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點
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其中,關于科學技術的論述類及實用類文本閱讀是高考備考重點。
能力檢測一
材料一:“黑科技”原意指凌駕于人類現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識,遠超現今人類科技或知識所能及的范疇。我們當前常說的“黑科技”更多的是指高科技泛濫之后演變出來的更強大或者更先進的技術以及創新,也包括基于現有技術的改進升級、改善產品的使用體驗等。如果一定要下個定義的話,“黑科技”是指具有隱藏性、突破性和開拓性,超越現有科技水平的創新高科技或產品,包含新硬件、新軟件、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
在當今信息科技領域,鋪天蓋地的“黑科技”迎面而來,常規的產品升級、做工進步、配置提升,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黑科技”。它必須具備兩大要求:第一是要有成熟產品,還停留在理論階段的不算;第二是已經申請發明專利或具備申請發明專利的條件和要求。
材料二:“刷一下臉就能識別健康狀態”的“心魔鏡”(人工智能健康檢測終端),“名片般大小”的電腦“樹莓派”,讓漸凍癥用戶通過眼球轉動和凝視即可操作電腦完成輸入的“眼動輸入法”……這些讓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分屬于不同的應用場景,但它們都直接提升了人們生活的便利程度,普適性也更強。一方面,價格越來越大眾化,像“名片般大小的電腦”只需幾百元,這意味著大部分有需要的家庭都不難獲得。另一方面,它們更加照顧到了少數群體的使用需求,像適合漸凍癥等群體的“眼動輸入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這兩個方面的結合,實際也正是當前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那就是與大眾的生活貼得更近,不斷推進日常生活的革命。
這樣一種特征,是“第四次工業革命”與過往歷次工業革命的一個重要區別。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指出,人類正在迎來的新工業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彼此相處的方式。可以說,以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意味著將有更多的科技產品上天入地,更將進一步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世界中展開它的力量。
(摘編自朱昌俊《好技術自帶人間煙火味》,《光明日報》2022年11月24日)
材料三:從本質上看,“黑科技”與藝術具有內在共通性。因為新奇,“黑科技”給人以日常之外的欣喜感,而藝術所追求的也是“超越”常識常理的束縛,讓人的情感或思想逸出當下,走向一個更高遠的境界。“黑科技”與藝術聯手,無疑會實現效果的增強。
事實上,遠在古代,不少藝術的奇幻效果就和“黑科技”相關。專家提出,古代一些壁畫是用化學顏料以三疊押色法繪就,在風化作用下,畫中人之相貌會在短時期內變化,讓人產生獨特的視覺體驗,故稱“變相”或“變”。在當時,這顯然是一種“黑科技”。它給人心靈所造成的震撼,想來不亞于今天的新媒介藝術。
科技在藝術媒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甚至直接充當藝術媒介本身,確為一種趨勢。縱觀當下“黑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用在藝術傳播、展覽的環節,一類則用于藝術的創作。而“黑科技”要真正成為塑造新媒介藝術未來之手,應秉持“科技向美”和“藝術向善”兩大理念。
數學物理學家韋弗認為,科學本質上是藝術的事業。科技作為科學理論的技術形態,無疑承擔著把科學之美現實化的功能。它一方面讓生活更富有秩序感和協調感,另一方面給生活帶來沖擊和驚奇,促使其發生改變,這都是與藝術處于同一向度的。作為科技感最強的新媒介藝術,除了借科技之力實現藝術之美,還要呈現科學本身之美。
藝以載道是中西文化皆有的傳統。隨著人類藝術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化,媒介物質本身的自主地位和功能越來越體現出來。不過,媒介的獨立性的增強不意味著“道”之減損,就像敦煌壁畫里的“黑科技”,目的是強化而非減弱佛教之“道”。藝術應喚起人心中的正念,使人產生積極的心靈體驗;保持藝術的人文本質,防止因為黑科技的過度使用,陷入純粹感官的聲色犬馬之中。
戲曲理論家張庚先生把新事物進入戲曲后被戲曲化用的過程稱為“馴化”。新媒介藝術完全可以通過“黑科技”讓人產生“藝術還可以這樣”的驚奇乃至質問,最終實現“藝術本該這樣”的和解,就像童話里“小王子”對“狐貍”的馴服一樣。
(摘編自胡一峰《“黑科技”不能“黑”了藝術本身》,《中國美術報》第177期)
【訓練】
1.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 )
A.材料一從“黑科技”一詞的原意說起,并對其包含范圍和要求等進行說明,條理清晰。
B.材料二引用名人書中觀點來討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增強了文本的說服力。
C.材料二舉智能穿戴設備及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等例,論證人與科技、科技與生活的融合。
D.談到新媒介藝術中“新科技”的使用時,材料三運用童話故事中的“馴服”來進行類比。
2.請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脈絡。
答:
3.假如你是“黑科技”主題展廳的主要策劃人員,要按照不同的主題篇章來布置展廳,以文字或者產品的形式向大眾介紹“黑科技”,你會設計哪些篇章?分別涵蓋哪些內容?請根據材料簡要談談你的設計思路。
答:
能力檢測二
材料一:2022年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打響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收官之戰。
隨后,3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在中國空間站相擁問候,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會師,再次刷新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新高度。2個航天員乘組在中國空間站進行首次在軌輪換,6名航天員共同工作生活約5天,完成各項既定任務和交接工作。
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乘組身體狀態良好,平安回家。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是空間站三艙組合體組裝完成后第一個到訪的乘組,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中國空間站完成在軌建造以后,將轉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航天員將長期在軌駐留,開展更加深入的空間科學研究和宇宙空間探索。中國空間站將為人類探索太空提供重要合作平臺。
(摘編自賈璇《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會師”,6位航天員生活的“三室三廳”擠不擠?》,《中國經濟周刊》2022年12月11日)
材料二:連日來,國際媒體紛紛聚焦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新成就,認為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國際太空合作的新平臺。法國《費加羅報》網站報道說,中方表示中國空間站建成后將服務于科學目的,首批入選科學實驗項目中包括9個國際合作項目。
俄新社報道說,中國強調對外開放,“邀請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空間站合作”。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讓人看到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將有更多的機會飛向其他星球。
(摘編自《中國空間站提供國際合作新平臺》,《人民日報》2022年12月5日)
材料三:隨著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完成,空間站的建造成本也隨之出爐。僅僅是資金投入,目前的數據就已經達到了80億美元!而未來空間站的維護費用差不多每年花費約4.41億美元。
如此高額的開支,真的有意義嗎?這是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問題。
前幾天神舟十四號返回艙成功著陸,帶回來在空間站實驗的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其中包括“國際首次在軌獲得的水稻種子”。隨后,對于空間站到底有沒有用的回應,也正式公布了!
其實,中國空間站的建造,不僅有意義,而且對未來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2月10日的消息,經初步統計,航天發展這30年以來,有4000余項技術成果被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糧食問題一直是民生的最大問題,太空育種之后,這個問題也許會得到解決。而中國空間站作為專門用于太空實驗的基地,未來的科研成果,甚至會遠超以往所有成果的總和。
此外,我國航天專家表示,中國航天下一步將會探索月球,那么現在的很多深空遠距離探測需要的實驗,都可以在空間站進行,甚至,未來可以將空間站作為跳板,再進行遠距離載人探測。毫無疑問,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尤其是中國空間站開展的科學實驗和創新,在人類航天科技成果中的比重將會越來越高,從而為全人類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摘編自《中國空間站花80億美元浪費?最新回應:超4000項航天成果已用于民》)
【訓練】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神舟十四號乘組與神舟十五號乘組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會師”,共同創造了中國航天事業新紀錄。
B.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會合并即刻交接工作后,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平安返回,并帶回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
C.中國重視國際合作,已有9個國際合作項目首批入選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項目,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國際太空合作的新平臺。
D.神舟十四號帶回來的水稻種子是“國際首次在軌獲得的水稻種子”,太空育種實驗或許能有助于解決一直最為影響民生的糧食問題。
2.高額投入建造和維護運行中國空間站有哪些意義?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概括。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