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批準號:18BF095
課題負責人:韓進
結項報告(部分)
以畫史演進階段而言,道咸以降并不是研究舊畫傳統的理想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隨著南方海派空間的興起,傳統文人畫正面臨轉折,走向式微。但也恰值此時,畫學文獻書寫的觀念和模式發生變化,開始出現長時間連貫的、較完整的文人畫創作和接受的記錄。例如,戴熙《習苦齋畫絮》、潘曾瑩《小鷗波館日記》,以及李慈銘和翁同龢的日記,都貢獻了持續十數年以上、事無巨細的藝事記載。長期以來,在文學書寫傳統、修辭手法和價值觀的限制下,關于繪畫創作和接受的文獻多流于泛泛而談或個案舉要,缺乏對特定畫家個體或某一較長時段內相對系統、完備的文字記載。對現存畫作實物的研究彌補了部分空白,但繪畫作品受限于材質和裝裱的特性,流傳至今的實物比例并不高,亦乏系統性。因而我們在很長一段時期都無法像西方藝術史那樣,建立起畫家個體、流派乃至特定時代繪畫創作和接受的有效時間線。對道咸以降畫事文獻的發掘,為相關研究帶來新的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咸以降又堪稱文人畫研究的“黃金期”。在正確解讀、梳理和研究文獻基礎上,舊畫創作、接受和鑒賞三環有了圓滿閉合的可能。由此上溯,文人畫運作機制中諸多隱晦不明的環節也將有望被厘清。
本研究以法國莫斯、阿蘭·迦耶和閻云翔的“禮物循環范式”為理論框架,以潘曾瑩《小鷗波館日記》為基礎材料,透過禮物社會學視角,對足夠數量的、有效的書畫禮物往來實例加以分析,清晰地描繪出同光時期京官文人書畫授受的獨特圖景。研究成果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對材料、框架與研究方法進行闡述。第二章“京官畫家如何建立聲譽”,是關于鴉片戰爭后京城畫學發展階段的論述,也即展示潘曾瑩活動的時代背景。本章以時間為序,梳理了潘曾瑩在仕途不同階段的繪畫創作和接受情況。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為“潘曾瑩的社會關系網絡”“關于核心受眾群的探索”和“在禮物的世界里冒險”,把潘曾瑩的書畫授受納入社會人類學關于“禮物”的理論框架下加以考察。首先建構了禮物流轉其間的關系網絡,即京官畫家潘曾瑩的社會關系網絡。這一點主要通過對關系網中的結點人物群體身份的界定,及其與潘曾瑩之間關系類型的稽考而實現。其次,把潘曾瑩創作的書畫還原、納入其禮物循環體系之中,建立書畫與其他禮品、禮金之間的聯動關系,從而考察文人畫授受的具體情境,分析經濟、情誼等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在其中發生作用。第六章“文人畫的退卻”,聚焦潘曾瑩的藝術受眾中兩位精于鑒賞者:一位文學家和一位高層官員。作為接受者的文學家李慈銘,長期積極向周圍中小名頭的京官畫家求畫,以他為接受中心的同光時期京官畫家群體呼之欲出。
本研究提出四個重要觀點:第一,“禮物循環范式”適用于傳統文人畫的授受研究。潘曾瑩《小鷗波館日記》中近五千條眉批藝事記錄條目是本課題的主要材料,怎樣去看待或者說定義日記中所記載的潘曾瑩自作并贈送給接受者的大量書畫作品,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社會人類學領域的“禮物”這一概念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啟示。禮物循環概念與本研究的適配性在于,“禮物”與文人畫天然地排斥商品性和經濟利益的理念相合。只有從禮物往來關系中認知京官畫家的書畫授受,從社會網絡中認知其藝術受眾,才有可能形成較全面的、符合事實的認識。本研究用到的禮物規則主要有良性循環范式、不穩固關系、加大回禮壓力以及非對稱饋贈等。
第二,京官畫家潘曾瑩的作品以禮物而非商品方式流轉,是由社會結構所決定的,書畫作品和門生節敬、外官三敬、土儀特產、紅白喜事禮品一起構成了潘曾瑩的禮物世界。潘曾瑩的藝術授受活動是在他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展開的,整部《小鷗波館日記》不啻為這個龐大網絡的記錄冊。潘曾瑩社會網絡中結點人物群體的身份歸屬以紳士階層為主,潘曾瑩正是在這個圈子里展開他的藝術活動的。風雅小物中隱藏著政治上的層層曲折,這是理解清代鐘鼎畫家創作風格、接受環境的基礎。
第三,潘曾瑩藝術應酬的核心受眾群體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從“熟人”到門生,再到地方官,最后固定在特定的身份和關系類型上。潘曾瑩的書畫授受策略是在個人創作和所收禮金、禮品之間建立了一種禮物循環關系。經濟人情和藝術授受兩相遇合,京官繪畫藝術與紳士禮儀經濟密切互動。潘曾瑩大多數年份里品質最高的作品都“押注”在了進京的地方官身上。這是一位京官畫家在禮物世界的冒險征程,這個冒險有兩重含義:第一重是送出去的畫能否得到回應,這種回應既包括短期內實際“回禮”的銀兩,也包括一個持續良性循環的“禮物”關系是否得以建立;第二重含義是他是否會因此遭到道德指責—官場腐敗或者以藝牟利。
第四,最有可能在潘曾瑩這里得到藝術饋贈的接受人群首先是出現在北京的地方官,他們是潛在的別敬贈送者;其次是京官中的外放或得差者,以及藝術同好與親屬老友;最后是進京科試的士子。跟這些正處于人生重要節點的士子和官員迎來送往,成為京官畫家創作時所面臨的典型情境,揣摩其中滋味,便不能不對繪畫的題材與風格慎加擇選。文人畫不再限于月下酒邊的風雅點綴,而是與整個士人、官僚體系相勾連,并深受這個體系的影響,成為一種錦上添花的紀念物。
本成果的學術價值在于,后世對清代后期的畫學成就評價普遍較低,累及對藝術周邊現象也常做簡單化處理。亟須全面、科學地收集處理第一手文獻材料,在文獻與畫史之間建立起立體關系,讓多元的聲音發出來。
鑒定意見(部分)
該項目成果分為兩部分:《潘曾瑩書畫論著七種》和《紳士的禮物》,前者為編輯、點校的潘曾瑩著作,后者以潘曾瑩為核心透視道咸以降文人畫的社會功能及政治生態。創新之處在于,采用現代藝術文化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拓展了對藝術群體和藝術體制、社會文化的研究范圍。不足之處在于,成果標題為《紳士的禮物—道咸以降傳統文人畫的世界》,但實際涉及的主體材料為清代潘曾瑩的《小歐波館日記》,其他相關材料涉及較少,文獻支撐較為單一;對傳統文人畫外圍的探究內容多過對其內部的反省和思考。
建議適當增加這一時期其他有代表性的材料,豐富論述的內容;注意對傳統文人畫內部核心層面進行深入挖掘,增加對相關作品的具體分析。
供稿: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趙軼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