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
內容摘要: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作為核心任務。
關鍵詞:雙減? ? 信息技術? ?提質增效? ?名師引領
我是一名農村小學教師,執教《道德與法治》課,學生中留守兒童占60%。縱觀“5+2”的周期模式,學生在校最多的時間是在課堂上。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實際上主宰著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教育改革只有深入到課堂層面,才算真正進入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地帶。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求“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進一步強調“提升課堂教學質量”;2021年8月30日上午,在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指出:“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學校要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作為核心任務。”可以說,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既是學校發揮育人作用的內在需求,也是貫徹落實上級指示精神的應然之舉。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新課改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在備課、上課、磨課等環節下真功夫,著力提升教師“教”的質量,促進學生“學足學好”,應該是雙減下的教師工作狀態。對此,作為一線教師,我有幾點下看法:
一、課前,走近教材,精心備課,向創新教學設計要質量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的形式有多種,但我想只有教師靜心讀書,用心備課,備出具有自己鮮明個性和風格的課。
我所在的學校,抓備課突出“五備”、“五關鍵”、“五精心”:“五備”即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五關鍵”即研讀是備課的前提、博學是備課的基礎、細致是備課的要求、創新是備課的亮點、傳承是備課的價值延伸。“五精心”即要求教師備課時做到精心設計問題質疑、精心設計思維空間、精心設計教學流程、精心設計評價語言、精心設計作業練習。
二、課中,走進教室,用心上課,向優化教學方式要高效
教學方式是指教學方法的活動細節。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時間,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不同,學生的所得可能就大相徑庭。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教學的過程中,正確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大大提高道法課堂的效率。2020庚子年初,一場突入起來的新冠疫情,網課離不開信息技術的融入。
2021年11月份,我校新裝了希沃白板,更是師生眼前一亮。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圖、文、聲并茂等特點,它能夠利用新技術,把抽象的、難以觸摸的學習內容變得形象、生動,它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諸多限制,它使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內容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圖文聲像并茂的動態傳播,很適合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并激起持續高漲的學習情緒,這是其它輔助手段所不能比擬的。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優化小學道法教學,真正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活”起來,“高效”起來。
第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學習四年級上冊《低碳生活每一天》這課時,通過制作課件,虛擬帶領我的農村學生去實地考察地球發燒的癥狀,屏幕展示出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冰山融化;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一部分地區干旱程度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帶來沿海陸地面積縮小等問題。當學生看到這些畫面時,非常激動,很快地進入狀態,我也抓緊機會讓他們分小組討論:“地球發燒也什么有關呢?”“與人類過度砍伐樹木有關嗎?”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染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他們在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自主合作展示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從而輕松地得出了結論。
第二,信息技術能夠生動演示變化過程,突破時空局限 ,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學習《正確認識廣告》時,用電教資料制作成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知道許多種開采方式。這種不費力氣的教學方式,又形象,又直觀,又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名師引領指方向,教研共享促成長
2021年12月17日,中興學校李娜娜名師工作室活動:楊銘學執教《健康過冬天》、熊述怡《快樂過新年》、常明艷講座《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2021年12月23日,太平鎮小李娜娜名師工作室活動:張麗《生命最寶貴》、熊述怡《歡度元旦》、常明艷講座《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關注單元主題》,信息技術水平嫻熟,操作性強,受益匪淺;
的確,在《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能使學生始終處于高容量的信息流中,并促使學生不斷用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與課堂知識進行對比、補充、內化,從而讓全體學生在課堂上情不自禁地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高效果。
三、課后,貼近學生,耐心磨課,向提升教學能力要生命
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大計。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而磨課是這三位一體的綜合體現,是促進教師自我成熟、提升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所謂磨課,就是一個教學集體為解決某一教學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對該教學問題的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反復、深入地學習、研究與實踐,以期找到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顯著提高整個教研集體對這一問題的教學有效性,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誠然,觀課,議課,磨課精彩紛呈,見仁見智,大家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討論中成長,在碰撞中學習。我將一如既往,懷空杯心態,繼續強化“優化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探索,從而讓每一位學生和每一位家長都能體驗到“課內增效、課外減負”的愉悅!
總之,理想的課堂教學是充滿生命力的,全身心的投入,注重研究,于細節處下功夫,堅守課堂主陣地,讓雙減真實落地,就一定能上好《道德與法治》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