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淼



天山位于我國新疆,由三列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脈的主體在中國境內(中國境內1700km),向西延伸至中亞(西延2500km),跨越了4個國家。經度范圍東經70°~90°,緯度范圍北緯40°~45°,是世界上最大的東西向山系。
一、天山的形成
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內,天山經歷了"海變陸一褶皺隆起(內力)一剝蝕削平(外力)一斷塊隆升(內力)”
在早古生代,天山曾為海洋環境。之后板塊俯沖,大洋萎縮閉合,兩塊大陸碰撞,致使天山隆起,形成褶皺山。
早二疊世末,天山地區因構造運動上隆,并不斷被夷平。三疊紀至早中侏羅世時期已接近準平原狀態,盆地擴大,普遍沼澤化,是該地區主要成煤時期。晚侏羅世末發生廣泛的褶皺隆起,山體又一次抬升。但后又經過白堊紀長期剝夷作用,古天山再度夷平,至今天山山頂還留有此時期的夷平面殘余。
新生代時期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天山在其演化中發生較為突出的變化,東西向分布,條狀隆起,形成了現今雄偉的天山山脈。
二.天山的水汽
天山深居內陸,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脈。太平洋水汽鞭長莫及,印度洋的暖濕空氣想要北上,又遭遇重重山脈和青藏高原的攔截。
好在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途經中亞到達天山附近仍有部分水汽。該區地形向西北開口,未完全封閉,水汽能順著山口進入,在天山北坡被抬升,形成地形雨。
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天山北坡降水遠多于天山南坡地區,其中西部的伊犁河流域支流眾多、河網密布是全疆最為濕潤的地區。
二.天山的自然帶
選取天山山脈中的博格達峰,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布情況:
(1)基帶為荒漠帶。(北坡為例,700m-1100m)
山麓荒漠的形成是因為天山山腳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因為遠離海洋而降水少,植被是溫帶荒漠。
而高寒荒漠的形成是因為天山山頂附近因海拔高而氣溫低、降水少。
(2)草原帶(北坡為例,1100m-1650m)
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降低、蒸發變弱,水分條件變好。開始生長牧草,是天然的草場資源。
(3)云杉林帶(針葉林帶)
仔細觀察天山的垂直自然帶譜,我們會發現在天山北部的半山腰(1650m-2700m)處形成了針葉林帶--云杉林帶(天山特有種),南坡是沒有的。森林帶對水分要求較高,天山北部為迎風坡,暖濕空氣遇地形阻擋形成降水,降水先增多后減少,在海拔2500m附近達到最大值。天山以南地形封閉,水汽難以進入,降水稀少;加之南坡為陽坡,蒸發較旺盛,水分條件很難達到森林的生長需求。
(4)草甸帶、墊狀植被帶(以北坡為例,2700m-3700m)
海拔繼續升高,氣溫降低,降水減少,自然帶轉變為對水熱要求較低的草甸帶。為了減少熱量散失和抵御強風,植物往往匍匐貼著地面生長。
(5)冰雪帶(北坡為例,3700m以上)
南北坡水熱的差異,同時也引起了雪線分布的不同。受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濕潤氣流的影響,北坡降水(雪)較多;同時天山北坡為陰坡,且緯度比南坡的高,氣溫低,蒸發較弱;因此天山北坡雪線比南坡低。
四.天山對新疆氣候的影響
根據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1965-2017年數據),北疆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4.5℃,而南疆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為-8.10℃。隔著天山,南疆與北疆的最冷月月均溫,相差達到了驚人的6.4℃,這個數字已經接近與北京與上海的冬季平均氣溫差。高大的山體,再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冷空氣南下,使南疆成為我國緯度最高的暖溫帶地區之一。
五.天山對農業的影響
(1)綠洲農業
綠洲農業: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區有水源灌溉地方的農業。
天山冰雪融水為山麓地區提供了灌溉水源;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夏季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發源于天山的河流在山麓形成較為平坦的沖積扇,沖積扇邊緣土壤肥沃,質地較疏松,利于耕作。
(2)山地牧業
山地牧業:是在高原、丘陵、山地地區發展起來的畜牧業。
天山巨大的高差,導致不同海拔牧草生長的時期不同。每當季節變換,為保證充足的草料供應,牧民便開始"搬家”。從山前搬到山里,再從山上回到平原河谷和沙漠,這種隨季節而轉移草場放收,被稱為"轉場放牧”(游牧業)。
春季、4月中下旬,氣溫回升,利用山地陽坡的干旱草原放收;
夏季,轉場到山地高處(2000m-3500m)的山地草甸帶,這里氣候涼爽,水草豐美;
秋季,氣溫下降,開始下移,來到低山丘陵;
冬季,回到平原河谷和沙漠地區的冬牧場(牧民稱為"冬窩子”),選取背風坡處,溫暖避風,有利于牲畜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