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資源和載體,是在育人過程中形成的系統性文化,與推進新時代高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和同構性。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主客體的協調交互關系,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借鑒。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要理清現實發展困境,動員校企、校地、校本的主體性因素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索校企文化融合特色育人、校地文化滋養環境育人、校本文化厚植基因育人的新路徑。
1 概念釋義
1.1 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實踐中積淀形成并達成共識的包括價值觀念、知識體系、群體意識、行為規范在內的價值體系[1]。作為學校發展軟實力的重要表征,蘊含的價值追求與學校育人的目標導向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和同構性[2]。然而,長久以來,職業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多以校本建設為主體,由于校園文化育人共同體的缺乏,與外界協同耦合輻射效應尚未更好發揮。校園文化育人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承載著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3]”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激發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相關主體力量的積極性、主動性,對于新時期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內涵發展影響深遠。
1.2 主體間性
“主體間性”理論又稱交互主體性、交互主觀性等,由胡塞爾提出,經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人發展完善,成為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范式。該理論認為,兩個主體之間不再是主客體關系,“是主體與主體在交往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以共主體(交互主體) 為中心的和諧一致性等集體特征”[4]。這一理論主要研究或規范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強調每個主體的存在與發展,運用到教育領域,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借鑒。
2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
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業院校逐漸走上了謀求內涵和高質量發展、特色探索、校園文化建設之路,但就如何在結合地方行業院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創建特色校園文化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格式化現象普遍
我國職業教育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直至21世紀初,在政府宏觀政策的引導下,職業教育逐漸明晰發展方向,形成了多元化辦學的市場體制,并逐漸由規模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迎來新機遇。
另一方面,囿于高職院校辦學歷史較短、文化積淀不深、轉型改組改制的掣肘,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循,因而呈現出一定的“文化焦慮”,存在如下問題:急功近利,重物質文化建設輕精神文化建設,“只見其形,不見其神”,造成精神文化建設發展滯后;一味簡單模仿本科院校,缺乏高職特色,或是照抄照搬同類型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取其精華”,對于自身校園文化的挖掘與開發較少。趨同的校園文化管理與建設,導致校園文化建設“千校一面”,與高職教育倡導的特色化辦學理念背道而馳。
2.2 割裂化跡象明顯
作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融合體,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己任,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變革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此,高職院校除具有高校校園文化的顯性特征外,還凸顯出明顯的地域性、職業性、實踐性。
然而,現實中高職院校作為依托于地方的院校,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對于行業企業發展的引領以及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表現不足,互動意識缺乏、互動機制缺位、互動介質缺失,勢必影響對地域文化的吸收和自身優勢的發揮,很難形成品牌效應,輻射影響力有限。同時,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上,重技能、輕人文,缺少行業職業能力培養,融而不和、合而不深,文化育人與技能教育割裂“兩張皮”的現象突出。
2.3 功利化形式顯著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習慣于以市場需求為辦學定位,導致高職院校過分強調為社會經濟發展而服務的功能,忽視了教育本質屬性,功利化形式明顯。
其一,當前的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多局限在師生的行為范式和思想文化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高職院校并未將校園文化建設放置于整個辦學理念與辦學目標的框架下進行思考。其二,縱觀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歸口部門多樣,行政官僚化明顯,在這種泛行政化的導向下,校園文化難以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個方向的良性互動,由于缺少民主性、開放性,校園文化必然面臨理性失靈的風險[5]。其三,校園文化建設重數量缺質量,重口號缺內涵,重形式缺創新,重零散缺系統,重短期缺長遠,沒有高度的文化引領和有熱度的文化追求,最終形成“空有其表,未有其神”的狀況。
3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路徑
學校不是一個孤立的群體,是一個由自然—經濟—社會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受國家、社會等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6]。校園文化建設要在主體間性理念下重新審視自身發展歷程,找準自己在全國和所在區域以及行業領域的位置,發掘學科優勢、行業優勢和地域優勢,提煉具有時代性、行業性、地方性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
3.1 融合校企文化實現特色育人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而不深的相互關系,究其本質,主要源自自身價值屬性的差異性。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因其公益性的教育屬性,倡導非營利性,并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標之遵循,旨在培養“社會人”。而企業文化因市場性導向,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以利益追逐為遵循目標,培養“職業人”。只有在尊重不同主體之間的差異性的基礎上“求同存異”,找尋兩個主體間的契合點,才能真正實現校企文化的融合。培養“職業社會人”,實現文化互融則為應生之道。
文化互融既非非此即彼,也非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要達成一種共生共存、和而不同的相互補充狀態。工匠精神則是兩種文化價值體系的共有內核,通過兩種價值觀的有機耦合并作用于受教育的學生個體,實現校園文化塑造的“跨界屬性”。“跨界屬性”的實現有賴于學生通過接近職業文化,形成一定的職業素養、職業精神和職業榮譽感。校企單位解決人才供給側的結構問題,就要秉持既非獨立于教育價值,也非依存于商業價值的理念,改變各自為政單向輸出的狀態。尤其是企業單位要將人才培養作為企業的責任使命,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創建產學研合作的平臺,形成雙向共建機制,在廣度、深度、頻度上創建文化創新共同體,實現主體間的“點線結合”與相互作用,共生共贏。
3.2 滋養校地文化實現環境育人
優秀的地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厚歷史文化的積累積淀,也是民族精神的綿延。本土文化并非單純地沿襲傳統文化,它是各種文化經過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沉淀的結晶,亦是經過兼收并蓄,否定之否定后的當代表達[7]。一個區域的社會傳統和地域文化與其所屬院校校園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互哺”關系。然而,當前地域文化對校園文化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新形勢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要依托地方特色,豐富文化內涵,增強地域文化的滲透力影響力。就地方主體而言,地方政府在經濟社會規劃和教育扶持政策的建設中,既要謀劃整體社會發展的宏觀布局,在地方城市設計、場館建設、宣傳推廣中,突出地方歷史文化的積淀與影響,又要將地方的歷史文化特色和當地高職院校的發展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環境的塑造與融通,共同打造校園文化本土化建設的“點面結合體”。
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具有敏銳的國際化視角,吸收和借鑒外來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整合內化地域文化、外來文化和校本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高職院校要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使校園文化真正成為地方文化的橋頭堡、示范區和輻射源,擴大地域文化的影響力輻射力。通過環境文化的引入和自身文化的融合,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塑造強烈的民族價值觀。
3.3 厚植校本文化實現基因育人
校園文化建設一般通過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的方式開展,我國大部分職業院校多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體系,導致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官僚化”和“官本位”的痕跡明顯。鑒于此,高校的行政管理者應理性回歸至師生服務本位上來,將校園文化建設統一到學校的戰略發展規劃中來,驅除官僚化管理傾向,發揚科學與民主,將師生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被動管理”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性地位,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校本文化建設要求管理者立足于學校辦學理念,要植根于校園歷史傳統,傳承出新,打造高職教育文化品牌,塑造學生獨一無二的“校本印記”。在物質層面上,加強頂層設計,通過科學規劃校區建設、樓宇亭閣設計、景觀展板長廊展示等,創造校園文化建設的“顯性名片”。在精神層面上,涵養工匠精神,與產業需求對接設置專業,與職業標準對接設置課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設計教學,開發校本文化的核心課程,將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教學實踐當中。在制度層面上,建立健全學院各項規章制度,明晰崗位職責,同時引入企業管理制度,通過校規校紀、管理制度、獎懲制度等規范師生的行為舉止。在行為層面上,重視實踐體驗和文化熏陶,加強活動引導,策劃建立與專業技能培養練習相關的活動平臺,并且拓展國際化思維訓練,實現寓教于樂、樂育相長。
4 結語
當前高職教育正處于新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制造2025”成為國家新的發展戰略,高職教育的發展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8],要實現交互主體和諧一致的關系,需要高職院校尊重主體間的交互作用,科學處理與內外部環境的關系,通過校企文化融合實現特色育人,校地文化滋養實現環境育人,校本文化厚植實現基因育人,真正將文化涵養滲透到學生成長的全過程。■
引用
[1] 平和光,孫好雯,榮國丞.新時代我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與實踐——基于30所“一校一品”典型案例學校的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36):23-28.
[2] 王婷婷,向艷.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育人的邏輯機理及路徑優化[J].江蘇高教,2024(1):86-90.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4] 馮建軍.當代主體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255.
[5] 羅麗琳.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時代精神與理性回歸[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2):207-212.
[6] 董澤民,吳正毅.地域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8-12.
[7] 菲利浦·G.阿爾巴赫.A大眾高等教育的邏輯[J].高等教育研究,1999(2):16-22.
[8] 孫杰.立德樹人視域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 (22):100-105.
本文系山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3年度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工程項目(高職組79號)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芳菲(1987—),女,山東濟南人,博士研究生,就職于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