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麗華,洪源,劉建麗,王建偉,馮千偉,王紅芳,王曉青,劉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種急性、全身免疫性血管炎性反應,冠狀動脈病變是其主要的常見并發癥,多發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被認為是兒童獲得性心臟病的最常見原因之一[1-2]。臨床相關研究指出,KD患兒若未及時干預治療,14%~20%患兒將會出現冠狀動脈病變[3],隨著病情的進展會造成患兒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絞痛或者缺血性心臟病,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4]。因此,早期診斷和防治具有重要意義。N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一種神經內分泌因子,可反映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5]。心肌損傷標志物如心肌肌鈣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紅蛋白(myoglobin,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 ,CK-MB)也可廣泛用于臨床心功能評估[6]。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KD患兒血清NT-proBNP、cTnI、Mb、CK-MB及心功能水平與并發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旨在為臨床治療KD提供參考與數據支持,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9月—2022年4月唐山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收治KD患兒112例作為觀察組,男69例,女43例,年齡0.5~5(3.25±0.34)歲;體質量指數11~28(18.34±2.14)kg/m2,病程1~6 d;依據治療前超聲心電圖診斷結果分為冠狀動脈異常亞組(CAA亞組,47例)和非冠狀動脈異常亞組(NCAA亞組,65例)。另外選擇同期醫院體檢的健康兒童102例作為健康對照組,男56例,女46例,年齡0.5~6(3.23±0.25)歲;體質量指數11~29(18.26±2.19)kg/m2。2組對象在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1908-14),受試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選擇標準 (1)診斷標準:參照2017年版美國心臟病協會川崎病診斷標準[7]。(2)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發熱>3 d;③無心臟器質性疾病;④病理資料完整。(3)排除標準:①患兒入院前3個月內接受過激素類藥物治療;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③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④臨床資料不全者。
1.3 觀測指標與方法
1.3.1 心肌標志物檢測:觀察組患兒于急性期(入院后24 h內)及恢復期(治療后2~3周)、健康對照組體檢當日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2 ml,離心收集上清血液,放置-80℃冰箱中保存待測。上述血清應用飛測(finecare)免疫熒光分析儀(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原裝配套試劑盒以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血清NT-proBNP水平,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cTnI、Mb、CK-MB水平(上海烜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2 心功能參數測量:采用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儀(PHILIP公司,型號:IE33型)測量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短軸縮短率(LVFS)、心臟指數(CI)、舒張期二尖瓣血流頻譜速度(E/A)。

2.1 2組血清NT-proBNP及心肌標志物水平比較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血清NT-proBNP、cTnI、Mb、CK-MB 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觀察組急性期血清NT-proBNP、cTnI、Mb、CK-MB 水平顯著高于恢復期(P<0.05),見表1。

表1 健康對照組與觀察組血清NT-proBNP、cTnI、Mb、CK-MB比較
2.2 2亞組血清NT-proBNP及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CAA亞組血清NT-proBNP、cTnI、Mb、CK-MB 水平均顯著高于NCAA亞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NCAA亞組與CAA亞組KD患兒血清NT-proBNP、cTnI、Mb、CK-MB 水平比較
2.3 KD患兒急性期與恢復期心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急性期LVEF、LVFS、CI水平均低于恢復期(P<0.01),E/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急性期與恢復期KD患兒心功能參數比較
2.4 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KD患兒是否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為因變量(發生=1,未發生=0),上述結果中P<0.05項目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NT-proBNP高、cTnI高、Mb高、CK-MB高水平及LVEF低、LVFS低、CI低均是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Logistic回歸分析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影響因素
2.5 血清NT-proBNP及心肌損傷標志物對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預測價值 繪制血清NT-proBNP及心肌損傷標志物對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預測價值的ROC曲線,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UC),結果顯示,血清NT-proBNP、cTnI、Mb、CK-MB及4項聯合預測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AUC分別為0.742、0.948、0.949、0.923、0.973(Z/P=4.980/0.000,1.024/0.306,0.920/0.357,1.553/0.121)。心肌損傷標志物對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預測價值較大,見表5、圖1。

圖1 血清NT-proBNP、cTnI、Mb、CK-MB 預測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ROC曲線
KD是兒童早期的一種炎性反應性發熱疾病,通常影響中等大小的血管,并傾向于冠狀動脈,是兒童獲得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8]。冠狀動脈病變是KD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未治療的KD患兒中15%~20%可能發生冠狀動脈病變。因此,及時診斷KD患兒并發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對于改善患兒的預后至關重要。
NT-proBNP是一種神經內分泌激素,由76個氨基酸組成的活性分子,是腦鈉肽(BNP)前體的一種分解產物,相較于BNP,NT-proBNP分子量大,血清濃度高,穩定性好且半衰期長,可作為評估心力衰竭的重要標志物[9]。心肌損傷標志物是反映心臟疾病的生物化學指標,可對心臟疾病進行早期診斷、臨床分層及預后評估。cTnI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內,僅有3%~6%存在于心肌細胞胞質中,是早期診斷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標志物[10]。Mb分子量較小,心肌受損后,Mb快速進入血液循壞,是最早升高的標志物[11]。CK-MB是一種心肌細胞特異性胞漿酶,健康人血中其活性較低,其濃度的升高可反映心肌損傷程度[12]。因此,本研究對以上指標在KD患者血清中的水平進行檢測。房有福等[13]研究表明,KD患兒血漿中NT-proBNP水平高于健康對照組,隨著冠狀動脈病變損傷程度的增加,NT-proBNP水平增加。Xue等[10]認為KD合并冠狀動脈病變患者中,NT-proBNP與cTnI水平顯著升高。董京京等[11]研究表明,cTnI、Mb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表達升高,可作為診斷AMI的敏感指標。盧松建等[14]報道KD合并冠狀動脈病變患者中CK-MB水平升高。本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NT-proBNP、cTnI、Mb、CK-MB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且觀察組急性期高于恢復期,與上述研究結果類似,提示KD患兒處于急性期時會出現NT-proBNP及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升高的情況,而經治療后KD患兒病程處于恢復期時,其水平會有明顯的下降,說明NT-proBNP、cTnI、Mb、CK-MB可以作為早期診斷KD的重要標志物[15-17],與KD患兒心功能有一定的關系。同時,CAA亞組血清NT-proBNP、cTnI、Mb、CK-MB水平顯著高于NCAA亞組,說明NT-proBNP、cTnI、Mb、CK-MB參與了KD并發冠狀動脈病變。
有研究報道稱,KD患兒的心功能下降[18],本研究中觀察組急性期LVEF、LVFS、CI水平顯著低于恢復期,E/A水平無差異,提示KD患兒的心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礙,進一步驗證上述結論,說明心功能相關指標可以作為早期診斷KD患兒的重要指標[19-20]。為了分析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異常的影響因素,本研究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NT-proBNP高、cTnI高、Mb高、CK-MB高水平及LVEF低、LVFS低、CI低均是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說明NT-proBNP、相關心肌損傷標志物及心功能指標與冠狀動脈異常有關,提示可以檢測其相關指標的變化來診斷KD患兒是否并發冠狀動脈病變,從而利于控制、預防KD并發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進一步通過ROC分析結果顯示,血清NT-proBNP、cTnI、Mb、CK-MB預測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AUC分別為0.742、0.948、0.949、0.923,提示NT-proBNP、cTnI、Mb、CK-MB對預測KD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病變有較高的診斷效能,說明可為 KD 患兒合并冠狀動脈病變早期診療提供依據。四者聯合的診斷效能稍高于四者單獨,且與cTnI、Mb、CK-M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此外四者聯合指標更多,花費更高,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可選取(cTnI、Mb、CK-MB)單一指標進行檢測。
綜上所述,血清NT-proBNP、cTnI、Mb、CK-MB水平及心功能指標LVEF、LVFS、CI為KD患兒并發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NT-proBNP及心肌損傷標志物升高可以作為診斷KD患兒病情評估的重要指標,對預測KD并發冠狀動脈病變具有較高的價值。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及觀察指標較少,使結果可能具有局限性,后續將加大樣本量及觀察指標對其具體機制進行深入研究,以便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焦麗華: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收集整理,論文撰寫;洪源、劉建麗: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統計學分析、論文審核;王建偉、馮千偉、王紅芳: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收集整理;王曉青、劉寅:課題設計、設計研究方案、論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