的中介關系以及影響作用,高中介中心性表明“對策”這一關鍵詞與其他主題密切相關,同樣也是情緒研究的重要話題。
關鍵詞聚類可以進一步觀察二語習得中情緒研究熱點和分布。我國2000—2022年外語學習情緒研究的關鍵詞可聚為以下15類(如圖2所示):#0焦慮、#1英語教學、#2聽力焦慮、#3外語課堂、#4學習動機、5#教學策略、#6情感因素、#7對策、#8外語學習、#9外語愉悅、#10消極情緒、#11大學英語、12#外語、13#動機內化、#14素質教育、15#情感過濾。關鍵詞聚類圖譜中聚類模塊值Q=0.858 6(Q>0.3),聚類平均輪廓值S=0.961 1(S>0.5)說明該聚類模型結構,可信度高。可以看出,“焦慮”“愉悅”與“消極”情緒最受學者們關注,此外,當前學界主要以“動機”“對策”“素質教育”背景以及“情感過濾”理論為核心開展相關研究。
3.2? 研究趨勢分析
為了更好地觀察歷年來我國關于二語習得中情緒研究熱點的演進變化,作者使用CiteSpace分析軟件中的Timezone功能對核心關鍵詞進行繪制,得到2000—2022年情緒核心關鍵詞的共現時區圖。時區圖中的節點代表一個高頻關鍵詞的出現,節點越大說明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節點所對應的時間是該高頻關鍵詞首次出現的時間。
如圖3所示,我國自2000—2022年關于二語習得中的情緒研究具有以下兩個特征。首先是我國自2001年起以“焦慮”情緒為核心開展的一系列研究。“焦慮”一直被看作影響學生二語習得最重要的情緒因素之一,其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例如,李炯英和李青[10]對我國2006—2015年間發表的外語焦慮的文章進行綜述,文中提到這期間外語焦慮的綜合性研究主要從“學習焦慮的成因、表現及應對策略”探討焦慮,而外語焦慮的相關性研究主要涉及了焦慮與“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使用”以及“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其次,如圖3所示,情緒研究自2009年至2018年并無明顯的關鍵詞節點,直到2019年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才使得這種情況發生好轉。雖然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研究已經開始“積極轉向”,但直到2012年“積極心理學”才被引入到二語習得領域[5],而我國的二語習得“積極轉向”發展比較緩慢。江桂英[4]在2017年發表的文章中對比了“積極心理學”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后呼吁國內學者應重視“積極心理學”在二語習得的應用。之后,以李成陳為代表的學者們開始關注二語習得中的“積極心理學”,相關文章也逐漸豐富,截至2022年5月共有14篇文章發表,發表時間集中在2020—2022年。
4? 結? 論
為了更好地觀察過去22年我國二語習得情緒研究的發展脈絡,文章通過梳理發文量、研究方法、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得出以下三點結論:(1)研究方法方面。早期學者們更多地采用非實證的研究方法,對實證研究的關注度不高,定性研究方法更是無人問津。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開始關注實證研究方法,其中定量與混合研究數量增長比較快,定性研究增長較慢,且實證研究中多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收集數據,對其他方法的關注不夠;(2)研究熱點方面。總體上而言,我國二語習得情緒研究結果豐富,學者們從“動機”“對策”、理論等方面對情緒進行探討,但對除“焦慮”以外的其他情緒關注較少;(3)研究趨勢方面。核心關鍵詞共現時區圖顯示,我國二語習得領域開始出現“積極轉向”,相關論文逐漸增多,說明這將是未來情緒研究的趨勢。針對以上三點結論,未來學者們可以嘗試采用多樣的研究方法對不同的學業情緒進行研究探討,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二語習得情緒研究領域的主題和范圍。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董妍.學業情緒研究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 [J].教育研究,2005(10):39-43.
[2] 陳新景,苗培周.新課程改革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J].教育評論,2014(11):27-29.
[3] 劉宏剛,李靖.外語學習無聊情緒研究:綜述與展望 [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44(5):10-17+160.
[4] 江桂英,李成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研究述評與展望 [J].外語界,2017(5):32-39.
[5] 李成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研究:回顧與展望(2012—2021) [J].外語教學,2021,42(4):57-63.
[6] 毛偉.教育政策與我國大學英語研究發展的關系——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 [J].外語學刊,2022(3):92-97.
[7] 趙慧,馮正斌.基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的國內隱喻翻譯綜述(2000—2020年) [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2,43(4):483-492.
[8] 張濤,楊連瑞,吳光亭.國內外二語語用研究方法的現狀與趨勢 [J].外國語文,2022,38(1):145-152.
[9] 馬孟琛,劉芳,張皓.共同富裕研究的熱點、演進路徑與主要特征——基于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的CiteSpace分析 [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2,38(4):39-50.
[10] 李炯英,李青.我國外語焦慮研究:回顧與反思——基于外語類期刊近十年(2006—2015)論文的統計分析 [J].外語界,2016(4):58-65.
作者簡介:馬姝芬(1996.02—),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陳莉霞(1971.05—),女,漢族,陜西丹鳳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跨文化傳播。
收稿日期:20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