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發展,融合教學逐漸成為美術教育重要的選擇,對全面提升美術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大數據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階段,意味著國家和社會上的一切都可以被數據量化,包括美術教育課堂都可以通過數據呈現,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當前,在大數據、物聯網、智能AI的支持下,教學載體向多元化發展,傳統單向教學模式逐漸被互動式、共享式互動教學取代。本文分析信息技術融合環境小學創意美術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如美術教育活動方向不夠清晰,美術教育素材選擇相對單一,教學互動交流存在滯后特征,教育對象參與活動深度不足等;結合實踐研究制定相應的策略,堅持生本理念,重視培訓學生創造能力;依托網絡資源,擴大教學素材選擇空間;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師生互動交流質量;關注個體差異,確保學生有效參與活動,力求為推動相關領域發展進行有益的嘗試及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融合環境;創新美術;教學思考
一、引言
在《基礎教育課程綱要》中,指出:“學校需要加大信息技術在日常教育中的普及,促進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的完美結合”。對它美術教育平臺化、數據化、場景化、信息化發展,賦予美術教育更多的技術優勢,讓其成為美術發展新的方式。但由于美術學科在教育過程中,始終被視為不會影響最終成績的“副科”,導致學校、家長、教師、學生都很難重視起來,而美術教育卻是陶冶情操,拓寬視野,健康身心的重要“抓手”。2000年11月,在《中小學IT課程指導綱要》中,提出“中小學應加大信息技術走進課堂教學力度,將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完美結合,逐漸推進教與學之間完美融合。”但美術教育模式并非一成不變的,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信息化逐漸與美術教學相融合,為教學提供更多的載體,讓美術教育模式快速升級。同時,信息技術是大數據應用的重要創新,在計算機系統支持下,網絡信息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功能,體現出更多的精準性、全面性、穩定性,讓美術教育變得事半功倍。基于此,本文選擇大數據背景下信息技術在美術教育課堂應用作為研究課題,希望能夠找到兩者融合的契合點,更好地推動美術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大數據背景下信息技術在美術教育課堂應用的重要意義
隨著數據化思維的不斷創新發展,信息技術逐漸與所有學科領域相融合,呈現出不同的發展形態,對美術教育課堂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信息技術為美術教育課堂應用提供環境支持。環境是最好的老師,能夠為美術教育課堂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發展,多媒體技術得到升級換代,電子白板、投影設備為更好地進行美術教學提供支持;海量的網絡教育資源,讓美術教學解構和分析有更多的素材支持,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精準、數據、融合思維。
第二,信息技術為美術教育課堂應用提供技術支持。信息技術是網絡數據化發展新的應用階段,逐漸由技術層面上升到思維層面,使得美術繪畫技術得到全面升級,以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作品,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讓繪畫變得更加的靈動,纖毫畢現,同時也能夠給予創作者更為開闊的視野,為他們提供更加高效的創作技術,節省更多的時間成本。
第三,信息技術為美術教育課堂應用提供美育支持。美術教育屬于美育范疇,除了學習美術創作、賞鑒相關的理論和技巧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培養教育對象的內在品質和價值觀。網絡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極為激烈的空間,而信息技術能夠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和分析,阻隔那些不利于學生身心成長的負面因素,為美術教育提供適宜的美育教育環境。
三、大數據背景下信息技術在美術教育課堂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美術教育方向不夠清晰
將信息技術與美術教育相融合,希望能夠優化教育關聯群體的數據思維,能夠從數據視角精準、多元、綜合性地進行思考,讓學生具備更多的量化屬性,不在學習過程中落于俗套,但從教學總結發現,美術教育能夠按照既定教學目標組織實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將信息技術融合其中時,部分教師的能力素質就顯得捉襟見肘。主要原因在于美術教育方向不夠清晰,部分教師大多是為了教育而教育,重過程輕結果,而不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和技能。加之,美術課程在小學階段大多視其為“興趣課”,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而不是培養內在美育素養和品德。所以,美術教育方向有待調整和優化。
(二)美術教育素材選擇相對單一
信息化促進美術教育素材的多樣化選擇,在沒有信息技術支持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過程僅僅停留在于基礎性的講解和展示,很難讓學生產生直觀的印象,而在信息化技術融合后,可以選擇聲音、文字、圖片、視頻等載體,讓教育素材更加多元;同時,也可以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系統進行操作,跟蹤部分教師美術教學活動與信息化融合過程,發現素材選擇方式方法過于簡單,無法實現多樣化發展目標,導致很多美術教育落入俗套。如“節日”一般以鞭炮、笑臉、燈籠、紅色元素等去表達,而“秋天”則以寒冷、豐收、落葉等去表達,幾乎所有的美術教育都被固化了,使得美術教學創意創新無法被有效實施。而數據化價值內核是創新、共享、融合,目前雖然能夠將信息技術引入其中,但尚未達成預期的目標,教育素材選擇上沒有體現出數據化優勢。
(三)教學互動交流存在滯后特征
信息技術最大優勢在于互動性、共享性,部分老師認為美術教育的三部曲就是“教、學、練”,其他的所有的應用都屬于畫蛇添足,對于教學本身的意義不大,因而忽視信息技術內在的互動屬性。信息技術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可以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也可讓學生與繪畫技巧、賞鑒對象和創作思維產生連接與互動。信息技術是互聯網體系的創新,屬于無物不聯、無所不聯,如果能夠意識到這一點,老師就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持續拓展學生的視野。數據化重要特點就是“分享”,通過網絡數據實現最優化目標,但從教學互動交流來看,美術教學沒有體現出數據價值,沒有真正將互動交流視為重要的教學載體,學生真實想法得不到全面表達,也無法從其他學生身上獲取“營養”,學習效果就無法得到最大化提升。由于信息技術載體應用較少,學生在參加線上教學時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導致教學效果欠佳,教學問題無法及時發現和解決。
(四)教育對象參與活動深度不足
信息技術在實踐應用中,能夠讓學生有更多參與的機會,增加學生的體驗度和參與感,讓他們有更多的發展的機會。信息技術應用能夠促進美術教育內容具象化、教學過程探究化、教學活動網絡化,也能夠讓教育對象有更多的參與。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自身思考能力不足,無法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有效創新,在教學方法更青睞于“教授法”,將教學局限于課堂,忽視學生在美術教學中的體驗與參與。比如,教師習慣于按照“講授—練習—提問—考核”的步驟進行教學,學生在其中只是被動的參與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關注和引導,必然會影響學習效果。從教學對象參與來看,學生只需要帶“耳朵”即可,其余教學過程均由教師完成,這種教學模式顯然不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規律。從教學設計分析,學生能夠參與的環節和時間不足,即使學生想發表意見也沒有渠道,導致教學參與不足。
四、大數據背景下信息技術在美術教育課堂應用策略
(一)堅持生本理念,重視培訓學生創造能力
美術教育活動的信息化發展必須以生本理念為核心,圍繞學生成長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意識。首先,明確發展方向。圍繞目標明確美術教育課堂發展方向,確保教學活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在任何時候都突出學生需求,一切圍繞需求設計,一切以學生需求為牽引。信息技術擁有無限的創意,因為網絡參與對象的多樣性決定美術創意的多元化,創意本身就代表著創造力,所有新的事物出來都不是空穴來風,都需要教師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而后再細分成學生可以接收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正確的導向。其次,加強思維引導。通過創設數據化環境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特定環境中得到提升和思考。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只有優化學生的思維模式,才能夠讓他們選擇正確的成長路徑,始終認為思維的成長才是真的成長,能夠影響學生終身的只有“習慣”。如思維習慣、社交習慣、行為習慣等等。始終在思維引導上下功夫,讓學生的行為形成定式。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相融合,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學生思維產生積極正向的引導。最后,鼓勵關聯思考。學生在參與美術課堂教學時,應當充分拓展思維認知深度,允許學生進行無限聯想,優化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想象力是人類進步的基石”,所有的創造都是基于想象基礎之上的,人類的進步總是有著無窮的假設與推理,強大的關聯性思維,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能夠更好地處理好人際關系。
(二)依托網絡資源,拓寬教學素材選擇空間
教師隊伍要將網絡素養視為重要的能力,依托網絡資源提升教學水平,拓展思維視野,彌補資源不足引致的各種風險。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力度,能夠更好地提升素材應用效果,優化美術教學效果。
首先,選擇正確方法。信息技術能夠為美術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方法,通過數據化模式進行選擇,能夠增強美術教育技術的實踐效果。從教育實踐來看,信息素養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能夠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快速加工、分析、整理、歸納,并且與決策相結合,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從教育資源來看,目前不是無可用方法,而是可選擇內容太多,所以必須掌握選擇的能力,讓自己能夠從大量的數據資源中迅速識別并找到有效的方法。其次,擴大應用范圍。信息資源選擇必須要具備多樣化特征,預選數據素材應當是最終結果的3-5倍,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優中選優,保證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由于學生的思想比較多變,問到的問題也會成倍增長。所以,必須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依托網絡資源選擇素材,并且對獲取的資源進行分類,為實施創新美術教學做好萬全的準備。再次,適度加工。創意美術的關鍵詞是“創意”,所以素材僅僅是教學的基礎,通過加工提升教學實踐效果,與學生學習規律相適配,符合學生對于“創造”的需求。而且主題教學本身也要教育不能過于隨機,必須要有所設計,要帶著一定目的性,以主題為牽引,組織各項教育工作。
(三)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師生互動交流質量
創新是美術教學活動的核心要素之一,美術教學活動必須滿足學生創新創造成長需求,教師要適時增加交流互動時間,選擇與教學內容一致的觀點進行互動,有效提升美術教學效率。
首先,優化教學方式。美術教學信息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能夠將信息化思維與價值與美術教學相融合是教學領域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教師選擇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及時將知識分享給學生,讓他們具備創新的能力與意識。教學方式必須要與內容相匹配,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同時,將實效性放在首位,教學方式本身沒有對錯,但能夠符合“創新”定義則存在差異。其次,提升交流互動質量。交流不是提問的過程,而是雙方在平等條件下的交流,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參與的主體并且提出重要的觀點。主題教學的主要方式就是互動,學生在交流、參與、互動、體驗中得到綜合性的提升,所以互動效果如何,直接影響學生的主題教學質量。最后,潛移默化影響。創意美術主題教學活動中,老師必須要將自己作為背景存在,適當的發聲去引導。創意美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潤物細無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行為和思想產生深刻的影響,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與成長,能夠更好地完成各種教學活動。
(四)關注個體差異,確保學生有效參與活動
個性化和差異化是美術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教育,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將參與作為主要衡量標準,信息技術能夠為美術教育創設更好的教學環境,更好地體現教學的實效性。
首先,關注個體差異。教師要關注學生個性化特質,允許學生與眾不同,根據學生的優勢進行指導,讓他們獲得不同的成長力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的特質,每名學生在學校都能夠得到成長,教師必須要從每名孩子最優勢的方面入手,強化他們的個性意識與能力。其次,調動參與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當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設計,讓學生能夠有效參與。主題教學的關鍵在于“主題”,要讓學生的學習帶有目的性,不是隨機的或是盲目的,任何教育都是有意義的,所以必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注重效果反饋。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模式,雙方互為延長線,能夠輔助另一方進行教育,確保教學效果有效提升。效果是最終的評價指標,所有的教學選擇和活動都是以效果為目的,所以除定期組織內部考核外,還積極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習在家庭環境中的表現。
五、結束語
本文從數據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在美術教育課堂應用的重要意義入手,深入查找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如美術教育方向不夠清晰,美術教育素材選擇相對單一,教學互動交流存在滯后特征,教育對象參與活動深度不足;結合實踐研究制定相應的策略,堅持生本理念,重視培訓學生創造能力;依托網絡資源,擴大教學素材選擇空間;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師生互動交流質量;關注個體差異,確保學生有效參與活動,以期達到預設的研究目標。信息化是計算機應用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能夠為美術教育營造更為鮮活的教育空間。
作者單位:趙書喬 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杜芊葒.基于信息技術發展的當代美術教育變革——評《美術信息化教學設計》[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04):487-488.
[2]李仲林.教育扶貧背景下農村學校美術教育面臨的困惑與對策[J].農家參謀,2022(08):174-176.
[3]卓芽.數字化時代的高校美術教育——評《美術教育課程與教學方法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05):115.
[4]徐孝研,張思凱.信息化背景下美術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1(06):97-98.
[5]馬蘭茜.信息時代背景下美術教育發展的路徑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9(11):109-110.
趙書喬(2007.07-),女,漢族,黑龍江佳木斯,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美術教學,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