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梅
河南宏力醫院兒科,河南省新鄉市 453400
靜脈留置針是一種輸液工具,主要由不銹鋼芯、軟的外套管及塑料針座組成,且穿刺后僅將柔軟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進行輸血,可留置較長時間,且具有操作簡便、減少穿刺次數、對血管刺激較小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兒童患者治療中[1]。靜脈采血及輸液是患兒的常規檢查與治療手段,但二者均屬于侵入性操作,患兒由于血管較細、血管壁較薄,靜脈穿刺難度較大,加上年齡較小、耐受性較差,采血與輸液過程中可能會因恐懼、疼痛而出現哭鬧、肢體亂動等現象,不僅影響采血成功率,還會增加家屬對醫護人員的不滿情緒,引起護患糾紛,影響患兒后續治療及預后[2]。研究指出,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后,先進行靜脈采血,再進行靜脈輸液,通過靜脈留置針采血能夠減少穿刺次數,降低患兒身心受到的傷害,同時還可提高護士工作效率,減少護患糾紛的出現[3]。但靜脈留置針類型分為Y型與直型,不同類型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對患兒標本質量的影響也存在一定差異。鑒于此,本文探討不同類型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對患兒標本溶血率的影響,旨在為臨床采取更加高效、安全、合理的采血方法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觀察對象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前瞻性選擇2019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需進行靜脈采血的70例患兒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在靜脈采血的同時,患兒還需進行穿刺靜脈留置針;年齡<14歲;家屬知曉研究具體內容,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自身處于高溶血狀態,如燒傷、溶血癥等;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存在嚴重出血傾向者;患兒依從性較差,無法配合穿刺靜脈留置針及采血。根據交替分組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3~13歲,平均年齡(8.03±2.06)歲;采血量4.1~10.5V/ml,平均采血量(7.33±1.55)V/ml;采血管數1~4管,平均采血管數[2.00(2.00,3.00)]管;穿刺部位:肘靜脈15例,手背靜脈10例,股靜脈3例,頭皮靜脈6例,其他1例;其中腹瀉14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肺炎9例,其他4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8.11±2.04)歲;采血量3.8~9.6V/ml,平均采血量(7.19±1.53)V/ml;采血管數1~4管,平均采血管數[2.00(2.00,3.00)]管;穿刺部位:肘靜脈17例,手背靜脈9例,股靜脈3例,頭皮靜脈4例,其他2例;其中腹瀉13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肺炎10例,其他4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Y型靜脈留置針(南昌貝歐特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連接采血器進行采血,由經驗豐富的護士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程進行穿刺、采血。先將一次性采血針與接頭處分離,拿掉頭皮針與軟管,將Y型靜脈留置針的分支與一次性采血針接頭連接,然后以患兒皮膚穿刺點為中心,對其直徑6cm以上部位進行消毒,固定穿刺部位,將Y型靜脈留置針斜面朝上,與皮膚形成15°~20°角進入血管,見回血后沿血管方向緩慢進針約0.5cm,左手將留置針固定,右手將針芯輕輕拔出1/3,后將軟針部分全部送入血管內,采用無菌貼膜固定,拔出針芯。留置針穿刺成功后將采血針的一端出入采血管,并將采血管傾斜,使其與水平面呈45°角抽取血液標本,采血完畢后分離采血針,將靜脈留置針連接輸液管進行靜脈輸液。
1.2.2 觀察組采用直型靜脈留置針(南昌貝歐特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進行靜脈采血,先將一次性采血針與接頭處分離,拿掉頭皮針與軟管,然后將直型靜脈留置針進行靜脈穿刺,穿刺方法同對照組,穿刺成功后將一次性采血針接頭與留置針的針尾端連接,另一端插入采血管,然后將采血管傾斜,使其與水平面呈45°角進行血液標本采集,采血完畢后分離采血針,將靜脈留置針連接輸液管進行靜脈輸液。
1.3 評價指標 (1)血液標本質量:對比兩組標本溶血率、抗凝標本凝固率,其中溶血情況由2名無法獲取研究對象分組信息的研究者根據肉眼觀察共同進行判斷,對可疑標本進行血漿血紅蛋白含量測定,其含量>2%為溶血,溶血率=溶血管數/總管數×100%;抗凝標本同樣由2名無法獲取研究對象分組信息的研究者通過肉眼觀察可見凝塊判斷標本凝固情況,凝血率=凝血管數/總管數×100%。(2)靜脈留置針相關并發癥:比較兩組靜脈留置針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如脫管、堵管、液體滲漏等。(3)家長滿意度:于出院前,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量表對家長滿意度進行評估,量表包含護士穿刺及采血技術、采血時間、注意事項、患兒依從性等4個方面,總分100分,其中<70分為不滿意,70~90分為基本滿意,>90分為滿意。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血液標本質量對比 對照組35例患兒共采集85管血,觀察組35例患兒共采集88管血,觀察組標本溶血率、抗凝標本凝固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標本質量對比[n(%)]
2.2 兩組靜脈留置針相關并發癥對比 兩組靜脈留置針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1,P=0.707>0.05)。見表2。

表2 兩組靜脈留置針相關并發癥對比[n(%)]
2.3 兩組家長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家長滿意度對比[n(%)]
溶血主要指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逸出,出現紅細胞溶解情況,若采集的血液標本發生溶血,可能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從而導致疾病誤診、漏診,影響患兒預后[4]。兒童因其年齡較小,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經過第一次靜脈穿刺后,二次靜脈穿刺時多表現為不配合態度,會增加穿刺難度,導致護士所采集到的血液標本質量較差,極有可能出現溶血,從而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影響患兒后續治療的順利開展[5]。研究指出,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進行采血,可減少多次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提高患兒配合度,促使采血順利進行[6]。另有研究發現,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采集的血液標本溶血現象較為常見,會對后期生化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干擾患兒疾病診斷及治療過程,且靜脈留置針的類型是影響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7]。但究竟哪種類型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采集的血液標本質量更高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標本溶血率、抗凝標本凝固率低于對照組,兩組靜脈留置針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無差異,可見不同類型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采血的安全性均較高,但相較于Y型靜脈留置針,直型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采血可提高血液標本質量,降低患兒標本溶血率與抗凝標本凝固率。分析原因在于,紅細胞壽命較短,兒童生理解剖較特殊,靜脈細小、彎曲,血流較慢,而Y型靜脈留置針管道相對較長且有分支,導致血液在針管內的滯留時間較長,引發溶血。同時,Y型靜脈留置針管道較長,采血時間相對較長,這也會導致止血帶綁扎時間較長,引起局部血液濃縮,并會增加局部血管壁的壓力,使血液在流動過程中與血管產生的摩擦力增加,導致血漿Ⅻ因子的分子構型發生改變,產生活化,激活其他凝血因子,啟動凝血系統,從而增加抗凝標本凝固率[8]。另外,Y型靜脈留置針由于管腔長且狹窄,腔內壓力較大,抽血時極易導致紅細胞受損,從而增加溶血發生率[9]。而直型靜脈留置針管道較短,針芯斜面與套管連接緊密,無明顯的距離與界限,因此抽血時血液在管道內的滯留時間較短,且抽血時間相對較短,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止血帶綁扎時間,降低局部血液濃縮程度,并減少血管壁所受到壓力的時間,從而避免血漿Ⅻ因子出現分子構型改變,抑制機體凝血系統的啟動,進而降低抗凝標本凝固率[10]。
另外,本文還發現,觀察組家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可見與Y型靜脈留置針相比,直型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采血可提高患兒家長滿意度。分析原因在于,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采血雖然能夠避免二次靜脈穿刺給患兒帶來的刺激,減少患兒創傷、痛苦,緩解患兒心理壓力,提高患兒依從性,促進采血的順利進行。但Y型靜脈留置針采血的血液標本質量較低,可能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甚至會導致血液樣本無法正常檢測,需再次對患兒進行抽血,從而增加患兒痛苦,導致其出現哭鬧、不配合等狀況的出現,進而引發護患糾紛,降低家長對醫護工作的滿意度。而直行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的采血質量較高,可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促進患兒疾病與治療的順利開展,從而增加家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提高其對醫護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采血后靜脈留置針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但與Y型靜脈留置針相比,直型靜脈留置針連接采血器采血可提高血液標本質量,降低患兒標本溶血率及抗凝標本凝固率,提高家長滿意度。但患兒血管條件、肥胖狀況等個體因素也是影響采血難易程度及血液標本質量的重要因素,且留置針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還與留置針留置時間及輸液成分有關,本研究未對上述情況進行詳細分析,這也是本研究局限性所在,今后還需納入更多患兒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以便增加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