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徐祥軍
技法點撥
清代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指出:“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產生新意與活力的關鍵在于“變”,“變”就是要打破思維定式,突破傳統觀念。只有這樣,才能活躍文思,獨具機杼。寫議論類文章,應立足于把理說清,要擺事實、講道理,不能空洞地發表議論;例證要有點趣味性,談古論今,帶點雜文味,效果會更好。寫敘事類文章,應該寫出自己獨到的感悟,最好選擇親身經歷的耐人尋味的一件小事,表現出自己從中領悟到的獨特的“理”。
高考作文要獨具機杼,突出個性,大致來說要做到以下兩點:
1.有獨特的創造性的發現。這要求考生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別人忽視的平常事物,激起自己的情感沖動,獲得深刻的感悟、真切的體驗、新奇的想象和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等。
2.有獨特的個性化的表現。這要求考生將自己的發現“獨辟蹊徑”地表現出來,不模仿他人,不因襲某種程式,而是別開生面,以我手寫我心。
范例分析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高三學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無力的好友背上教學樓。同學們認為大家可以輪流背,不能辛苦他一個人;父母勸他做好事應該有度,因為畢竟高三了。李行說:“我們是好朋友,只要背得動,就我來背吧。”后來,媒體來了,榮譽來了,贊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請假、不敢犯錯、不再感到快樂,同學們也覺得他不再可親。他陷入了糾結之中。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
①請以高三學生趙樂之的身份,給李行寫一封信,幫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事情,你有什么樣的體驗和看法?請寫一篇評論。
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分析】
文題與助人為樂的中華傳統美德有關,旨在引導考生通過理性思考獲得更深刻的認知,表達自己的個性見解。李行的“糾結”是材料的關鍵點。他開始是自然且堅定的助人為樂者,同學的建議和父母的勸說未能動搖其助人的決心。他變為“糾結者”的原因復雜:“媒體來了,榮譽來了,贊美堆成了山”,是外因;對同學、父母的建議缺乏全面思考和合理接受的意識,對助人為樂的行為缺乏更理性的認知,對來自外界的評價(道德綁架)缺乏自我解綁的意識和能力(囿于“聚光燈效應”,自我綁架)等,是內因。考生可以據此選擇任務,確定寫作的內容。
參考立意:
任務①:認知與境界,如“永懷赤子之心,休慮紛擾之事”“心底‘無私,天地自寬”等;自我與他人,如“堅持正確選擇,不被他人左右”“堅持德行,終獲認同”等;動機與行為,如“無功利心,坦蕩助人”“本為‘自然人,不做‘囚籠奴”等;被縛與解脫,如“真誠助人,無可束縛”“與其自縛,不如松綁”等。
任務②:李行的角度,參考上面任務①的立意;媒體的角度,如“營造健康輿論環境,讓美德之樹常青”“與其‘捧殺,不如‘靜觀”“與其助推私欲,不如成人之德”;同學、家長的角度,如“合理考慮他人建議,從情走向理”等;社會公眾的角度,如“對行善之人有寬容之心”等。
【寫作示例一】
讓善良開花,莫囿于名利
◎朱昱嘉
親愛的李行同學:
見信如晤。
請允許我表達一下對你的欽佩之情。堅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你卻能堅持這么久——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包括我。
你的善良給你帶來了困擾,我理解,一言一行都被束縛的日子不好過。我想說,你要讓善良開出花來,讓花香四溢,善滿校園;同時,不要被名利困擾,做好你自己,這比什么都重要。都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手中握著一朵玫瑰,但是香氣卻不能“香遠益清”,何也?因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你只有將花種滿校園,才會收獲滿園芬芳。
這就需要你將善良傳播出去。你看環衛工人,收集被丟棄的雨傘,修好洗凈后供路人雨天取用,將善良的種子播滿花園。你也可以和同學一起將你的好友背上樓,這樣不僅讓更多人參與到善行中,而且也幫助你的好友擴大了朋友圈。如此,你的善良傳播了出去,也幫助你的好友交到了更多的朋友,同時拉近了你與同學們的距離,豈不更好?
當你背著好友上樓的身影在每個清晨點亮校園的時候,你的善良已經播種;而當你帶動身邊的人一起行善的時候,你的善良便開了花。你知道那部轟動全球的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當時導演卡梅隆一炮而紅的時候,很多人都勸他趁當紅拍幾部商業片,但他沒有。十幾年過去后,他又讓《阿凡達》橫空出世。如果他聽從了別人的建議,那么再大的聲名都將被揮霍一空。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贊美和榮譽都讓它們隨風而去吧,它們可以變成你人生行囊中的一枚書簽,但不可以變成一塊壓垮你的巨石。你可以將這枚書簽插在日記本里,整裝再出發。“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這是泰戈爾說的。而我要說,只有最自由的靈魂,才能開出最美的花。丟開名譽,才能迎來更輝煌的日出!
作為高三學生的我,還想對你說,在這個關鍵時刻,糾結只會害了你。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才重要!
“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善行驚艷了你的青春,但別囿于名利,種自己的花,愛自己的宇宙吧!
此致
敬禮
趙樂之
××年××月××日
【江蘇建湖高級中學高三(2)班】
◆點評
這封信的最大亮點是“循循善誘”。考生的立意點是“播種善良”,并就此展開了三個層面的勸導:其一,“種善”有什么好處?善滿校園。其二,為什么要“種善”?利人、利友、利己。其三,怎樣才能去“種善”?卸下名利。作文有獨特的發現,也有個性化表達,耐人尋味。
【寫作示例二】
但行好事,無問西東
◎袁培淮
“高三了”“畢竟高三了”,近來成為很多高三學生的口頭禪,也成為他們不去做很多事的理由。李行的父母言之鑿鑿,仿佛這樣的“好事”會讓他萬劫不復,那名為高考的彼岸似乎要求他放棄一切所謂的“雜念”。
然而,這對嗎?
有人說:“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而是那條取經的路。”讓一個人優秀的,也不是一紙錄取通知書,而是十年寒窗苦讀,是人格、品性的塑造,是知識、道德的內化。李行熱情善良、重情重義、有責任感、有毅力,已經擁有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對此,我要說,但行好事,無問西東。
為什么看似孤勇的“行好事”歷來為人稱道?從“做一顆螺絲釘”的雷鋒,到“擇一事,終一生”的“文物修復師”王津,到“不為浮名絆此生”的李澤厚,他們看似無用的、浪費的、“損己”的行為,都是善良的、正確的、令人欽佩的。很慶幸李行能明辨是非輕重,以義無反顧的決心和善意成為好友的后盾,這是他們一生中共同的珍貴回憶。好友不會忘記李行在忙碌的高三伸出的援手,李行也不會忘記做好事時內心的充盈與富足,這樣的珍貴行為難道會遜色于那少做的幾道題嗎?
然而,李行卻不再感到快樂了。為什么?媒體的介入、榮譽的加身、泛濫的贊美,這些是認可,也是束縛。李行習以為常的行為被冠以“榜樣”之名,各種贊美紛至沓來。可以想象,駐足觀望的人盯著“名人”李行的一舉一動,他所有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對“好人”評判的標準,凡此種種,必然讓李行無所適從、畏手畏腳。
即便如此,我依然想說,但行好事,無問西東。
梁曉聲在其“好人文化觀”中提及“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這些在李行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所以,他不必理會外界的高度關注,只需做好自己該做的,不用擔心犯錯,不必在乎那條條框框的“你必須”,但行好事,無問西東。
我們的生活也當如此。身處高三,不乏外界的關注、他人的期盼。這些或許讓你束手束腳,擔心讓他人失望,但是不要因此改變自己的步伐。去行你該行之事,他日自有花開。
外界紛紛擾擾,而我獨行其道;外界褒貶不一,而我一葦以航。因為我知道我想做的、我該做的,所以那些聲音,我不理會,也不必理會。但行好事,無問西東,彼岸榮光,雖遠必達。
【江蘇建湖高級中學高三(2)班】
◆點評
作文條分縷析,從品性的塑造比成績更重要、內心的充盈比做題更重要、自我的認知比外界的聲音更重要這三個層面將李行“不必理會外界的高度關注,只需做好自己該做的”的理由捋清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